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系开发
① 干细胞技术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干细胞产业的角度来观察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干细胞产业自上而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干细胞储存,干细胞药物开发,干细胞治疗。干细胞储存技术由于研究历史相对更长,同时也是进行其他两项研究的基石,所以目前已经有相对成熟的运用体系;干细胞药物开发由于受到技术和投入的限制,从全球范围来看,进展参差不齐。而在干细胞治疗领域,目前技术相对成熟的是EmCell中心运用的干细胞移植技术,在这个领域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可能性与潜力。
② 谁知道我国有哪些关于研究细胞的机构
研究细胞哪方面的?
中科院上海细胞所做的最多了,中科院脑所、中科院植生所、中科院病毒所。。。基本上做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所都有细胞方面的研究。
③ 细胞培养目的与用途有哪些,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目的与用途:
1、科学研究
药物研究开发,如新药筛选,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物、研究与开发、单克隆抗体制备等。基础研究,如药物作用机理、基因功能、疾病发生机理等研究。
2、生物制药
疫苗生产:如病毒性疫苗(肝炎病毒疫苗、艾滋病疫苗等),多肽疫苗(肿瘤疫苗)等。基因工程药物生产:如EPO等。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生产。
细胞工程药物生产:生物细胞内的一些生物活性多肽,生物活性物质等。利用细胞法体外测定生物活性物质的活性;并预测其在体内的药效和替代体内法检测其成品的生物活性。
(3)细胞系开发扩展阅读
细胞培养的培养物为单个细胞或细胞群。细胞培养过程复杂、要求严谨,要使细胞在体外长期生存,必须模拟体内环境,供给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如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生长因子等,同时要严格控制培养温度、环境、pH等多种因素,细胞才能在体外生存。
此外,细胞培养用品的清洗、培养用液的配制、除菌等均有严格要求,特别是无菌操作,是细胞培养成败的关键。
细胞系原代细胞首次传代成功后即成细胞系,由原先存在于原代培养物中的细胞世系所组成。细胞株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具有特定性质或标志的细胞群。
细胞株的这种特定性或标志性必须在整个培养期间始终存在。克隆指由同一个祖先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所产生的遗传性质相同的细胞群体。
④ 一般人大脑开发了多少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大脑是否越用越聪明,现在人大脑还有多少潜力待开发?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如何使用我们的大脑呢?那就是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做一些对大脑有益的事,摒弃那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坚持练习,不断学习是你的大脑必须要做的事。
⑤ 细胞转染原理
细胞 转染是指将外源分子如DNA,RNA等导入真核细胞的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转染已经成为研究和控制真核细胞基因功能的常规工具。在研究基因功能、调控基因表达、突变分析和蛋白质生产等生物学试验中,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简介
转染 ,是将外源性基因导入细胞内的一种专门技术。随着基因与蛋白功能研究的深入,转染目前已成为实验室工作中经常涉及的基本方法。转染大致可分为物理介导、化学介导和生物介导三类途径。电穿孔法、显微注射和基因枪属于通过物理方法将基因导入细胞的范例;化学介导方法很多,如经典的磷酸钙共沉淀法、脂质体转染方法、和多种阳离子物质介导的技术;生物介导方法,有较为原始的原生质体转染,和现在比较多见的各种病毒介导的转染技术。
理想细胞转染方法,应该具有转染效率高、细胞毒性小等优点。病毒介导的转染技术,是目前转染效率最高的方法,同时具有细胞毒性很低的优势。但是,病毒转染方法的准备程序复杂,常常对细胞类型有很强的选择性,在一般实验室中很难普及。其它物理和化学介导的转染方法,则各有其特点。
需要指出的一点,无论采用哪种转染技术,要获得最优的转染结果,可能都需要对转染条件进行优化。影响转染效率的因素很多,从细胞类型、细胞培养条件和细胞生长状态,到转染方法的操作细节,都需要考虑。
方法
脂质体转染法
阳离子脂质体表面带正电荷,能与核酸的磷酸根通过静电作用,将DNA分子包裹入内,形成 DNA脂复合物,也能被表面带负电的细胞膜吸附,再通过融合或细胞内吞进入细胞。脂质体转染适用于把DNA转染入悬浮或贴壁培养细胞中,是目前实验室最方便的转染方法之一,其转染率较高,优于磷酸钙法。由于脂质体对细胞有一定的毒性,所以转染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常用细胞类型:cos-7 、BHK、NIH3T3 、Hela等。
电穿孔转染法
电流能够可逆地击穿细胞膜形成瞬时的水通路或膜上小孔促使DNA分子进入胞内,这种方法就是电穿孔。当遇到某些脂质体转染效率很低或儿乎无法转入时建议用电穿孔法转染。一般情况下,高电场强度会杀死50%-70% 的细胞。现在针对细胞死亡开发出了一种电转保护剂,可以大大的降低细胞的死亡率,同时提高电穿孔转染效率。
病毒感染
对于脂质体转染与电穿孔转染都无法成功转染的细胞系建议用病毒感染,此法可以快速100%感染,检测成功率高。
⑥ 细胞工程的发展简史
细胞的发现
1665年,英国人胡克(Hooke)利用自己设计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细胞。
细胞理论的提出
1838年,施莱登(Schleiden)发表“植物发生论”,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由细胞构成。
1839年,施旺(Schwann)发表 “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细胞学说”(Cell Theory) 。之后,德国科学家魏尔肖(Virchow)补充了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的细胞都来自于已有的细胞分裂。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生命的共同起源,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与组织培养
1902, Haberlandt,植物细胞全能学说。
1907, Harrison, 蛙胚神经细胞突起,无菌操作技术。
1912, Carrel,鸡胚心肌组织块长期传代培养。
1940, Earle, 首创单个细胞克隆培养,建立小鼠结缔组织
L细胞系,并在1951年开发了人工培养液。
细胞融合
1975,Cesar Milstein与Geoger Kohler合作,羊红细胞免疫过的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得到既能体外无限繁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胚胎工程
1978年,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采用胚胎工程技术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
转基因生物
1983年Palmiter和Brins ter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小鼠,生产出生长速度极快的硕鼠。
1987年Gordon获得分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的转基因小鼠。
细胞核移植
1938年, 德国胚胎学家Spemann提出胚胎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可发育为新胚胎。
1997年, “多莉”羊的诞生标志着哺乳动物的体细胞核克隆时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