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模型开发
V模型是对瀑布模型的修正,强调了验证活动,由Paul Rook在1980年率先提出。版在瀑布模型中,由于权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所以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V模型就是在这点上改进了瀑布模型,即在软件开发的生存期中,开发活动和测试活动几乎同时开始,这两个并行的动态的过程就会极大地减小bug和error出现的概率。V模型是瀑布模型的变种,它反映了测试活动与分析和设计的关系
2. V字形开发流程的开发特点
下面介绍v字形开发软件开发和测试的关系,理解V模型具有面向客户、效率高、质量预防意识等特点,能帮助我们建立一套更有效的、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软件开发过程。 左边是设计和分析,是软件设计实现的过程,同时伴随着质量保证活动——审核的过程,也就是静态的测试过程;右边是对左边结果的验证,是动态测试的过程,即对设计和分析的结果进行测试,以确认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如:
1、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对应验收测试,说明在做需求分析、产品功能设计的同时,测试人员就可以阅读、审查需求分析的结果,从而了解产品的设计特性、用户的真正需求,确定测试目标,可以准备用例(Use Case)并策划测试活动。
2、当系统设计人员在做系统设计时,测试人员可以了解系统是如何实现的,基于什么样的平台,这样可以设计系统的测试方案和测试计划,并事先准备系统的测试环境,包括硬件和第三方软件的采购。因为这些准备工作,实际上是要花去很多时间。
3、当设计人员在做在做详细设计时,测试人员可以参与设计,对设计进行评审,找出设计的缺陷,同时设计功能、新特性等各方面的测试用例,完善测试计划,并基于这些测试用例以开发测试脚本。
4、在编程的同时,进行单元测试,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可以尽快找出程序中的错误,充分的单元测试可以大幅度提高程序质量、减少成本。
从中可以看出,V模型使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质量保证活动和项目同时展开, 项目一启动,软件测试的工作也就启动了,避免了瀑布模型所带来的误区——软件测试是在代码完成之后进行 。 水平虚线上部表明,其需求分析、定义和验收测试等主要工作是面向用户,要和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或者是和用户一起完成。水平虚线下部的大部分工作,相对来说,都是技术工作,在开发组织内部进行,主要是由工程师、技术人员完成。
从垂直方向看,越在下面,白盒测试方法使用越多,到了集成、系统测试,更多是将白盒测试方法和黑盒测试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形成灰盒测试方法。而在验收测试过程中,由于用户一般要参与,使用黑盒测试方法 。
3. 软件测试模型包括V模型、W模型、H模型、X模型和前置模型,这几个模型如何理解呢
1、V模型
在软件测试方面,V模型是最广为人知的模型,尽管很多富有实际经验的测试人员还是不太熟悉V模型,或者其它的
模型。V模型已存在了很长时间,和瀑布开发模型有着一些共同的特性,由此也和瀑布模型一样地受到了批评和质疑。V模型中的过程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
过程和测试行为。V模型的价值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局限性:
把测试作为编码之后的最后一个活动,需求分析等前期产生的错误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能发现.
