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自媒體茶人
A. 人人自媒體的時代,個人自媒體要如何發展
趨勢之一:內容專業化----更垂直、更長尾、更可信
首先是從業者更加專業化,草根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隨著國內傳媒行業繼續洗牌,預計將有更多傳統媒體人投身於自媒體,他們將把更多新聞專業主義的規范注入到自媒體的內容生產中來。未來,類似高曉松的「曉說」、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王凱的「凱子曰」、遲宇宙的商業人物、秦朔的「秦朔的朋友圈」等專業化運作方式將成為頭部自媒體內容的主流生產方式,並且不斷塑造自媒體公信力,而那些主要靠文摘、資訊整合的生產方式註定會沒落。
其次是內容生產更垂直。目前,從互聯網金融、母嬰到旅遊,幾乎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已形成一批少數頭部自媒體。未來,這些頭部自媒體預計仍將保持內容的高度垂直,並在專業度上繼續提升。相比以整合既有資訊、以搞笑逗樂為主、帶有濃厚草根氣息的自媒體,聚焦高質量原創性內容生產的自媒體將更容易獲得資本注意,並贏得更高估值。
最後,內容開發更長尾。自媒體的內容生產還將進一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類似餐飲老闆內參這樣,把上游供應商、下游餐飲實體店與用戶全產業鏈打通的做法將得到更多同行的效仿和升級。此外,基於內容的周邊產品開發也將更加活躍,比如關注二次元文化的自媒體將更多地進入到電商領域,關注情感問題的自媒體還有可能與線下心理咨詢沙龍相互結合。
趨勢之二:組織結構化----從個體戶走向公司化
與第一代自媒體大都以個體戶方式的生產內容相比,未來自媒體若想更為穩定地生產高質量內容,還需要搭建完整的團隊,以機構化的方式運作,以便為後期的商業化提供各種組織介面,在組織形態上將朝公司化的方向轉變,並且一些頭部自媒體將加大從傳統媒體引進人才的力度,以壯大其內容生產實力。
以視頻類自媒體「二更」為例,該自媒體目前的運營團隊已超過100人,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地設有分公司,已經接近一家傳統新聞類周刊的人員規模。未來,除了少量頭部自媒體繼續保持個人化運作之外,絕大多數頭部自媒體將朝公司化、機構化方向發展,在組織架構上將日益接近新媒體公司。
與此同時,一些從傳統媒體也開始推出一些類似自媒體的賬號,比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俠客島」,《北京青年報》的「團結湖參考」,都是傳統媒體試圖建立人格化、試水粉絲經濟、與自媒體爭奪用戶的嘗試。但是自媒體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於,文本表達的更加自由、激勵機制的完善。
可以預見,在人格化、粉絲經濟的道路上,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必將狹路相逢,而非漸行漸遠。
趨勢之三:投資常規化----更多優質自媒體將被投資
目前,在新媒體的陣營中,自媒體仍然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離不開資本的介入。騰訊科技企鵝智酷調查表明,2015年自媒體對微信公眾號的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約53%的運營者對公眾號進行投入,2015年這一比例上升到64%,且各個投資區間的投入都有所上升。這說明自媒體正經歷著優勝劣汰的過程,且資本的投入在不斷加大,只有投入資本、增強實力,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分析已獲投資的自媒體發現,具有以下兩個特徵的自媒體融資成功率更高。