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SIP原理与应用的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NGN和软交换技术
1.1 NGN简介
1.1.1 通信发展的背景
1.1.2 对下一代网络发展的思考
1.1.3 NGN的协议体系及支撑技术
1.1.4 NGN标准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演进
1.2 软交换技术
1.2.1 概述
1.2.2 软交换体系架构
1.2.3 软交换协议
1.2.4 软交换的发展现状与待解决的问题
第2章 V00P技术
2.1 概述
2.1.1 IP电话的概念
2.1.2 IP电话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2.1.3 IP电话的优点
2.1.4 IP电话的关键技术
2.1.5 IP电话需要解决的问题
2.1.6 VoIP标准化组织
2.2 H.323
2.2.1 H.323协议体系结构
2.2.2 H.323协议簇
2.2.3 用H.323组建VoIP网络
2.3 H.248
2.3.1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的发展
2.3.2 H.248协议模型
2.3.3 H.248与MGCP
2.4 SIP
2.4.1 SIP起源
2.4.2 SIP的特征和功能
2.4.3 SIP概况
2.5 SIP与H.323的比较
第3章 SIP体系结构
3.1 SIP的组成
3.2 SIP消息
3.2.1 概述
3.2.2 消息类型
3.3 SIP实体行为
3.3.1 UA实体行为
3.3.2 重定向服务器行为
3.3.3 代理服务器实体行为
3.4 SIP操作
3.4.1 SIP寻址与SIP URL
3.4.2 SIP事务
3.4.3 注册
3.4.4 鉴权
3.4.5 能力查询
3.4.6 对话
3.4.7 会话发起过程
3.4.8 会话更改过程
3.4.9 会话结束过程
3.5 SIP时钟
3.6 SIP呼叫处理
3.6.1 注册
3.6.2 两个UA之间直接通信的呼叫流程
3.6.3 通过代理服务器的呼叫流程
3.6.4 通过重定向服务器的呼叫过程
3.6.5 呼叫转移处理过程
3.6.6 协商保持处理过程
3.6.7 呼叫释放过程
3.7 SIP的可靠性
3.8 SIP的可扩展性
3.9 SD0
3.9.1 概述
3.9.2 SIP对SDP的要求
3.9.3 会话描述的一般格式
3.10 SAP
3.11 SIP进展情况
第4章 SIP的扩展
4.1 SIP消息扩展
4.1.1 SIP消息类型扩展
4.1.2 SlP消息头的扩展
4.1.3 SIt’消息体的扩展
4.2 SIP安全性
4.2.1 安全威胁
4.2.2 安全机制
4.2.3 传输层和网络层的安全
4.2.4 SIPS URI方案
4.2.5 HTTP鉴权
4.2.6 S/MIME
4.2.7 安全机制的实现
4.3 SIP的可靠性
4.3.1 概述
4.3.2 UAS行为
4.3.3 UAC行为
4.4 SIP服务器的定位
4.4.1 概述
4.4.2 DNS需要解决的问题
4.4.3 客户端用法
4.4.4 服务器用法
4.5 SIP QoS的实现
4.5.1 概述
4.5.2 QoS策略的关键内容
4.5.3 SIP QoS的实现
4.6 SIP-T
4.7 SIP-I
4.8 SIP穿越防火墙
4.8.1 NAT/FW概述
4.8.2 穿越NAT/FW存在的问题
4.8.3 针对NAT SIP解决方案
4.8.4 SIP应用级网关实现的框架
4.9 SIP压缩
4.1O 第三方呼叫控制
4.11 SIP与H.248的互通
4.11.1 SIP与H.248的协作
4.11.2 信令流程和相关说明
4.11.3 协作方法
4.12 SIP与H.323的互通
4.12.1 互通转换的原理
4.12.2 SIP.H.323系统互通的呼叫流程
4.12.3 转换互通方案
4.12.4 方案的分析和比较
第5章 S0P的应用
5.1 SIP在软交换网络中的应用
5.1.1 与PSTN的互通
5.1.2 与H.323的互通
5.1.3 为软交换其他功能提供承载
5.1.4 代理服务器的应用
5.1.5 SIP对移动性的支持
5.1.6 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的交互
5.2 SIP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
5.2.1 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5.2.2 SIP在IMS中的应用
5.2.3 SIP在3G中的应用
5.2.4 SIP在PoC业务中的应用
5.2.5 SIP在OSA业务中的应用
5.2.6 SIP的其他应用
5.3 IPv6环境下的SIP优化
5.3.1 SIP中的自动配置
5.3.2 SIP中的任播应用
5.4 SIP在实时业务中的应用及测试
5.4.1 实时业务质量测试的意义
5.4.2 实时业务运行的协议体系
5.4.3 视频编码技术
5.4.4 SIP系统实时媒体流的识别
5.4.5 影响实时业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5.4.6 实时视频质量评估的基本方法
第6章 s0P开发
6.1 SIP协议栈
6.1.1 目前主流的SIP协议栈
6.1.2 VOCAL系统
6.1.3 VOCAL中SIP呼叫流实例
6.1.4 SIP协议栈分析
6.1.5 oSIP协议栈结构分析
6.1.6 oSIP应用结构图
6.1.7 oSIP使用概述
6.2 SIP服务器的实现
6.2.1 SIP服务器的功能
6.2.2 SIP服务器系统结构
6.2.3 服务器实现
第7章 S0P的业务开发及研究
7.1 概述
7.2 SIP的可扩展性及开放的业务开发环境
7.2.1 SIP的可扩展性
7.2.2 开放的业务生成环境
7.3 事件通告机制及扩展增值业务
7.3.1 事件通告机制的概念
7.3.2 事件通告机制的流程
7.3.3 自动回叫业务
7.4 几种基于SIP的业务创建技术
7.4.1 SIP CCI
7.4.2 SIP Senlct
7.4.3 JAIN API
7.4.4 CPL
7.4.5 几种技术的比较
7.5 Parlay
7.5.1 概述
7.5.2 Parlay技术
7.6 J2EE开发环境
7.6.1 J2EE技术
7.6.2 EJB组件技术
7.6.3 EJB和CORBA
7.7 基于SIP的即时消息
7.7.1 即时消息的发展
7.7.2 SIP即时消息机制
7.7.3 SIP即时消息机制与其他网络的交互操作
7.7.4 小结
7.8 SIP开发实例
7.8.1 UA概述
7.8.2 UA部分主要程序及其介绍
第8章 SIP测试技术
8.1 测试技术
8.1.1 协议与协议测试
8.1.2 设备测试
8.2 SIP测试技术简介
8.2.1 物理特性测试
8.2.2 协议测试
8.2.3 功能测试
8.2.4 设备性能测试
8.2.5 服务质量测试
8.2.6 网络性能测试
8.2.7 坚固性测试
8.3 SIP功能测试
8.3.1 注册功能
8.3.2 正常的呼叫建立功能
8.3.3 正常的呼叫释放功能
8.3.4 不成功的呼叫建立
8.3.5 定时器检验
8.3.6 特殊呼叫建立
8.3.7 呼叫保持功能
8.3.8 呼叫转移功能
8.4 SIP测试
8.4.1 一致性测试
8.4.2 互操作性测试
第9章 SIP应用展望
9.1 优缺点
9.1.1 SIP的优势
9.1.2 SIP面临的问题与研究进展
9.2 SIP的应用前景和展望
附录 SIP RFC
参考文献

