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组织
① 如何建立和优化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本意是把工作最有效分工。但分容易,合却很难,所以组织结构要利于合作,必须有清晰的部门定位和职责。
结构是用来支撑主营业务的,因为成果在外部,如果结构不能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客户需求或竞争,企业的绩效就会下滑。
目前的组织结构可能或者已经遇到的挑战:组织结构中横向之间合作沟通,纵向的上下间的责任和权限划分。
每个人都是领导者,组织结构里面定义的上下级关系,在现实中可能是完全颠覆的,下级的影响力可能会更大,这种影响力就会与上级的职权(组织结构授予)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组织是要站在上级的角度来镇压“造反”?还是帮助实质上的领导者上位?
② 如何优化组织管理的方法
1、管理严格质量提高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第一步就是对企业强化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先要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思想,从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到生产直到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把质量关。严格质量管理,一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管理网络,以便对质量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检查和监督。二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预防为主,实行全过程管理。因为好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所以就要把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行程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先控制不合格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方面,同进要进行严格的事后检查。
2、加强现场实践管理
我所说的现场管理是运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机、料、能、法、环等,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激励管理,使其达到合理配制和优化组合。处于良好状态,保持正常的运作,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生产,其实现场管理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首先要制定标准,做到有章可循,其次加强指导,督促检查,要达到物流有序、设备完好、纪律严明、环境整洁。
3、加强团队战略管理
首行要从新产品的战略上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也就是吃一、看二、想三,要在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这样才能把握市场的主动权,才不至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③ 组织优化的组织优化三部曲
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营销部门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产生这种问题表面原因。主要采用了三种针对性的工作方法:深度访谈、流程跟踪和对比研究。
通过和销售经理一对一的深度访谈,他们都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担忧和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障碍,以及他们自己认为产生这些的原因。在流程跟踪上,从客户首次接入的信息开始,从报价到生产出运等过程进行全程的信息跟踪,重点在于各个节点转换的过程和控制方法。最后,对部门组织结构、岗位职责和流程文件的研究,并与访谈和跟踪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对于以上工作过程中的信息,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和分类,以为后期的调整优化工作寻找事实支撑。
在组织咨询服务期间,此信息搜集阶段用了5天时间,整理出关于营销组织内部和销售工作方面的问题30多条,涉及日常工作内容的分工、流程的设置、执行能力、发展平台、绩效考核等方面。这些工作让营销部门的整体问题有了全面的掌握和清晰的认识,也为下一步制定针对性调整方案奠定了基础。 通过上个阶段的望闻问切,对营销部门的现状问题有了基本掌握,但那些现象还不足以提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本阶段要做的就是对以上发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和深度挖掘,以找到这些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在具体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时,应优先考虑的四个关键要素是:业务发展;客户导向;资源利用率;管理运营效率。
