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代码历史
Ⅰ 求SD高达G世纪F G高达黑历史密码
SD高达G世纪F黑历史卡密码
最低科技等级要求一级时可使用黑历史卡密码
机体(人物)名称 黑历史卡密码 类别
アクアジム 01-2388480 MS
アッガイ 01-9034791 MS
アッグガイ 01-4977504 MS
ガイア専用ザクI 01-2837371 MS
ガトル 01-9055184 MS
コアファイター 01-4100469 MS
高机动型ザクII 01-6460103 MS
ザクキャノン 01-6370384 MS
ザク强行侦察型 01-5563631 MS
ザクタンク 01-1639417 MS
ザクIIF型 01-2381054 MS
ザクIIF型[指挥官机] 01-4909401 MS
ザクIIJ型 01-0053139 MS
ザクIIJ型[キンバライト茶] 01-7828945 MS
ザクフリッパー 01-1436255 MS
ザクマインレイヤー 01-1129602 MS
ザクマリン 01-1902893 MS ザクI 01-0003543 MS
セイバーフィッシュ 01-7051806 MS
先行量产型ボール 01-1365532 MS
ドップ 01-4044199 MS
トラゴス 01-6023856 MS
ドラッツェ 01-3308157 MS
パブリク 01-7062519 MS
ボール 01-0316189 MS
ボール改修型 01-5678535 MS
マゼラアタック 01-2075677 MS
リーオー 01-6897228 MS
量产型ガンタンク 01-6304692 MS
ルッグン 01-3154536 MS
61式戦车 01-8549484 MS
ガウ 01-0894672 WS
ガンペリー 01-1294171 WS
ギャロップ 01-1873130 WS
コロンブス 01-4964062 WS
サラミス 01-1127794 WS
パプア 01-9846660 WS
ビッグ.トレー 01-3374341 WS
ミデア 01-4978231 WS
アディン=バーネット 01-9473641 人物
アナベル=ガトー 01-8310728 人物
アムロ=レイ 01-6082101 人物
ガイア 01-6531615 人物
カミーユ=ビダン 01-0065880 人物
ギレン=ザビ 01-3667060 人物
クワトロ=バジーナ 01-3499923 人物
コウ=ウラキ 01-8530872 人物
シャア=アズナブル 01-9703447 人物
ジュドー=アーシタ 01-4099031 人物
セイラ=マス 01-6295212 人物
ドズル=ザビ 01-8451489 人物
ドモン=カッシュ 01-1129228 人物
パプテマス=シロッコ 01-1890880 人物
ハマーン=カーン 01-0182687 人物
フォウ=ムラサメ 01-2751798 人物
ブライト=ノア 01-1923545 人物
プラモ狂四郎 01-1826628 人物
マ.クベ 01-4130176 人物
レビル 01-2857933 人物
最低科技等级要求两级时可使用黑历史卡密码
机体(人物)名称 黑历史卡密码 类别
アイザック 02-0250038 MS
イフリート 02-0261995 MS
エアリーズ 02-1822566 MS
ガザC 02-9700273 MS
ガザC改 02-3400635 MS
ガザD 02-8414046 MS
ガンキャノン 02-2986852 MS
ガンキャノン重装型 02-7449040 MS
ガンダム.ピクシー 02-6081061 MS
グフ 02-8695079 MS
グフ重装型 02-3996887 MS
グフフライトタイプ 02-5107182 MS
コアブースター 02-1818987 MS
ゴッグ 02-1727467 MS
サイコミュ高机动试験用ザク 02-7686318 MS
ザクII改 02-1600734 MS
ザクレロ 02-9098251 MS
ジム改 02-6124348 MS
ジム.カスタム 02-5649898 MS
ジムキャノンII 02-0248402 MS
ジム.クウェル 02-0626081 MS
ジムコマンド 02-9462364 MS
ジムスナイパーカスタム 02-3302186 MS
ジムスナイパーII 02-2741241 MS
ジムIII 02-2313652 MS ジムII 02-6867186 MS
シャア専用ザクII 02-6011306 MS
ゾゴック 02-1520767 MS
ディザート.ザク 02-0749378 MS
デスアーミー 02-0052586 MS
デスネービー 02-0979470 MS
デスバーディ 02-1642000 MS
ドム 02-2326011 MS
ネモ 02-0270171 MS
パワードジム 02-9016528 MS
ブルーディスティニー1号机 02-1439811 MS
プロトタイプガンダム 02-8052746 MS
マツナガ専用高机动型ザクII 02-6949999 MS
ライデン専用高机动型ザクII 02-0793825 MS
ラル専用ザクI 02-5723292 MS
陆戦型ジム 02-1933095 MS
リック.ドム 02-2565593 MS
量产型ガンキャノン 02-7427604 MS
ムサイ 02-5990708 WS
ダブデ 02-0660637 WS
チベ 02-3343645 WS
マゼラン 02-8037176 WS
ムサイ[83绿] 02-5990708 WS
ユーコンU99 02-8037176 WS
最低科技等级要求三级时可使用黑历史卡密码
机体(人物)名称 黑历史卡密码 类别
Ez-8 03-5100212 MS EWAC
ネロ 03-3173629 MS
イフリート改 03-1229780 MS
ガ.ゾウム 03-2178008 MS
ガルバルディベータ 03-0077159 MS
ガンダム 03-7799496 MS
ガンダム(半壊) 03-7314814 MS
ガンダムMAモード 03-3504223 MS
ギャン 03-360 MS
ゲルググ 03-3306531 MS
ゲルググJ 03-6903430 MS
ゲルググキャノン 03-8556134 MS
ゲルググM 03-2212151 MS
ケンプファー 03-6619715 MS
ザメル 03-1930745 MS
G-3ガンダム 03-7190600 MS
ジェガン 03-0858162 MS
ジェガン重装型 03-7608475 MS
シャア専用リック.ドム 03-1996067 MS
ズゴック 03-0215666 MS
ズゴックE 03-7346581 MS
ゼク.アイン 03-6298683 MS
ドム.トローペン 03-1695853 MS
ドワッジ 03-8437040 MS
ネロ 03-7864998 MS
バーザム 03-8218929 MS
ハイ.ゴック 03-3209077 MS
ハイザック 03-6006784 MS
ハイザック(连邦仕様) 03-2595885 MS
ハイザックカスタム 03-5296820 MS
マ.クベ専用グフ 03-6261271 MS
マラサイ 03-6376751 MS
メタス(MA) 03-8603768 MS
メタス(MS) 03-2049786 MS
陆戦型ガンダム 03-8867676 MS
ブルーディスティニー2号机 03-2128270 MS
ホワイトベース 03-3349300 WS
マッドアングラー 03-3844129 WS
ザンジバル 03-2188415 WS
最低科技等级要求四级时可使用黑历史卡密码
机体(人物)名称 黑历史卡密码 类别
ガトー専用ゲルググ 04-0005752 MS
ガンダムNT-1 04-2584061 MS
ギラ.ドーガ 04-7742285 MS
ジェガン改 04-3161567 MS
シャア専用ゲルググ 04-8340512 MS
