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代300年山西唯一的榜眼《王庚荣》这人人的详细资料啊!

整个清代将近300年,殿试112科,全国出了114个状元,其中江浙两省69人,山西没有,与云南、甘肃相同。山西只有一个榜眼,是朔州的王庚荣,还有探花3人,他们是闻喜县的乔晋芳,太谷县的温忠翰,稷山县的王文在。

可以参考一下《晋人为什么走西口?考场失意地穷不养人》http://www.cb-h.com/news/zgsr/2008/414/.html

② 怎么提高百度联盟流量变现能力,从20亿的分成

网络联盟内容分享会来到了深圳。通过对网络联盟内容的详细讲解分析、商业变现渠道的充分解读,让联盟站长们切身感受到了网络联盟的强大变现能力。
网络联盟总监安欢在致辞中表示,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变现的机会已经由用户量转变为单用户价值及用户时长。然而,很多联盟伙伴的用户价值运营模型还不够完善,不能适应这一转变。网络内容生态的诞生,便会帮助伙伴深度挖掘用户价值,提升单用户价值,成为伙伴承接下一个时代的必备基础。
网络联盟总监安欢致辞
在网络内容中,百家号、内容联盟伙伴及大量媒体将组建起庞大的内容库,经过网络人工智能技术的精准分发,优质内容将会呈现在联盟伙伴的APP或站点中。网络联盟内容生态业务总监翟艳表示,“内容生态的提出,使得网络联盟将商业产品与用户产品进行了线上打通,致力于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广告变现模式进行一次升级。”此次分享会上还透露,网络内容联盟计划向伙伴分成高达20亿。
翟艳在现场还公布了另一项极具诱惑力的政策——仅开放50个名额的JBP联合计划。借助这一计划,伙伴的品牌塑造、内容合作等定制需求都将直达网络联盟产品团队,同时网络的自有媒体与品牌核心广告库也将对计划成员开放。网络发力内容生态的决心与魄力可见一斑。
网络联盟之所以有底气设定下20亿的分成目标,背后最重要的便是其高效、精准的分发能力。除携手80万联盟伙伴外,手机网络可谓内容分发最重要的渠道。在分享会上,手机网络高级经理王庚向参会伙伴介绍,目前手机网络已经完成了安卓、iOS和Windows Phone三大主流手机平台的全覆盖,每天使用手机网络的用户超1亿,日活排行位居国内APP前三。借助庞大的用户基数,手机网络具有进行内容分发的天然优势与必然性。
网络基于差异化搜索、图形识别、大数据计算、人工智能等网络核心技术,手机网络feed流的资讯推荐具备千人千面大不同的核心特征,阅读量也因此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翻了10倍。手机网络作为内容分发的重要渠道,对于内容联盟来说,不仅能够推动内容阅读量的指数级上升,同时反过来又可以激励内容创作者高效高质地持续内容输出。
有了强大的内容分发渠道作为支撑,变现也就不再是难题。网络展示广告高级经理刘军伟在分享会上向联盟伙伴详细介绍了内容联盟的变现模式与思路。依托网络大数据、画像能力以及人工智能,不同的内容将被精准地推荐至目标用户眼前,实现每一次用户访问变现价值的最大化。此外,借助图片、视频、社交等多种原生广告样式,网络将助力联盟伙伴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提升广告转化效率。同时,针对内容联盟中的头部媒体与用户,网络还将为其提供从点对点咨询到原生场景展现,再到热门事件定制化合作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通过这一整套的内容生产、分发、变现、分成的生态闭环,网络联盟希望帮助流量媒体降低内容运营成本、提升用户体验,使内容生产者获得强大的分发能力、成熟的变现模式与科学的运营支持,同时也让用户能够便捷地获取信息,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网络高级产品经理焦旸在分享会上透露,目前内容联盟已先后推出18个热门资讯类频道,满足媒体用户的泛娱乐需求,同时,依托网络内部资源,还在重点打造具有软文+消费场景的垂类频道。
尽管网络内容联盟推出时间并不长,但已经有一部分先行的伙伴享受到了丰厚的收益。来自广东本地的联盟伙伴和邦网络CEO程涛现场分享了自己与内容联盟的故事。程涛谈到,通过与网络内容联盟的合作,入口点击量比其他站点高3-5倍,广告收入也达到了2倍。此外,加入内容联盟进行频道合作,不仅降低了自己运营的版权与内容门槛,保证了内容更新的实时性,也提高了精准性和用户黏性。
在嘉宾圆桌讨论环节,珠海健康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彭超、深圳市问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吴泽欣以及广州启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黄春燕作为联盟伙伴的代表,同内容联盟的负责人展开了深入互动。伙伴们一致认为,网络内容联盟或将推动一场内容产业的革命。不论是开放程度还是变现能力,内容联盟都拿出了远超同行的亮眼成绩。随着更多伙伴的加入和生态的完善,内容联盟的未来一片光明。

