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處理自媒體時代盛行下網路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機遇是有,但是挑戰也不小,發一篇文章簡單,但是自媒體需要持續的優質內容輸出,首先你要確定你是否具備足夠的內容儲備,堅持又是另一個需要的品質,貴在堅持,才能在自媒體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❷ 自媒體的發展趨勢

自媒體向傳統媒體發出挑戰。以播客為新興形式的自媒體使得原來處於新聞製造邊緣的受眾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中堅力量,傳統媒體受到自媒體的挑戰。 微內容是相對於巨內容而言的。巨內容就是傳統媒體的主體內容,是體現新聞的重要性、接近性、時效性、顯著性和趣味性等新聞價值的內容。對於微內容,該詞彙的創造者Jakob Nielse描繪到,這是用來描述一個網頁上所顯示的「超小文欄位」(Microcontent),比如頁頭與標題。然而面對復雜的互聯網,微內容的范疇註定不會是簡單的「導引文字」。實際上,互聯網用戶在網上的所有獨立數據,比如博客中的每一則網志,BBS中的每一個評論,甚至用戶的每一次點擊,都構成互聯網的微內容。

❸ 紙媒如何應對新媒體挑戰

紙媒不會死。新媒體也不會取代紙媒。

新媒體是科技變更催生的產物,生活方式/閱讀習慣/獲取信息渠道的改變造就了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的紅火,而不是「取代」了紙媒才火。
紙媒可能會想:新媒體的紅火我看著有些嫉妒,但我還是乖乖的做我自己的事情,總有適合我的道路可以走。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說新媒體讓我逐步走向消亡?

紙質媒體看起來是被步步緊逼,書店的不斷倒閉給了我們一種紙媒將死的感覺。
但實際上書店的不斷倒閉是電商與零售行業的正常市場淘汰,真正喜愛看書的人對紙質書有需求的人依舊會去書店/各大電商上買書已然成為習慣。包括我自己。
而且雜志/報紙的嚴謹性遠非肆意傳播消息的網路平台可以比擬的,在微博上可信的媒體大v一隻手就數的過來。在某些專業性領域的涉獵就更不用說了,少之又少。
題主所說的信息爆炸,信息碎片化,信息的未過濾也都是新媒體的弊端所在。
但是這些弊端依然沒有阻擋新媒體的紅火是不是恰恰因為大多數大多數的人,他們只需要新媒體帶來的那些信息,換言之,網路一端的新媒體的深淺剛剛好。
如果想要更深的東西,我們可以從更專業的書/雜志里去尋找。
那麼不需要的人,他們就選擇了新媒體。

而且網路時代/新媒體,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問題,更新換代速度非常之快。
在幾年之前微博還未普及但現如今網紅已經出現了一批又一批。
那麼幾年之後又會出現什麼,誰也說不準。
我站紙媒。

貼一段話

郭光東為《博客天下》、《財經天下周刊》、《人物》雜志 出版人,在全國第五屆深度報道研討會上作出的演講,他認為:
當我們談論「紙媒困境」的時候,有沒有再往深一層想想,是全部紙媒都困境了嗎?雜志和報紙都一起困境了嗎?紙媒裡面有沒有不困境的?如果紙媒困境成立的話,新媒體、自媒體就不困境了嗎?
事實上,新媒體、自媒體的困境到來得更快。門戶網站已經淪為傳統媒體了,博客死了,微博熱鬧了兩年消停了,微信朋友圈很多朋友也有點厭倦了,移動新聞客戶端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
世界就是這么殘酷,一個新媒體在迅速幹掉別的媒體之後,又被更新的媒體迅速幹掉。所以並不存在所謂的紙媒會被徹底取代。

❹ 自媒體、新媒體、融媒體的區別是什麼

融媒體不是搞形式主義,而是傳統媒體工作效率的真實需求

1.行業發展需要變革:移動互聯網發展太快了,傳播形態不止電視廣播(移動化、社交化、場景化、視頻化),人民生活方式變了(網民、手機網民、手機視頻網民佔比太高了)

誤區
  1. 融媒體不是把以前的新聞生產流程優化改造
  2. 不是把【大屏指揮中心】為核心,是多個平台的聯合作業
  3. 不是把【內容生產】為全部核心,內容生產只是其中的一個核心
  4. 不是工作形式需要,而是工作效率需要,效率看得見

自媒體很好理解,每個人都可以做,是指普通大眾通過網路等途徑向外發布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傳播方式。

❺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播維護社會公序良俗帶來了哪些挑戰

體時代的到來,給傳播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良俗帶來了挑戰,她是我們道德品質,一個展現平台,我們要做一些傳播正能量,抵制低俗的自媒體