❷ 视频会议中常用的视、音频编、解码协议名称有哪些

H.323协议简介

在传统电话系统中,一次通话从建立系统连接到拆除连接都需要一定的信令来配合完成。同样,在IP电话中,如何寻找被叫方、如何建立应答、如何按照彼此的数据处理能力发送数据,也需要相应的信令系统,一般称为协议。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有景响的IP电话方面的协议包括ITU-T提出的H.323协议和IETE提出的SIP协议,本节主要介绍目前用得最广泛H.323协议。

一、H.323的体系结构

为了能在不保证QoS的分组交换网络上展开多媒体会议,由ITU的第15研究组SG-15于1996年通过H.323建议的第一版,并在1998年提出了H.323的第二版。H.323制定了无QoS(服务质量)保证的分组网络PBN(packet Based Networks)上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标准,这些分组网络主宰了当今的桌面网络系统,包括基于TCP/IP、IPX分组交换的以太网、快速以太网、令牌网、FDDI技术。因此,H.323标准为LAN、WAN、Internet、因特网上的多媒体通信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

H.323是ITU多媒体通信系列标准H.32x的一部份,该系列标准使得在现有通信网络上进行视频会议成为可能,其中,H.320是在N-ISDN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标准:H.321是在B-ISDN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标准:H.322是在有服务质量保证的LAN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标准:H.324是在GSTN和无线网络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标准。H.323为现有的分组网络PBN(如IP网络)提供多媒体通信标准。若和其它的IP技术如IETF的资源预留协议RSVP相结合,就可以实现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基于IP的LAN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如IP over SDH/SONET、IP over ATM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以及LAN 宽带正在不断的提高。由于能提供设备与设备、应用与应用、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互操作能力,因此,H.323能够保证所有H.323兼容设备的互操作性。更高速率的处理器、日益增强的图形器件和强大的多媒体加速芯片使提PC成为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多媒体平台。H.323可提供PBN与别的网络之间进行多媒体通信的互连互通标准。许多计算机、网络通信公司,如Inter、Microsoft和Netscape都支持H.323标准。H.323标准包括在无QoS保证的分组网络中进行多媒体通信所需的技术要求。这些分组网络包括LAN、WAN、Internet/因特网以及使用PPP等分组协议通过GSTN或ISDN的拨号连接或点对点连接。

从整体上来说,H.323是一个框架性建设,它涉及到终端设备、视频、音频和数据传输、通信控制、网络接口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组成多点会议的多点控制单元(MCU)、多点控制器(MC)、多点处理器(MP)、网关以及关守等设备。它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域",在H.323系统中,所谓域是指一个由关守管理的网关、多点控制单元(MCU)、多点控制器(MC)、多点处理器(MP)和所有终端组成的集合。一个域最少包含一个终端,而且必须有且只有一个关守。H.323系统中各个逻辑组成部份称为H.323的实体,其种类有:终端、网关、多点控制单元(MCU)、多点控制器(MC)、多点处理器(MP)。其中终端、网关、多点控制单元(MCU)是H.323中的终端设备,是网络中的逻辑单元。终端设备是可呼叫的和被呼叫的,而有些实体是不通被呼叫的,如关守。H.323包括了H.323终端与其它终端之间的、通过不同网络的、端到端的连接。其体系结构如下面链接所示。

上为H.323的体系结构

二、H.323终端的组成

H.323为基于网络的通信系统定义了四个主要的组件:(Terminal)、网关(Gageway)、关守(Gagekeeper)、多点控制单元(MCU)。终端是分组网络中能提供实时、双向通信的节点设备,也是一种终端用户设备,可以和网关、多点接入控制单元通信。所有终端都必须支持语音通信,视频和数据通信可选。H.323规定了不同的音频、视频或数据终端协同工作所需的操作模式。它将是下一代因特网电话、音频会议终端和视频会议技术的主要标准。图6-2所示为H.323终端的组成框图,在发端,从输入设备获取的视频和音频信号,经编码器压缩后,按照一定格式打包,通过网络发送出去,在收端,来自网络的数据包首先被解包,获得的视频、音频压缩数据经解码后送入输出设备,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也得到了相应的处理。它所包含的各个功能单元及其标准备或协议分别是:

视频编解码(H.263/ H.261):完成对视频码流的冗余压缩编码。

音频编解码(H.723.1等):完成语音信号的编解码,并在接收端可选择地加入缓冲延迟以保证语音的连续性。所采用的标准为ITU-T的H.723.1,它提供5.3kbit/s和6.3kbit/s两种码率,采用线性预测综合分析编码方法,分别使用代数码本激励线性预测和多脉冲最大似然量化,从而各自获得编码复杂度和质量的优化。

各种数据应用:包括电子白板、静止图像传输、文件交换、数据库共存、数据会议、运程设备控制等,可用的标准为T.120、T.84、T.434等。

控制单元(H.245):提供端到端信令,以保证H.323终端的正常通信。所采用的协议为H.245(多媒体通信控制协议),它定义了请求、应答、信令和指示四种信息,通过各种终端间进行通信能力协商,打开/关闭逻辑信道,发送命令或指示等操作,完成对通信的控制。

H.225层:将视频、音频、控制等数据格式化并发送,同时从网络接收数据。另外,还负责处理一些诸如逻辑分帧、加序列号、错误检测等功能。

三、H.323标准协议簇 H.323是国际电信联盟(ITU)的一个标准协议栈,该协议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四类协议,也就是说该协议从系统的总体框架(H.323)、视频编解码(H.263)、音频编解码(H.723.1)、系统控制(H.245)、数据流的复用(H.225)等各方

上为H.323终端框图

面作了比较祥细的规定。为网络电话和可视电话会议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系统的兼容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系统控制协议包括H.323、H.245、和H.225.0,Q.931和RTP/RTCP是H.225.0的主要组成部份。系统控制是H.323终端的核心。整个系统控制由H.245控制信道、H.225.0呼叫信令信道和RAS(注册、许可、状态)信道提供,音频编解码协议包括G.711协议(必选)、G.722、G.723.1、G.728、G.729等协议。编码器使用的音频标准必须由H.245协议协商确定。H.323终端应由对本身所具有的音频编解码能力进行非对称操作。如以G.711发送,以G.729接收。视频编解码协议主要包括H.261协议(必选)和H.263协议。H.323系统中视频功能是可选的。数据会议功能也是可选的,其标准是多媒体会议数据协议T.120。其结构如下面链接所示。

上为H.323协议栈

1、H.323组件 H.323终端是H.323定义的最基本组件。所有的H.323终端也必须支持H.245标准,H.245标准用于控制信道使用情况和信道性能。在H.323终端中的其它可选组件是图像编解码器、T.120数据会议协议以及MCU功能。

网关也是H.323会议系统的一个可选组件。网关提供很多服务,其中包含H.323会议节点设备与其它ITU标准相兼容的终端之间的转换功能。这种功能包括传输格式(如H.250.0到H.221)和通信规程的转换(如H.245到H.242)。另外,在分组网络端和电路交换网络端之间,网关还执行语音和图像编解码器转换工作,以及呼叫建立和拆除工作。终端使用H.245和H.225.0协议与网关进行通信。采用适当的解码器,H.323网关可支持符合H.310、H.321、H.322以及V.70标准终端。