シャア専用ズゴック 04-0350853 MS
ズサ 04-6248326 MS
ゾック 04-8310271 MS
ネモIII 04-2428538 MS
FAガンダム 04-7954392 MS
ブルーディスティニー2号机 04-1508282 MS
量产型Zガンダム 04-7714609 MS
最低科技等级要求五级时可使用黑历史卡密码
机体(人物)名称 黑历史卡密码 类别
アッザム 05-3199542 MS
アッシマー 06-9258547 MS
アプサラスII 05-0335948 MS
エルメス 05-4137976 MS
ガーベラ.テトラ 05-3248798 MS
カプール 05-6040313 MS
ガンダムMkII(黒) 05-8373034 MS
ガンダムMkII(白) 05-5132151 MS
ガンダムNT1-FA 05-8349849 MS
グラブロ 05-1082789 MS
GP01 05-6521703 MS
GP01-Fb 05-3013219 MS
GP02A 05-0601262 MS
GP03-S 05-4629017 MS
シーマ専用ゲルググM 05-0910378 MS
ジオング 05-4020222 MS
ジオング(ヘッド) 05-8993519 MS
ジャムル.フィン(MA) 05-1614772 MS
ジャムル.フィン(MS) 05-7294767 MS
スターク.ジェガン 05-6420418 MS
ゼク.ツヴァイ 05-5567860 MS
ドズル専用ザクII 05-2508606 MS
ドライセン 05-9572313 MS
バウ 05-3633828 MS
ハンブラビ 05-3930173 MS
ビグロ 05-1135266 MS
Vガンダム 05-6227707 MS
ブラウ.ブロ 05-8755732 MS
FAガンダムMkIII 05-6820518 MS
プロトZガンダム 05-9462450 MS
リック.ディアス 05-6946505 MS
リック.ドムII 05-5049241 MS
量产型キュベレイ 05-5358483 MS
アーガマ 05-5199414 WS
アルビオン 05-7242836 WS
グワジン 05-6536154 WS
最低科技等级要求六级时可使用黑历史卡密码
机体(人物)名称 黑历史卡密码 类别
ヴァル.ヴァロ 06-9258547 MS
ギャプラン 06-8378845 MS
ギラ.ドーガサイコミュ试験型 06-4698757 MS
スーパーガンダム 06-9302018 MS
ディジェ 06-5046456 MS
百式 06-2466718 MS
量产型ZZガンダム 06-2835060 MS
ガンダムエアマスター 06-7430784 MS
ガンダムマックスター 06-1564107 MS
ガンダムレオパルド 06-1689007 MS
ネェル.アーガマ 06-2402075 WS
最低科技等级要求七级时可使用黑历史卡密码
机体(人物)名称 黑历史卡密码 类别
ウェイブライダー 07-8051150 MS
ガズアル 07-1169811 MS
ガズエル 07-2568183 MS
ガンダムMk-IV 07-7700212 MS
キュベレイ 07-0057686 MS
キュベレイMkII 07-3956156 MS
サイコドーガ 07-7133774 MS
ザクIII 07-7731446 MS
Zガンダム 07-1770919 MS
Zザク 07-1748389 MS
ZプラスC型 07-1559653 MS
ZII 07-0341484 MS
パーフェクト.ジオング 07-6327233 MS
バウンド.ドッグ 07-6724167 MS
パラス.アテネ 07-9973958 MS
百式改 07-0128703 MS
プロトタイプサイコガンダム 07-7053109 MS
ボリノーク.サマーン 07-6139262 MS
メッサーラ 07-6602001 MS
ヤクト.ドーガ 07-4179251 MS
リ.ガズィ 07-9993816 MS
リゲルグ 07-3083061 MS
ガンダムサンドロック 07-7261411 MS
ガンダムデスサイズ 07-5730686 MS
ガンダムヘビーアームズ 07-3597494 MS
クーロンガンダム 07-1434656 MS
シェンロンガンダム 07-0935513 MS
最低科技等级要求八级时可使用黑历史卡密码
机体(人物)名称 黑历史卡密码 类别
Ex-Sガンダム 08-4633332 MS
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X1 08-6205508 MS
ゲーマルク 08-3741157 MS
ザクIII改 08-9880942 MS
ジ.O 08-8660039 MS
Sガンダム 08-2919622 MS
ドーベンウルフ 08-8306578 MS
パーフェクト.ガンダム 08-1226536 MS
ハンマハンマ 08-6332393 MS
FAZZ 08-4788315 MS
プロトタイプZZガンダム 08-4927315 MS
リ.ガズィ.カスタム 08-9664229 MS
ガンダムアクエリアス 08-1336252 MS
ガンダムシュピーゲル 08-9335495 MS
ガンダムベルフェゴール 08-0709082 MS
トールギス 08-6013239 MS
ボルトガンダム 08-8439842 MS
ドロス 08-0719702 WS
最低科技等级要求九级时可使用黑历史卡密码
机体(人物)名称 黑历史卡密码 类别
ガンダムF91 09-1631518 MS
ゴッドガンダム 09-9806039 MS
サザビー 09-5626435 MS
Gフォートレス 09-1171849 MS
シャイニングガンダム 09-4109796 MS
ZZガンダム 09-9860158 MS
ニューガンダム 09-1445906 MS
最低科技等级要求十级时可使用黑历史卡密码
机体(人物)名称 黑历史卡密码 类别
火凤凰高达 10-2163744 MS
アルパ.アジール 10-1843612 MS
Wing高达(飞行形态) 10-1554208 MS
Wing高达(MS形态) 10-7428057 MS
Wing高达Zero 10-0064526 MS
Wing高达Zero Custom 10-0343058 MS
クィン.マンサ 10-8210999 MS
クス.ガンダム 10-8080815 MS
サイコガンダム(MA) 10-5320513 MS
サイコガンダム(MS) 10-6568194 MS
サイコガンダムMkII(MA) 10-1911327 MS
サイコガンダムMkII(MS) 10-8907991 MS
GP03-D 10-1208186 MS
ターンエーガンダム 10-9764039 MS
ターンX 10-2234979 MS
ZZガンダム-FA 10-2176439 MS
デビルガンダム 10-6769192 MS
デビルガンダムJr. 10-2747348 MS
ノイエ.ジール 10-5455632 MS
ビグ.ザム 10-8974908 MS
尊者高达 10-8321772 MS
。。。。另外这是转贴来的。。谢谢
Ⅱ 数控机床的历史
数控机床发展史
【摘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至高无上的真理,谁能够掌握最前沿、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够在发展中取得主动权,取得巨大的突破与成就。而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更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数控机床的定义、发展阶段及历史、世界机床强国及我国的机床发展情况,并对数控机床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了简要描述,说明数控机床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搜查相关资料,加深了我对机械专业尤其是数控机床的了解,同时明确了当今社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潮流和未来的深造方向。