第一個特徵是專業垂直,相比較而言,垂直自媒體更容易獲得融資,最近半年,已經有12缸汽車、有車以後、車早茶、玩車教授等四家汽車類自媒體獲得了融資。第二個特徵是創始人有媒體高管經歷,「一條」創始人徐滬生曾擔任《外灘畫報》執行主編、「新榜」的徐達內曾擔任《東方早報》副總編、「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曾是央視《對話》製片人、「大象公會」創始人黃章晉曾擔任《鳳凰周刊》副主編、「商業人物」創始人遲宇宙曾任《中國經濟周刊》主編等。從總體上看,投資界對自媒體仍然處於零星投資狀態,其中由吳曉波牽頭成立的獅享家新媒體基金錶現最為活躍,多投資於垂直自媒體的第一名。
趨勢之四:強化內容授權與平台自律
自媒體經歷較長時間的野蠻生長,「侵權者生,不侵權者死」已經不再是主流自媒體團隊的共識,隨著司法、行政以及微信公眾號等主流平台治理力度的強化,正版化與合規運營已經成為自媒體商業化的主旋律。自媒體由「野蠻」走向「文明」,既是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與內容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自媒體持續發展與升級迭代的必然趨勢。
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國內自媒體平台均不斷建立完善其平台的侵權通知刪除制度,強化了版權授權與利益分享機制,持續加強自媒體知識產權保護。另外,微信公眾號平台於2015年1月公測上線「原創聲明功能」,通過相似文本比對技術以及快速處理機制構建原創保護生態,推動自媒體內容保護由被動時代跨入主動時代。並且,微信還將其技術能力向外輸送,幫助其他內容平台上的用戶更便捷的向微信進行版權侵權投訴,知乎與豆瓣都相繼開通微信公眾號侵權投訴渠道,帶動了自媒體知識產權生態的整體凈化。同時,可以看到,更多的自媒體自發進行內容授權與付費轉載,法律自媒體高杉LEGAL、法律讀庫、知產庫等均建立了完善的內容授權付費機制,在平台自律方面起到良好的標桿作用。
未來,在新型互聯網治理機制中,自媒體將更多地完成從傳統的「治理受體」向「治理主體」角色的轉變
B. 現在從事自媒體的人員越來越多,如何成為這一領域的頂尖人才
做自媒體我比較推薦在一些比較大的平台做,網友的質量還有引流會更好。選擇一個好的平台的垂類,就是你成功的第一步。
第三,有持續的內容輸出能力;
專欄,視頻,直播,文章,語音,微頭條,問答,不斷穩定的輸出內容,如果有一定的策劃和創意能力就更好了;後期需要團隊的配合才能完成。這一項是最核心的,要堅持下去,很多人不缺創業和創作能力,但堅持不到幾個月,看到效果不明顯就放棄了,自媒體運營,需要在有方法的基礎上,堅持一年方有成效!
在申請完自媒體賬號之後,就需要對你的專業領域以及個人信息做一個充分的考慮,並填寫,切記不要因為一時興起而選擇那些和你我不相乾的領域,否則後期會非常痛苦。
C. 大部分自媒體創作者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大部分自媒體創作者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我是最早一批做今日頭條的,2014年就開始了,2015年開始有了自己的第一筆收入。但是一直也沒有想過靠它賺錢,而是把它當成是一種宣傳工具了,後來發現有很多人運營自媒體,靠廣告收入就能賺錢,覺得還是很厲害的。
我做今日媒體自媒體平台,一共才賺了幾千塊錢,每天都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寫文章,賺錢少的原因主要是選擇的,方向不對,我做的主要是和茶葉相關的自媒體,中國喜歡茶葉的人雖然多,但是相對來說還是很小眾的,這次媒體做得最好的,關注的粉絲數量也不過是1萬多人,而別的自媒體粉絲數量則幾萬,甚至幾十萬,是完全無法比擬的。
而現在的廣告是按照展示量來發錢的,這樣一來,茶葉的展示量自然就會比較低,所以我對經濟增長的自媒體也是一塊錢一條,如果不區分得更細致一些,那麼細分領域的專業,寫作的人就會得不到重視,最後整個自媒體平台上面充斥著的,荊州市,娛樂八卦信息吧!
