『壹』 如何建立一條消息在自媒體平台上傳播的數學模型

預測模型嗎?

『貳』 如何分析自媒體的傳播效果

一、問題提出
加強科學傳播、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和基礎性的社會工程。2002年6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規定:「綜合類報紙、期刊應當開設科普專欄、專版」;《關於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大大眾媒體的科技傳播力度」、「大眾媒體要設立科普類專題、專欄、專版或頻道,增加播出時間、版面,提高質量和水平」等,相關政策的陸續出台,也反映出政府對於科學技術普及和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
目前對於大眾傳媒科技傳播力度的評價主要關注的是「數量」的多少,而對於大眾傳媒的科學傳播力,以版面、篇幅、時長等的多少進行評價應該只是一個方面,而更要重視傳播的質量、效果和可持續性。同時,由於科學技術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正在日益提高,相應地,公眾對有關科技知識的需求也在增長,因此大眾傳媒也要注重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滿足目標受眾對科學技術相關信息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這不僅是社會發展整體利益的需要,也是有關媒體自身價值能夠持續增長和獲得持久利益的保證。
二、科學傳播與受眾理論
(一)關於科學傳播
對於作為公益事業的傳統科普,田松(2007)認為,其目標是通過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和勞動技能,實現綜合國力的提高,因此,受益者首先是國家[1];吳國勝(2000)指出,傳統科普是單向傳播的過程,不利於公眾平等參與、互動和表達自身的訴求,所以應用「科學傳播」取代「科學普及」[2];劉華傑(2009)提出了科學傳播的三種模型,即:自上而下 「教導」型的「傳統科普」(中心廣播型)、自上而下「公關」型的「公眾理解科學」(欠缺模型)和「科學傳播」(民主模型),三種模型又分別對應了政府立場、科學共同體立場和公民立場並將走向多元化的共生[3]。翟傑全(2007)從科技傳播的角度曾指出,科技傳播要引入受眾分析理論,要反映和回應社會現實發展訴求[4]。
綜合上述學者的研究,大眾媒體的科學傳播應該是一項為目標受眾、客戶、合作夥伴以及社會的整體利益而製作、傳遞和溝通科學技術信息,以不斷發現和滿足目標受眾需求為中心,從而實現自身價值增長、獲得長遠發展和持續競爭優勢的活動。
(二)關於受眾理論
對於國內外受眾研究理論,邵培仁(2000)歸納為以心理學「刺激—反應」模式為基礎的「個人差異論」;以社會學為基礎並重點強調社會群體特徵差異的「社會類型論」;突出「生活圈」對信息接收影響的「社會關系論」;以受眾需要為中心的「滿足需要論」和強調平等、互動、參與的「社會參與論」五種[5]。觀察上述理論,由於「個體心理和認識結構差異」難以客觀測量和判斷,因此「個體差異論」在細分市場和選擇目標受眾方面缺乏實際運用的條件;「社會關系論」和「社會參與論」突出了媒體受眾關系管理的重要性,通過平等溝通、雙向交流和鼓勵受眾參與,有利於提高傳播效果。「社會類型論」反映的性別、年齡、民族、職業、文化程度和工資水平等特徵和差異,通常用於媒體受眾分析以及定位的選擇,這是「滿足需要論」的前提,畢竟任何媒體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都只能以滿足特定群體(目標受眾)的需求為中心。
媒體受眾的需求可以通過偏好顯示出來,研究不同類型受眾的偏好特點,有利於針對性地採取措施更好地滿足其需要、提高的受眾價值,同時也可以更為有效地進行科學傳播。
三、實證分析
(一)問題選擇與相關數據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為:電視(87.5%)、報紙(59.1%)、互聯網(26.6%)等,由此可見,具有覆蓋面廣、信息量大、便於反復閱讀等優勢報紙是科學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本次研究選取發行量多年位居北京地區首位的某綜合類都市報作為研究對象,具體為該報涉及國內外科技新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等科學傳播方面內容的相關版面。分析所用數據在北京益派咨詢公司2008年7月~9月對該報版面閱讀率的調查結果基礎上整理而成。
(二)偏好測定
1.測定方法選擇
測定目的是,揭示不同類型讀者對於該報內容上涉及科技信息的多個版面的偏好(喜歡閱讀)傾向。同時,從列聯表來看,定性變數較多(5個),因此選擇採用「對應分析」工具。通過對應分析,可將不同類型讀者的閱讀偏好與相應的版面對應,並在定點陣圖中直觀地反映出來。
2.結果檢驗
表一是對應分析的核心結果。由於受眾特徵變數為20個,版面變數為7個,因此提取的慣量數為7-1=6個;Sig值<0.05,相關關系顯著。前2個慣量合計已經解釋了各類別差異的78.8%,損失信息較少,實際運行中提取2個因子是可行的。

