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大数据与文化变革
『壹』 南京理工大学MBA怎么样
一、项目介绍
南京理工大学MBA项目自1997年取得办学资质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坚实本土根基,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创业意思与创造能力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二、项目特色
1.依托工科背景。孕育于强大的工科院校,在MBA教学中,注意培养学员的严谨思维。
2.立足本土化。我们注意培育学员的国际视野,但我们更加强调管理的本土化,培养学员的文化自信和本土意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管理智慧,引导学员认识到管理实践必须扎根中国土壤。
3.能力建设为核心。提升管理能力才是学员真正的需求,知识传授是为能力跃升提供素材。分别通过课程训练和综合训练两个层次,实现能力建设。在每一门课程中,通过引进实践讲师、,采用问题研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沙盘模拟等方法进行实际能力的训练。案例大赛、创业大赛和自主社会实践等方法则是提升学员综合能力的训练。
4.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教学、实践、服务、文化”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建、案例教学、案例大赛、社会实践等手段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通过职业生涯发展支持、创新创业支持、校友交流互见等平台建设和终身学习等机制建立,贯彻为MBA同学终身服务的理念。
5.共享EMBA教育资源。我校是江苏省仅有的四所具有EMBA办学权的院校之一,从而使MBA教育可以与EMBA教育共享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同学和校友资源,分享EMBA的教育经验。
6.播撒情怀的种子。源自哈军工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南理工学子,孕育出“志士之心、君子之风”的儒商文化元素,MBA学子尤如校园中优雅的二月兰和挺拔的水杉树。在南理工,MBA学习带给你的不仅是一段学习体验,更是一段心灵的旅途和人生的成长体验!
三、培养方式及研究方向
MBA的培养方式为非全日制,学制为3-5年弹性学制。每周末授课,授课地点在南京校区和江阴校区(工作所在地为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盐城等地区的考生在江阴校区培养)。
MBA共设置8个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组织变革;智能制造与运营管理方向;大数据与商务决策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领导力方向;新经济与市场营销;财务、金融与资本市场;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
四、学费
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全过程学费9.8万元。
南京理工大学211院校,也是南京开办MBA项目最早的4所院校之一,性价比高,学费9.8万元,没有涨。
『贰』 大数据给健康产业带来哪些变革
大数据给健康产业带来的变革最大的就是把传统的健康产业取代了,繁琐的健康体检变为快捷的健康体检,随时手机就可以查看健康数据。一批大数据健康体检小屋出现了。
『叁』 如何认识和推动创新驱动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衡量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准是科技标准。但我认为,除了科技标准外,文化创新也应该成为衡量创新型国家另一个重要标准。对于如何认识、理解和推动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我想谈三点个人看法:一、应当将文化产业发展切实纳入国家整个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之中。二、应当深入开展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现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统筹管理体制。三、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进程。”本文为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近日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端峰会上的发言。
非常高兴和感谢受到邀请出席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主办、传媒大学承办的2016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端峰会,高朋满座,智者云集,让我也有机会聆听大家的高见,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首先,我认为这次会议的主题非常好,“文化+时代: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鲜明地点出了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我们正处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重要节点上,这个节点既是结构调整的关键枢纽,又是关键动力,那就是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十八大报告提出来的。十三五规划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这一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经济发展,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国、发展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文化与经济,经济与文化,二者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关系。
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文化发展,反映了会议主办者跳出文化谈文化,把文化与国家发展战略的主线紧密结合,寻求跨界、融合、统筹的高度敏锐性和洞察力。
目前衡量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准是科技标准。国际上对创新型的国家和一般性的国家是有区分的。
所谓创新型国家,判断的第一个指标是科学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贡献率占多少,发达国家一般是在70%以上,我国到目前公布的大约是60%左右;
第二个指标,科研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是多少,按照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创新型国家的标准应该占GDP的2.5%以上,目前我国是2%,我们国家中长期计划到2020年我国科研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进入创新型国家。
但我认为,除了科技标准外,文化创新也应该成为衡量创新型国家另一个重要标准。从本质上说,文化创新的关键要素是内容创新,但文化科技和文化表现、传播和消费技术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上下一体的普遍共识,尚未形成一个相互交融、有机统筹的体制机制。
对于如何认识、理解和推动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我想谈三点个人看法:
应当将文化产业发展切实纳入国家整个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之中
换言之,从文化产业自身角度来说,应当主动融入国家整个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并以此来认识和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目前无论是文化产业自身,还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出台和实施,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是比较少的。这有复杂的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原因,但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要主动出击,主动融入,充分运用国家战略和政策。在这方面我们有极大的空间和平台。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这是一份关于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最为重要的文件,非常具体,非常有措施。
