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老鼠仓cctv
1. 一码通账户的大数据监管
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登记结算体系对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创新至关重要。对于监管而言,一个完备的数据体系十分关键。
多年来,中国股市之最痛处,莫过于那些蓄意操纵股价的大小庄家和掌握着公众资金而进行利益输送的各类“老鼠仓”。对此类危害市场秩序行为的监管尤其需要基础数据的支撑。
据介绍,拟于10月份上线的统一账户平台将为每一位投资者设立一个统一的一码通账户,将投资者不同的证券账户统一关联到一码通账户下。
“建立统一账户平台,看似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股市账户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客观上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有效的大数据支持,对活动异常的个人账户进行有效跟踪分析,防止某些股市大户串通共谋,操纵股价。”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说。
事实上,监管部门的大数据分析不久前已立下“战功”。在4月、5月期间,中国证监会通报了多起基金经理“老鼠仓”案件,就连昔日的“明星经理”也被立案调查,整个基金业界“闻大数据而胆寒”。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证券账户信息比较分散,不利于监管。此次证券账户整合之后的一码通将投资者的不同证券账户统一关联到一个总账户之后,投资者的投资过程将透明化。客观上,这也成为监督市场违法行为的有效窗口,为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普通股民利益提供了“定点清除”的有效途径。
2. 老鼠仓的治理措施
治理“老鼠仓”问题尤其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在外部监管方面要加大证券市场监管力度,提高证券市场监管水平。
“老鼠仓”通常都是比较隐蔽的。基金经理往往利用其他独立无关联的第三人开立账户,这样的账户具有极高的隐蔽性。这对监管当局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2、在内部控制方面要完善基金公司法人治理,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一方面,基金公司需要建立组织机构健全、职责划分清晰、制衡监督有效、激励约束合理的治理结构,保持公司规范运作,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
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控制严密、运行高效的内部监控体系,制定科学完善的内部监控制度,保持经营运作合法、合规,保持公司内部监控健全、有效。
3、建议对于“老鼠仓”,一经发现,监管部门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市场禁入,并追究法律责任。除了严肃处理当事人外,公司必须负连带责任并接受严肃处理。
对于散布虚假信息,相互对倒,诱使中小投资者上钩的非公平交易,监管部门必须从科技手段上进行严格监管,一经查处,要对违规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进行严肃处理,没收其非法所得,停止其交易行为甚至勒令其退出市场。
4、提高保护投资者的有效性。除了要提醒相关机构要加强自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市场监管制度的健全和监管有效性的提高。
同时,必须想法设法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使机构投资者成为“专业精良、治理完善、诚信合规、运作稳健”的真正投资者,而不是更大的投机者。
总之,要想进一步有效发挥机构投资者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须努力规范投资,只有靠市场监管有效性的提高与市场制度公正性的进步,才能真正做到“老鼠仓”、不公平交易与利益输送这市场三条底线不被侵犯。
2014年上半年“捕鼠风暴”席卷基金业,引得业内噤若寒蝉,多名高管相继离职,今年以来基金经理变更次数多达396次,几乎相当于2012年全年的变更次数,其中离职的基金经理就有近百位。轰动一时的博时基金马乐一案暂时告一段落,华夏基金亦被证监会通报与部分内幕交易嫌疑账户存在关联,近期资本市场多家机构卷入内幕交易风波。
近期,多起资本市场“老鼠仓”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监管层引入“大数据分析”查处“老鼠仓”成效明显。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制度保障,违法成本较低致使震慑力度有限,“老鼠仓”加大监管背后却又写满无奈。
2015年1月30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宣布,拟对华夏、海富通等5家基金公司采取责令限期整改3到6个月不等的监管措施,期间暂停新业务,暂停受理其公募基金产品注册,另对中邮等6家基金公司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相较以往对于大批涉嫌“老鼠仓”的基金经理的查处,这是证监会首次针对涉及“老鼠仓”的基金公司进行批量处罚。
针对证监会的监管措施,不少市场人士担心,这会影响到基金公司的发展,甚至会对股票市场构成利空。对此,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认为,这一举措短期内可能会对消除股市泡沫有一定作用,长期来看,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特别是基金持有人的权益,实有裨益。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权力十分有限,对于因“老鼠仓”而受损的投资者,基金公司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这要求司法程序的配合。
3. 拥抱大数据迎接大未来观
拥抱大数据 展望新未来
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勇气,把推进大数据审计作为审计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突破口。