靠內容賺錢,最好的辦法是做視頻,所以自己也做了自己和茶葉相關的視頻,都是自己拍攝自己剪輯的,效果不錯,可是因為平時工作太忙了,就耽誤了一段時間。如果堅持每一個視頻都自己原創製作,效果應該是不錯的,但是一個人做真的不容易,能做好的人的確是少數的,所以他們能賺錢也是應該的。
現在我運營的是企業號,目的肯定也是宣傳企業信息為主的,不過頭條號對廣告很嚴格,不能留下任何的聯系方式,不知道企業號如何動作,還在摸索。
我發現頭條問答的流量真的很高,而且不限制每天回答問題的數量,是個很好的發文章的地方,可惜的就是不能獲得收入。
D. 自媒體有哪些盈利模式
網路搜索新成博客,一個關注草根站長的自媒體博客
一、自媒體+廣告
互聯網最基礎的盈利模式是先積累大量的流量,然後進行流量分發,分發的方式可以是類似於網路的競價排名,也可以是CPC、CPM、CPA等付費形式的廣
告,也可以通過用戶的社交分享進行分發。移動互聯網崛起之後,類似於網路這樣的流量集中分發平台逐步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無數個「小中心」。自媒體便是其
中一種類型。
如果要問十個做自媒體的人如何盈利,9個會告訴你先積累海量粉絲,然後幫廣告主寫軟文或者直接上硬廣上banner。這種盈利方式在2015年得到了極大的釋放。據社會化媒體廣告投放平台微博易給出的數據,微博易
去年一年為自媒體提供了高達7億元的意向訂單金額,有的單個自媒體在微博易最高收益達548萬元,其中近50個破百萬,單個廣告主總計最高投入1948萬
元做社媒傳播,最多選用了7000個自媒體為品牌發聲。另外據傳,某汽車廠商宣布明年將把60%的廣告預算投放到新媒體。
相比於上千億的網路廣告市場,自媒體廣告仍然是滄海一粟,但目前的數據仍足以讓許多自媒體人興奮不已。不過通過跟許多廣告主聊天發現,除了那些牛逼哄哄的
大號以外(頭條6位數,不準甲方改文案),大部分的自媒體號在廣告市場當中仍處在弱勢地位,收費方式甚至已經苛刻到了按銷售轉換付費。通過帶參數的鏈接分
發,自媒體甚至變成了某種意義上的返利網。簡單來說,廣告主真正的意圖仍然是導流,品牌層面的推廣似乎還未輪到自媒體。
除了那些牛逼大號,自媒體廣告的次級贏家應當是那些手裡握著幾十上百個號,號稱有「矩陣」的人。舉一個例子,有個心靈雞湯號叫「悅讀」,粉絲數190萬,
單個來看,並不算什麼,但是這個號背後的公司手裡同時擁有20多個類似的賬號,粉絲數加起來近1千萬,靠著這個數據做背書,「悅讀」的頭條價格也達到了6
位數。
不過芷妹比較擔心的是,在微信朋友圈廣告門檻不斷降低,各類智能化移動廣告平台不斷推出、新的移動流量巨頭不斷形成的時候,自媒體廣告這種原始、手工、粗
糙的廣告形式將面臨巨大的挑戰。更為艱難的是,在面對這一挑戰的時候,自媒體並沒有多少招數去應對,因為所有的技術開發都掌握在騰訊手中,自媒體很難通過
自主的技術開發實現高級的智能廣告投放,更別說數字營銷了。更為嚴重的是,手工作坊式的軟文也將不斷削弱自媒體本身的價值,目前微信文章不斷低走的打開率
即是明證。
二、自媒體+付費閱讀
有人說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是知識,但是同時知識又最不值錢,互聯網的誕生和「免費」精神
更是將知識的價值沖淡到了最低。在版權意識尤為薄弱的中國,願意為知識付費的人少之又少。自媒體的崛起在為民眾爭取到更多話語空間的同時卻又製造了巨量的
垃圾,這更加劇了知識或者說內容的貶值。
內容的貶值帶來的最大後果就是自媒體人創作積極性的銳減,各大自媒體平台也意識到了這個
問題,於是在原創保護的基礎上增加了各種激勵機制。比如,微博在做長文打賞、視頻打賞、微任務廣告分成,今日頭條在做「千人萬元」計劃,目前已簽約179