关守是H.323系统的一个可组选件,其功能是向H.323节点提供呼叫控制服务。当系统中存在H.323关守时,其必须提供以下四种服务地址:地址翻译、带宽控制、许可控制与区域管理功能。带宽管理、呼叫鉴权、呼叫控制信令和呼叫管理等为关守的可选功能。虽然从逻辑上,关守和H.323节点设备上分离的,但是生产商可以将关守的功能融入H.323终端、网关和多点控制单元等物理设备中。由单一关守管理的所有终端、网关和多点控制单元的集合称之为H.323域。 多点控制单元支持三个以上节点设备的会议,在H.323系统中,一个多点控制单元由一个多点控制器MC和几个多点处理器MP组成,但可以不包含MP。MC处理端点间的H.245控制信息,从而决定它对视频和音频的通常处理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MC还可以通过判断哪些视频流和音频流需要多播来控制会议资源。MC并不直接处理任何媒体信息流,而将它留给MP来处理。MP对音频、视频或数据信息进行混合、切换和处理。MC和MP可能存在于一台专用设备中或作为其它的H.323组件的一部份。

音频编码器对从麦克风输入的音频信息进行编码传输,在接收端进行解码以便输出到扬声器,音频信号包含数字化且压缩的语音。H.323支持的压缩算法符合ITU标准。为进行语音压缩,H.323终端必须支持G.711语音标准,传送和接收A律和u律。其它音频编解码器标准如G.722、G.723.1、G.729.A、MPEG-1音频则可选择支持。编码器使用的音频算法必须由H.245来确定。H.323终端应能对本身所具有的音频编解码能力进行非对称操作,如以G.711发送,以G.728接收。

视频编解码器在视频源处将视频信息进行解码传输,在接收端进行解码显示。虽然视频功能可选,但任何具有视频功能的H.323终端必须支持H.261QCIF格式;支持H.261的其它格式以及可选支持H.263标准。在分组网络上,使用H.261、H.263编解码无需BCH纠错和纠错帧。数据会议T.120是可选功能。当支持数据会议时,数据会议可出现协同工作,如白板、应用共享、文件传输、静态图像传输、数据库访问、音频图像会议等。通过H.245处理后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数据应用和协议。

2、H.225、H.245等协议 H.323系统中的通信可以看成是视频、音频、控制信息的混合。系统控制功能是H.323终端的核心,它提供了H.323终端正确操作的信令。这些功能包括呼叫控制(建立与拆除)、通力切换、命令和指示信令以及用于开放和描述逻辑信道内容的报文等。整个系统的控制由H.245控制信道、H.225.0呼叫信令信道以及RAS信道提供。H.225.0标准描述了无QoS保证的LAN上媒体流的打包分组与同步传输机制。H.225.0对传输的控制流进行格式化,以便输出到网络接口,同时从网络接口输入报文中检索出接收到控制流。另外,它还完成逻辑帧、顺序编号、纠错与检错功能。

在H.323多媒体通信系统中,控制信令和数据流的传送利用了面向连接的传输机制。在IP游戏栈中,IP与TCP协作,共同完成面向连接的传输。可靠的传输保证了数据数据包传输时的流量控制、连续性以及正确性,但也可能引起传输时延以及占用网络宽带。H.323将可靠的TCP用于H.245控制信道、T.120数据信道,呼叫信令信道。而视频和音频信息采用不可靠的、面向非连接的传输方式,即利用用户数据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无法提供很好的QoS,只提供最少的控制信息,因此传输时延较TCP小。 在有多个视频流和音频流的多媒体通信系统中,基于UDP和不可靠传输利用IP多点广播和由IETF实时传输协议RTP处理视频和音频信息。IP多播是以UDP方式进行不可靠多点广播传输的协议。RTP工作于IP多播的顶层,用于处理IP网上的视频和音频流,每个UDP包均加上一个包含时间戳和序号的报头。若接收端配以适当的缓冲,那么它就可以种用时间戳和序号信息"复原,再生"数据包、记录失序包、同步语音、图像和数据以及改善边接重放效果。实时控制协议RTCP用于RTP的控制。RTCP监视服务质量以及网上传送的信息,并定期将包含服务质量信息的控制信息包发分给所有通信节点。

在大型分组网络如因特网中,为一个多媒体呼叫保留点足够的宽带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困难的。另一个IETF协议--资源预流协议RSVP允许接收端为某一特殊的数据流申请一定数量的宽带,并得到一个答复,确认申请是否被许可。虽然RSVP不是H.323标准的正式组成部份,但大多数H.323产品都必须支持他,因为宽带的预流对IP网络上多媒体通信的成功至关重要,RSVP需要得到终端、网关、装有多点处理器的MCU以及中间路由器或交换机的支持。

H.225.0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网络,其中包括以太网、令牌环网等。H.225.0被定义在诸如TCP/IP,SPX/IPX传输层。H.225.0通信的范围是在H.323网关之间,并且是在同一个网上,使用同一种传输协议。如果在整个因特网上使用H.323协议,通信性能将会下降。H.323试图把H.320扩展到无质量保证的局域网中,通过使用强大的认可控制会议控制,使一个专门会议的参加者从几人到几千人。

H.225.0建立了一个呼叫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呼叫建立和性能协商没有使用RTP传输地址,呼叫建立之后才建立若干个RTP/RTCP连接。呼叫建立之前,终端可以向某个关守(Gatekeeper)注册。如果终端要向某个关守注册,它必须知道这个关守的年限(Vintage)。正因为如此,发现(discovery)和注册(registion)结构都包含了一个H.245类型的对象标志,它提供了H.323应用版本的年限。这些结构还包含了可选择的非标准消息,它允许终端建立非标准关系。在这些结构的末尾,还包括了版本号的非标准状态。其中:版本号是必须的,非标准信息是可选的。非标准信息用来在两个终端之间相通知其年限及非标准状态。虽然所有的Q.931消息在用户到用户信息中具有可选的非标准信息,但在所有的RAS通道信息中还是具有可选的非标准信息。另外,在任何时候都能发送一个非标准RAS消息。进行注册、认可和状态通信的不可靠通道称为RAS通道。开始一个呼叫一般必须首先发送一个认可请求消息,接着发送一个初始建立消息,这个过程以收到连接消息为结束。

当可靠的H.245控制通道建立之后,音频、视频以及数据的传输通道都可以相应建立。多媒体会议的有关设置也可以在这里设置。当使用可靠的H.245控制通道传送消息后,H.225终端可以通过不可靠通道发送音频、视频数据。错误隐藏和其它一些信息是用来处理发生丢包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音频、视频数据包不会重发,因为重发将引起网络网络上的延时。假设底层已经处理了对位出错的检测,而且错误的包不会传给H.225。音频、视频数据和呼叫信号不会在同一个通道里传输,并且不使用同样的消息结构。H.225.0有能力使用不同的传输地址,在不同的RTP实例当中发送和接收音频、视频数据,以确保不同媒体帧的序列号和每种媒体的服务质量。现在ITU正在研究如何把音频、视频数据包混合在同一个传输地址中同一帧中,虽然音频、视频数据能够凭错传输层服务访问点标识来共享同一个网络地址,但是制造商还是选择使用不同的网络地址来分别传输音频、视频数据。在网关、多点控制单元和关守中可以使用动态传输层服务访问点标识来代替固定传输层服务访问点标识。