只要每个人积极调整,把握机遇,充分利用信息化途径,积极探索采集数据的途径和方式,提升驾驭大数据的能力,让海量数据真正“动”起来,就一定能牢牢把握审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释放出大数据审计的潜力。
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称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十余年潜心研究数据科学,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
大数据——当下一个当之无愧的热词。大数据是什么?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所带来的信息风暴,却正悄无声息而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席卷着各行各业。《大数据时代》一书,被奉为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用两百多页的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该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战略和行动?又该对未来大数据抱着何种期许?书中集中展示的多个案例,揭开了大数据的神秘面纱,也给读者们带去诸多启发和思考。
电商投放广告、物流调度运力、证监会抓老鼠仓、金融机构卖基金、民航节约成本、农民破解猪周期、制片人拍电影……看似毫不相关的一桩桩事件,背后其实都有大数据的发力。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对各个领域的渗透越来越深,大数据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改变,无处不在。大数据,已经不再是一个停留在纸面上的概念。大数据的洪流,正裹挟着巨大的社会生活变化而来。从政府到企业,从个人到群体,大数据带来的,是一场关于工作、生活与思维的大变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正开始思考,自己该如何更好地迎接大数据,拥抱大数据。
数据充满机遇,云端决定未来。一直和数据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审计部门,在大数据时代,自然不会只做旁观者。拥抱大数据,是审计部门适应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审计部门的前行指明了方向。《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推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有效破解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而且有利于做深做透审计项目,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审计工作规律。
拥抱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与时俱进,辨清这一时代的新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商业机构可以通过自己的算法,清晰地分析一个人的购买喜好、生活轨迹,做出最适合的研判,提供更好或者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个人留下的千丝万缕的数据踪迹,也带来了隐私暴露的担忧。只有认清大数据,我们才能更好适应大数据带来的冲击,大胆接受新时代的挑战。而审计部门,作为一个经济运行综合性监督部门,更需要保持对社会经济数据的敏锐嗅觉,了解大数据,主动拥抱大数据,进而深度挖掘、充分运用所拥有的数据,提升审计工作能力和水平。
拥抱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改变工作方式,熟练掌握运用大数据,让大数据为我们的工作所用。当前,大数据、云计算被越来越多的领域和行业运用。小到拼车,大到投资,大数据应用的身影无处不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信息化,没有审计信息化,特别是没有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审计质量和效率难以保证,审计全覆盖的目标也无从实现。利用大数据开展审计工作,用网络代替人“跑腿”,用电脑代替人脑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大大节约审计成本,快速锁定疑点、定向排查;另一方面也便于对相关领域长年累月形成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关键依据,帮助政府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可以更好地发挥审计各方面的作用。
当然,迎来这样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辛勤付出。当前审计信息化的最大短板在大数据审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该补足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短板,顺应时势,知难而进,主动拥抱大数据时代,适应大数据环境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在许多地方,大数据发展的脚步早已迈开,政务大数据应用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等,拥有着诸多先发优势。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勇气,把推进大数据审计作为审计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突破口。有理由相信,只要每个人积极调整,把握机遇,充分利用信息化途径,积极探索采集数据的途径和方式,提升驾驭大数据的能力,让海量数据真正“动”起来,就一定能牢牢把握审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释放出大数据审计的潜力,迎来审计工作的新发展。
大数据的未来,值得你我期待。
4. 一位电脑动画爱好者设计了一个“猫捉老鼠”的动画游戏,如图所示一个边长为a的大立方体木箱内,老鼠沿着
经过分析可知,老鼠从顶角G点出发,走过的最短路程x=3a(三条棱),猫走的最短路程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