個作者,今日頭條給這些作者保底1萬元收入。不過說到底,這些設置幾乎都可歸約為「打賞」,打賞的核心是「賞」,不是購買或者交易行為,打賞的動機當然可
能是覺得你寫的真好,但也有可能是覺得你辛苦了,賞你點飯錢。總之,這種機制可以讓自媒體人開心一陣,但無法持續地提高其積極性,因為當新鮮勁兒過了之
後,願意打賞的人自然會銳減,免費意識仍然占據上風。
一個比較高級的形態是做付費閱讀,這種模式比較挑領域,像財經這樣專業性強,內容生產門
檻高且信息難以獲取的領域比較容易推行。摩爾金融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摩爾金融上曾經有一篇名為《兩會催生股票「風口」分析》的文章,定價188元,短短半
天,就有超過500人購買,收入超過10萬元。也正是這樣的機制,讓很多雪球上的作者跑到了摩爾金融。
另外一個比較容易實現付費閱讀的是深度報道或者非虛構寫作,這類作品以其詳實的調查、獨到的分析能夠吸引一部分高質量的讀者群,讀者付費的意願也高於一般的內容。但是這樣的內容一般的自媒體人幾乎不可能寫出來,往往是傳統資深媒體人轉型之後在做。
總體來看,自媒體要實現打賞不難,但難以為繼,大部分都無法糊口,而付費閱讀的模式對於大部分自媒體而言也不現實。歸根到底,自媒體的內容仍不夠專業、不夠有深度。也許只有當垃圾信息已經煩得大家實在受不了的時候,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才會被明碼標價進行售賣。
三、自媒體+電商
媒體驅動型電商、社會化電商、社區化電商等等名詞對於愛玩概念的國人而言並不新鮮。無論是《悅食中國》、《日食記》、《一條》這樣小而美項目的崛起,還是阿里投資微博,自建來往這樣的大手筆舉措,將媒體、社交與電商結合似乎成了解決傳統B2C獲客成本不斷高昂的有效途徑
這種模式的基本邏輯是,通過高質量的內容吸引粉絲,然後再通過軟文的方式出售自身產品。
與傳統的B2C不同,媒體驅動型的電商並不直接賣東西或赤裸裸地玩促銷,而是先洗腦讓你形成黏性然後在不知不覺當中銷售商品給你。傳統電商很大程度上看到
的只是商品,背後的品牌、人、故事是隱性的,而媒體驅動型電商正好補上了這個短板,將人物和品牌放在了產品前面。以茶葉類的自媒體「茶人王心」為例。通過
持續不斷地分享茶知識、茶道、生活方式,線下舉辦各類茶會吸引了眾多愛茶、對生活有追求的粉絲,然後再輸出有意思的軟文推廣自己的茶葉品牌——小茶婆婆,
茶人王心在死氣沉沉的茶葉市場開辟了一條清新的道路。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媒體驅動型的電商並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
❶
適合該模式的往往是那些低頻高客單同時又非標准化的產品(藝術品、工藝品、需要品鑒的商品),比如大家趨之若鶩的《一條》,它賣的東西雖說算不上奢侈品,
但是也夠得上輕奢了,主要消費人群還是那些吃喝不愁的貴婦或者硬撐小資的文藝青年。一般自媒體人很難承受這種長時間不出單的品類。相反,一般的高頻快消品
如果用媒體思維來做,往往會死得很慘,因為做媒體、做內容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這閑工夫還不如多跑跑渠道,多找人刷刷單。
❷媒體驅動型電商對內容的要求非常高。能夠帶來銷售轉化,甚至具有洗腦功能的內容絕不是單純的心靈雞湯或者搞搞笑、賣賣萌就能夠了的(當然,不排除各種
low逼網紅也能俘獲大批15線小年青的心)。舉個例子,《悅食中國》是一個標準的媒體驅動型電商,由美食家殳俏創辦,他們最早開始做的內容是視頻,單集