【关键字】 发展史 机床强国 发展趋势
一、 名词说明
数控,即数字控制(Numerial Control,简写为NC)。数控技术,即NC技术,是指用数字化信息(数字量及字符)发出指令并实现自动控制的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控制技术。目前,数控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支撑,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是制造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因此,世界上个工业发达国家均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
数控机床(Numerial Control Machine Tools)是指采用数字控制技术对机床加工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一类机床。国际信息处理联盟第五次技术委员会对数控机床作的定义是:“数控机床是一个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机床,该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使用代码或其他编码指令规定的程序。”它是集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于一体,采用数控装置或计算机来部分或全部地取代一般通用机床在加工零件时的各种动作(如启动、加工顺序、改变切削量、主轴变速、选择刀具、冷却液开停以及停车等)的人工控制,是高效率、高精度、高柔性和高自动化的光、机、电一体化的数控设备。
二、 数控系统发展阶段
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表明人类创造了可增强和部分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它与人类在农业、工业社会中创造的那些只是增强体力劳动的工具相比,起了质的飞跃,为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奠定了基础。
6年后,即在1952年,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机床上,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数控机床。从此,传统机床产生了质的变化。近半个世纪以来,数控系统经历了两个阶段和六代的发展。
1、数控(NC)阶段(1952~1970年)
早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低,对当时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影响还不大,但不能适应机床实时控制的要求。人们不得不采用数字逻辑电路“搭”成一台机床专用计算机作为数控系统,被称为硬件连接数控(HARD-WIRED NC),简称为数控(NC)。随着元器件的发展,这个阶段历经了三代,即1952年的第一代--电子管;1959年的第二代--晶体管;1965年的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
2、计算机数控(CNC)阶段(1970年~现在)
到1970年,通用小型计算机业已出现并成批生产。于是将它移植过来作为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从此进入了计算机数控(CNC)阶段(把计算机前面应有的“通用”两个字省略了)。到1971年,美国INTEL公司在世界上第一次将计算机的两个最核心的部件--运算器和控制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称之为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又可称为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
到1974年微处理器被应用于数控系统。这是因为小型计算机功能太强,控制一台机床能力有富裕(故当时曾用于控制多台机床,称之为群控),不如采用微处理器经济合理。而且当时的小型机可靠性也不理想。早期的微处理器速度和功能虽还不够高,但可以通过多处理器结构来解决。由于微处理器是通用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故仍称为计算机数控。
到了1990年,PC机(个人计算机,国内习惯称微机)的性能已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可以满足作为数控系统核心部件的要求。数控系统从此进入了基于PC的阶段。
总之,计算机数控阶段也经历了三代。即1970年的第四代--小型计算机;1974年的第五代--微处理器和1990年的第六代--基于PC(国外称为PC-BASED)。
还要指出的是,虽然国外早已改称为计算机数控(即CNC)了,而我国仍习惯称数控(NC)。所以我们日常讲的"数控",实质上已是指“计算机数控”了。
三、数控机床发展史
20世纪中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自动信息处理、数据处理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给自动化技术带来了新的概念,用数字化信号对机床运动及其加工过程进行控制,推动了机床自动化的发展。
采用数字技术进行机械加工,最早是在40年代初,由美国北密支安的一个小型飞机工业承包商派尔逊斯公司(ParsonsCorporation)实现的。他们在制造飞机的框架及直升飞机的转动机翼时,利用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机翼加工路径进行数据处理,并考虑到刀具直径对加工路线的影响,使得加工精度达到±0.0381mm(±0.0015in),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1952年,麻省理工学院在一台立式铣床上,装上了一套试验性的数控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同时控制三轴的运动。这台数控机床被大家称为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
这台机床是一台试验性机床,到了1954年11月,在派尔逊斯专利的基础上,第一台工业用的数控机床由美国本迪克斯公司(Bendix-Cooperation)正式生产出来。
在此以后,从1960年开始,其他一些工业国家,如德国、日本都陆续开发、生产及使用了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中最初出现并获得使用的是数控铣床,因为数控机床能够解决普通机床难于胜任的、需要进行轮廓加工的曲线或曲面零件。
然而,由于当时的数控系统采用的是电子管,体积庞大,功耗高,因此除了在军事部门使用外,在其他行业没有得到推广使用。