2、W模型
V模型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明确地说明早期的测试,无法体现“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
的原则。在V模型中增加软件各开发阶段应同步进行的测试,演化为W
模型(如下图)。在模型中不难看出,开发是“V”,测试是与此并行的“V”。基于“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的原则,在软件的需求和设计阶段的测试活
动应遵循IEEE1012-1998《软件验证与确认(V&V)》的原则。
W模型由Evolutif公司提出,相对于V模型,W模型更科学。W模型是V模型的发展,强调的是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设计同样要测试。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从而有利于尽早地发现问题。
W模型也有局限性。W模型和V模型都把软件的开发视为需求、设计、编码等一系列串行的活动,无法支持迭代、自发性以及变更调整。
3、X模型
X模型也是对V模型的改进,X模型提出针对单独的程序片段进行相互分离的编码和测试,此后通过频繁的交接,通过集成最终合成为可执行的程序。
X模型的左边描述的是针对单独程序片段所进行的相互分离的编码和测试,此后将进行频繁的交接,通过集成最终成为可执行的程序,然后再对这些可执
行程序进行测试。己通过集成测试的成品可以进行封装并提交给用户,也可以作为更大规模和范围内集成的一部分。多根并行的曲线表示变更可以在各个部分发生。
由图中可见,X模型还定位了探索性测试,这是不进行事先计划的特殊类型的测试,这一方式往往能帮助有经验的测试人员在测试计划之外发现更多的软件错误。但
这样可能对测试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对测试员的熟练程度要求比较高。
4、H模型
H模型中, 软件测试过程活动完全独立,贯穿于整个产品的周期,与其他流程并发地进行,某个测试点准备就绪时,就可以从测试准备阶段进行到测试执行阶段。软件测试可以尽早的进行,并且可以根据被测物的不同而分层次进行。
4. 软件测试通用V模型中的几个阶段
V&V模型又叫双V模型,是从V模型发展起来的。 所以先说一下V模型。 V模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测试模型。V模型最早是由Paul Rook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V模型在英国国家计算中心文献中发布,旨在改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 在传统的开发模型中,比如瀑布模型,通常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全部完成之后的一个阶段,尽管有时测试工作会占用整个项目周期一半的时间,但是有人仍认为测试只是一个收尾工作,而不是主要的工程。V模型是软件开发瀑布模型的变种,它反映了测试活动与分析和设计的关系。 局限性:把测试作为编码之后的最后一个活动,需求分析等前期产生的错误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能发现 优点:强调了在整个软件项目开发中需要经历的若干个测试级别,并与每一个开发级别对应;忽略了测试的对象不应该仅仅包括程序,没有明确指出对需求、设计的测试 为了解决V模型的不足,就有了V&V模型。 V&V模型又叫W模型,由Evolutif公司公司提出,相对于V模型,W模型增加了软件各开发阶段中应同步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活动。W模型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表测试与开发过程,双V图明确表示出了测试与开发的并行关系。 W模型强调: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也就是说,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W模型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后,测试人员就应该参与到对需求的验证和确认活动中,以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时,对需求的测试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难度和测试风险,及早制定应对措施,这将显著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 如果测试文档能尽早提交,那么就有了更多的检查和检阅的时间,这些文档还可用于评估开发文档。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是,测试者可以在项目中尽可能早地面对规格说明书中的挑战。这意味着测试不仅仅是评定软件的质量,还可以尽可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从而帮助改进项目内部的质量。参与前期工作的测试者可以预先估计问题和难度,这将可以显著地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 根据W模型的要求,一旦有文档提供,就要及时确定测试条件,以及编写测试用例,这些工作对测试的各级别都有意义。当需求被提交后,就需要确定高级别的测试用例来测试这些需求。当概要设计编写完成后,就需要确定测试条件来查找该阶段的设计缺陷。 W模型也是有局限性的。W模型和V模型都把软件的开发视为需求、设计、编码等一系列串行的活动。同样,软件开发和测试保持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需要有严格的指令表示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以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这样就无法支持迭代、自发性以及变更调整。对于当前很多文档需要事后补充,或者根本没有文档的做法(这已成为一种开发的文化),这样就无法支持迭代的开发模型。对于当前软件开发复杂多变的情况,W模型并不能解除测试管理面临着困惑。 ~
5. 软件测试中---v模型和w模型的区别
一、指代不同
1、v模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模型,由于其模型构图形似版字母V,所以又称软权件测试的V模型。
2、w模型: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表测试与开发过程。
二、特点不同
1、v模型:仅仅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及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忽视了测试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的验证,需求的满足情况一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被验证。
2、w模型:测试的活动与软件开发同步进行,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还包括需求和设计,尽早发现软件缺陷可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
三、适用不同
1、v模型:是一种传统软件开发模型,适用于一些传统信息系统应用的开发。
2、w模型: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后,测试人员就应该参与到对需求文档的验证和确认活动中,以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时,对需求的测试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难度和测试风险,及早制定应对措施,这将显著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
6. 软件开发的V模型的优缺点
V模型是最来广为人知的测试模型自。
最典型的V模型版本一般会在其开始部分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描述
图1 V模型的各级开发阶段
这是古老的瀑布模型。作为开发模型,
在V模型中,测试过程被加在开发过程的后半部分,如下图所示:
图2 V模型示意图
单元测试所检测代码的开发是否符合详细设计的要求。集成测试所检测此前测试过的各组成部分是否能完好地结合到一起。系统测试所检测已集成在一起的产品是否符合系统规格说明书的要求。而验收测试则检测产品是否符合最终用户的需求。
预验收测试
可行性分析 -------> 验收测试
↘ 预系统测试 ↗
需求分析 -----> 系统测试
↘ 预集成测试 ↗
概要设计 ----> 集成测试
↘ 预单元测试 ↗
详细设计 -> 单元测试
↘ ↗
编码
这就是软件测试的V模型
V模型的缺陷
仅仅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及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
忽视了测试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的验证,一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被发现。
7. v模型、w模型、h模型有什么区别
1、v模型
在软件测试方面,v模型是最广为人知的模型,尽管很多富有实际经验的测试人员还是不太熟悉v模型,或者其它的
模型。v模型已存在了很长时间,和瀑布开发模型有着一些共同的特性,由此也和瀑布模型一样地受到了批评和质疑。v模型中的过程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
过程和测试行为。v模型的价值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局限性:
把测试作为编码之后的最后一个活动,需求分析等前期产生的错误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能发现.