全文共分9个部分30条,8000多字,包括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这份文件在整个科技界、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都震动很大,影响深远。但是,我觉得在整个文化界包括文化产业界,好像触动不大。这其中一个原因是起草制定这个文件的基本上是科技界、工业界、经济政策界,没有文化界参与。
整个文件只有四处出现“文化”一词,而且只是把文化作为创新驱动的环境附属语来提及的,如“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具有实质意义的仅在一处提及“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我以为,这份文件对有效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科技界、高校院所、工商企业界外,对我国文化企业、文化产业以及从事文化科技研究人员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件所提出的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人才为先、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创新的4个基本原则,包括所提出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如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等,都在相当程度上适用于文化科技、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与科技密不可分,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既是科学技术、也是文化技术,这一相互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
在文化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业中,在影视装备、舞台装备、影院装备、印刷装备、游艺娱乐装备、移动互联装备等领域,现代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利用比比皆是,成效显著。
据统计,目前,国内文化装备产业年交易量超过万亿元,占国内文化产业总产值的1/4强,并以年均20%增长。在这些方面,我们文化产业业界包括管理部门应当毫不犹豫地积极主动将文件所制定的卓有成效的具体举措予以适用。
例如,文件明确提出,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全国人大常委会随即对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了修改,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执法检查,我上个月随检查组去浙江,这一修改对当地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显著成效,一些地方甚至把收益比例上调到70%。但从检查情况看,基本没有涉及文化企业、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科研机构。
要有效解决文化与科技融合问题,既需要科技界努力,更需要文化界的努力。
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促进二者有机融合的良好势头,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路甬祥牵头一直大力推动把创新设计作为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手段。
科技成果能够切实有效地转化为产品,需要有很多的条件和原因,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科研技术转变为产品过程中,要使创新设计成为其中重要的、关键性的环节。
他提出一个理论,从农耕时代以来的设计分三个阶段,农耕时代是设计1.0版本,工业制造业所带来的设计称之为设计的2.0版本,当今世界进入新的时代,比如说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出现,环保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文化创意理念的出现,这些共同构成一个新的环境下的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大数据和文化的共同支撑下的新的设计理念,叫做创新设计,是设计3.0版本,他认为我们现在进入了这样的时代。
前些时候由中国工程院牵头专门成立了中国创新设计联盟,下面成立了一些分会,统筹我国的整个的设计行业。大家知道,以往中国的设计行业更多的是附着于工业设计领域,比如说机械工业协会下的工业设计委员会等。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设计的领域已经扩大了,不完全是机械工业产品本身的设计,覆盖到很多的领域,比如说艺术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灯具设计、日用产品的设计等等,这其中必然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消费、文化模式的设计。
今天谈到的创新设计是一个总体概念。中国工程院的创新设计联盟研究出台了一个战略报告,向国家提出了相关建议,把创新设计作为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平台给予推动。
这一建议被正式写入《中国制造2025》,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出台相关行动计划。
设计与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凡是设计都离不开文化创意,反之,凡文化创意也离不开设计。推动创新设计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2014年,国务院从文化产业的角度专门发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决定深度发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这些都反映出设计作为一个平台对文化与科技的交融。
另一个例子就是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数字创意”,将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一并列为五个“十万亿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数字创意也就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内容产业,包括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在线服务等等。目前这项研究工作正由工程院潘云鹤院长牵头组织团队开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在国家政策层面、在科技界,都开始强烈关注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开始采取实际步骤予以推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文化产业界包括文化理论界、管理部门更要有紧迫感,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舆论和研究,主动出击,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上发挥更大作用。
应当深入开展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现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统筹管理体制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与科技仍处在一个协调沟通不畅的状况,相互割裂、各自为政。
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整合形成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促进机制。
所谓理顺管理体制有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部门自身的体制,二是文化部门与相关部门如科技、信息、财税、金融等的体制。
目前,文化产业涉及到不少部门,机构分设,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由于不同文化产业分属不同文化主管部门,产业政策制定和国有资产管理又分属计划、经贸、财政等部门。