到了1960年以后,点位控制的数控机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为点位控制的数控系统比起轮廓控制的数控系统要简单得多。因此,数控铣床、冲床、坐标镗床大量发展,据统计资料表明,到1966年实际使用的约6000台数控机床中,85%是点位控制的机床。
数控机床的发展中,值得一提的是加工中心。这是一种具有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它能实现工件一次装卡而进行多工序的加工。这种产品最初是在1959年3月,由美国卡耐&特雷克公司(Keaney&TreckerCorp.)开发出来的。这种机床在刀库中装有丝锥、钻头、铰刀、铣刀等刀具,根据穿孔带的指令自动选择刀具,并通过机械手将刀具装在主轴上,对工件进行加工。它可缩短机床上零件的装卸时间和更换刀具的时间。加工中心现在已经成为数控机床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品种,不仅有立式、卧式等用于箱体零件加工的镗铣类加工中心,还有用于回转整体零件加工的车削中心、磨削中心等。
1967年,英国首先把几台数控机床连接成具有柔性的加工系统,这就是所谓的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mdash——FMS)之后,美、欧、日等也相继进行开发及应用。 1974年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处理器直接用于数控机床,使数控的软件功能加强,发展成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简称为CNC机床),进一步推动了数控机床的普及应用和大力发展。
8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1~4台加工中心或车削中心为主体,再配上工件自动装卸和监控检验装置的柔性制造单元(FlexibleManufacturingCell——FMC)。这种单元投资少,见效快,既可单独长时间少人看管运行,也可集成到FMS或更高级的集成制造系统中使用。
目前,FMS也从切削加工向板材冷作、焊接、装配等领域扩展,从中小批量加工向大批量加工发展。
所以机床数控技术,被认为是现代机械自动化的基础技术。
四、世界强国及我国的数控机床发展状况
美、德、日三国是当今世上在数控机床科研、设计、制造和使用上,技术最先进、经验最多的国家。因其社会条件不同,各有特点。
美国:机床开发以基础科研为主
美国的特点是,政府重视机床工业,美国国防部等部门因其军事方面的需求而不断提出机床的发展方向、科研任务,并且提供充足的经费,且网罗世界人才,特别讲究效率和创新,注重基础科研。因而在机床技术上不断创新,如1952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1958年创制出加工中心、70年代初研制成FMS、1987年首创开放式数控系统等。由于美国首先结合汽车、轴承生产需求,充分发展了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所需的自动线,而且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因此其数控机床的主机设计、制造及数控系统基础扎实,且一贯重视科研和创新,故其高性能数控机床技术在世界也一直领先。当今美国不仅生产宇航等使用的高性能数控机床,也为中小企业生产廉价实用的数控机床。如Haas、Fadal公司等。
美国在发展数控机床上存在的教训是,偏重于基础科研,忽视应用技术,且在上世纪80代政府一度放松了引导,致使数控机床产量增加缓慢,于1982年被后进的日本超过,并大量进口。从90年代起,纠正过去偏向,数控机床技术上转向实用,产量又逐渐上升。
德国:机床开发注重实用
德国政府一贯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特别讲究实际与实效,坚持以人为本,师徒相传,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在发展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的基础上,于1956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稳步前进。德国特别注重科学试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科研并重。企业与大学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对用户产品、加工工艺、机床布局结构、数控机床的共性与特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德国的数控机床质量及性能良好、先进实用、货真价实,出口遍及世界,尤其是大型、重型、精密数控机床。德国特别重视数控机床主机及配套件之先进实用,其机、电、液、气、光、刀具、测量、数控系统、各种功能部件,在质量、性能上居世界前列。如西门子公司之数控系统和Heidenhain公司之精密光栅均为世界闻名,竞相采用。
日本:机床开发先仿后创
日本政府对机床工业之发展异常重视,通过规划、法规(如机振法、机电法、机信法等)提出日本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方向,并提供充足的研发经费,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大力发展数控机床。日本在重视人才及机床元部件配套上学习德国,在质量管理及数控机床技术上学习美国,并改进和发展了两国的成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本也和美、德两国相似,充分发展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继而全力发展中小批柔性生产自动化的数控机床。自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1978年产量(7342台)超过美国(5688台),至今产量、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1年产量46604台,出口27409台,占59%)。战略上先仿后创,先生产量大而广的中档数控机床,大量出口,占去世界广大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一步加强科研,向高性能数控机床发展。在策略上,首先通过学习美国全面质量管理变为职工自觉全体活动,保产品质量,进而加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前列,为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数控机床开道。日本在发展数控机床的过程中,狠抓关键,突出发展数控系统。日本FANUC公司战略正确,仿创结合,针对性地发展市场所需各种低中高档数控系统,在技术上领先,在产量上居世界第一。该公司现有职工3,674人,科研人员超过600人,月产能力7,000套,销售额在世界市场上占50%,在国内约占70%,对加速日本和世界数控机床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