一个可靠的传输地址用于终端与终端之间的呼叫建立,也可以用于关守之间,可靠的呼叫信号连接必须按照下例规则进行。在终端与终端的呼叫信号传输中,每个终端都可以打开或关闭可靠呼叫信号通道。对于关守的呼叫信号传输,终端必须保证在整个过程中打开可靠端口。虽然关守能够选择是否关闭信号通道,但是对于网关正在使用的呼叫通道,关守必须保证它打开。诸如显示信息等Q.931信息可以在端到端之间传输。如果由于传输层的某个原因使得可靠的连接被断开,这个连接必须重建,此次呼叫不认为是失败。除非H.245通道被关闭。呼叫状态和呼叫参考值不受关闭可靠连接的影响。同一时间可以打开多个H.245通道,因此同一个终端可以同时参加多个会议。在一个会议中,一个终端甚至可以同时打开多种类型的通道,例如,同时打开两个音频通道来得到立体声效果。但是在一个点对点的呼叫中只能打开一个H.245控制通道。

H.245协议定义了主从叛别功能,当在一个呼叫中的两个终端同时初始化一个相同的事件时,就产生了冲突。例如,资源只能被一个事件使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终端必须判断谁是主终端,谁是从终端,主从叛别过程用来判断哪个终端是主终端,哪个是从终端。终端的状态一旦决定,在整个呼叫过程期间都不会改变。性能交换过程用来保证传输的媒体信号是能够被接收端接收的,也就是接收端必须能够解码接收数据。这要求每一个终端的接收和解码能力必须被对方终端知道。终端不需具备所有的能力,对于不能理解的要求可以不予理睬。终端通过发送它的性能集使对方知道自己的接收和解码能力。接收性能描述了终端接收和处理信息流的能力。发送必须确保所发送的性能集的内容是自己能够做到的。发送性能给接收方提供了操作方式的选择集,接收方可以从中选择某种方式。如果缺省了发送性能集,这说明了发送方没有给接收方选择,但这并不说明发送方不会向接收方发送数据。这些性能集使得终端可以同时提供多种媒体流的处理。例如,一个终端可以同时接收两路不同的H.262视频信号和两路不同的H.722音频信号。性能消息描述的不仅仅是终端具有的固有能力,还描述了它可以同时具有哪些模型。它也可能表示了发送性能和接收性能之间的一种折中。终端可以使用非标准参数结构来发送非标准性能和控制消息。非标准消息是制造商或其它组织定义的,用来表明其终端所具有的特殊能力。

逻辑通道信号过程确保在逻辑通道打开时,终端就具有接收和解码数据的能力。打开逻辑通道消息包含了关于传送数据的描述。逻辑通道必须在终端有能力同时接收所有打开通道的数据时才通被打开。一个逻辑通道由传送方打开。接收方可以向传送方请求关闭逻辑通道,传送方可以接受请求,也可以拒绝请求。当性能交换结束时,双方终端通过交换的性能描述符都知道了对方的性能。终端不需要知道描述符中所有性通,只要知道它使用的性能即可。终端知道自己与对方终端的环型延时是很有用的。环型延时判别就是用来测试环型延时的,它还可以用来测试远方终端是否存在。命令和说明可以用来传送一些特殊的数据。命令和说明不会得到远程终端的响应消息。命令用于强迫远程终端执行一个动作,说明用于提供信息。

H.323协议规定,音频和视频分组必须被封装在实时协议RTP中,并通过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一个UDP的Socket对来进行承载。而实时控制协议RTCP用来评估会话和连接质量,以及在通信方之间提供反馈信息。相应的数据及其支持性的分组可以通过TCP或UDP进行操作。H.323协议还规定,所有的H.323终端都必须带一个语音编码器,最低要求是必须支持G.711建议。

❸ 咋安装5G网络

这个至少要在下半年才开始吧,都喜欢5g就是不知道流量够不够用,要是不做出调整的话我觉得还是4g,宽带5g我就不知道了这个有5g的吗,还请知道的人回答一下

❹ 我如何使用5G网络

假如你有一个可应用的5G设备,然后在一个5G信号覆盖的区域,你就可以使用4G网络一样正常使用,比如我们可能在一些区域试用5G手机,但是我们除了能感觉到网速快很多,然后很多5G改变世界的体验,现在却很难体验到。只能等待未来各种设备的落地应用,比如很牛的云游戏,无人驾驶,物联网等等
1、5G技术与4G最大的不同就是网速:
1G网络使用频分多址技术;
2G网络使用时分多址技术,峰值速率可达200kbps;
3G网络采用码分多址技术,峰值速率可达2Mbps;
4G采用在正交频多分,峰值速率为100Mbps;
而5G控制信道eMBB的多址技术为上下行CP-OFDM,没有PFT预变换,移动通信峰值速率可达20Gbps!

2、5G网络不仅传输速率更高,而且在传输中呈现出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的特点;低功耗能更好地支持未来的物联网应用,低时延、高可靠可以满足车联网的需求,车联网要求空口时延低至1ms,而传统的认证和加密流程等协议未考虑超高可靠低时延的通信场景。

3、5G网络应用的范围极广,面对的安全挑战也越多:如果说1G面向个人通信,5G则面向产业和社会的管理应用。相比于现在的相对封闭的移动通信系统来说,5G网络如果在开放授权过程中出现信任问题,那么恶意第三方将通过获得的网络操控能力对网络发起攻击,APT攻击、DDOS、Worm恶意软件攻击规模更大且更频繁。
4、 5G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连续广区域覆盖:保证用户在高速移动和边缘地区时能得到连续高速的网路信号提供100Mbps以上的用户体验速率。
2)满足办公区域等局部区域的热点高容量(高速率高密度)需求;
3)低功耗大连接:多种物联网设备海量连入,要满足物联网的低功耗要求。
4)低时延高可靠:主要为了满足车联网、工业控制和自动驾驶的需求。

二、5G网络中关键技术、核心词汇的浅谈理解:
1、无定型小区: 由于高频和高带宽,若使用高功率的宏站则布设成极高,但采用大量微站那么干扰严重、难以进行站点选址优化,解决方案是:
1)宏微蜂窝混合组网:
宏蜂窝负责广覆盖,支持高优先级和高QOS要求的用户;
微蜂窝小区用低功率站点实现热点覆盖,消除宏蜂窝中的“盲点”,将它安置在宏蜂窝的“热点”上,可满足该微小区域质量与容量两方面的要求。
2)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组网:
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终端在微站间切换不影响宏站信令负荷,实现对覆盖和容量的分别优化。
小区分簇化集中控制,联合优化配置,解决小区间干扰协调和负载均衡问题。
3)上下行解耦异构组网:

2、接入的身份认证:
当移动用户首次附着于网络时,3G/4G终端的长期身份标识(IMSI)会直接以明文的形式在信道中传输,用户身份被公开。5G在USIM卡增加运营商设定的公匙,该公匙直接将用户的SUPI(IMSI)加密为SUCI,网络用私钥来解密,从而保护用户身份不被窃听攻击。3GPP在TR33.899中给出了推荐的SUCI加密方案。

3、构筑未来5G网络架构的基石——SDN(软件定义网)与NFV(网络功能虚拟化):
当前的核心网EPC存在耦合缺陷: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的耦合、硬件和软件的耦合。