2、w模型
v模型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明确地说明早期的测试,无法体现“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
的原则。在v模型中增加软件各开发阶段应同步进行的测试,演化为w
模型(如下图)。在模型中不难看出,开发是“v”,测试是与此并行的“v”。基于“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的原则,在软件的需求和设计阶段的测试活
动应遵循ieee1012-1998《软件验证与确认(v&v)》的原则。
w模型由evolutif公司提出,相对于v模型,w模型更科学。w模型是v模型的发展,强调的是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设计同样要测试。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从而有利于尽早地发现问题。
w模型也有局限性。w模型和v模型都把软件的开发视为需求、设计、编码等一系列串行的活动,无法支持迭代、自发性以及变更调整。
3、x模型
x模型也是对v模型的改进,x模型提出针对单独的程序片段进行相互分离的编码和测试,此后通过频繁的交接,通过集成最终合成为可执行的程序。
x模型的左边描述的是针对单独程序片段所进行的相互分离的编码和测试,此后将进行频繁的交接,通过集成最终成为可执行的程序,然后再对这些可执
行程序进行测试。己通过集成测试的成品可以进行封装并提交给用户,也可以作为更大规模和范围内集成的一部分。多根并行的曲线表示变更可以在各个部分发生。
由图中可见,x模型还定位了探索性测试,这是不进行事先计划的特殊类型的测试,这一方式往往能帮助有经验的测试人员在测试计划之外发现更多的软件错误。但
这样可能对测试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对测试员的熟练程度要求比较高。
4、h模型
h模型中,
软件测试过程活动完全独立,贯穿于整个产品的周期,与其他流程并发地进行,某个测试点准备就绪时,就可以从测试准备阶段进行到测试执行阶段。软件测试可以尽早的进行,并且可以根据被测物的不同而分层次进行。
8. 产品开发v模型在ppt里面怎么做
【图文】抄袭V模型_网络文库(PPT,仅供参考):
https://wenku..com/view/2f3301f1fd0a79563d1e723e.html
9. 什么是V-模式开发与瀑布式开发个有什么优缺点
瀑布式开发是将项目划分为多个有限阶段并按顺序逐步完成各阶段的软件开发方法。瀑布式开发能够简化项目控制,并减少开发阶段不必要的跨团队交流。无需频繁修改计划,项目评估与管理也不再繁琐。
V 型开发流程以瀑布模型中各开发生命周期阶段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可视为瀑布模型的延伸。
益进根据具体项目情况也会采用 V 型开发流程。V 型开发流程结构优良,环环相扣,每个阶段都能根据前一阶段的详细记录实施。例如,将测试设计之类的测试活动安排在编码阶段之前,可为项目节省大量宝贵时间。
10. 为什么相对瀑布模型v模型可以缩短开发周期
囧啊,这个不是抄软件工程的问题吗,为什么会在物理学的分类里面……
V模型可以参照http://blog.csdn.net/KerryZhu/article/details/965507中所述,相对于瀑布模型来说,需求设计、开发、实现都分别与各个的测试相对应,开发的阶段更加清楚。
例如:
在完成系统需求分析时就可以指定系统验收测试,可以帮助客户和开发人员明确系统开发目标。
结构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类似。
相对于瀑布模型,这样做可以让用户及早明确需求(用户大多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避免软件开发到后期时发现现有系统与用户需求有偏差(瀑布模式设计和需求阶段往往没有对系统有教深刻的认识),然后带来大量的更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