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慎重推广转基因“的提法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转基因
文件提出,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鼓励探索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
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办好农业职业教育,将全日制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资助政策范围。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通过5年努力使他们基本得到培训。加强涉农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支持农业院校办好涉农专业,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把一部分资金用于培养职业农民。总结各地经验,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制度,相关政策向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倾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

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保障实施范围。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到2020年农药残留指标与国际接轨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到2020年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翻番
文件提出,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认为,今年一号文件强调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解决“三农”新老问题、有序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提出“大食物观” 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8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对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呈现出的新矛盾、新挑战,文件有哪些破题之策?

“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写入标题
回顾近6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题分别是水利、农业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从2014年至今,则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标题。
专家认为,“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入题”含义深远。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迫切需要通过落实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

② 怎样科普转基因,那做到让社会普通民众有一个比较客观和不那么偏激恐惧的态度

1.科普的时候尽量从一种中立的立场和用平和的态度去科普。
2.好好学习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社会地位,从而提高科普的可信度。
3.更加努力工作,让更多人富起来,使中产阶级壮大,然后给他们科普。因为,生活不如意对社会心存不满的人,不管你怎么说,都是万恶的利益集团。

也正因如此,农业部虽然早在2009年就对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个转基因主粮作物新品种颁发了安全证书,但实际的商业化种植,仍然受制于包括社会的负面舆论在内的诸多因素,而一直未予以强力推进。

过简单梳理我国转基因相关争议的典型事件,我们或可对过去十多年来社会对转基因技术和产品总体上充满争议甚至负面的情绪和看法的由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一个事件是,2002到2004年绿色和平组织在中国大陆地区私下检测超市中售卖的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原料,并公布雀巢部分产品中确实含有转基因原料。转基因这个名词和概念由此第一次进入部分公众和媒体的关注视野。而绿色和平组织所强调的公众“知晓的权利”,自此也成为公众和媒体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加强监管的强有力武器。在这个可能属于国内转基因舆论事件的最早案例中,引发公众对转基因问题展开讨论和争论的一切元素和特点——如多元利益相关者对论战的介入,把非科学的伦理问题与科学上的安全性问题混为一谈——几乎都已具备了。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事情,是2009年三个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以及中国农科院与奥瑞金公司联合研发的一个转基因玉米自交系)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引发公众对转基因主粮可能走向商业化种植的强烈担忧和激烈反对。理论上言,一个生物新品种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即“安委会”)安全证书,其产业化就可以提上议事日程了。但当时的社会和舆论现实是:经历了2002年爆发的SARS疫情和2008年三鹿奶粉丑闻等一系列事件的国内民众,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特别是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和国家有关监管部门的执法监管的决心和能力,产生了严重的担忧和不信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三个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安全证书的发放,引发了部分媒体和民众的敏锐关注和激烈反对。


回过头来看,其实一直到2009年和2010年,这些事件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其实还是有限的。真正引爆舆论对转基因议题高度关注的关键事件是2012年的“黄金大米案”。2008年,三名中美科学家在湖南衡南一小学对25名儿童进行了服食“黄金大米”米饭的实验。这些“黄金大米”米饭是由其中的美国学者汤光文在美国进行烹调后携带入境的,未按规定向国内相关机构申报;而25名学生在服用前,其家长也未明确被告知他们的孩子将要服用的“黄金大米”,实际上是一种富含胡萝卜素的转基因大米。基于这个实验结果的论文在2012年8月发表。绿色和平组织等反转力量对这篇论文背后发生在2008年的实验过程进行了曝光,立即引发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其中所涉及的科研项目过程监管、科学家科研诚信、职业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触发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乃至可能危害的担忧和恐慌。在微博微信平台,一时间出现了大量不乏基于想象和臆测的解读、流言和争议,特别是把本属科研伦理方面的问题与黄金大米本身的食用安全性问题,有意无意混为一谈。


从相关舆论的演变看,存在着特别明显的讨论框架的偏转现象,即原本属于科研伦理和科研监管性质的问题,因为民众缺乏对政府和科学共同体足够的信任,以及对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的监管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知识,使得讨论的话题焦点被各类舆论领袖轻易引导和设置,议题的性质和框架不断扩大和蔓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进行转基因相关研发背后的动机和社会后果,成为社会化媒体推动下的网络舆论真正的焦点。

③ 问力挺推广转基因食品的人几个问题,有人能答吗

作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这一表态似乎为支持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一方增添了砝码。然而,袁隆平其实一直坚持“转基因水稻研究要抓紧,推广要慎重”的观点,在转基因安全的问题上最多也就是“中间派”。因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至今也不过短短几十年,相信任何一位理性的科学家都不会贸然断言转基因食品绝对安全。从来没有什么力挺。