❺ H.323协议

H.323协议简介

在传统电话系统中,一次通话从建立系统连接到拆除连接都需要一定的信令来配合完成。同样,在IP电话中,如何寻找被叫方、如何建立应答、如何按照彼此的数据处理能力发送数据,也需要相应的信令系统,一般称为协议。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有景响的IP电话方面的协议包括ITU-T提出的H.323协议和IETE提出的SIP协议,本节主要介绍目前用得最广泛H.323协议。

一、H.323的体系结构

为了能在不保证QoS的分组交换网络上展开多媒体会议,由ITU的第15研究组SG-15于1996年通过H.323建议的第一版,并在1998年提出了H.323的第二版。H.323制定了无QoS(服务质量)保证的分组网络PBN(packet Based Networks)上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标准,这些分组网络主宰了当今的桌面网络系统,包括基于TCP/IP、IPX分组交换的以太网、快速以太网、令牌网、FDDI技术。因此,H.323标准为LAN、WAN、Internet、因特网上的多媒体通信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

H.323是ITU多媒体通信系列标准H.32x的一部份,该系列标准使得在现有通信网络上进行视频会议成为可能,其中,H.320是在N-ISDN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标准:H.321是在B-ISDN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标准:H.322是在有服务质量保证的LAN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标准:H.324是在GSTN和无线网络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标准。H.323为现有的分组网络PBN(如IP网络)提供多媒体通信标准。若和其它的IP技术如IETF的资源预留协议RSVP相结合,就可以实现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基于IP的LAN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如IP over SDH/SONET、IP over ATM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以及LAN 宽带正在不断的提高。由于能提供设备与设备、应用与应用、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互操作能力,因此,H.323能够保证所有H.323兼容设备的互操作性。更高速率的处理器、日益增强的图形器件和强大的多媒体加速芯片使提PC成为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多媒体平台。H.323可提供PBN与别的网络之间进行多媒体通信的互连互通标准。许多计算机、网络通信公司,如Inter、Microsoft和Netscape都支持H.323标准。H.323标准包括在无QoS保证的分组网络中进行多媒体通信所需的技术要求。这些分组网络包括LAN、WAN、Internet/因特网以及使用PPP等分组协议通过GSTN或ISDN的拨号连接或点对点连接。

从整体上来说,H.323是一个框架性建设,它涉及到终端设备、视频、音频和数据传输、通信控制、网络接口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组成多点会议的多点控制单元(MCU)、多点控制器(MC)、多点处理器(MP)、网关以及关守等设备。它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域",在H.323系统中,所谓域是指一个由关守管理的网关、多点控制单元(MCU)、多点控制器(MC)、多点处理器(MP)和所有终端组成的集合。一个域最少包含一个终端,而且必须有且只有一个关守。H.323系统中各个逻辑组成部份称为H.323的实体,其种类有:终端、网关、多点控制单元(MCU)、多点控制器(MC)、多点处理器(MP)。其中终端、网关、多点控制单元(MCU)是H.323中的终端设备,是网络中的逻辑单元。终端设备是可呼叫的和被呼叫的,而有些实体是不通被呼叫的,如关守。H.323包括了H.323终端与其它终端之间的、通过不同网络的、端到端的连接。其体系结构如下面链接所示。

http://www.20cn.net/~achieve/office/imag/network/voip1.jpg

上为H.323的体系结构

二、H.323终端的组成

H.323为基于网络的通信系统定义了四个主要的组件:(Terminal)、网关(Gageway)、关守(Gagekeeper)、多点控制单元(MCU)。终端是分组网络中能提供实时、双向通信的节点设备,也是一种终端用户设备,可以和网关、多点接入控制单元通信。所有终端都必须支持语音通信,视频和数据通信可选。H.323规定了不同的音频、视频或数据终端协同工作所需的操作模式。它将是下一代因特网电话、音频会议终端和视频会议技术的主要标准。图6-2所示为H.323终端的组成框图,在发端,从输入设备获取的视频和音频信号,经编码器压缩后,按照一定格式打包,通过网络发送出去,在收端,来自网络的数据包首先被解包,获得的视频、音频压缩数据经解码后送入输出设备,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也得到了相应的处理。它所包含的各个功能单元及其标准备或协议分别是:

视频编解码(H.263/ H.261):完成对视频码流的冗余压缩编码。

音频编解码(H.723.1等):完成语音信号的编解码,并在接收端可选择地加入缓冲延迟以保证语音的连续性。所采用的标准为ITU-T的H.723.1,它提供5.3kbit/s和6.3kbit/s两种码率,采用线性预测综合分析编码方法,分别使用代数码本激励线性预测和多脉冲最大似然量化,从而各自获得编码复杂度和质量的优化。

各种数据应用:包括电子白板、静止图像传输、文件交换、数据库共存、数据会议、运程设备控制等,可用的标准为T.120、T.84、T.434等。

控制单元(H.245):提供端到端信令,以保证H.323终端的正常通信。所采用的协议为H.245(多媒体通信控制协议),它定义了请求、应答、信令和指示四种信息,通过各种终端间进行通信能力协商,打开/关闭逻辑信道,发送命令或指示等操作,完成对通信的控制。

H.225层:将视频、音频、控制等数据格式化并发送,同时从网络接收数据。另外,还负责处理一些诸如逻辑分帧、加序列号、错误检测等功能。

三、H.323标准协议簇 H.323是国际电信联盟(ITU)的一个标准协议栈,该协议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四类协议,也就是说该协议从系统的总体框架(H.323)、视频编解码(H.263)、音频编解码(H.723.1)、系统控制(H.245)、数据流的复用(H.225)等各方

http://www.20cn.net/~achieve/office/imag/network/voip2.jpg

上为H.323终端框图

面作了比较祥细的规定。为网络电话和可视电话会议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系统的兼容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系统控制协议包括H.323、H.245、和H.225.0,Q.931和RTP/RTCP是H.225.0的主要组成部份。系统控制是H.323终端的核心。整个系统控制由H.245控制信道、H.225.0呼叫信令信道和RAS(注册、许可、状态)信道提供,音频编解码协议包括G.711协议(必选)、G.722、G.723.1、G.728、G.729等协议。编码器使用的音频标准必须由H.245协议协商确定。H.323终端应由对本身所具有的音频编解码能力进行非对称操作。如以G.711发送,以G.729接收。视频编解码协议主要包括H.261协议(必选)和H.263协议。H.323系统中视频功能是可选的。数据会议功能也是可选的,其标准是多媒体会议数据协议T.120。其结构如下面链接所示。

http://www.20cn.net/~achieve/office/imag/network/voip3.jpg

上为H.323协议栈

1、H.323组件 H.323终端是H.323定义的最基本组件。所有的H.323终端也必须支持H.245标准,H.245标准用于控制信道使用情况和信道性能。在H.323终端中的其它可选组件是图像编解码器、T.120数据会议协议以及MCU功能。

网关也是H.323会议系统的一个可选组件。网关提供很多服务,其中包含H.323会议节点设备与其它ITU标准相兼容的终端之间的转换功能。这种功能包括传输格式(如H.250.0到H.221)和通信规程的转换(如H.245到H.242)。另外,在分组网络端和电路交换网络端之间,网关还执行语音和图像编解码器转换工作,以及呼叫建立和拆除工作。终端使用H.245和H.225.0协议与网关进行通信。采用适当的解码器,H.323网关可支持符合H.310、H.321、H.322以及V.70标准终端。