不超過10分鍾,主講一種地方性美食或者土特產,風格像高級版的《舌尖上的中國》。據其內部人士透露,這樣的片子單集成本超過了50W,顯然不是一般屌絲
玩得起的。但反過來看,這樣的巨額投入帶來的收益也是明顯的,2014年,光是粽子一個品類的銷售額就超過了千萬。
總體來說,自媒體要想玩電商,首先得想想自己腰包里的錢夠不夠,因為在媒體階段要耗費的資金並不是小數目,要知道《一人食》的創始人是富家千金,《日食
記》的姜老刀則自個兒就有影視工作室,如果沒錢,能像《悅食中國》那樣拿到花樣年的投資也成。其次,自媒體還得想自己要做的品類是什麼,這在很大程度上就
超出了自媒體的能力范疇。畢竟不管是媒體型電商還是情懷型電商,最終你都得賣東西,光是做代理呢你無法彰顯你的高大上和文藝范兒,但是要自己開發呢又會碰
到各種瑣碎的問題,復雜程度遠遠超過做媒體。
不過,媒體驅動型電商有一條思路仍值得嘗試,就是做平台,通過內容攢夠流量,然後分發給平台上的各種小而美的商家。目前來看,國外有Etsy、Bottica等巨頭採用這種模式,銷售各種手工作品、獨立設計師作品,但國內仍然鮮見,有一兩家也是死氣沉沉。
一句話,自媒體要往媒體驅動型電商轉,時機仍未成熟,或者說能做也只是小打小鬧,很難成氣候。畢竟國人的消費水平和購物習慣還停留在淘寶,低頻高客單的商品還未成為主流。個性化的需求的確存在,但還極其分散,召集成本對於一個自媒體而言很難負荷。
四、自媒體+IP
自媒體的最高級盈利形態是IP化的運營。所謂IP,一定具有多平台、多內容、多媒體等特點,但同時又緊緊地圍繞在一個核心品牌上,紛繁復雜的內容由一個統一的精神勾連起來。
從目前比較成功的IP型自媒體來看,主要有兩類,一類叫做拯救不開心型,比如《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等,主要通過娛樂、惡搞給人帶來快樂,技術含量
低,黏性不高,粉絲說不買賬就不買賬,比如最近萬萬大電影的折戟;一類叫精神鴉片型,羅輯思維、吳曉波讀書會都是這樣的代表,他們往往打著智力輸出的旗
號,迎合的是那部分對成功學極其渴望的人。很大程度上,這種類型的自媒體是劉一秒等成功學大師的高級版。要知道,成功才是國人最大的需求,販賣成功當然是
市場容量最大的一門生意。
這其中,羅輯思維無疑將自媒體做到了極致,也不斷地拓寬了IP的范疇,從最早的脫口秀視頻節目到後來社群打造、電商運營,羅輯思維以「有種、有趣、有料」
為核心思想,俘獲了大量渴望成功者的心。自媒體要轉換成為IP,創始人一定要具備某種魅力人格(卡里斯馬型人格),能戳中粉絲的心。芷妹曾與羅振宇有過3
天的接觸,發現他會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極端的自由主義者,喜歡用肯定語氣講話、喜歡把道理推到極端、喜歡挑戰傳統的思維、喜歡用極其形象化的語言來表述,當
然也喜歡與人爭論。這樣的結果是,許多判斷力不強的人很容易上鉤,很容易成為一個追隨者。在這個意義上,羅輯思維這樣的IP具有了某種類宗教的意味。社群
成員們把羅振宇當做神一般的人物,口中時常掛著「羅胖說過」這樣的詞彙。
如果你也具有這種潛力,你當然也有機會朝著IP的方向去努力,不過大部分人都會死在半路,因為對於受眾而言,你不夠有種、有趣、有料。所以,IP型的自媒體真的不是屌絲能玩的,屌絲頂多扮演「粉頭」(粉絲的頭)的角色。
E. 什麼是自媒體人
很多人都認為,自媒體就是創作者自己經營媒體,屬於個體行為。只要自己努力一點、辛苦一點、認真一點就會有收獲,就會有錢進,就會很牛。其實,這是對自媒體的一種誤解。
如果是自己經營媒體,你幹嘛還要辛辛苦苦寫文章,經過別人考核,才轉正,才過新手期?不自己就轉正自己?