④ 对哪些给美国推广转基因的有关人员国家为什么不敢抓

首先不是所有转基因是有问题的种子,第二这本来就是科学的问题,再加上世界别国也在使用转基因,没犯法怎么抓人

⑤ 慎重推广转基因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何影响

1.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变为杂草或通过杂交等方式使野生近缘种变为杂草。
2.标记基因可能扩散到物种中造成生态失衡,如产生超级病虫害等。
3.在健康领域,人们担心转基因食品的标记基因及其产物可能对人或动物的健康有害。
4.标记基因可能会被转移到人或动物的肠道寄生菌中而产生耐药性,降低或丧失某中抗生素的治疗作用。
5.由于标记基因的存在,植物进行多次遗传操作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还可能使目的基因失活。
6.吃到肚里会不会有其他的问题。

⑥ 转基因食品推广者被追究责任了吗

美国人吃了20年的转基因食品,早已经被崔XX的转基因调查视频所证实!而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相对于美国总量太少、种类太少!应该先追究转基因食品推广者的力度太差!

你有本事先去追究一下在美国推广转基因食品者!

⑦ 慎重推广转基因要言而有力

第一:安全性
①什么是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 组中,从而改造生物的现代分子生物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 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 生物学。 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 生物体 基因组中所需要的 目的基因,也可以是 人工 合成指定序列的 DNA片段。DNA 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 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 性 状的个体。

简单的说转基因是用一种基因感染另一种基因,进行基因组重组,根据人类的要求所自行调整。
②安全性。
转基因对人类的危害尚不明确。不同的科学家持不同的态度。
对于转基因安全与否还有待考证。具体情况在优缺点处说明。

⑧ 对转基因食品持慎重(或怀疑)态度的理由有哪些

对转基因食品的慎重态度主要来源于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的担忧。

-------------------------------------------------------------
在人体健康方面,我们需要警惕转基因食品可能出现新的非预期蛋白,以及其所导致的非预期效应和潜在致敏性。
生物学家们相信,在四十多亿年的生物史中,跨种基因交流对生物进化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生物自身的基因重组和突变。
转基因技术是人类首次实现基因的跨种交流。虽然新一代的转基因技术已经可以进行精准的指定位点插入,但是这种快速而高效的外源基因导入技术,依然有可能会在受体体内合成研发者预期之外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很可能会造成非预期效应和潜在致敏性。
而在实质等同原则指导下,如果没有证据说明这些非预期蛋白质可能是致敏原和缺乏生物信息学的匹配,那么就没有理由进行血清IgE试验。
可是,虽然生物信息学家经常声称,序列一致性大于25%的蛋白质具有同源性和相似的功能,但是大部分具有如此低序列一致性的蛋白质,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特异性毒性性质或者完全一致的酶学功能。
这种情况下,出于谨慎的目的,FAO和WHO推荐使用针对性人血清或两组动物模型进行试验,来尝试确定一个与任何已知致敏原都不相似的蛋白可能存在的致敏或者交叉反应的风险。问题在于,针对性血清试验的预测能力从来没有被证明过,它有违于我们对交叉反应知识的直觉;而许多实验室也都尝试过不同动物模型测试预测蛋白质的过敏性,没有一个试验可以预测各种程度的有效致敏性。
这是当前人类生物学知识和技术条件下,生物安全性评估无法消除的潜在隐患。
但是转基因支持者也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相比杂交和基因突变等“自然手段”,转基因技术对受体基因组的改变非常小。而且“自然手段”所导致的未知变化,只能通过表型变化来描述,相比之下,转基因生物却可以从插入位点、拷贝数、基因序列和编码产物几个方面来精确地描述其特性。从这个角度来说,转基因技术在非预期蛋白所导致的非预期效应和潜在致敏性方面,其风险反而较人类使用了数百年的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技术更为安全。
-----------------------------------------------------------------
在生态环境方面,科学家担心转基因农作物的推广会导致周边生态环境发生不可控的变化。
例如加速物种进化。自然界生物间的协同进化或生物与非生物抑制因子问的对抗可能出现适应或被淘汰的结果。通常选择压力越大,害虫抗性产生得越快。当抗虫基因在受体各营养器官中持续高浓度表达时,会大幅提高害虫的选择压力,导致害虫迅速进化出抗性基因。
转基因技术还有可能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影响。抗虫基因不仅可以杀死目标生物,还会对部分拥有类似生理结构的非目标生物产生直接毒性作用,或通过食物链对非目标生物产生间接毒性作用。这样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而其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是当前人类难以准确评估的。
此外,转基因技术有可能导致基因漂移。如果在转基因作物种植区域附近有同种或近缘种植物时,外源基因有可能通过异花授粉的形式导入其它植物,进而产生难以控制的杂草,对农作物产量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⑨ 关于转基因事件!

