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征信监管
Ⅰ 什么是征信大数据
大数据征信是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依据评估分数,预测还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以及欺诈风险。在金融风控领域,大数据指的是全量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目前使用的是围绕客户周围的与客户信用情况高度相关的数据,利用数据实施科学风控。
1、大数据征信模型可以使信用评价更精准:大数据征信模型将海量数据纳入征信体系,并以多个信用模型进行多角度分析。
以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ZestFinance为例,它的模型基本会处理3500个数据项,提取近70000个变量,利用身份验证模型、欺诈模型、还款能力模型等十余个模型进行分析,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准确,是模型评估性能大大提高。
2、大数据征信能纳入更为多样性的行为数据:大数据时代,每个相关机构都在最大程度上设法获取行为主体的数据信息,使数据在最大程度上覆盖广泛、实时鲜活。
3、大数据征信带来了更为时效性的评判标准:传统风控的另外一个缺点是缺乏实效性数据的输入,其风控模型反映的往往是滞后数据的结果。利用滞后数据的评估结果来管理信用风险,本身产生的结构性风险就较大。
大数据的数据采集和计算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实时的风险管理视图。借助于全面多纬度的数据、自我学习能力的风控模型、实时计算结果,企业可以提升量化风险评估能力。
(1)大数据征信监管扩展阅读:
从1980年代末至今,征信行业先后经历了起步、搭建征信平台、央行主导统筹等数个阶段。 2015年1月5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择时发放第一批牌照,但一直不见下文。
最终等来的却是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与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把家征信机构联手成立的百行征信。这意味着征信这个金融业最关键的阀门,最终还是要由政府来监督把控。
截止目前,百行征信已与120余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和消费金融机构达成了信用信息合作共享协议,与50余家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
没有征信牌照,征信创业公司无法合法的去获取核心数据,比如银行信贷数据或者运营商,公安局的隐私数据;也无法以牌照去融资收购其他征信公司,资金上毫无优势。因而,业内人士认为,初创公司很难在征信领域发展壮大,成为未来的寡头之一。
Ⅱ 什么是大数据征信
大数据和征信是两种数据,大数据又称:网贷大数据。
网贷大数据一般为一个用户在网贷平台借款时提交的信息,从放款到还款或者逾期,这些数据都会由网贷公司进行上传至数据库。作为其他网贷平台借款时的审核依据,所以如果网贷逾期了,共享这个数据库的平台就会拒绝这个逾期用户的借款申请。
自行查询大数据报告,如果有违约信息或者法院失信等信息一样会显示出来。
征信统称为:央行征信。央行征信记录的都是银行或者一些持牌机构的数据,为一个人的终身数据,对于用户来说非常重要,房贷和车贷都非常注重一个人的征信资质,如果有未还的贷款,在申请房贷时会被拒绝。
(2)大数据征信监管扩展阅读:
征信数据库
1、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经几百家分支机构历经10年的采集、加工、录入,日常数百名工作人员的优化、维护等辛勤工作,已经拥有了2000多万家中国区域的企业数据库,涉及有价值企业信用信息达亿条,信用信息最远追溯可达8年,建立起了中国最庞大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2、企业信用信息分六大类
分别为政府监管信息、银行信贷信息、行业评价信息、媒体评价信息、企业运营信息、市场反馈信息 。
其中政府监管信息包括企业基本资质、质量检查信息、行政许可/认定、行政奖罚信息、商标/专利/著作权信息、人民法院判决;银行信贷信息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信贷评价信息、商业银行信贷评价信息、小额贷款公司及民间借贷评价信息。
行业评价信息包括行业协会(社团组织)评价信息、水、电、气、通讯等公共事业单位评价信息;企业运营信息包括企业财务信息、企业管理体系评估信息;市场反馈信息(包括消费者、交易对方、合作伙伴、员工等不同身份的实名评价信息)。
Ⅲ 征信大数据库是哪个部门管理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内集合,是需要新容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平台有hadoop
Ⅳ 大数据时代 如何保障征信信息合规使用
大数据时代 如何保障征信信息合规使用
在大数据时代,汇聚了个人当前信用价值的各项信息越来越受到各行业的重视,其背后的价值不可估量。目前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将业务延伸至互联网,相比于传统的线下与客户面对面沟通的场景,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现在更多采用征信、大数据服务机构提供的数据产品来协助设计并开展互联网创新业务。例如通过个人的社交、消费、行为类数据对个人进行身份画像、信用评估等。但无论是个人信用信息还是报告类产品,由于涉及个人隐私,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除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外,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他人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征信机构不得违反规定提供个人信息。