③ 九楼是不是灰尘停留层

不是。

物理专家指出,9-11层左右是“扬灰层”的说法是不符合大气物理常识的。因为在离地面三四十米高的地方,灰尘是不会停顿的。灰尘在距离地面10公里至52公里的大气平流层都不会停下来。也就是说,一般普通高层楼都没有所谓的扬灰层一说。

当秋冬季节及特殊的气候条件下,气温可能会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大气就会出现“逆温层”。逆温层的厚度从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像厚被子盖在城市上空,妨碍城市污染物的扩散。但逆温层的高度是变化的,污染物在逆温条件下的分布也在不断变化,并不会固定地停留在一个高度上。因此,仅以层高断定“扬灰层”不准确。

(3)大数据王庚扩展阅读

气象因素对颗粒物分布的影响是在大范围内的作用,起作用的区域远高于楼房的高度。除了气流以外,灰尘在大气中的浓度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

1、颗粒物的性质(组成,粒径,比重,电荷,pH值等)。直径大的颗粒易于沉降;直径小的更容易受到外界扰动而悬浮在空气中。

2、气温的变化。热空气可以把灰尘向上提起。同时,气温升高也可以加速颗粒物的扩散,降低污染。其影响同样是复杂的。

3、空气湿度。大气中的小颗粒容易吸附水汽,凝结形成雾,悬浮在空中。这种情况下不利于颗粒物的扩散,其浓度会增大。但是当空气湿度继续增大时,颗粒重量增加了,沉降加快;还可能形成降雨,冲刷大气中的颗粒物,使其浓度迅速降低。