(三)結果分析
對應分析的結果顯示,不同社會類型的讀者具有不同的閱讀偏好。在表2中呈現出3個明顯的集中對應區域。

對應分析的結果同時顯示:B、C兩個區域中的讀者類型與國內新聞和本地新聞兩個版面對應關系也較近,反映出一定的閱讀偏好傾向;公司高層管理人員類型相對於其他類型的讀者與國際新聞版面對應關系明顯較近,對該版面的偏好程度較高;自由職業者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類型對各個版面無明顯偏好;作為科技信息傳播主要版面之一的文教新聞版,恰恰是「冷門版」,除與無業及離退休人員類型相對比較接近外,與其他各類型讀者距離均較遠。
綜上所述,綜合類都市報讀者的年齡、學歷和職業等構成比較復雜。對於不同的生活、工作特點和知識背景的受眾群體,科學傳播內容的選擇、傳播模式的運用均應充分結合受眾的偏好特點。傳播力不等於影響力,脫離受眾偏好的「傳播」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
四、結論與建議
首先,可根據讀者對於版面的閱讀偏好,在報紙頭版和要聞版面(這兩個版面集中涵蓋了60%的讀者特徵)以清晰、簡明和富有吸引力的形式,對報紙中出現的關於科技新聞、科學方法或其他科學文化思想等內容加大「導讀」力度,引導廣大讀者對該類信息的關注。
第二,對於女性讀者偏好程度高的健康周刊要提高信息的准確性、真實性,這種「公眾理解科學」的傳播模型,一方面有助於讀者了解科技領域的新進展、了解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由於信息內容的提供者(科學共同體)特定的利益「立場」而可能出現的「誤導」,通過提供高質量的科學信息來增加讀者對該版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第三,對於公司高層管理者重點關注的國際新聞版面,可有意識地加大全球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介紹力度。
第四,文教新聞版雖然「冷門」,但仍可以滿足讀者「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也有助於維護原有的讀者群體和擴大報紙的影響力。
第五,較之「數量」,對科技傳播社會效果的評價更應注重其「效率」;同時,綜合類報紙應關注受眾偏好及其背後的潛在需求,積極加強外部合作網路建設,將更豐富的科學信息以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
第六,結合科學傳播「三種模型」的遞進規律來看,大眾傳媒從「傳統科普」開始,到吸引「科學共同體」參與的「公眾理解科學」,再到吸引受眾互動和平等參與的「有反思的科學傳播」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隨著讀者的科學素養不斷提高,參與科學問題討論的能力和願望也將逐漸提升,因此,發行量大、覆蓋面廣的綜合類都市報應注重開辟讀者參與的渠道和鼓勵讀者的參與熱情。這有利於實現媒體價值和社會效益的和諧增長。

『叄』 如何利用自媒體,幫助品牌更好的傳播

首先,你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定位,你所面向的人群是社會上所有的人群,所以發文章的時候不能盲目的追熱點,另外你要清楚自媒體的價值:

1.做品牌公關傳播。作為為企業發聲的工具,自媒體能夠給用戶傳達品牌的形象。當企業不斷的做一些品牌正面形象的宣傳,會提升用戶對品牌的好感度,建立一個健康的形象。
需要注意的是,宣傳不是浮誇,更不是顛倒黑白,而是從品牌自身出發,通過實例提供用戶有說服力的價值。品牌的形象建立是個長期的,慢慢積累的過程,自媒體的每一次發聲都需要謹慎。
2.做用戶服務和粘度。提到服務和粘度,一定會想到「互動」兩個字,這里的「互動」,必須是能夠解決用戶需求和各種問題,不然互動有什麼意義?就像我們刷微博,可以看到世間百態,其中一些關繫到輿論和民眾的事情,它們不僅僅只是被披露出來就完了,它要的可能是一個解決方案,可能是留給人們一些深刻的思考。
3.作為銷售渠道。企業大多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所以,自媒體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提高轉化率。通過將信息精準地傳達給用戶,再引導用戶進行第二次傳播,達到轉化的目的。
你要是想做自媒體的話,可以利用微信、微博、貼吧、今日頭條、搜狐、新浪、知乎、百家號、網易號、大魚號、企鵝號等多個新媒體平台進行品牌推廣,從而實現企業品牌在新媒體運營服務中的廣泛傳播。(關於這些自媒體平台到底如何具體運營,在這里就不過多的描述了,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私信小編)
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媒體的參與者,也可能成為一個媒體,所以這種新媒體運營活動應運而生,企業的新媒體運營不一定要做很多推廣去吸引流量,但是他可以為企業囤積很多有價值的內容。
這些內容是基本上不花錢的,關鍵是它們有累積效應,可以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讓企業在互聯網上的聲量越來越大。對引流來說,投廣告可能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做內容引流可能會慢些,但它會讓流量持續不斷穩步增長。

『肆』 微信處於新聞傳播形態的哪一個階段

1、傳播特性
傳播渠道是傳播過程的重要中介,傳播者利用傳播渠道可將選擇加工的信息,傳遞給受傳者並引起相應的反應。傳播渠道是信息源源不斷地傳遞的重要一環。微信的產生不斷地更新著傳播的形式,豐富著傳播的內容,提高了傳播信息的速度,同時對這些優勢的反饋又促進著微信的進一步發展。
(1)病毒式的用戶推廣
通過手機通訊錄添加好友或與騰訊QQ綁定是微信用戶注冊登錄的主要途徑,這兩種方式都給微信用戶們提供了先天的優勢,即:無論是手機通訊錄還是騰訊QQ,用戶們都擁有廣闊的交友圈,用戶登錄使用微信就有了大量的好友,用戶在使用微信時,可以利用微信的功能,迅速傳遞給好友。
微信利用病毒式推廣方式,使得用戶在網路上形成自發傳播的推廣方式,通過用戶與用戶之間的傳播,讓傳播數量呈幾何倍的增長。2011年8月,微信推出7個月左右,微信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用戶達到1500萬。到2011年底,不到一年的時間,微信的注冊使用用戶已超過5000萬;2012年3月,經過了13各月的時間的快速發展微信用戶破億。
(2)交互跟隨性
微信是一款基於智能手機的移動通訊軟體,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與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不離身成了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隨手拍美景、拍美食、拍新聞等成了全民記者的生動體現。移動網路的覆蓋為微信的信息傳遞提供了保證與支持;微信的圖片、語音、視頻等上傳功能為信息的迅速傳播提供了功能支持,微信的好友交流、實時傳遞功能又為微信內容的即時傳播提供了渠道保證。這就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使得微信內容實現交互跟隨性。
2、傳播模式
傳播模式主要是指信息的傳播過程,提到傳播模式最被廣泛接受與認可的就是拉斯韋爾提出的5W模式,即: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s,本文主要以信息的傳播渠道(inwhichchannel)為切入點,分析微信這一傳播渠道的自媒體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三種形態。
(1)自媒體傳播
自媒體是指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它由傳統的點對面傳播發展為點對點傳播。如今媒體定義早已廣泛化,只要你擁有信息,擁有內容,藉助微信,你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個信息平台,成為一個媒體。平民化是自媒體傳播的的一個重要表現,只要你願意就可以成為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參與者、傳播者。
(2)群體傳播
群體傳播也被稱為小團體傳播,介於人際傳播與組織傳播之間。每一位成員擁有相對平等的社會地位、分享相對平均的傳播資源,每個小組成員均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能夠體現在最後的決策中。
微信是基於手機通訊錄或綁定騰訊QQ獲取好友的移動通訊軟體,用戶可以通過語音聊天室和一群人語音對講;用戶使用朋友圈可以跟朋友們分享生活點滴;用戶使用群聊功能可以利用二維碼,掃一掃就能加入。微信的這些功能都為用戶們的小團體傳播提供了便利。