因此,如金融、征信机构需要采集、查看个人信用数据,就必须得到由金融消费者本人签署的授权书。但在现实中,征信授权却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一些金融机构设计的授权条款含糊不清,没有界定授权范围和时效,存在一次授权,多次使用、无限使用的情况;在线上签署授权书时,由于多数人对授权缺乏了解,所以经常在未详细查看授权内容的情况下就点击“同意协议”;发生纠纷时,监管机构、公安机关如要对授权书进行鉴别,缺乏有效的鉴别手段确认授权书是否由金融消费者本人在业务发生时间签署。目前,国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网络安全法》的实施,金融、征信、数据服务机构如果在个人数据采集、使用的过程中未能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同意权等权益,则很有可能担负法律责任。如何在享受大数据时代红利的前提下,有效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合法合规采集并使用相关信息,已成为从业机构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个人数据授权、采集方式的粗放化弊端,引入金融科技助其走向合规化不失为一条良策。就在近期,一款由第三方电子认证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研发的数据信息主体电子授权产品——“安心授权”即将上线,该产品可为相关机构在获取用户信用查询授权、合法合规使用用户信息时提供以下帮助:产品基于电子认证、FIDO生物识别等技术,实现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和对授权书的电子签名,起到抗抵赖、防篡改、防伪造,保障授权书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并符合我国《合同法》、《电子签名法》、《网络安全法》和《征信业管理条例》等法律规范,所签署的电子授权书与传统的纸质授权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为电子授权书的签署方和使用方提供完善司法保障。
“安心授权”电子授权书可对用户签名真实有效性进行验证
采取“一事一授权”原则,即针对特定用途,在特定时间获得专有授权,并通过签发场景证书或加盖电子时间戳确认授权时间,避免出现单次授权,却被反复、多次、无限使用的情况。对个人用户来说,如果相关机构使用“安心授权”平台让其签署电子授权书,用户在签署前会收到手机验证码的提示,保障了其知情权。而一旦在事后出现授权纠纷,“安心授权”还可出具《数字签名验证报告》等电子证据供当事方作为司法证据使用。“安心授权”采用的这种电子授权形式符合大数据时代的应用及监管需求,可广泛运用于大数据信息查询场景。长期来看,除金融、征信机构外,所有与数据服务使用相关的行业均可采取该方式确保个人信息的规范化查询、采集和使用。
Ⅳ 怎么查大数据征信
您好,目前查询大数据征信的方法有两种。
1、如果是查询征信的话,直接通过微信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即可。
2、如果是查询大数据征信的话,微信上提查查官方号就可以查个人大数据征信了。
但建议最好不要经常查,频繁查询会影响个人信用。
Ⅵ 央行征信和大数据征信的不同之处
没有完善的征信体系,就没有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由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与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平台无法对接,信息无法共享,P2P网贷平台与众筹等不得不通过线下调查客户信用和调取央行征信报告,各自组建线下征信风控团队,这样的网贷与小额贷款公司其实并无实质区别。
支付和征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信用就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P2P投资理财平台最先兴起的英国、美国等国家拥有完善的征信体系,P2P理财机构能够与之相连,能够在线上快速完成交易。目前,美国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Club基本只做线上交易,而将LendingClub模式引入中国的P2P公司,尽管拥有最新的分析技术,但依然有80%的审核业务需要在线下完成。
在国内,由于征信体系不健全,央行征信系统相对互联网金融是闭环的,线上交易受到很大局限。现在银行只在全国7000多家小贷公司中挑选一部分获得央行的征信信息和征信报告,P2P公司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难以进入银行的征信系统。
征信体系不健全导致P2P在中国举步维艰,这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恶意圈钱跑路不断,虚构注册地址等,都是因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质不公开,投资人无法查询相关信息,而网上活跃的一批恶意借款人也让众多网贷公司头疼。没有方便快捷的征信系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如“盲人摸象”,借贷双方互不知底。投资者对P2P公司的投资也变成了高利诱惑下的拼手气。
央行的征信中心是国内最大的金融数据库,共收录法人1940万户,自然人8.5亿人。但其部分数据可能没有互联网金融活跃,互联网金融在典当、借贷活动中,贮存了大量时效性强的活跃信息。同时,互联网企业通过拥有大量电商活动建立了宝贵的信用资源,从电商、微博等平台获取客户网络痕迹,从中判断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形成整体风险导向,完善大数据的积累。但互联网金融企业实力和技术参差不齐,一些报告的合规性和规范性、安全性以及客户隐私保护都难以达到央行征信系统的要求。如果在互联网金融数据规范基础上实现二者联网,互联网金融完全可以反哺央行的征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