❻ 自媒體時代到來,給傳播要維護社會公序良俗帶來了哪些挑戰

我覺得最大的挑戰就是現在有一些不太好的文化,在沖擊這那些好的文化,而這些不太好的文化,卻偏偏能夠吸引那些年輕人的注意,所以這個是需要注意的

❼ 隨著自媒體的到來,新聞人需要接受什麼樣的挑戰有什麼應對方法

新聞人要與時俱進,具體自媒體方法如下:
首先,紙質媒體要增強自身的時效性,縮短發行周期。傳統的報刊一般是周刊或者是日刊,而網路一般幾分鍾就能更新一次,2008年5月12號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等地發生8.0級特大地震,在震後幾分鍾內網路就率先做出了報道,而如果想在報紙上看到相關的報道至少應該等到第二天,這樣在時效性方面紙質媒體的劣勢就非常明顯了。我們無可否認報刊具有深度報道和詳實分析等優勢,但時效性因素對受眾的去留的影響有時是致命的,因此我們建議紙質媒體特別是報刊縮短發行周期,日報可以發行晨刊、午刊、晚刊三刊以保證其時效性,同時縮短發行周期,使發行渠道更加通暢,讀者能夠在第一時間讀到重大新聞,不能讓新聞「失鮮」太多,否者紙質媒體就會遭到讀者的遺棄。增強時效性是一連串的整個工作程序的體現,記者采稿、編輯編稿、審稿、印刷、發行整套都要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要保證質量。
其次,紙質媒體要增強與讀者的交流與互動。紙質媒體要經常展開調查,了解讀者的思想動態,根據他們的要求做出相應的調整。紙質媒體要克服固有的閉塞通病,要展開互動,在數字化語境下新媒體呈現出強烈的互動性,新媒體的發展甚至模糊了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丹·吉爾默提出:「我們即媒體」的概念,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稱為信息的發布者,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傳播的過程中來,以調動其積極性。以網路為例,其互動性遠遠超過了紙質媒體,如果紙質媒體不能做出相應的變革,只能讓更多的受眾流失。在2007「全球傳播論壇」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約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認為,傳統媒體應該打破傳統,通過互動的方式將受眾抓回來。在增強互動性的具體措施方面,紙質媒體可以集思廣益,以一種受眾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同時可以借鑒網路的經驗,比如,為了爭取更多群體和領域的讀者,可以發展不同群體和階層的通訊員或者是特約記者,以通過紙質媒體表達他們的觀點與心聲的方式爭取注意力,這樣報刊就可以打破傳統意義上一味充當主流喉舌的角色,能夠呈現出更多副可愛的面孔,報道角度的多元化理應會導致讀者群體的多元。
再次,紙質媒體應該廣泛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自身科技含量的同時要展開和電子媒介、新媒體的合作。紙質媒體要全面完成電子版的前提下,利用電子版的注意力和特定優勢不斷推銷母報,不斷對受眾進行文化和品牌意識的滲透。同時,要不斷和新媒體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新媒體崛起後奪走了紙質媒體相當一部分的受眾,這些受眾之中當時的「目光轉移」要麼是源於新媒體的巨大魅力,要麼是對於紙質媒體不思進取的反感,那麼要想奪回這些受眾就要採取「解鈴還須系鈴人」的策略,利用新媒體這個平台展示自己的進步和現狀,以及表達出紙質媒體本身的改革決心。2006年3月,中國網路公司就推出「泛媒體聯盟」決議,旨在和包括紙質媒體在內的各種媒體進行廣泛的合作,對於此決議,不少大的報業集團採取了積極的合作態度,這種合作態度讓我們看到可紙質媒體本身尋去發展的進取心,但是,在當代傳媒快速發展的今天,紙質媒體改革以及更新的步伐還是慢了。在落後就要挨打的時代里,做一個主動出擊的強者才是是唯一的出路。2006年12月,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決定與新浪公司開展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雙方將探索平面媒體與網路媒體合作共贏的全新模式,建立聯合傳播平台,在新聞內容、市場經營和資本運作等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不失為一種先見之明的做法,這種模式乃至更加具有創新的方式值得其他報業集團效仿。
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與營銷模式,探索更加具有創意的營銷與推廣通道。傳統的報刊管理模式呈現了分散、弱小等弊端,自1996年報業集團在中國出現後,報團成為報刊發展的大趨勢,母報和子報之間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同時報團和報團之間也可以嘗試合作,以實現強強聯合。在營銷策略上,報刊還需要探索一條更加適合現代生活快節奏的渠道,同時注意創意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倡導文化產業的今天,創意能夠創造無限的財富,把無限的創意運用到報刊的管理與營銷之中去,不僅能夠產生注意力效應,而且能夠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打出創意這張牌,是年邁力衰的紙質媒體的戰略選擇。
紙質媒體還要注意鞏固固有的優勢,不能因為模仿最後導致變形乃至扭曲。報紙與廣播、電視相比,具有深度報道、選擇性強等優勢;報紙與網路相比,具有新聞發布的權威性等特徵,報刊應該在努力擴大自己優勢的基礎上去彌補自身的不足。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衰退、滅亡的過程,報刊等紙質媒體也不例外,但是發現衰退的趨勢後,力所能及地採取挽救措施還是能夠延長其生命周期的。