④ 温室效应的相关观点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庚辰研究员:鼓励大胆设想 推动科技创新
21世纪大家都在提倡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减少温室效应的增加量,最重要的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是总的来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它涉及到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除了一些科学技术上的问题以外,还涉及到国家的发展等国家利益问题。目前我国飞速发展,有很大的能源需求。而能源从哪里来?无疑是煤、油、天然气等。本世纪,像核能等其他清洁能源的使用程度及范围还是很小的,绝大部分还是靠化石燃料的燃烧。
我国一直在提倡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很正确的方针,依靠产业结构的优化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条减缓温室效应增加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应当逐步出台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政策,要把提倡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大家绿色出行等等落到实处。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当鼓励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建言献策,其中包括鼓励类似“建立大气屏蔽层”这样的大胆的设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人们总是会不断创新,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造福人类。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₂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中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₂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中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有些科学家认为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0.3℃-0.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₂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生态环境考虑影片《后天》(英文名The Day After Tomorrow)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期的科幻故事。该科幻故事中的科学理论基础是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现实中,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1990年以来的总共5次评估报告及相关国际气候与环境谈判,使得对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影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政策的最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这些能源主要来自储藏在地球表层内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通过燃烧释放热能,为我们发电,供我们取暖,让我们开车,同时也释放二氧化碳进入大气。由于燃料中有很多杂质,或者燃烧不充分,这个过程也会伴随大量颗粒物的排放。
燃烧是光合作用的逆过程。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在太阳光的催化下,合成为植物体中的碳,这些便是燃料。本来燃烧和光合作用是一个可持续的循环过程,就如在30多年前的中国农村,人们种树种谷物,又用柴草烧饭和取暖,烧柴草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又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取走了。然而,从19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使用化石燃料,这些燃料是历经数千万年至数亿年才形成的,用它们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远远大于光合作用和海洋生态系统能吸收的二氧化碳。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它的增加可导致全球增温。
虽然温室效应的理论清楚简单,但是若要定量化度量地球系统中大气、海洋、陆地、生态等圈层的相当贡献,就需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引入对生态和环境过程的细致考虑。2010年至今,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为第一承担单位、研究员张明华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生态和环境过程模式的研制和改进”(2010CB951800)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在全球植被动力学、全球气溶胶和大气化学、多气候分系统模式的耦合集成等方面有了不少研究进展。
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型
对地球气候中一些子系统的模式研制一般是从最简单的基础模型开始的。对陆地表面的处理,例如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等属性,早期的处理办法是用几组不随时间变化的属性数据。最新的工作是植被动力学模式,就是说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怎样计算出某些地区的植被类型分布的改变,由此来研究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影响。
项目组科研人员通过对国际上植被动力学模式的调研、分析和消化,引进了占全球植被的百分之十以上的灌木物种,并建立了这类植物的植被动力学方程,同时也改进了原来模式中其他多类植物的萌衍方案、物候方案和火灾扰动方案。示意图(右下)的上半部给出了改进后的大气所植被动力学模式模拟得到的当今气候条件上主导植被类型的全球分布,下半部给出了用卫星遥感推测到的分布。在这个模拟试验中,每个网格中植被的初始条件是裸土,没有生物量,但有各个物种的种子。这些种子在给定的太阳辐射、大气温度、湿度、降水和土壤条件下,通过物种萌衍、光合作用、竞争、腐烂和死亡等过程,演化一千年后形成的主导植被类型。计算得到的荒漠、热带阔叶常绿树林,灌木林等物种的分布格局,与观测资料吻合得很好。
全球气溶胶和大气化学模式
温室气体的浓度和大气中的颗粒物(气溶胶)不仅影响空气质量,也影响大气辐射传输和云的微物理过程,在最新的大气模式中,科研人员不再把他们看成是混合均匀的零维量,而是要考虑其三维分布及其变化。项目组在原有的大气化学和大气气溶胶模式的基础上,引进了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它们包括气溶胶表面的非均相化学反应、气溶胶粒子的核化凝结碰并等微物理过程、阵风起沙和扬尘,以及海上大风期产生的海盐气溶胶通量等。改进后的模式能够计算出每个空间网格上多种气体和气溶胶的浓度,例如PM2.5的浓度。该模式对一次沙尘个例的模拟,结果发现,在东亚地区大气所气溶胶和大气化学模式能成功模拟这次沙尘天气过程。
全球生态、环境、气候系统模式的耦合集成
项目组把植被动力学模式、大气所气溶胶和大气化学模式耦合到了我国自主发展的全球气候系统模式模式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我国自主研制的地球系统模式的初步版本。科研人员对这个模式的各个分系统模式作了初步的模拟和验证,并对耦合后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模拟,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结果。此外,也建立了全球生态和环境模式所需要的一些重要数据库。
对模式中的过程、分系统模式和耦合系统模式作进一步的验证、分析和认识,是下一步急需做的工作。验证结果必然会揭示模式的不足。最终衡量模式的标准是它的应用价值,看它是否能真正模拟过去和预测未来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项目组离这个目标还很远,但是,这个耦合模式提供了一个研究科学假设的数学工具,也为其他有关全球变化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平台。
电影《后天》中出现的由全球增温所导致的突然急剧降温,虽然只是科幻想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全球范围的大气、海洋、陆地、生态和环境可以通过相互影响而展现人们意想不到的变化。为了预测这些系统在温室气体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数值模拟是唯一可用的科学手段。地球系统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工程,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多种形式的合作对项目的执行起了重要作用,如果物理、化学、生物、生态、计算数学和高性能计算机科研人员对此也怀有兴趣,不妨一起加入吧。