如果自己經營媒體,為什麼你的廣告收入不是自己全部收入,而是分得微薄的一點?
如果是自己經營媒體,你的文章為什麼要審核了才能發表,而不是直接發表?
如果是自己經營媒體,那你的媒體經營許可證在哪裡?
別異想天開了,自媒體很好聽,但不屬於你,是屬於取得經營媒體權的經營商,它是一個團隊,一個非官方團隊。
換一句話來說,以前只能官方辦媒體,比如xx都市報、xx晚報、xx電視台等等,它們下面養了大批記者。
現在不是啦,現在私人也可以辦媒體了,比如QQ、微信、騰訊、網路、優酷、今日頭條等等,他們自己辦媒體,他們自己經營媒體。
所以自媒體是與官辦媒體相對而言的,已取得官方資格,具有經營自媒體的權利,並能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私人媒體企業。
美國應該是自媒體最早的發源地,比如「時代周刊」,它自己經營,自己發言。
可能有人會問,那我們創作內容的屬於什麼?
小朋友,告訴你吧,你就相當於官辦媒體的記者,唯一不同的是:記者有記者證,你沒記者證。
說白了,你就是一個沒有資質的撰稿人,寫得好的,被授權為「原創作者」,給予你較高收入,寫的差的,繼續練筆。
另外,寫得好,關鍵看主題能不能與時代合拍?是否傳遞正能量?否則一樣被pass。這就是你的文章要審核的原因。
這就是自媒體!
F. 自媒體:自媒體人怎樣應對被「罵」
自媒體時代是一個比傳統媒體新聞更加自由的時代,大家可以在上面各抒己見,其中有些話語足以驚艷到一些老輩媒體人,但是相應的,也有著許多不好的言論足以刺激到忍耐力非常好的自媒體人。
而說到「罵」,中國是個極其講究「罵人」藝術的國家。從北到南,有北方粗獷的「操」,南方溫文爾雅的「娘希匹」,以及全國通行的「他媽的」。基本上,有別於老外動不動就「Fxxk」,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總能將幾個不相乾的動詞和名詞,與你的家人和某器官聯系在一起,極盡語言侮辱之能事,若是在這些詞彙組合前加上時間定語修飾,比如:「XX十八代」,更是令人提神醒腦,茅塞頓開。
自媒體防罵,除了從受眾和站位找解讀和參考外。更重要的是,應當重視這兩個「度」。
就速度而言,時事熱點日新月異,對於資訊類的內容生產者,如何客觀公正地跟上速度尤為重要。不過,客觀公正永遠是速度的限制閥。
記得去年某地區地震的烏龍事件,以及許多老藝術家的被辭世,都是媒體也好,自媒體也罷,在追求速度的時候,忘記了客觀地審視。
如此不被罵,連筆者都感覺太假。
關於這個問題,「底線」和「上線」同樣重要。即最沒有態度的自媒體能做到什麼地步,最有態度的自媒體能夠做到什麼程度?