『伍』 如何通過微信自媒體做好信息傳播

1. 有合適的定位。不管是發布最新的科技信息,還是APP推薦,或是內幕消息,主要有一個大的主題,有一些固定的人群。
2. 內容為王。必須要有干貨、自己的思考,讓用戶讀著確實學到東西。微信公眾平台的設計初衷也有這方面的考慮:自媒體每天只能群發一條微信,不能主動找用戶聊天(只有在用戶主動發送信息才能會話),這就是為了讓自媒體選擇最重要的信息發送,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內容的質量,避免了給用戶帶來信息超載。
3. 更新時間對我來說卻是次要的,如果2、3天,甚至1周只有一篇,但質量比較高,那我也很會喜歡。有些會每天一條,但質量沒那麼好,沒有思考、獨立的觀點,我會取消關注。
還有一些細節方面的東西,可以參考這個:我是如何運營微信公眾號的
做好一個自媒體很難。常常看到一些人說沒什麼想寫的,斷更了;或者高興地說我已經有了未來幾天的素材了,屯糧有了有木有!!我目前只會關注大概10個左右的微信,之前是20幾個,其他的都被我取消關注了,因為他們要不是發新聞,對我來說價值不大、信息獲取效率太低;要不本身的質量堪憂。一直保持高質量的內容很難,畢竟作家還會枯竭呢,我想這個是很多自媒體比較頭疼的。
但是堅持下來也很容易的。不關注訂閱量,而是關注自己的內容、自己的思考和與粉絲的互動上。即是說不那麼「功利」,而是把心態放平和點,有好的內容就寫,沒有就不寫。目的性越強,壓力就越大。慢一點不要緊,踏實一點就行;不特意附和粉絲,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成。
微信的公眾平台是做自媒體的好平台,似乎很多人都只放在了內容上,但它核心的內容還是交流。當自媒體和粉絲互動的時候,就相互豐富了各自的世界。這是比「粉絲數」和訂閱量更安慰人的東西。

『陸』 如何建立一條消息在自媒體平台上傳播的數學模型

快速通過新手期是可以,按以下步驟:1、每天都要發布一篇文章;2、文章必須原創,最好是高質量的,首先把態度拿出來,每篇文章1000字以上;3、圖文並茂,一篇文章最少配3圖以上;4、堅持一個垂直領域發文;5、起一個好點的標題,閱讀量高更容易通過新手期。最後,每個月發布一點資訊推薦了的25篇文章,就可以在月初申請廣告收益了。

『柒』 如何正確對待自媒體信息傳播的觀點

從一定意義上說,從自媒體渠道傳播出來的新聞更具有原生態的特徵,因為通過傳統媒體傳播的新聞,因為政治的原因,總是要經過一些修飾處理之後才能與公眾見面,因此其真實性往往會打折扣。中國社科院18日發布2012年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城市居民最信任的媒體依次是電視和報紙,網路排第三。但30歲以下年輕人更信任網路,如果發生某一事件,在開通了微博的人中,44.4%的人更相信微博上的信息,比信任新聞聯播的38.7%略高。特別是一些官員腐敗或者地方發生的重特大事故,相關領導基於自己利益的一些考慮,常常會授意新聞媒體隱瞞不報或者有挑選的報道一部分,這對於公眾和相關領導了解真實情況是不利的,也給政府反腐倡廉的工作帶來很多障礙,使一些事故的處理錯過了處理的最佳時期。但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網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爆料,令相關腐敗分子防不勝防。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人民對權力的監督力度。
當然,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自媒體也一樣。正是由於自媒體傳播的信息沒有任何部門進行審核,因此,其真實性和客觀性缺乏保障,也許是一個無聊者的惡作劇,也會在人群中引起軒然大波,而最後落實下來卻是一場鬧劇。在表達各種觀點時,它體現了自由的一面,但是也免不了會有一些十分偏激的觀點傳播出來。
因此,我們要理智地面對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發揮其積極作用,避免消極作用。

『捌』 新聞傳播途徑和方法有哪些,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傳播途徑,希望詳細點。

包括:

1、傳統媒體包括了:廣播電視、報社雜志、新聞發布會、自發媒體(小報、傳單)、營銷策劃等。

2、新媒體:分為一代新媒體:網站(新聞類)、社交網路(人人,開心)、論壇、郵件列表、自有網站門戶(公司或單位官方網站);二代新媒體:博客、微博、微信、IM軟體、視頻網站等自媒體渠道。

3、新媒體傳播是利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介質進行傳播,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

網路新聞傳播:

1、公關公司傳播。公關公司的優勢主要有兩點:一是網路媒體資源優勢,二是撰稿優勢。通過公關公司的操作,能夠比較好地提煉新新聞事件的「亮點」,同時針對新聞事件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若干網路媒體進行傳播,從而達到傳播效果最大化。

2、新華美通傳播。新華美通是美國企業新聞通訊公司(美通社)和新華財經在亞洲地區的合作項目,是中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為企業和機構提供全球文本、圖片和多媒體新聞稿發布服務的機構。在國內,有來自3000多家媒體的9000多名記者和編輯注冊華美通發布的企業新聞稿,其中門戶、行業和新聞類網站達到300多家。

3、轉載傳播。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網路媒體轉載紙介媒體上發布的新聞,即所謂的「二次傳播」,另一種是網路媒體之間的轉載。通過轉載這種方式,也可以放大新聞傳播效應。

4、搜索傳播。據資料顯示,全球約有76%的瀏覽者在互聯網上通過搜索引擎或其門戶網站查詢相關信息,因此若企業或機構發布的新聞 被搜索引擎收錄,並出現在搜索結果頁面的前幾面,就很容易引起目標群體的關注,從面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



(8)自媒體消息傳播過程擴展閱讀:

新聞傳播條件:

1、文章標題:一般不超過300個漢字以內,必要時可以加副標題,投稿cnqikan @ vip.sohu.com。

2、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寫單位名稱(一、二級單位)、所在城市(不是省會的城市前必須加省名)、郵編,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應以序號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稱寫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語,100-200字為宜。

4、關鍵詞:3-5個,以分號相隔。

5、正文標題:內容應簡潔、明了,層次不宜過多,層次序號為一、(一)、1、(1),層次少時可依次選序號。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過1萬字,用A4紙列印,正文用5號宋體。

『玖』 大家知道什麼是自媒體嗎怎麼傳播呢

自媒體(外文名: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網路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於2003年7月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裡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簡言之,即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不足
良莠不齊
個人有千姿百態,代表著個人的自媒體也有良莠不齊。人們可以自主成立「媒體」,當媒介的主人,發布的信息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隨心所欲地編輯。這些信息有的是對生活瑣事的流水帳式的記錄,有的是對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的集錦,有的是對時事政治的觀察評論,有的是對專業學問的探索與思考……
優秀的自媒體可以讓受眾得到生活的啟發或者有助於事業的成功,讓人們發現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但大部分的自媒體只是一些簡單的「網路移植」,記錄一些不痛不癢的雞毛蒜皮的內容,甚至是一些不健康的東西。李某是博客「夜色朦朧」的博主,因為在自己博客上轉貼了數十篇本性小說而被北京警方刑拘,他也是國內首個因為在博客上傳播本性內容而被刑拘的博主。這些內容雖然給他的博客帶來了很大的點擊率,但其影響卻是負面的。

可信度低
網路自媒體的數量龐大,其擁有者也大多為「草根」平民,網路的隱匿性給了網民「隨心所欲」的空間。在平民話語權得到伸張的今天,「有話要說」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自媒體過分追求新聞發布速度或者說為了追求點擊率而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導致部分民間寫手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線,進一步導致了自媒體所傳播的信息的可信度低。

法律不規范
讓個體聲音得到充分釋放的同時,勢必也會讓一些與憲法、社會道德規范相悖的聲音得以散播。
自媒體從憲法上來看是個人言論自由權的延伸,從一誕生就受到了諸多法律的限制。作為一種權利,自媒體當然有很多的界限是不能突破的。2005年10月,南京大學陳堂發副教授一紙訴狀將中國博客網告上法庭。原告在中國博客網上發現一個名為「長套襪」的博客網頁上有一篇《爛人爛教材》的文章,指名道姓地對他進行「辱罵和攻擊」。該案被稱為「中國博客第一案」。
雖然我國已經有很多法令管制網上活動,但是還只是停留在對網站的管理上,這些法令就顯得不夠全面。如何在法律上對自媒體進行規范與引導,迫切需要全社會來共謀良策。
相對於西方「自媒體」的迅猛發展,中國的「自媒體」顯然處於起步階段。網民應該學習在這個言論最自由的地方如何作負責任的表述,行使權利的同時不忘義務,使我國自媒體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拾』 消息在自媒體傳播過程中會產生什麼差異

現在很多自媒體人為了蹭熱度吸引眼球,添油加醋胡編亂造。
所以很難說會被傳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