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中国于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在1958~1979年间为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中对数控机床特点、发展条件缺乏认识,在人员素质差、基础薄弱、配套件不过关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曾三起三落、终因表现欠佳,无法用于生产而停顿。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盲目性大,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第二阶段从日、德、美、西班牙先后引进数控系统技术,从日、美、德、意、英、法、瑞士、匈、奥、韩国、台湾省共11国(地区)引进数控机床先进技术和合作、合资生产,解决了可靠性、稳定性问题,数控机床开始正式生产和使用,并逐步向前发展。通过“六五”期间引进数控技术,“七五”期间组织消化吸收“科技攻关”,我国数控技术和数控产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数控产业发展迅速,1998~2004年国产数控机床产量和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9.3%和34.9%。尽管如此,进口机床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从2002年开始,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床消费第一大国、机床进口第一大国,2004年中国机床主机消费高达94.6亿美元,国内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在中高档与大型数控机床的研究开发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更加明显,70%以上的此类设备和绝大多数的功能部件均依赖进口。由此可以看出国产数控机床特别是中高档数控机床仍然缺乏市场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产数控机床的研究开发深度不够、制造水平依然落后、服务意识与能力欠缺、数控,系统生产应用推广不力及数控人才缺乏等。我们应看清形势,充分认识国产数控机床的不足,努力发展先进技术,加大技术创新与培训服务力度,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问的差距。
在20余年间,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培训一批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人才;通过合作生产先进数控机床,使设计、制造、使用水平大大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通过利用国外先进元部件、数控系统配套,开始能自行设计及制造高速、高性能、五面或五轴联动加工的数控机床,供应国内市场的需求,但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却较差。至今许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基本上处于从仿制走向自行开发阶段,与日本数控机床的水平差距很大。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象日本机电法、机信法那样的指引;严重缺乏各方面专家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缺少深入系统的科研工作;元部件和数控系统不配套;企业和专业间缺乏合作,基本上孤军作战,虽然厂多人众,但形成不了合力。
2003年开始,中国就成了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控机床进口国。目前正在提高机械加工设备的数控化率,1999年,我们国家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化率是5-8%,目前预计是15-20%之间。
目前,国家制定了一些政策,鼓励国民使用国产数控机床,各厂家也在努力追赶。国内买机床最多的是军工企业,一个购买计划里,80%是进口,国产机床满足不了需要。今后五年内,这个趋势不会改变。不过就目前国内的需要来讲,我国的数控机床目前能满足中低档产品的订货。
五、数控未来发展的趋势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代发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秒/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从EMO2001展会情况来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包括我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部分替代组合机床。美国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机床进给速度最大达60m/min,快速为100m/min,加速度达2g,主轴转速已达60000r/min。加工一薄壁飞机零件,只用30min,而同样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铣床加工需3h,在普通铣床加工需8h;德国DMG公司的双主轴车床的主轴速度及加速度分别达12*!000r/mm和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 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2、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在EMO2001展会上,新日本工机的5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德国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装夹下5面加工和5轴联动加工,可由CNC系统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间接控制。
3、 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
对开放式系统进行研究。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ction Center”(智能生产控制中心,简称CPC);日本大隈(Okuma)机床公司展出“IT plaza”(信息技术广场,简称IT广场);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开放制造环境,简称OME)等,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4、 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1) 关于数控系统设计开发规范