对于以上深入营销部门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的30多条问题,逐条进行了研究,并且多问了几个“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到结构问题、效率问题、效益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四个方面。找到了这些问题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充分利用好公司高层领导和部门中的老员工,这是因为根据现象推导出的背后原因可能存在偏差,而这些领导和老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历史十分熟悉,可以提供很好的建议;二是最终总结出的真实原因要上升到一定高度,最好不要超过6个方面,否则将陷入琐碎的具体事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问题找到了,原因也找到了,下一步就是要着手制定可执行的优化方案。但这个阶段一定不要认为解决问题已经是水到渠成之事,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习惯的力量。营销部门的员工按着以前的操作方式也可以开展工作,而且自己得心应手,为什么要改变呢?这也是我们咨询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障碍,领导已经接受了方案,但基层却执行不了,最终不了了之,也给客户带来不了任何价值。所以,组织优化方案还必须要考虑到基层的接受程度。
首先,经过第一阶段和员工的广泛接触,对其担忧和心理已经有了基本掌握,方案中在从一定高度解决问题的同时,从细节上要让员工感觉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从流程的角度来梳理其部门和岗位设置,让岗位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做到了职责清晰,避免出了什么问题都是销售经理的责任的情况出现。
其次,从结构设置方面是基于流程的专业化,不同的节点由不同岗位的人员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员工的工作量。在具体工作内容方面,我们把不必要的、重复的部分进行合并和简化,保证大家在正常上班时间做完本职工作,不再加班。
最后,根据公司需要设计了员工的发展平台和上升路径,让员工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以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这项工作,员工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企业也增强了凝聚力,从而解决了人员流动大的问题。
④ 如何优化组织结构
编者按:企业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一环,企业要全面抓好质量管理,与组织结构优化相结合,才能彻底达到企业的全面管理。本文阐述了进行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按照IS09001标准模式优化组织结构,将“根据专业分工”转变为“根据流程分工”的思路和方法。在组织结构的优化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地位将得到明显改善。 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贯彻IS09000族标准、通过第三方认证后,似乎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就是没有重视标准要求的管理职责和组织结构的建设,只是套用了标准的要求。组织结构从原始的单件生产方式到流水线作业,形成了一次质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其结构大体是按照亚当·斯密的分工论建立起来的,企业质量管理大体分作技术、质量、采购、生产、装备、销售等几大模块,将所有工作按照工作性质分配到各大模块,为了协调职能关系,组织结构有很多层次,呈现“金字塔”形态。这种组织结构需要一套复杂的操作程序来处理报告渠道、权利层次、部门职责和运行过程,讲究组织的稳定、职责的分明、秩序的理想化。随着生产规模的极度扩大,而且专业理论更深、更细,企业质量管理所需要覆盖的专业种类也急剧增加,这种组织结构日益膨胀,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日益暴露出无法适应的弱点。企业在控制体系并不完善的基础上,跳跃性地贯彻标准,孤立地套用标准,必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企业质量管理上的偏离。有的企业组织职能重叠,通过增设组织机构来强化工作重点,结果“撞车”事件频频发生,造成组织整体功能弱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和政策的确立,而且还决定了企业的资源配置。不少企业的组织规模、经营领域、产品类型、市场范围都随着新战略的实施发生了重大变化,可组织结构却变化缓慢甚至没有变化,致使现行结构拖累战略的实施。企业应如何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呢? 进行管理变革,首先必须关注组织结构的建设,它是企业体制改革的基础,扁平化、流程化的组织结构,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了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的活动,将使用资源和管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视为过程。组织内诸过程的系统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其管理称为“过程方法”,其优点在于对诸过程的系统中单个过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过程的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的控制。 1. 变革管理观念,实现决策权的下移 IS09000族标准强调管理者支持,但并不是要求所有工作都由管理者来策划和决策。现阶段企业的文山会海战术,往往由管理者在会议上敲定方案,而实际上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管理者自身不一定是专业的行家,也难以把握全方位的数据,更严重的是直接压制了职员的创造力。