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获得两个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及其同事。这是中国首次为转基因水稻颁发安全证书。 安全证书是转基因作物品种上市之前最难的一个关口,这意味着该品种的生产性试验结束并获得农业主管部门认可,技术方面的障碍基本扫除,接下来就可以申请生产许可证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即将打开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闸门”,但这也引起了担忧。

“如果在全球还远未达到共识的情况下,我们贸然去进行转基因水稻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这种‘敢为天下先’是不是也太超前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发出的疑问颇具代表性。

真没害处吗?

质疑主要是围绕着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展开的。

“我并不反对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但是我担忧背后的风险。”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研究首席专家薛达元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由于水稻是主粮,世界各国都比较慎重,“转基因的大豆、玉米、棉花有商业化种植的,但是转基因水稻,还没有哪个国家进行商业化种植。”

薛达元担忧的主要风险是转基因水稻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实际上,这也是很多专家提出质疑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介绍,转基因水稻是在水稻中引入抗虫基因,使得水稻能分泌一种BT毒蛋白物质,虫子食用后会被毒死,因而能够产生防虫效果。“但水稻是人类的主粮,昆虫无法下口,人类长期食用难道就没有害处吗?”蒋高明质疑。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很大的争议。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2009年12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最终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

蒋高明认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保障,“欧美科学家都不敢断定这项技术一定是安全的,中国科学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下安全证书似不稳妥”。

一旦出问题……

此外,对于环境的污染也是很多科学家担忧的事情。因为如果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通过授粉等途径向四周“漂移”,可能会引发生态危机。

国家环保部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官员曾发出警告:在生态系统中,转基因生物是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外来物种,它可能破坏整个生态的平衡。

国际上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2001年的“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2002年的“转基因玉米混进美国大豆事件”,2006年还曾出现“转基因大马哈鱼逃逸事件”。

蒋高明认为,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带头将转基因引入13亿人的主食,害莫大焉!转基因生物一旦出了问题,根本无法控制。”他说。

此外,薛达元认为,因为欧洲等国家对于转基因食品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一旦转基因水稻在中国进行商业化,还可能影响我们的粮食出口。

“前几年曾经在湖北进行过转基因水稻的实验性种植,当时管理没有跟上,像转基因种子就没有限制,什么人都可以买到。”薛达元担心,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后,也会出现管理跟不上的局面,转基因水稻“也许会出现在不适合种植的地方,污染当地农作物”。

“转基因水稻的潜在风险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来,需要长期观察。”薛达元说。

“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水稻专家袁隆平说。

5年内上餐桌!

在持续出现的质疑声中,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获得者——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一改低调,在1月6日宣布,“转基因水稻最迟5年内走上中国人的餐桌”。

农业部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三名委员近期做客人民网时,则批评媒体和公众的负面舆论,阻碍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进程。他们宣传的转基因水稻的两个好处,一是减少农药用量,二是会增加产量。

“绿色和平组织”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对此很是不解,因为他们广泛搜集并且观察相关的实际案例表明,有关转基因作物减少农药用量的结论为时尚早。

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例,在刚推广的头几年,对棉蛉虫确实有效果。但好景不长,去年就有媒体报道,江苏推广转基因棉第5年,棉铃虫虽然被基本控制,而盲蝽蟓、烟粉虱、红蜘蛛、蚜虫等刺吸式“小害虫”集中大爆发,“小虫成大灾”,用药量反而猛增。

据介绍,华中农业大学科学家研发的“BT水稻”产量可比普通水稻提高大约8%。对此,方立峰认为,从棉花的例子看,转基因作物的产量并不比非转基因的高,遇到灾害天气时,产量反而更低。

蒋高明也指出:“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为什么其粮食单产反而不如中国呢?”中国粮食单产为278公斤/亩,美国只有125公斤/亩。

蒋高明认为,由于种地不赚钱,农民不愿意伺候土地,用地不养地,单纯依靠化肥,造成地力下降才是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过去30年来,中国耕地退化程度已远超过过去几百年,恢复地力需要大量有机肥还田,精耕细作。而转基因是在大农药、大化肥、专用除草剂的基础上做“种”的文章,会让人越来越懒,地越种越瘦,成本越来越高,导致农作物种植恶性循环。

⑩ 在推广转基因成果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在人工选择过程要格外仔细,注意删除有害、有毒、营养价值不高的作物,另一方面,要全面的考虑生态环境问题,考虑是否会引起生态破坏。在向他人推广转基因成果时要科学的介绍转基因技术,对现有人们对转基因的误解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解释,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直言转基因技术的一些弊端,但着重点应介绍转基因技术对农业,医学的推动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