如前所述,开放式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并进行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个最大的经济体在短期内进行了几乎相同的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预示了数控技术的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的来临。我国在2000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ONC数控系统的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
(2) 关于数控标准
数控标准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控技术诞生后的50年间的信息交换都是基于ISO6983标准,即采用G,M代码描述如何(how)加工,其本质特征是面向加工过程,显然,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数控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际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种新的CNC系统标准ISO14649(STEP-NC),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能够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统一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整个制造过程,乃至各个工业领域产品信息的标准化。
STEP-NC的出现可能是数控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数控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STEP-NC提出一种崭新的制造理念,传统的制造理念中,NC加工程序都集中在单个计算机上。而在新标准下,NC程序可以分散在互联网上,这正是数控技术开放式、网络化发展的方向。其次,STEP-NC数控系统还可大大减少加工图纸(约75%)、加工程序编制时间(约35%)和加工时间(约50%)。
目前,欧美国家非常重视STEP-NC的研究,欧洲发起了STEP-NC的IMS计划(1999.1.1~2001.12.31)。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来自欧洲和日本的20个CAD/CAM/CAPP/CNC用户、厂商和学术机构。美国的STEP Tools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数据交换软件的开发者,他已经开发了用作数控机床加工信息交换的超级模型(Super Model),其目标是用统一的规范描述所有加工过程。目前这种新的数据交换格式已经在配备了SIEMENS、FIDIA以及欧洲OSACA-NC数控系统的原型样机上进行了验证。
Ⅲ 广州数控系统编程G70、G71、G72、G74、G75、G76等指令地格式和具体表示是什么意义
建议你到书店里查一下详细的资料--有详细的解说的 这些代码是循环的
G70 精加工
复合因定循环 (用于外圆较多用)
G71 U(背吃刀量) R(退刀量)
G71 P(精加工轮廓程序段中开始程序段的段号)Q(结束段号)U (X轴向精加工余量) W(Z轴向精加工 余量)F 进给S 速度T刀号
端面粗切循环
G72 W (背吃刀量)R(退刀量)
G72P(精加工轮廓程序段中开始程序段的段号) Q (结束段号)U (X轴向精加工余量)W(Z轴向精加工 余量)F S T
Ⅳ PS SD高达G世纪F风云再起怎么弄 黑历史的代码又是多少
风云再起需要你把自军的防卫等级升到10,然後风云再起是sfs,最後一个,只有神和尊者搭乘是马形态并且合体,其他机体实用就是一个白色的sfs,生产的时候就选日文的那个
Ⅳ 五笔的历史
王码五笔的创使人——王永民
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是王永民教授发明的一种完全依照汉字字形进行编码的汉字输入方法,该技术已成为众多电脑用户的好帮手。继1986年王永民教授发明的86版五笔字型输入法,1998年,王永民又推出了98版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与前版本相比,其输入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字根分布稍有变化。98版弥补了86版中的许多不足,而且囊括了当前社会上许多常用的词组和流行的各种短语。
王永民,汉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43年12月生于河南省南阳地区南召县贫农家庭。1962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通诗文、书法、篆刻和音乐。
1978-1983年,以五年之功研究并发明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五笔字型”(王码),以多学科最新成果之运用、集成和创造,提出“形码设计三原理”,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发明了25键4码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技术,在世界上首破汉字输入电脑每分钟100字大关并获美、英、中三国专利。
1983年后,又以15年之力推广普及,使之覆盖国内90%以上的用户;曾五次应邀赴联合国讲学,以“五笔字型”在全世界的广泛影响和应用,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84年又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1988年4月成为国务院特别命名的十名“全国劳动模范”之一。
1994年后陆续发明“98王码”、“阅读声译器”、“名片管理器”等五项开创性专利技术。1995年8月赴美学习,1997年5月回国。
于1998年2月“十年磨一键”发明了我国第一个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能同时处理中、日、韩三国汉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98规范王码”,同时推出世界上第一个汉字键盘输入的“全面解决方案”及其系列软件,成为我国汉字输入技术发展应用的里程碑。
王永民教授从1996年起研究用数字键输入汉字的方法,首创“首部余部取码法”,于2000年8月实施完成了“五笔数码”汉字输入专利技术,开发了“王码6键”和“王码9键”两套成品软件。
现任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北京王码电脑公司、北京王码网公司总裁。自我白描是“一介书生,半个农民”,座右铭是“科学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行为准则是“爱国、务实、创新”。
Ⅵ 互联网的历史 急
本文是一些站点上各种资料的汇总,这些网站包括:Hobbes' Internet Timeline、Pros Online - Internet History、What is the Internet?、History of Internet and WWW : View from Internet Valley以及其他一些各种各样的书籍。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考证,请查阅上面列举的那些资料。