管理者不应该关注审批敲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应该关注工作流程是否有利于最佳方案的产生。 2. 变革管理方式,实现自我控制 无论是工作质量,还是产品实物质量,企业管理者习惯于关注工作现场,一般采用确定目标或问题——检查发现问题或分析原因——汇报——管理者亲自推动的方式来进行控制,于是很多问题都需要等待管理者的亲自重视和推动,不但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而且效果也不理想,极大地限制了职员的积极主动性。流程化的组织结构需要管理者把握发展方向,将决策的责、权、利按照流程分解并下移到各个环节中去,让职员自我控制。 3. 按照“过程方法”识别管理流程,实现流程再造 管理学认为结构决定功能,每一种组织结构都会呈现出其固有的特点。处于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阶段,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效率并全面满足顾客的需要。先进企业通常会从根本上重新设计其组织结构,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拉动型组织结构。按照体系管理的思路,建立组织结构大体会按照如下方式展开: (1) 识别顾客的要求,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 (2) 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 (3) 确定组织结构; (4) 确定部门的目标,确保获得必要的信息和资源; (5) 进行企业管理的运作评审,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预期的结果并持续改进。 4. 信息流通的变革,实现信息的直线传递 管理者固然需要把握导向性质的数据,但是一般情况下管理者不必过多地了解专业信息资料,应该促成信息的直线传递。由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自我控制输入、输出的信息的质量,避免信息传递中的丢失、误解和偏离。对内和对外的唯一接口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关键在于各种信息接口的清晰明确。 5. 先期策划和同步技术 企业的目标就是让劳动创造最大的价值,不断降低无效或低效劳动的损失。IS09000族标准强调产品的先期策划,而对正在学习和发展的企业,所有的工作都应该有更全面、更有效的先期策划。为完成先期策划,面对知识和市场动态的快速发展,企业必须改变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大力采用同步和并行的工作方式,为保证最终的成功,有效的策划更是必不可少。 6. 推进人员的素质工程,将人员的强制培训转变为自主培训 被人们称为“质量先生”的克劳斯比说过,培训的目的在于使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对你的管理哲学达成共识,使他们明白自己在具体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流程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对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结构中,职员只需要具备单一工作类别的专业知识,而变革后,人员往往承担着一个过程,他需要具备该环节所需要的所有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这种变化,给职员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更容易促进人员素质的提高。变革以后,管理者与其他职员的关系应该是教练与队员的关系:首先,管理者提出工作内容和要求,提供学习的范围和方向;其次,管理者需要在职员的雇佣、提升、奖励等方面做出安排,建立人员培训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最后,管理者应该提供职员学习的条件。 7.建立公正合理的价值工程,突破平均分配体系 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职员同样追求回报的最大化,管理者的目标是让职员持续地提高工作质量。价值工程的良好运作,是发挥职员潜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目标的基本条件。国内一般将回报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流程化的组织结构可以为企业的分配方案提供有力的基础,根据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和工作强度,更容易制定符合价值规律的分配方案。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国内经济秩序逐步稳定,市场竞争形式变得更加有序且更加激烈,企业必须冷静地分析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的弱点,实现管理流程的再造,从而改变低效劳动状态,让质量管理与组织结构优化向前发展,让企业管理走得更快、更远。《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⑤ 如何优化团队组织结构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团队的成败,进而决定企业的成败。因此,设计适合本企业的团队组织结构,改造企业现有的不合理的团队组织结构,是企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团队建设中,搭建合理的团队组织结构,注重团队成员的性格特点,实现优势互补,减少团队内耗,可以进一步发挥团队的整体水平。 组建团队的基本条件: 1、树立正确的团队理念。 正确的团队理念包含凝聚力、诚实正直、眼光长远、承诺价值创造等使团队成员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2、确立团队发展目标。 目标是有效的激励因素,是团队克服困难、去的胜利的动力。如果一个人看清了团队的未来发展目标,并认为随着团队目标的实现,自己可以从中分享很多利益,就不会出现上文第二点中出现的糟糕现象。 3、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团队管理机制。在团队运行过程中,团队要确定谁适合于从事何种关键任务,以及谁对关键任务承担什么责任,以使权责清晰,延续交叉。认真研究和设计整个企业生命周期的薪酬体系,使其具有吸引力,薪酬水平虽贡献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单不受人员增加的限制,即能够保证按贡献付酬和不因人员增加而降低薪酬水平。