关守是H.323系统的一个可组选件,其功能是向H.323节点提供呼叫控制服务。当系统中存在H.323关守时,其必须提供以下四种服务地址:地址翻译、带宽控制、许可控制与区域管理功能。带宽管理、呼叫鉴权、呼叫控制信令和呼叫管理等为关守的可选功能。虽然从逻辑上,关守和H.323节点设备上分离的,但是生产商可以将关守的功能融入H.323终端、网关和多点控制单元等物理设备中。由单一关守管理的所有终端、网关和多点控制单元的集合称之为H.323域。 多点控制单元支持三个以上节点设备的会议,在H.323系统中,一个多点控制单元由一个多点控制器MC和几个多点处理器MP组成,但可以不包含MP。MC处理端点间的H.245控制信息,从而决定它对视频和音频的通常处理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MC还可以通过判断哪些视频流和音频流需要多播来控制会议资源。MC并不直接处理任何媒体信息流,而将它留给MP来处理。MP对音频、视频或数据信息进行混合、切换和处理。MC和MP可能存在于一台专用设备中或作为其它的H.323组件的一部份。

音频编码器对从麦克风输入的音频信息进行编码传输,在接收端进行解码以便输出到扬声器,音频信号包含数字化且压缩的语音。H.323支持的压缩算法符合ITU标准。为进行语音压缩,H.323终端必须支持G.711语音标准,传送和接收A律和u律。其它音频编解码器标准如G.722、G.723.1、G.729.A、MPEG-1音频则可选择支持。编码器使用的音频算法必须由H.245来确定。H.323终端应能对本身所具有的音频编解码能力进行非对称操作,如以G.711发送,以G.728接收。

视频编解码器在视频源处将视频信息进行解码传输,在接收端进行解码显示。虽然视频功能可选,但任何具有视频功能的H.323终端必须支持H.261QCIF格式;支持H.261的其它格式以及可选支持H.263标准。在分组网络上,使用H.261、H.263编解码无需BCH纠错和纠错帧。数据会议T.120是可选功能。当支持数据会议时,数据会议可出现协同工作,如白板、应用共享、文件传输、静态图像传输、数据库访问、音频图像会议等。通过H.245处理后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数据应用和协议。

2、H.225、H.245等协议 H.323系统中的通信可以看成是视频、音频、控制信息的混合。系统控制功能是H.323终端的核心,它提供了H.323终端正确操作的信令。这些功能包括呼叫控制(建立与拆除)、通力切换、命令和指示信令以及用于开放和描述逻辑信道内容的报文等。整个系统的控制由H.245控制信道、H.225.0呼叫信令信道以及RAS信道提供。H.225.0标准描述了无QoS保证的LAN上媒体流的打包分组与同步传输机制。H.225.0对传输的控制流进行格式化,以便输出到网络接口,同时从网络接口输入报文中检索出接收到控制流。另外,它还完成逻辑帧、顺序编号、纠错与检错功能。

在H.323多媒体通信系统中,控制信令和数据流的传送利用了面向连接的传输机制。在IP游戏栈中,IP与TCP协作,共同完成面向连接的传输。可靠的传输保证了数据数据包传输时的流量控制、连续性以及正确性,但也可能引起传输时延以及占用网络宽带。H.323将可靠的TCP用于H.245控制信道、T.120数据信道,呼叫信令信道。而视频和音频信息采用不可靠的、面向非连接的传输方式,即利用用户数据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无法提供很好的QoS,只提供最少的控制信息,因此传输时延较TCP小。 在有多个视频流和音频流的多媒体通信系统中,基于UDP和不可靠传输利用IP多点广播和由IETF实时传输协议RTP处理视频和音频信息。IP多播是以UDP方式进行不可靠多点广播传输的协议。RTP工作于IP多播的顶层,用于处理IP网上的视频和音频流,每个UDP包均加上一个包含时间戳和序号的报头。若接收端配以适当的缓冲,那么它就可以种用时间戳和序号信息"复原,再生"数据包、记录失序包、同步语音、图像和数据以及改善边接重放效果。实时控制协议RTCP用于RTP的控制。RTCP监视服务质量以及网上传送的信息,并定期将包含服务质量信息的控制信息包发分给所有通信节点。

在大型分组网络如因特网中,为一个多媒体呼叫保留点足够的宽带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困难的。另一个IETF协议--资源预流协议RSVP允许接收端为某一特殊的数据流申请一定数量的宽带,并得到一个答复,确认申请是否被许可。虽然RSVP不是H.323标准的正式组成部份,但大多数H.323产品都必须支持他,因为宽带的预流对IP网络上多媒体通信的成功至关重要,RSVP需要得到终端、网关、装有多点处理器的MCU以及中间路由器或交换机的支持。

H.225.0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网络,其中包括以太网、令牌环网等。H.225.0被定义在诸如TCP/IP,SPX/IPX传输层。H.225.0通信的范围是在H.323网关之间,并且是在同一个网上,使用同一种传输协议。如果在整个因特网上使用H.323协议,通信性能将会下降。H.323试图把H.320扩展到无质量保证的局域网中,通过使用强大的认可控制会议控制,使一个专门会议的参加者从几人到几千人。

H.225.0建立了一个呼叫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呼叫建立和性能协商没有使用RTP传输地址,呼叫建立之后才建立若干个RTP/RTCP连接。呼叫建立之前,终端可以向某个关守(Gatekeeper)注册。如果终端要向某个关守注册,它必须知道这个关守的年限(Vintage)。正因为如此,发现(discovery)和注册(registion)结构都包含了一个H.245类型的对象标志,它提供了H.323应用版本的年限。这些结构还包含了可选择的非标准消息,它允许终端建立非标准关系。在这些结构的末尾,还包括了版本号的非标准状态。其中:版本号是必须的,非标准信息是可选的。非标准信息用来在两个终端之间相通知其年限及非标准状态。虽然所有的Q.931消息在用户到用户信息中具有可选的非标准信息,但在所有的RAS通道信息中还是具有可选的非标准信息。另外,在任何时候都能发送一个非标准RAS消息。进行注册、认可和状态通信的不可靠通道称为RAS通道。开始一个呼叫一般必须首先发送一个认可请求消息,接着发送一个初始建立消息,这个过程以收到连接消息为结束。

当可靠的H.245控制通道建立之后,音频、视频以及数据的传输通道都可以相应建立。多媒体会议的有关设置也可以在这里设置。当使用可靠的H.245控制通道传送消息后,H.225终端可以通过不可靠通道发送音频、视频数据。错误隐藏和其它一些信息是用来处理发生丢包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音频、视频数据包不会重发,因为重发将引起网络网络上的延时。假设底层已经处理了对位出错的检测,而且错误的包不会传给H.225。音频、视频数据和呼叫信号不会在同一个通道里传输,并且不使用同样的消息结构。H.225.0有能力使用不同的传输地址,在不同的RTP实例当中发送和接收音频、视频数据,以确保不同媒体帧的序列号和每种媒体的服务质量。现在ITU正在研究如何把音频、视频数据包混合在同一个传输地址中同一帧中,虽然音频、视频数据能够凭错传输层服务访问点标识来共享同一个网络地址,但是制造商还是选择使用不同的网络地址来分别传输音频、视频数据。在网关、多点控制单元和关守中可以使用动态传输层服务访问点标识来代替固定传输层服务访问点标识。