1836年
-- 电报诞生。 Cooke和Wheatstone为这个发明申请了专利。这个发明和互联网有什么关系呢?
她在人类的远程通讯历史上走出了第一步。
采用了用一系列点、线在不同人之间传递信息的Morse码,虽然速度还比较慢,但这和当今计算机通讯中的二进制比特流已经相差不远了。
1858年-1866年
-- 跨海电缆诞生。允许大西洋两岸之间实现直接快速的通讯。她的重要性体现在:
当今联系各大洲的枢纽仍然是海底光缆。
1876年
-- 电话诞生。Alexander Graham Bell 向世人展示了这个新发明。
她的意义在于:
当今的Internet网络依然有很大程度上是架构在电话交换系统之上的。
Modem具有数模信号转换的功能,实现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的功能。
1957年
-- USSR(前苏联)发射了的一颗人造卫星,她的重要性在于:
在全球通讯领域迈出了第一步。今天许多信息实际上都在通过卫星传输。
美国设立了与之竞争的ARPA机构(高级研究规划署),并作为国防部的一部分,为美国军方科技应用打下基础。
1962年 - 1968年
-- 包交换网络(Packet-switching (PS) networks)诞生,她的意义在于:
互联网就是基于包交换来传输信息的,这一点后面我们将会清楚地看到。
为实现网络信息传输安全提供了最大可能,这正是美国军方的本意。
数据被分成一个个小包传输,可以让他们经过不同路由到达目的地。
增加了对数据的窃听的困难(因为数据被分割成了包)。
路由冗余,提高可靠性。即使某个路由中断,通讯依然可以保持。
网络可以经得起大规模的破坏(比如核子攻击,可以这也是冷战的产物)。
1969年
-- 互联网诞生
美国国防部授权ARPANET进行互联网的试验。
这件事的意义在于:
先后建立了四个主Internet节点:UCLA大学(洛杉矶),紧接着是斯坦福研究所、UCSB(圣巴巴拉)和U(犹他州立)。
1971年
--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交流。
在ARPANET网上建立了15个节点(共23台主机)
电子邮件——一个通过分布网络传送信息的程序——被发明了,这个发明和互联网的关系是:
电子邮件今天依然是互联网上人与人沟通的主要方式。
本文后面会用一小段文字解释如何收发电子邮件。
在以后的生活中,电子邮件将与你息息相关。
1972年
-- 计算机可以更加简便的接入互联网
第一个展示ARPANET功能的公开演示网建立,共接入了40台主机。
互联网工作组(INWG)建立,并开始讨论建立各种协议的问题。
这个工作组对互联网产生的影响在于:
起草了Telnet协议规范。
Telnet协议是当今大多数主机之间互操作的主要方式。
1973年
-- 全球性的互联网开始浮现
首批连入ARPANET的其他国主机出现,他们是:英国伦敦大学和挪威的皇家雷达机构。
以太网的最初模样被勾画出来——这就是现在局域网联网的最早形式。
互联网思想开始流传。
旧金山的一家大酒店第一次架设了具有网关结构的网络。网关结构明确了一个网络规模究竟能有多大(网络内部可以是异构的)
文件传输协议(FTP)被制定,使得联网计算机可以收发文档数据。
1974年
-- 包交换网络传输成为主流
传输控制协议(TCP)被制定,互联网的基石——包交换网络奠定。
Telenet,ARPANET的商业化运作网络向社会开放,这是第一次向社会提供包数据传输服务。
1976年
-- 网络规模迅速膨胀
伊丽莎白女王进行了发送电子邮件的尝试。
UUCP(Unix to Unix CoPy)协议由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并在UNIX群体中发布。
这个协议的重要性在于:
UNIX当今依旧是各个大学和科研究构的主流操作系统。
这些UNIX主机可以透过互联网“交谈”。
网络开始向全球用户开放。
1977年
-- 电子邮件服务蓬勃兴起,互联网正在变为现实
联网主机数量突破100。
THEORYNET网为100多名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电子邮件服务,这个系统使用了一个自己开发的电邮系统和TELENET接入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
起草电子邮件标准
第一个在 ARPANET/无线网/SATNET 互联的演示网通过网关和互联网协议连接的演示网。
1979年
-- 新闻组诞生
旨在研究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科学部在美国建立。
基于UUCP协议的USENET网建立。
她的意义在于:
USENET今天依然非常兴旺。
产生了各种讨论组、新闻组。
当年年末建立了3个新闻组。
现在几乎所有的话题都有相应的新闻组。
1979年 (续)
第一个MUD(多用户土牢)多人交互操作站点建立。这个站点包含了各种冒险游戏、棋类游戏和丰富详尽的数据库。
ARPA建立了互联网配置白板(ICCB)
包交换无线电网(PRNET)在ARPA的资助下开始试验。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在这个网络上进行了无数的通讯实验。
1981年
-- 各种网络重新融合
诞生于纽约城市大学的BITNET(Because It's Time NETwork)开始运行,并与耶鲁大学进行了首次连接。
除了文件传输服务(FTP)以外,他们还提供电子邮件和邮件组的服务。
CSNET(Computer Scienc NETwork)项目开始启动,并向那些不能连入ARPANET的各大学的科学家们提供电子邮件服务。CSNET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计算机科学网的前身。
1982年
-- TCP/IP缔造了未来的网络通讯模式
DCA和ARPA网制订了网络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这个协议组一般被简称为TCP/IP协议。
这个协议的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将互联网定义为使用TCP/IP协议互联的一个网络集合,互联网就是通过TCP/IP互联的一个大网络。
1982年 (续)
由EUUG创建的EUnet(欧洲UNIX网)开始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和新闻组服务。并实现了最初的荷兰、丹麦、瑞典和英国之间的互联。
外部网关协议(EGP)的草案被制订,并开始运用在各种不同体系结构的网间互联上。
1983年
-- 互联网越来越壮大了
开发出了域名服务系统
她的重要意义在于:
满足了大量网络节点的需要
避免了各种难以记忆的地址
采用了人们习惯中易于记忆的名称
桌面工作站开始成为现实
她的意义在于:
许多基于Berkerley的UNIX系统都内建有IP网络的相关软件
促使从用单个分时的超级计算机连入Internet的模式过渡为通过局域网连入Internet。
1983年 (续)
作为ICCB的替代物,IAB(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开始建立。
Berkeley发布了他们最新的4.2版的BSD UNIX系统,其中内建了TCP/IP的实现。
欧洲科研网(EARN)采用与BITNET类似的线路开始运营。
1984年
-- 互联网继续保持增长
主机数量突破1,000台
域名服务系统(DNS)正式启用
代替了点分十进制的地址,如 123.456.789.10
域名更容易为大家记忆
www.myuniversity.mydept.mynetwork.mycountry( e.g. www.cs.cf.ac.uk).