⑥ 组织优化的组织优化含义
但现实不容乐观。企业常常陷入组织结构的困惑:面对不同的组织模型,不知如何选择;设计了看似完美的组织结构,却难以实施;仅仅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这迫使我们反思:是企业战略不清晰?是企业执行力不够?是整体人员素质不高?还是对组织结构的认识不足?让我们暂时抛开眼花缭乱的概念,重新认识企业,重新认识隐藏在组织结构背后的道理。
⑦ 优化组织机构的设计应当遵循哪些重要原则
一是组织架构复承接企业制战略。企业战略不同,组织架构的模式和职能也不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目标管理的组织架构;
二是精简、高效原则。不要设很多部门,部门多了,经理阶层自然就多了,经理阶层多了,很多事情没有也就有了。当然也要考虑企业的现实和特殊情况。
三是组织架构很好的响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组织架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才能更快的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组织内部分工明确,同时沟通协调信息传递顺畅及时,尽量避免多部门同时接触同一客户;
四是组织架构考虑管理单位和内控的要求。比如上市公司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央企业要考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银行要考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
⑧ 如何提升组织架构优化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优化组织结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步:优化组织结构
在各部门填好组织梳理表之后,人力资源部组织进行讨论,组织结构的优化讨论是有原则的,人力资源部要在正式讨论之前,把这些原则讲清楚,让大家在共同的原则下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通常,组织结构设计有经典的七大原则:
第一个原则:一个上级的原则
为什么要强调一个上级的原则?绩效考核的时候是一级考核一级,直接上级考核直接下级。绩效考当中,不能出现越级考核,更不能出现跨部门考核,人力资源部考核所有部门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当一个员工出现两个及以上的上级的时候,绩效考核是无法开展的。当你确定不了谁是员工的直接领导的时候,你也就无法确定考核人,当然,考核指标也就无法确定。
所以,在组织梳理表阶段一定要搞清楚组织中的管理汇报关系,谁指挥谁,谁管理谁,一定清楚明确。
第二个原则:责权一致的原则
为什么要强调责权一致?企业中,经常会出现责任大于权力的现象,分配给了员工职责,让员工承担做不好的责任,却没有赋予他开展工作的权力。
在绩效考核的时候,当讨论到有责无权的指标的时候,员工肯定不会爽快承接。因为他知道,背负了这样的指标,就意味着被扣分,甚至被扣很多的分。至少在员工那里,还是非常看重分数的。
在做组织梳理的同时,要把那些责权不一致的工作梳理出来,并在公司层面讨论出一个解决方案。要么建立授权体系,把该属于员工的权力还给员工,要么建立员工培养计划,把员工的能力培养起来,使其具备被授权的能力。
第三个原则:既无重叠,又无空白的原则
为什么要强调既无重叠又无空白?道理非常简单,企业运行过程中,会衍生出很多事情大家都在做,比如招聘工作,通常,人力资源部在招,销售部在招,生产车间也在招,比如采购工作,采购部、设备管理部、办公室等都有采购职能。这就是职责重叠。
随着企业发展,一些新职能被企业应用,但对于这些职能企业既无既往经验又无具体的人承担,就像本章案例1里的企业那样,非常重要的经营计划管理却没有人做。于是,这些工作经常被落到空里,出现了职责真空。
如果不把这些问题修正,在讨论考核指标的时候,重叠职责扯不清楚,空白的职责更找不到承担的人员。
第四个原则:逐级的原则
这是管理汇报关系的问题。一级指挥一级,逐级上报的管理汇报关系经常在运行中出现变形,越级指挥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越级指挥比较多的时候,就形成多头领导,因此导致绩效考核关系不明晰,上级说考核A,上级的上级说考核B,大家扯来扯去,扯不清楚。当领导为了这些事情扯皮打架的时候,员工就茫然了。长此以往的话,让员工和组织一起成长就无从说起了。
第五个原则:服从的原则
服从的原则是指,当经理和下属发生争执的时候,下属应该无条件服从上级指挥。当双方没有达成共识的时候,员工先做事,在做事的过程再对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进行调整。员工不要一开始就和上级纠缠,总是认为自己的观点对,总是认为上级的思路有问题,拒不执行上级的指示,使得事情被拖延。
这一点在绩效考核体系推行的时候也体现得比较明显。在上下级讨论考核指标的时候,还没有等上级把话说,下级就扔过一句话,“不可能,根本完成不了,天方夜谭,明明就是老板一厢情愿” !
实际上,双方所处的立场不同,看法自然会有差异。作为上级,站在公司战略的高度,认为需要增加销售渠道,需要提升渠道销量,而下属站在本岗位的立场,认为去年的实际情况可以证明领导的想法行不通。于是双方开始争论,各说各的理。
这就需要上下级进行充分的沟通,如果最后员工仍然没有理解上级的意图,那么先服从,先做事,在执行过程再进行调整。不管困难是什么,目标先要定下来,否则,大家眼里看到的都是困难,企业还怎么发展,战略还怎么落地?