一个可靠的传输地址用于终端与终端之间的呼叫建立,也可以用于关守之间,可靠的呼叫信号连接必须按照下例规则进行。在终端与终端的呼叫信号传输中,每个终端都可以打开或关闭可靠呼叫信号通道。对于关守的呼叫信号传输,终端必须保证在整个过程中打开可靠端口。虽然关守能够选择是否关闭信号通道,但是对于网关正在使用的呼叫通道,关守必须保证它打开。诸如显示信息等Q.931信息可以在端到端之间传输。如果由于传输层的某个原因使得可靠的连接被断开,这个连接必须重建,此次呼叫不认为是失败。除非H.245通道被关闭。呼叫状态和呼叫参考值不受关闭可靠连接的影响。同一时间可以打开多个H.245通道,因此同一个终端可以同时参加多个会议。在一个会议中,一个终端甚至可以同时打开多种类型的通道,例如,同时打开两个音频通道来得到立体声效果。但是在一个点对点的呼叫中只能打开一个H.245控制通道。

H.245协议定义了主从叛别功能,当在一个呼叫中的两个终端同时初始化一个相同的事件时,就产生了冲突。例如,资源只能被一个事件使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终端必须判断谁是主终端,谁是从终端,主从叛别过程用来判断哪个终端是主终端,哪个是从终端。终端的状态一旦决定,在整个呼叫过程期间都不会改变。性能交换过程用来保证传输的媒体信号是能够被接收端接收的,也就是接收端必须能够解码接收数据。这要求每一个终端的接收和解码能力必须被对方终端知道。终端不需具备所有的能力,对于不能理解的要求可以不予理睬。终端通过发送它的性能集使对方知道自己的接收和解码能力。接收性能描述了终端接收和处理信息流的能力。发送必须确保所发送的性能集的内容是自己能够做到的。发送性能给接收方提供了操作方式的选择集,接收方可以从中选择某种方式。如果缺省了发送性能集,这说明了发送方没有给接收方选择,但这并不说明发送方不会向接收方发送数据。这些性能集使得终端可以同时提供多种媒体流的处理。例如,一个终端可以同时接收两路不同的H.262视频信号和两路不同的H.722音频信号。性能消息描述的不仅仅是终端具有的固有能力,还描述了它可以同时具有哪些模型。它也可能表示了发送性能和接收性能之间的一种折中。终端可以使用非标准参数结构来发送非标准性能和控制消息。非标准消息是制造商或其它组织定义的,用来表明其终端所具有的特殊能力。

逻辑通道信号过程确保在逻辑通道打开时,终端就具有接收和解码数据的能力。打开逻辑通道消息包含了关于传送数据的描述。逻辑通道必须在终端有能力同时接收所有打开通道的数据时才通被打开。一个逻辑通道由传送方打开。接收方可以向传送方请求关闭逻辑通道,传送方可以接受请求,也可以拒绝请求。当性能交换结束时,双方终端通过交换的性能描述符都知道了对方的性能。终端不需要知道描述符中所有性通,只要知道它使用的性能即可。终端知道自己与对方终端的环型延时是很有用的。环型延时判别就是用来测试环型延时的,它还可以用来测试远方终端是否存在。命令和说明可以用来传送一些特殊的数据。命令和说明不会得到远程终端的响应消息。命令用于强迫远程终端执行一个动作,说明用于提供信息。

H.323协议规定,音频和视频分组必须被封装在实时协议RTP中,并通过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一个UDP的Socket对来进行承载。而实时控制协议RTCP用来评估会话和连接质量,以及在通信方之间提供反馈信息。相应的数据及其支持性的分组可以通过TCP或UDP进行操作。H.323协议还规定,所有的H.323终端都必须带一个语音编码器,最低要求是必须支持G.711建议。