英国建立了JANET(Joint Academic Network)(联合科研网)
可控的新闻组服务被引入
1986年
-- 互联网的威力开始显现
连入了5,000台主机,建立了241个新闻组。
主干有56K速率的NSFNET建立
NSF建设了5个地区网络中心,都由超级计算机向用户提供高性能的服务。——这促使了网络连接数的爆涨,特别是在大学。
新闻传输协议(NNTP)被设计以提高基于TCP/IP的新闻组服务性能。
1987
-- 商业化的互联网诞生
联网主机数量达到28,000台
在Usenix的资助下,UUNET创立并着手提供商业化的UUCP和Usenet接入服务。
1988年
USFNET主干升级到T1级(即1.533M)
网络中继聊天服务(IRC)被开发出来
1989年
-- 互联网获得巨大的增长
接入主机数突破10万台
出现了第一个在商业电子邮件运营商和互联网之间的中继服务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和互联网研究任务组(IRTF)在IAB中成立了
1990年
-- 互联网的膨胀在继续
30万台主机接入量,1千个新闻组
ARPANET退出历史舞台
FTP服务中的文档开始可以根据名称检索和获取。
World comes on-line公司(world.std.com)成为第一个商业性的经营电话接入的ISP。
1991年
-- 现代互联网模式开始形成
商业互联网信息交换协会(CIX)成立并继NSF之后进一步突破了网络中商业运作的种种障碍。
广域网中的信息服务诞生(WAIS) ,她的重要性在于:
提供了一套互联网中信息检索和获取得机制
大量知识在网络中出现:电子邮件信息、文本信息、电子书籍、各种帖子、代码、图片、声音甚至数据库。
这些信息就是我们今天在互联网中检索信息的基础。
关键字检索,这种强有力的检索技术被逐步完善。
1991年 (续)
-- WWW方式的友好用户界面开始出现
明尼苏达州大学的Paul Lindner和Mark P. McCahill发布了他们的Gopher工具。她的重要意义在于:
基于文本、菜单驱动的界面简化了互联网中资源获取的方法
不用用户去记忆繁琐的操作命令,用户界面更为友好。
这个方式今天已被现在更为方便的WWW浏览所代替。
1991年 (续)
-- 目前看来依然意义重大的发明
由Berners 和 Lee开发的WWW浏览器在CERN发布。她的重要意义在于:
这个工具最初被用于提供分布多媒体服务
方便用户更快捷的访问世界各地的信息。
开始是非图形的界面(1993年后,随着MOSAIC的出现开始有了图形支持)
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通信方式发生了革命。
USFNET的主干带宽提高到T3级(即44.736M)。NSFNET的主干上每个月有1万亿字节,或者说100亿的包流量。
英国的JANEAT开始基于TCP/IP提供IP服务
1992年
-- 多媒体改变了互联网的模样
联网主机数突破100万,新闻组达到4千个
特许成立了互联网协会(ISOC)
3月实现了网上的音频多播,11月实现了视频多播。
“网上冲浪”一词由Jean Armour Polly首次使用。
1993年
-- WWW革命真的开始了
联网主机数突破2百万,出现了600个WWW站点。
NSF建立的InterNIC机构开始提供以下服务:
目录数据库服务
注册服务
信息查找服务
商业和媒体开始关注互联网
白宫和联邦政府开始在互联网上安家
Mosaic给互联网带来一场风暴,她的意义在于:
用户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成为互联网的最前端。
基于此开始设计日后风靡一时的Netscape浏览器。
促使WWW用户激增
1994年
-- 商业化运作正式开始
联网主机数达到3百万,建立了1万个WWW站点,1万个新闻组。
ARPANET/Internet庆祝诞辰25周年
社区开始通过线缆连入了英特网
美国参议院和国会开始在互联网上提供信息服务
超市、银行开始步入互联网
开始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模式
在美国人们可以在线订购必胜客的Pizza饼了。
第一个虚拟数字银行开始运营
NSFNET每月的网络流量超过10万亿字节
WWW超过Telnet,仍逊于FTP,成为第二位的网络流行服务(这是根据NSFNET发布的流量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
英国的HM Treasury在线网站运营(http://www.hm-treasury.gov.uk/)
1995年
-- 商业介入互联网进展神速
650万联网主机,10万WWW站点
NSFNET恢复为一个科研网络,整个主干网的运行依赖各大网络之间的互联合路由。
根据包流量,三月WWW服务首次超过FTP服务,成为网上流量最大的服务;而若根据字节流量,到四月的时候,WWW服务也超过了FTP。
传统的拨号入网系统(如Compuserve、美国在线、Prodigy公司等)开始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许多网络相关公司在Netscape的带动下纷纷公开上市。
域名注册服务不再免费
网络技术年:WAIS开发了WWW、搜索引擎等技术
新的WWW技术开始浮现:
分布环境运行技术(Java、Javascript、ActiveX)
虚拟环境技术(VRML)
网际协作工具技术(CU-SeeMe)
1996年
-- 微软进入互联网产业
1千2百万主机接入互联网,50万WWW站点建立
网络电话业务受到美国电话公司的关注,甚至上诉到国会要求禁止此技术以保证传统业务的利润。
WWW浏览器的战斗主要在Netscape和Microsoft之间展开,在用户迫不及待的需求下两个软件不断地发布新版本并相互进行竞争。
1997年
-- 未来将会怎样
1千9百50万主机连入,1百万WWW站点,71,618个新闻组。
Ⅶ 各大机场的英文简写代码是什么
1,广州白云国际机场CAN 广东广州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Guangzhou Baiyun International Airport,ICAO:ZGGG,IATA:CAN),是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北部约28公里的民用机场,地处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和花都区新华街道、花东镇交界处,地理位置为北纬23°10′35.72″,东经113°15′17.13″,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F级,是中国三大门户复合枢纽机场之一,世界前百位主要机场 。
2,上海虹桥国际机场SHA 上海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Shanghai Hongqiao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SHA,ICAO:ZSSS),位于中国上海市长宁区,距市中心13千米,为4E级民用国际机场,是中国三大门户复合枢纽之一、 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对外开放的一类航空口岸和国际航班备降机场。
3,青岛流亭机场 TAO 山东青岛
青岛流亭国际机场(Qing Liut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TAO,ICAO:ZSQD),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距青岛市中心约23千米,为4E级民用国际机场,是中国十二大干线机场之一。
4,成都双流国际机场CTU 四川成都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Cheng Shuangliu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CTU,ICAO:ZUUU),位于中国成都市双流区中心城区西南方向,距离成都市区16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7’02’’、北纬30°34’47”,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F级,是中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中国内陆地区的航空枢纽和客货集散地。
5,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 KMG 云南昆明
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曾是云南昆明主要航空国际机场,2012年6月28日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已由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代替昆明航空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