⑤ 楼房的灰尘带一般在哪一层多少米高呢

楼房的灰尘带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一般情况下,近地面细颗粒物PM2.5的分布比较均匀,其浓度值随楼层变化差别不大。

网传高层建筑9—11楼是"扬灰层" 的说法并不靠谱。PM2.5由于颗粒很小,在空气里经过气流的流动,混合得均匀,随高度的变化差别不大。就好像把盐放进水里,搅拌一下,形成的盐水中每个地方的盐的浓度都一样。即对于一般高楼而言,没有所谓“扬灰层”一说。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庚辰表示,就大家最关心的PM2.5而言,因为其本身粒子很小,颗粒物本身沉降的作用比较小,不像大颗粒物受重力的影响大。在空气流动较好、上下混合比较好的时候,细颗粒物PM2.5在空气中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不存在9-11层细颗粒物比较集中的现象。

(5)大数据王庚扩展阅读

有关实验

有记者做过这样的实验:使用一截透明胶带,把带胶的一面朝外,然后分别把它们贴在建筑物的3层,传说中的扬灰层10层,还有29层窗外,然后记者等48个小时观察三截胶带表面的灰尘有什么样的变化。

经过48小时后,记者将它们贴在了一块黑色木板上,仔细对比三个楼层的灰尘情况,三张胶带的表面都是略有灰尘,但是并没有感觉第10层的胶带上灰尘更多。

并且经过实验室仪器的测量发现,3层的PM2.5的浓度是112微克/m³左右,PM10大概就是110微克/m³左右。29层的pm2.5浓度为103微克/m³,pm10浓度为60微克/m³。10层pm2.5浓度为110微克/m³,pm10浓度为106微克/m³。

而从三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随着楼层的升高,无论是pm2.5还是pm10,都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扬灰层”灰尘密度最大的情况。

⑥ 什么是ODS物质

2000年以来,南极臭氧洞的面积一直在缩小,去年更是降到了20年来最低点。就在今年7月2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小组还声称:地球大气平流层上层中臭氧的消耗速度正在减慢,表明世界范围内限制破坏臭氧层化学物质的努力开始收到预期效果,损耗的大气臭氧层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开始得到部分恢复。但是,目前,南极臭氧层空洞正以近20年来最快的速度扩展,目前空洞面积已经超过2700万平方公里,与历史最高记录3000万平方公里相去不远。南极臭氧层破坏如此严重,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今年南极臭氧层空洞面积的波动再一次说明,臭氧层的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庚辰研究员说。

“极涡”惹的祸

王庚辰研究员认为,“极涡”活动增强,是今年臭氧洞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极涡”是指冬季在南极上空出现的气旋。由于南极的中心是大陆,四周是海洋,海陆分布均匀,因此“极涡”比较稳定。稳定的“极涡”把南极上空的空气孤立起来,切断了与中低纬度空气的交流。在这个“小系统”内,能够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浓度很高。“极涡”活动越强,维持时间越长,南极臭氧层受到的破坏就大。

王庚辰认为,出现这种情况跟消耗臭氧层物质(通常简称为ODS)的化学特性以及南极特殊的气候条件有关系。

具体来说,绝大部分ODS物质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大气中滞留的时间很长。典型的是氟利昂。在它发明之初这种稳定性还被作为一个重要的优点。但是它的“稳定”是在大气层中下部的稳定。在到达1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后,ODS物质可以提供自由的Cl和Br等来消耗臭氧。在消耗臭氧的化学过程当中,Cl本身却并没有消耗。科学家估计一个Cl原子可以消耗大约10万个臭氧分子。ODS物质在全球大气层中的分布是稳定而均匀的,臭氧的消耗是全球性的。