全面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尚在进行中,尚未完全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尚未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
这其中,一些问题是短期的,一些问题是长期的,但无论如何,在当今全面推进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涉及文化产业的政府部门、企业界、包括学界,都应当齐心合力,采取有效措施,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机制层面、学术层面推动建立跨界、融合、统筹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文化企业、文化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业的信息平台,促进和保障文化产业切切实实纳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之中,分享政策红利。
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进程
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保障就是制度创新。制度的最高形式就是法律制度。
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工作,纳入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一类项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柳斌杰主任委员也高度重视这一立法工作,委员会也开展了调研。
目前文化部正在牵头负责草案的前期起草工作,组成了专门工作班子,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应当看到,起草工作有着相当难度,在明确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建立文化产业统筹管理机制、建立金融财税保障机制、构建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机制、建立文化产业社会化发展促进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以及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及监管机制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困难和障碍。
在此,我呼吁在座各位,充分发挥你们的智慧和能力,献言献策,共同为制定出台一部体现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好法律贡献力量。
『肆』 阳光融和健康保险公司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500强企业、中国服务业100强。成立3年跻身七大保险集团,5年超越了与其同期成立的71家保险主体,9年同时布局互联网金融及不动产海外投资领域,10年成功进军医疗健康产业,成为全球市场化企业中成长最快的公司之一。截至目前,阳光保险集团旗下已拥有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信用保证保险、资产管理、融和医院、惠金所等多家专业子公司,逐渐成为保险行业变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依托集团优势,以人文、科技为驱动,阳光保险集团有效整合旗下资源,持续研发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不断升级以“闪赔”、“直赔”为特色的服务,着力打造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卓越的客户服务能力、杰出的风险管控能力和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实现了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阳光财产保险成立于2005年7月,是主要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全国性保险公司。阳光产险成立以来,连续多年刷新国内新设保险公司年度保费规模的历史纪录,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已有36家二级机构开业运营,三四级分支机构1500余家,服务网络实现全国覆盖。
阳光人寿保险成立于2007年12月,是主要经营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一切人身险业务的全国性专业寿险公司。阳光人寿成立以来发展势头良好,公司价值不断提升,目前已有33家二级机构开业运营,三四级分支机构800余家,以专业服务为广大客户提供人身、养老、医疗、健康、意外等保险保障。
阳光资产管理成立于2012年12月,凭借专业的投资团队和“稳健、规范、专业”的投资理念,投资收益连续多年居行业三甲,是业内最佳资产管理团队之一。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具有完备的业务资格,涵盖股票投资、信用债投资、股权投资,同时拥有股指期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及不动产投资计划产品创新资格,受托管理保险资金资格,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资质,阳光人寿境外投资境内受托人资格等。
阳光信保成立于2016年1月,是一家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平台型专业化商业信用保证保险公司。为个人、小微企业和各类机构客户提供信用保险、保证保险,与以上业务相关的意外险、财产险、责任险、再保险等业务,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公司致力于通过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卓越的风险管理能力、一流的产品创新能力和领先的平台运营能力,让信用创造价值,与客户携手共同创造信用好生活。
阳光融和医院是2015年设立的保险业第一家大型综合医院。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转化医学与产业发展为一体,是一家按照国际先进的医疗理念、JCI和三级甲等医院标准筹建的大型综合医院,融和医院融聚国内外一大批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和医学专家,创新疾病诊断和治疗标准,引进前沿技术,并与美国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合作,创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糖尿病中心。
与不断壮大的企业实力相匹配的是阳光保险的责任与担当。阳光保险成立以来,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金融保险企业的社会责任。11年来,共计承担社会风险超过207.7万亿元,已支付各类赔款超过879亿元,上缴税收突破264亿元,累计为2.4亿客户提供保险保障。为促进公益活动机制化、常态化,2009年3月,阳光保险率先在行业内成立了全国性青年志愿者组织“阳光保险青年志愿者协会”,2010年5月,注资成立了“北京市阳光保险爱心基金会”,在各项公益慈善事业中投入逾1.3亿元。先后为“5·12”汶川地震、青海玉树“4·14”地震、四川芦山“4·20”地震、海南省“威马逊”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积极捐款,履行社会公民责任。此外,阳光保险先后开展了赞助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与团中央合作“全国青春建功,新农村”暨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创业、陆续在湖南、贵州、四川、山东、福建、西藏、云南、广西、甘肃等地捐建36所阳光保险博爱学校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公益活动。2010年,阳光保险启动员工父母赡养津贴计划,2012年10月将这一关爱举措扩大到寿险营销员,目前每月为1万多位员工父母发放父母赡养津贴。
创新的管理模式、优秀的企业文化和持之以恒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阳光保险相继获得:中国公益50强、中国红十字勋章、最具社会责任保险公司、中国最佳商业模式、最佳管理创新奖、金融行业首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最佳雇主企业、最佳企业文化奖、最佳理赔保险公司、最具竞争力保险公司、最具幸福感企业、最佳年度海外并购创新奖、中国最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用500强企业等多项荣誉,公司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伍』 “数字中国”建设的意义