❽ 自媒體用戶未來的競爭會有多大

自媒體發展會很好的,因為這是趨勢,自媒體包括很多,不單單只是小視頻,小視內頻是自媒體當中最簡單的初級項目容。學習自媒體,應當從簡單的小視頻做起,這樣來慢慢了解自媒體,了解科技互聯網,真正熟悉了自媒體後,把每個環節都學習明白後,在綜合發展,這樣子才能真正賺到大錢,首先要先了解與學習吧。

❾ 自媒體時代下的挑戰閱讀答案

因未附上閱讀題目,網上也沒有相關題目,故附上相關文章參考:
自媒體的這種快速、低門檻以及高交互性的特點, 使人們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和參與感, 在這種競爭強勢導入媒介環境之後, 傳統媒體雖不至於「無人問津」,但也確實無法迴避自媒體日益強大的上升勢頭和空前的傳播作用。不過機會往往帶著危機的面孔出現, 傳統媒體和自媒體之間也不是全然的對立和排斥關系, 傳統媒體如何在充分認識到自身優勢的同時,積極應對自媒體所帶來的挑戰, 與之俱進,相互融合,並適應受眾需求和媒體的發展趨勢是其安身立命的關鍵。

一是堅持新聞專業領域, 提升傳統媒體公信力。

網路表達的便捷以及信息傳播低「門檻化」同時也暴露出這一巨大公共輿論平台所存在的缺陷。一條事實與出處都未經核實的信息,可以經由「網路水軍」、「網路推手」 的惡意轉發,成為以幾何級數擴展的流言,2010年香港著名作家金庸2度「被死亡」 以及「魯迅作品大撤退」 等影響惡劣的事件, 正是源於微博的瘋傳和網友的過度關注,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一則新聞源於網上已經是司空見慣, 但其所引發的社會影響力的大小, 最終還是由傳統媒體的關注度來決定的, 對信息的調查、梳理、判斷和引導,使得傳統媒體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公信力,這種力量, 正是傳統媒體所追求的核心價值的體現。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12城市互聯網使用狀況及影響調查報告》和《中國5小城市互聯網使用狀況及其影響調查報告》顯示,網民最信任的還是以廣播電視、報紙為首的傳統媒體。

二是發揮自身內容優勢, 提高深度挖掘、追蹤報道能力。

專業內容仍是傳統媒體的核心優勢。無論接收終端怎麼變化,也無論傳輸渠道怎樣改變,專業的、優質的內容肯定會產生最大價值、獲得最多的用戶和最大的市場。雖然自媒體能提供海量的信息, 但是這些信息往往呈現碎片化的特徵, 其人人都是信息提供者的特點使得信息內容良莠不齊。而傳統媒體因其所具有的分布合理的信息渠道,訓練有素的專業采編隊伍,使得無論從對新聞事實的深度解讀能力, 還是對新聞事件的追蹤報道能力而言都是自媒體所無法企及的。

三是加強媒體間相互融合, 擴大信源渠道,提升媒體影響力。

傳統媒體在傳播方式上缺少受眾參與以及用戶反饋, 而自媒體卻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缺陷。加強與自媒體之間的融合,如cctv 全面改版cctv.com,啟動「台網聯動」戰略,各大報業集團都積極經營自己的網站, 截取精華內容上網,進行二次傳播,並開設官方微博加強與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 從而搭建起一個沒有屏障的信息交流平台,而用戶通過及時的參與與反饋,獲得了參與的滿足感, 同時提升了對該媒體的認同感。此外,通過與受眾之間的互動,還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豐富了獲取信息的來源, 再經由傳統媒體專業團隊的信息加工, 及時加以報道, 從另一個層面而言也大大增強了新聞的時效性。由此可見,自媒體的傳播渠道和接受方式不僅大大豐富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形式和傳播途徑, 提高了受眾的參與度, 同時也提升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

在媒體市場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傳統媒體只有在挑戰中不斷創新,積極應對, 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不斷完善, 將自媒體帶來的壓力變為自身發展的動力,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