在南极,低温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极地云层,大大方便了ODS释放Cl的化学过程。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Cl,如果能与中低纬度大气层“交换”,把Cl的浓度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臭氧层就会是安全的。但是“极涡”造成的“封闭”环境,使得大量的Cl越聚越多,浓度越来越高,导致臭氧消耗巨大。

“‘极涡’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臭氧洞的面积”,王庚辰研究员打了个比方:“本来就是重灾区,又不允许外界援助,损失当然会很大。”

把ODS降下来

王庚辰说,“什么时候大气中的ODS量降下来了,那才真正谈得上解决臭氧损耗的问题。”

根据科学家对大气中ODS物质的检测数据,对臭氧破坏能力最强的CFC-12在大气层中的含量仍然在增加,只是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对臭氧破坏排在第二位的CFC-11目前已经开始下降。

研究臭氧层的保护甚至恢复,一个常识是停止排放ODS物质并不意味着这些物质在大气层中的含量会迅速下降。王庚辰研究员说,“其他气体,比如酸雨气体,今天把工厂停了,明天大气中的含量肯定降下来。因为这些气体不稳定,短时间内就消失了。但是消耗臭氧的气体特别稳定,不要指望短时间内马上见效果。”

由于消耗臭氧层物质非常稳定,而且在破坏臭氧层的化学过程中自身不消耗,所以大气层中ODS是在逐年积累。也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许多人认为,工业国家应该对臭氧层的破坏负主要责任。现在大气层中的ODS物质主要是工业国家排放的,尽管现在多数工业国家已停止生产和消费ODS物质。

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内容,发展中国家将于2010年全部停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而发达国家已经于2000年实现了这一要求。我国目前使用的ODS物质主要涉及泡沫、制冷与空调、消防、气溶胶和清洗5个类别,数千家企业将陆续进行转产或者停产。

王庚辰说:“保护臭氧层恢复臭氧层面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即使从现在开始停止所有ODS物质的排放,要真正实现臭氧层的恢复,学术界认为,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到2050年。”

⑦ 买高层9—11楼为什么不好

买高层9到11楼不好是依据9至11楼为"扬灰层"空气最差的说法,实际上这种说法的不科学的。

接踵而至的雾霾天,让PM2.5成为热门词汇。“建议不要购买高楼9-11扬灰层”的说法也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在网上引发热议。专家表示,“9-11层是扬灰层”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一般情况下,近地面细颗粒物PM2.5的分布比较均匀,其浓度值随楼层变化差别不大。

针对高层楼房中“9至11层为扬灰层”的说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表示,该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王庚辰研究员介绍,就大家最关心的PM2.5而言,因为其本身粒子很小,颗粒物本身沉降的作用比较小,不像大颗粒物受重力的影响大。在空气流动较好、上下混合比较好的时候,细颗粒物PM2.5在空气中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不存在9-11层细颗粒物比较集中的现象。

(7)大数据王庚扩展阅读

总体来说,一般来说空气污染物随着楼层的高度增加会有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是这个趋势值也是很微弱的,楼最顶层,就比如说30楼和1层的污染物的浓度是有一个减小,但是这个减小就在10%-20%以内。

一般来说,就是1-5层比较底的楼层,它的空气污染物的浓度都比较高的,因为空气污染颗粒物,越是大颗粒,它的TSP就叫总悬浮颗粒物,它就比较大,随着重力作用它会落下来,另外除了工业污染,还有很多交通污染,他们所造成的(影响)都是在近地面,它的污染源会多一些,它的浓度在底层肯定是高的。

楼层越高,空气中的较大颗粒就会越少,而较小颗粒则变化不大,并且颗粒都是呈现出楼层越高,污染物逐渐减小的趋势。而传说中的“扬灰层”,其实并不存在。

⑧ 臭氧层的作用及其演变趋势

大气臭氧层和臭氧洞

作者王庚辰
ISBN750293555X
页数187
开本大32开
封面形式简装本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3-1