什么是数字中国?狭义上的数字中国指的是以整个中国作为对象的数字地球技术体系,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数字中国是更加广义的概念,是中国的国家信息化范畴,“宽带中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都是数字中国的内容。数字中国既是强国的利器,也是惠民的春雨,覆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提升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乃至国家的竞争力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陆』 南京理工大学MBA学费是多少
工商管理硕士(MBA))学培养全过程学费9.8万元
南京理工大学MBA项目从1997年取得办学资质、1998年正式招生,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致力于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坚实本土根基,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造能力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作为江苏最早开办MBA教育的四所高校之一,紫金MBA项目形成了600多名在校生、近2500名毕业生的规模。校友遍及江苏各市,远及广西、深圳、山东、上海、安徽等地,许多人成为当地著名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部分校友在政府部门工作。
1、学制和学习方式
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全日制学制2.5年,脱产学习,学校安排住宿,费用自理。(需20人以上才可开班)。非全日制以3年学制为主,原则上不超过5年。(周末上课,一般每月空出一周不排课,法定节假日不排课)。
2、招生人数为160人
3、学费
工商管理硕士(MBA))学培养全过程学费9.8万元
4、历年分数线
2018年:总分165分,英语42分,综合84分。
2017年:总分170分,综合84,英语42。
2016年:总分165分,英语39分,综合78分。
5、基本报考条件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高职高专毕业后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6、南京理工大学MBA专业研究方向:
企业诊断与企业战略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与电子商务
金融投资与国际商务
企业运营与项目管理
财务管理与会计
参考资料:HZMBA
『柒』 大数据时代是什么意思的
大数据(big data)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而这个海量数据的时代则被称为大数据时代。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 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数据(Big data)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在下载到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分析时会花费过多时间和金钱。
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因为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像MapRece一样的框架来向数十、数百或甚至数千的电脑分配工作。
(7)2016大数据与文化变革扩展阅读:
大数据时代的影响:
1、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随机采样,以前人们通常把这看成是理所应当的限制,但高性能的数字技术让人们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人为限制)。
2、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
研究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之前需要分析的数据很少,所以人们必须尽可能精确地量化人们的记录,随着规模的扩大,对精确度的痴迷将减弱。
拥有了大数据,人们不再需要对一个现象刨根问底,只要掌握了大体的发展方向即可,适当忽略微观层面上的精确度,会让人们在宏观层面拥有更好的洞察力;
3、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人们不再热衷于找因果关系,寻找因果关系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习惯,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无须再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也许不能准确地告诉人们某件事情为何会发生,但是它会提醒人们这件事情正在发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数据时代
『捌』 世界互联网大会2016召开时间表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1月16日到18日在浙江乌镇举行。本届大会将以“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在全球范围内邀请1200位来自政府、国际组织、企业、技术社群和民间团体的互联网领军人物,围绕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创新、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治理和互联网国际合作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交流。
时间表如下:
2015年12月15日全天:嘉宾注册
10:00-10:20:“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开幕式 开馆时间:17日08:30-17:00、18日08:30-16:00
2015年12月16日
10:30-11:30:大会开幕式
13:30-16:00:“互联网+”论坛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发展”议题
13:30-16:00:“数字丝路?合作共赢”论坛 “信息基础设施共建”议题
14:00-17:00:“网络安全”论坛
14:00-18:00:“协同 开放 共享 共赢——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互联网发展”论坛
16:00-18:00:“互联网文化与传播”论坛 “中美大学生共话互联网梦想”议题
16:00-18:30:“数字丝路 合作共赢”论坛 “资源整合模式创新”议题
19:30-21:00:“乌镇之夜”欢迎晚宴
21:00-23:30:“互联网文化与传播”论坛 “《对话》:网聚正能量 传播善动力”议题
2015年12月17日
08:30-11:30:“数字中国”论坛 “行观天下 智慧城市”议题
08:30-12:00:“互联网文化与传播”论坛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议题
09:00-11:30:“互联网创新”论坛 “互联网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议题
09:00-11:30:网络安全高层闭门圆桌会议
09:00-12:00:“互联网创新”论坛 “互联网创新与经济发展”议题
13:00-15:30:“互联网+”论坛 “智能制造转型与升级”议题
14:00-17:00:“互联网创新”论坛 “互联网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议题
14:00-17:30:“互联网创新”论坛 “互联网创新与初创企业成长”议题
14:00-18:30:“数字中国”论坛 “乌镇论道 数字中国”议题
14:30-16:00:“互联网文化与传播”论坛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议题
15:30-19:00:“互联网文化与传播”论坛 “《对话》:互联网名人的哲学思考”议题
16:00-17:00:“世界互联网大会纪念林”植树
19:30--22:00:文艺演出——音画越剧《梁山伯和祝英台》
2015年12月18日
08:00--10:00:“互联网技术与标准”论坛 “技术与标准促进互联网发展”议题
09:00--11:30:“互联网技术与标准”论坛 “万物互联驱动产业变革”议题
09:30--12:00:网络空间治理论坛
10:00--12:00:“互联网技术与标准”论坛 “可信赖的云计算与大数据”议题
14:00-15:00:大会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