第六个原则:相互服务的原则
现代企业,每个岗位都不是一座孤岛,都会和其他岗位发生紧密的关联,尤其是产供销这些传统部门,更是密不可分。那么在组织梳理的时候,要发现他们之间互相服务的状况,进行调整。
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也是这样,比如产品交付及时率,不仅销售部门要考核,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同样要考核。当这些部门都承担这个考核指标的时候,大家才会对这个指标进行协作,就不会把一个部门考核成孤岛,通过考核使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服务关系更加紧密。
第七个原则:相互制约的原则
企业管理当中,既当裁判员又当教练员的情况经常发生,比如质检部门,既管质检又管生产,既制造质量,又检验质量,说来好笑,却比较常见,类似这样的职责要进行调整。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明确公司整体组织结构和各部门的岗位体系。
第二步:撰写部门职责汇编
在组织梳理的基础上,形成部门职责,这个工作比较简单,在此不再详述,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个范例作为参考。
示例:某制造企业营销部职责
需要提示的是,这个工作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和相关部门进行深入讨论,先分部门分别讨论,然后再把各个部门集合在一起进行一轮讨论,找出偏差进行纠正。
每个部门单独定的时候可能没有问题,而所有部门在一起的时候,问题就会显现出来了,业务紧密的部门会敏感地发现那些缺失的职责和描述不准确的职责。同时,大家在一起讨论一次,也加深彼此的理解,部门之间对彼此的定位和服务范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于部门间加强协作很有好处。
第三步:进行岗位设计和调整
组织结构确定了,部门职责明确了,再往下走岗位设计了。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岗位的概念,和某些经理交流的时候,他们不会说哪个岗位干哪些事,而是说某某人干什么事,岗位管理非常混乱。
到底岗位名称叫什么?该怎么规范?每个岗位的管理汇报关系是什么,A岗位的上级是谁?下级是谁?同级是谁?每个岗位的人员编制是多少?哪些岗位是新增的?等等,这样内容需要通过岗位体系图进行确定,图2是某部门的岗位体系图示意。
第四步:撰写岗位说明书,明确职责和任职资格
当岗位体系讨论清楚以后,人力资源部就可以着手安排岗位说明书编写了。在编写之前仍然要做一个撰写培训,把岗位说明书编写的目的、意义、方法与工具教给大家,让上下级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撰写。
⑨ 如何优化企业组织机构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如何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首先,要以组织机构的稳定性过渡或稳定性存在为前提:稳定现时的经营生产管理活动;设置的组织机构具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能将旧的机构平稳引到、过渡到新的机构;人员的岗位调整能顺利平稳过渡到新的部门和岗位;不适应的原有岗位人员能平稳的离职,不会因为个别人员的离职而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不会因为个别人的离职带走人员,导致员工对企业产生没有信心的思想变化。稳定性是否具备取决于部门优化调整时设立是否做到了“三适”:
适应:是否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管理科学的基本要求;企业的规模、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否产生了内在的调整需求,一般的表现标志是:尽管企业规模扩大、人员增加,但企业效率提升速度不匹配,企业内部不协调、推诿的事情经常发生,内部协调工作经常需要上级领导来协调。原有部门、岗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的需求,部门经理、岗位人员明显感到工作不知为何为、不知为谁为、视而不见麻木无为、消极或积极乱为。
适时:企业是否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取得更好效果的时间;是否在恰当的时机里进行调整或优化;是否在适当的提前量(相对于企业管理水准、人员心态、人员素质等)下进行;是否会因为机构调整长时间打乱企业的原由正常经营生产秩序;是否能有助于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踏上新的起跑线;是否能促进快速提升经营业绩、管理水准;是否具有“退半步,进一步或进两步”的效果等等。
适才:是否有合适的人员或机构来优化调整;是否能广泛发现能为公司所用的人才;是否能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是否发掘现有人才的潜力;是否能引进企业急需的人才等等,总之,是否能最大限度合理的使用人力资源。
其次,要分工清晰,有利考核与协调:在现有基础上改进不协调的组织关系,预防和避免今后可能存在的摩擦关系,优化的表现结果应该是部门职能清晰、权责到位,能够进行评价和考核,部门间的管理联系、工作程序协调,公司的管理制度能有效实施。
再次,部门、岗位的设置要与培养人才、提供良好发展空间相结合:优化调整部门和岗位时,既要不考虑现有人员,又要综合考虑人员;不能为了照顾人情关系,设立人情部门或岗位;同时,又要综合考虑现有人员的品行、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潜力等,在对品行有保证,具有风险小的培养价值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将部门、岗位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企业是个人的发展平台”的观念通过具体的员工在部门或岗位的就职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