为了宣传和普及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在全球变化问题上的科学认识,我们组织编撰出版这套《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本套丛书一共18册,由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稿,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以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揭示全球变化的苦干事实及其在各个分系统中的表现形式;二是乙太阳辐射、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环境和生态演变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气候变化的成因;三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人类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各种对策、途径和方法。该丛书的出版,旨在使人们对全球变化有清醒而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加关注全球变化,并且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广泛的范围内认识我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参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决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第一章 大气臭氧层
臭氧和大气臭氧层
臭氧的发现
大气中的臭氧及其他组分
大气分层和大气臭氧层的形成
大气臭氧层和大气平流层
地球生灵的天然保护伞
太阳和太阳紫外线
大气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
臭氧层保护著地球上的生灵
臭氧在大气中的分布和变化
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及其变化
大气中的臭氧随高度的变化
臭氧时空变化的缘由
大气臭氧和天气气候变化
臭氧是一种温室气体
大气臭氧和天气过程
大气臭氧和气候变化
第二章 低层大气中的臭氧
对流层中的臭氧
对流层中臭氧的来源和消失
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的臭氧交换
对流层臭氧的变化
大气边界层中臭氧的变化
……
近地层大气中臭氧变化对人与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大气臭氧层的探测
大气臭氧总量的探测
大气臭氧空间分布的探测
大气臭氧的近地面测量
第四章 大气臭氧层的耗损及其后果
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
臭氧层破坏的解释
臭氧层破坏的后果
第五章 大气中的臭氧洞
南极臭氧洞的出现
南极臭氧洞是怎样形成的
南极臭氧洞的演变趋势
第六章 保护大臭氧层
消耗臭氧层物质
保护大气臭氧层行动
中国保护臭氧层行动方案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⑨ 网上流传这几天下的都是酸雨是真的吗

4月22日,北京迎来一场春雨,伴随着湿润的空气,中国用户的网络和手机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信息:“从今天到28日,请大家不要淋雨。750年一次的酸雨,被淋到后患皮肤癌的机率很高。因为欧洲的一个火山的大爆发,向高空喷发了大量硫化物,在大气层7000米至10000米的高空形成了浓厚的火山灰层,强酸性。请大家注意,把这个信息转发给你身边的人。”

火山灰真的会带来酸雨吗?被雨淋到真的会得皮肤癌吗?随着流言的传播,因小雨带来的宁静与安逸被恐惧和惊慌所替代。

“以往北京春夏之交时降雨确实偏弱酸性,但是22日这次降雨的pH值却是6.23,不是酸雨。”北京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明英明确地告诉记者,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北京气象台在南城设立了酸雨监测站,常年监测雨水的pH值。”

可是众所周知衡量酸碱pH值是以7为标准的,pH值小于7的是酸性,pH值大于7的是碱性,为什么这次降雨pH值是6.23,却不是酸雨呢?

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明英告诉记者,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当水和二氧化碳结合后就会呈酸性。所以我们在测试自然界中雨水的酸碱性时是以pH值5.6为标准的,22日这场降雨的pH值是6.23,大于5.6,所以不是酸雨。

■漂移到中国上空的火山灰是微米级的物质,只会停留在平流层,不会造成酸雨

“人们之所以担心火山灰会造成酸雨,主要是因为火山灰的成分和飘移路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坦率地对记者说。

他告诉记者,火山喷发时会将大量的灰尘喷向7000米至20000米的高空,这些火山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二氧化硅、二氧化硫,由于地质构造不同,火山灰成分中各种物质含量也有差别。其中的二氧化硫和水结合后会产生酸雨。但是,这次冰岛火山喷发时,火山灰中颗粒较大的物质,由于重量大,输送距离短,已经在火山喷发当地沉降,形成厚厚的火山灰覆盖在地表,这些物质不可能飘到中国。而火山灰中颗粒较小的微米级的物质,由于重量轻,会继续上升,到达较高的平流层。平时人们感受到的风霜雨雪都是高度较低的大气对流层产生的,而平流层中的物质只会随着大气环流飘移,并不会沉降。由于中国距离冰岛有数千公里远,即使有火山灰随大气环流漂移到中国上空,也都是微米级的物质,而且只会停留在平流层,不会造成酸雨。另外,火山灰扩散有好几个路径,并在输送过程中继续扩散,这样随着输送距离延长,扩散范围越大,浓度也越低。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邵敏则认为,由于对流层最高可达10000米,当火山灰漂浮在这个高度中,其中的含硫颗粒与水结合有可能产生酸雨。但是这只在火山喷发地会有一定影响,在远离火山喷发地的中国,由于火山灰浓度已大大降低,所以影响不大。而且大部分积雨云高度都很低,所以在中国因火山灰降下酸雨的可能性很小。