底線應當是「合理的事實和細節「,事實和細節自然不必多談,那個是所有媒體人的共同操守。
重點在於「合理」二字。
合理意味著不必苛求客觀和真實。對於資源有限的自媒體來說,這也算是一個比較適宜的建議了。就好像知乎上面很多「以我有一個朋友」開頭的故事,真實與否沒有人會在意,合理就可以了。
因此做自媒體時也要記得一些茶UN溝通哦該媒體應有的規則——不要太過主觀的去評價一件事情,任何事都有兩面性,客觀一點為好
G. 自媒體領域茶業怎麼選
自媒體收益是點擊廣告計算的,閱讀數越多,點擊廣告的幾率就越大,收益就越高。目前比較火的領域:娛樂、汽車、科技、社會、情感、旅遊,選擇適合自己的領域就行。
H. 微信自媒體第一人肖森舟身價有多少
上面幾個人說的來我不認同,自怎麼說呢,就像有一個人說的,賣茶葉每年幾百萬,那十年下來也就幾千萬而已,再說這幾年森舟早就不行了,08年,10年那兩年,你搜索鐵觀音,前十名,起碼好幾個是森舟賣的,現在你搜搜看,早就不是他了,他賣的最火的也不再是鐵觀音,而是大紅袍了,一個月的銷量連一千份都沒有,一個月能賺多少?他僱人進貨都不要錢?他們店裡的東西也遠不如當年了。我前年買了一款滿口香,早就不是十年前的味道了。
微商這玩意說是賺錢,可能也就是開始的一段時間賺錢,現在早就是微利時代了。
他這種人做實業的話,是肯定發不了大財的,估計千萬的身家是有的,但是別說上億,我估摸著連5千萬都懸,畢竟他這種人開銷也大呀。
I. 茶葉在自媒體平台屬於什麼領域
屬於農產品領域
J. 中國著名自媒體人有哪些
當自媒體已經成為一股浪潮,任何看不慣的聲影,都被這股浪潮打翻,甚至當初諸多猛踩自媒體的人,也逐步進入了自媒體的潮流里去,潮,只會向前涌,是不可逆的。互聯網永遠是在變化著的,所以當「網紅」的聲音起來後,不少自媒體人又給自己貼上了「網紅」的標簽,算是逼格更高一籌。然而,自媒體的價值就是在浪潮中逐漸沉澱下來,成為更多人關注的目標,而非永遠隨著浪潮滾來滾去。
中國著名自媒體人有:
『超先聲』:運營者是王超,多年老記者,超先聲的文字逼格比較高,做記者期間所積累的視野和知識度,讓其文字具有要比普通自媒體人的高度高很多,記者的專業視野很重要。代表作有《2016傳統媒體:求生本能的覺醒》、《從吳軍《矽谷之謎》看中國互聯網國際化路徑》
『小道消息』:馮大輝運營的自媒體,業內自媒體大咖之一,個性超級獨立,經常語出驚人,做技術出身的馮大輝寫的東西很深,畢竟技術不是人人能動滴。代表作有《關於「閱讀」和「信息獲取」的錯誤認知》、《去了大公司就一定能學到很牛的技術么?》
『郭靜的互聯網圈』:郭靜做自媒體的時間比較早,是2013年左右,自媒體剛起來,郭靜的互聯網圈渠道非常廣,從PC端到移動端,多個渠道都能看到他的號,也是寫原創的。代表作有《地圖的世界,那麼近那麼遠》、《網路視頻:涅槃後的重生》。
『郝聞郝看』:名字略奇怪,不過郝智偉也是多年的老記者,在IT經理世界雜志多了七八年,電商、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稿子寫的特別深。代表作有《烤箱也「殺人」,智能體質「易黑」》、《IP「琅琊榜」,誰主沉浮?》
『科技不吐不快』:王利陽寫自媒體的時間也較早,常住在浙江嘉善,離西塘古鎮比較近,越是安靜的地方,寫稿子越是拋離了浮躁,其專注的主要是社區O2O和電商。
『俊世太保』:虎嗅2016年年度作者,網路百家、虎嗅、鈦媒體、艾瑞網等科技媒體專欄作者,騰訊科技2015年度百強自媒體,今日頭條早期員工,逐鹿網聯合創始人,讀者覆蓋人群1000萬,主要關注TMT、Fintech、游戲等領域。
『caoz的夢囈』:技術大牛曹政的自媒體,算是和馮大輝起名,科技方面的心靈雞湯寫的非常贊,很多互聯網創業者都視其為珍寶。
『黑馬良駒』:張俊良童鞋是比較早就開始專注社會化營銷了,經常在各種大會上都能看到他的分享,所以有關營銷方面的知識,看黑馬良駒就沒錯。
『ItTalks』:運營者是魏武揮,比馮大輝還要有個性,身兼多職,上海交大的教授,某基金的合夥人,同時也是某知名企業的顧問,文字而功底超級超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