北京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明英也告诉记者,冰岛火山喷发后三天,也就是 17日,欧洲很多国家开始降雨,可就是这些离冰岛比中国要近得多的国家,也没有出现酸雨。在他看来,这次冰岛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分布在3000米至10000米的高空中,其中颗粒较大的物质受低空气流影响向南飘移并在不远的地方沉降,而颗粒较小的物质受高空气流影响向偏北方向飘移,可以说对中国影响很小。

■含有氧化铁、二氧化硅的火山灰一旦被吸入飞机发动机,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么除了酸雨外,火山灰对人类生活还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其实,冰岛火山喷发后,在酸雨之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领域主要是航空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曹春晓告诉记者。

有专家表示,即使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后,航空业也仅受影响3天,而这次航空瘫痪无论是从规模还是时间来看都是自二战以来,欧洲最严重的航空大混乱,而大批乘客的滞留也让当地客房人满为患。此外,航空混乱带来骨牌效应波及全球物流业,欧洲粮食、药物等货品都出现短缺。

一座火山的爆发为何会使欧洲航空业瘫痪呢?曹春晓告诉记者,这次冰岛火山喷发后,在欧洲,火山灰主要分布在7000米至10000米的空中,而这个高度正是大多数民航飞机正常飞行的高度。火山灰附着在飞机表面影响不大,关键是含有氧化铁、二氧化硅的火山灰一旦被吸入飞机发动机,后果将不堪设想。飞机发动机中有叶片、齿轮和钢盘,如果将一些熔点不高却体积较大的火山灰颗粒进入发动机,就会粘在叶片和齿轮上,使发动机出现故障。

另外,如果火山灰浓度太高,也会影响飞行员的视线。尽管现代飞机上都安装着计算机自动操纵的盲飞设备,但是在起飞和降落时,飞行员还是不能完全依靠仪表,而要靠目视操作。

■火山喷发会导致气温升高,使大气层被火山灰笼罩,将使臭氧层变得更稀薄

除了酸雨、航空禁飞、物流业瘫痪、旅游业受损外,这次冰岛火山喷发还会产生一些间接影响。

王庚辰告诉记者,尽管冰岛火山喷发减弱,但是还没有完全停止,这次火山喷发时间较长,大量火山灰源源不断地进入大气层。火山灰首先会减弱太阳辐射,从而使地球获得的太阳能量减少,有的地方升温,有的地方降温。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邵敏也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火山灰减弱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是全球温度会比正常年份偏低一些。

这会不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呢?记者在采访世界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张中军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中国发言人时,他们都表示,这种影响暂时还看不出来。

王庚辰认为,火山灰对农作物的影响要区别北方与南方,因为这次冰岛火山灰会首先进入中国北方地区,所以在飘移方向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对北方的影响要比南方大一些。但是,大气环流是不断运动的,处于平流层的火山灰也会随着大气环流继续向东,所以,即使有影响,也是暂时的。

同时,王庚辰和邵敏都认为火山喷发会导致气温升高,使大气层被火山灰笼罩,将使臭氧层变得更稀薄。

至于人们担心的火山灰会不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邵敏认为,首先火山喷发地冰岛离我国距离遥远,此外,飘移到我国上空的火山灰已十分稀薄,而且其中都是微米级的物质停留在10000米以上的平流层,随着大气环流,这些火山灰很快就会飘走,所以,不会增加人们患呼吸道疾病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