❻ 在LTE技术中,上下行采用的接入方式-致吗如果不是,那分别是,为什么

1. TD-LTE路测中对于掉线的定义如何,掉线率指标是指什么?

掉线的定义为测试过程中已经接收到了一定数据的情况下,超过3分钟没有任何数据传输。掉线率=各制式掉线次数总和/(成功次数+各制式掉线次数总和)
2. LTE的测量事件有哪些?
同系统测量事件:
A1事件:表示服务小区信号质量高于一定门限;
A2事件:表示服务小区信号质量低于一定门限;
A3事件:表示邻区质量高于服务小区质量,用于同频、异频的基于覆盖的切换;
A4事件:表示邻区质量高于一定门限,用于基于负荷的切换,可用于负载均衡;
A5事件:表示服务小区质量低于一定门限并且邻区质量高于一定门限,可用于负载均衡;
异系统测量事件:
B1事件:邻小区质量高于一定门限,用于测量高优先级的异系统小区;
B2事件:服务小区质量低于一定门限,并且邻小区质量高于一定门限,用于相同或较低优先级的异系统小区的测量。
3. UE在什么情况下听SIB1消息?
SIB1的周期是80ms,触发UE接收SIB1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每周期接收一次,另一种是UE收到paging消息,由paging消息所含的参数得知系统信息有变化,然后接收SIB1,SIB1消息会通知UE是否继续接收其他SIB。
4. 随机接入通常发生在哪5 种情况中?
a) 从RRC_IDLE 状态下初始接入。
b) RRC 连接重建的过程。
c) 切换。
d) RRC_CONNECTED 状态下有下行数据自EPC(核心网)来需要随机接入时。
e) RRC_CONNECTED 状态下有上行数据至EPC 而需要随机接入时。
5. LTE上行为什么要采用SC-FDMA技术?
考虑到多载波带来的高PAPR(峰值平均功率比)会影响终端的射频成本和电池寿命。最终3GPP决定在上行采用单载波频分复用技术SC-FDMA中的频域实现方式DFT-S-OFDM。可以看出与OFDM不同的是在调制之前先进行了DFT(离散傅里叶变换)的转换,这样最终发射的时域信号会大大减小PAPR。这种处理的缺点就是增加了射频调制的复杂度。实际上DFT-S-OFDM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复用方式,其输出的信息同样具有多载波特性,但是由于其有别于OFDM的特殊处理,使其具有单载波复用相对较低的PAPR特性。
6. 在TD-LTE网络测试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指标参数有哪些?请写出缩写名称及解释
PCI,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Q参考信号接收质量,SINR等
7. 列出天线的其中四项主要电气参数?
天线增益,频带宽度,极化方向,波瓣角宽度,前后比,最大输入功率,驻波比,三阶互调,天线口隔离度
8. 请描述“水面覆盖—法线方向水面拉远测试_在下行业务开启下进行水面拉远”这一测试,需要记录哪些测试数据?输出哪些曲线图?(说出至少5项测试数据,2项曲线图)
a) 记录ENB的信息,站高,天线角,下倾角,发射功率; 记录断点处UE与ENB的距离。
b) 绘制水面覆盖RSRP,SINR,L3吞吐量随距离变化曲线;
c) 绘制船只行驶路线的RSRP,SINR覆盖及拉远距离。
9. 在定点测试—法线方向好中差定点上下行吞吐量测试”中“好点,中点,差点”定义的SINR和RSRP一般分别是多少?
好点RSRP高于-75dbm,SINR [15,20]db,中点RSRP [-80,-95]dbm,SINR [5,10]db;差点RSRP低于-100dbm,SINR[-5,0]db
10. eNodeB 根据UE 上报的信令计算出TA,只有在需要调整TA 时下指令给UE 调整,已知需要调整的时间粒度为16Ts,计算这个时间对应的空间距离变化是多少?(注意此时间包含了UE 上报/ENodeB 指配双程的时间)。
Ts=1/(15000·2048)=1/3072000,约为0.0326μs。则16Ts约为0.52μs。单程的时间为0.26μs。此时间段内对应无线电波的速率,UE 的空间距离变化约为78 米。
11. 随机接入通常发生在哪几种情况中?
1. 从RRC_IDLE 状态下初始接入
2. RRC 连接重建的过程
3. 切换
4. RRC_CONNECTED 状态下有下行数据且上行失步
5. RRC_CONNECTED 状态下有上行数据且上行失步
6. RRC_CONNECTED 状态下ENB需要获取TA信息,辅助定位
12. TM3(开环空分复用)和TM4(闭环空分复用)这两种传输模式下,UE上报信息的区别是什么?
TM3模式下UE上报CQI、RI;
TM4模式下UE上报CQI(信道质量指示)、RI(秩指示)、PMI(预编码矩阵指示)。
13. 请简述LTE的CP(前缀)的作用,设计原则和类型。
在LTE系统中,为了消除多经传播造成的符号间干扰,需要将OFDM符合进行周期扩展,在保护间隔内发送循环扩展信号,成为循环扩展前缀CP。过长的CP会导致功率和信息速率的损失,过短的CP无法很好的消除符合间干扰。当循环前缀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信道冲击响应长度时,可以有效地消除多经传播造成的符号间干扰。
CP是将OFDM符号尾部的信号搬到头部构成的。
LTE系统支持2类CP,分别是Normal CP(循环前缀)和Extended CP(扩展循环前缀)。
14. 简述触发LTE系统内切换的主要事件及含义
Event A1:服务小区测量值(RSRP 或RSRQ)大于门限值 ;
Event A2:服务小区测量值(RSRP 或RSRQ)小于门限值 ;
Event A3:邻小区测量值优于服务小区测量值一定门限值
Event A4:邻小区测量值大于门限值
Event A5:服务小区测量值小于门限1,同时邻小区信道质 量大于门限2
15. 衡量LTE覆盖和信号质量基本测量量是什么?
LTE中最基本,也是日常测试中关注最多的测量有四个:
1)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主要用来衡量下行参考信号的功率,可以用来衡量下行的覆盖。
2)RSRQ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主要衡量下行特定小区参考信号的接收质量。
3)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指的是手机接收到的总功率,包括有用信号、干扰和底噪
4)SINR(Signal-to-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号干扰噪声比,指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的强度与干扰信号(干扰加噪声)强度的比值
16. 请简述TDLTE小区下行三种UE资源分配优先调度技术的优缺点?
轮询调度:一个接一个的为UE服务
优点:实现简单,保证用户的时间公平性
缺点:不考虑信道状态,恶劣无线条件下的UE将会重发,从而降低小区的吞吐量
最大C/I调度算法:无线条件最好的UE将优先得到服务(最优CQI)
优点:提高了有效吞吐量(较少的重发)
缺点:恶劣无线条件下的UE永远得不到服务,公平性差
比例公平算法:为每个用户分配相应的优先级,优先级最大的用户提供服务
优点:所有UE都可以得到服务,系统吞吐量较高,是用户公平性和小区吞吐量的折中
缺点:需要跟踪信道状态,算法复杂度较高
17. 请简单解释TDLTE中PDSCH使用的两个功率偏置参数的含义及对应2*2MIMO的子帧内符号位置(PDCCH占用2个符号,范围0-13)?
paOffsetPdsch:是没有RS的PDSCH RE的发射功率偏置,对应子帧内符号2,3,5,6,8,9,10,12,13
pbOffsetPdsch:是有RS的PDSCH RE的发射功率偏置,对应子帧内符号4,7,11
18. 简述TD-LTE系统中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流程。
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是指eNodeB没有为UE分配专用Preamble码,而是由UE随机选择Preamble码并发起的随机接入。竞争随机接入过程分4步完成,每一步称为一条消息,在标准中将这4步称为Msg1-Msg4。
1、 Msg1:发送Preamble码
2、 Msg2:随机接入响应
3、 Msg3: 第一次调度传输
4、 Msg4:竞争解决
19. 请简述当进行多邻区干扰测试,在天线传输模式为DL:TM2/3/7自适应情况下,各种模式的应用场景。
1.如果天线为MIMO天线,在CQI高的情况下,采用TM3传输模式,下行采用双流,峰值速率增加;
2.天线为BF天线,且CQI无法满足TM3时,采用TM7;
3.如果天线不支持BF,但支持MIMO,在CQI高的情况下采用TM3,CQI低的情况下采用TM2。
20. 进行簇优化时,如何利用扫频仪的测试结果对区域的覆盖/干扰情况做总体判断?
利用扫频仪对特定频点的测试结果可以得到电平/信噪比分布统计,理想的分布是尽量高比例的打点分布于高电平/高信噪比的区域,如果打点集中分布于低电平/低信噪比的区域,说明区域有明显的弱覆盖问题,如果打点集中分布于高电平/低信噪比的区域,则说明区域需要解决信号的相互干扰问题。
21. 路测中常见的几个T300系列的Timer分别表示什么?
T300:RRC连接建立的定时器,从UE发送MSG1开始计时,到收到RRCConnectionSetup或RRCConnectionReject结束,如果在定时器定义的周期内未收到则记为T300超时;
T301:RRC重建的定时器,从UE发送MSG1开始计时,到收到RRCConnectionReestablishment或结束,如果在定时器定义的周期内未收到则记为T301超时;
T304:切换定时器,从UE收到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含MobilityControlINfo)开始,到UE完成切换发送结束,如果在定时器定义的周期内未收到则记为T304超时。
22. 工程师在现场优化时为控制覆盖,对1个使用两通道天线的小区进行了降功率6db操作(调整powerscaling),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该小区两个通道的PMAX均为10w,在sib2中收到的Referfencesignalpower为12dbm,pb=1;RRCconnctionsetup中收到的pa=0。请简述这一操作的不良后果。
在平均功率分配的条件下(pa=0,pb=1),10W两通道小区满功率发射时的RS信号功率为10log(10000)+10log(1+1)-10lg1200=12.2dbm,说明降功率的手段没有反应在广播消息中,而实际RSRP下降6db,会造成路损估计过大,在开环功控阶段会造成UE发射功率过大,产生上行干扰,影响网络性能或eNB异常,比如prach功率过大告警。
23. 请简述TD-LTE中的ACK/NACK捆绑模式(ACK/NACK Bundling)和ACK/NACK复用模式(ACK/NACK Mutiplexing)之间的差别。
在TD-LTE中,当一个上行子帧需要ACK多个下行子帧时,ACK/NACK捆绑模式是指将多个下行子帧的某个码字的所有ACK/NACK使用“与”的方式得到该码字的一个Bundled ACK/NACK比特,2个码字对应2个Bundled ACK/NACK比特;而ACK/NACK复用模式是指先对每个下行子帧中2个码字的ACK/NACK使用“与”的方式得到该子帧的一个Spatial Bundled ACK/NACK比特(Spatial Bundling),然后将所有下行子帧的Spatial Bundled ACK/NACK比特级联在一起得到一个ACK/NACK序列。
24. 简要介绍LTE中小区搜索的过程
1)频点扫描:UE开机后,在可能存在LTE小区的几个中心频点上接收信号主同步信号PSS,以接收信号强度来判断这个频点周围是否可能存在小区,如果UE保存了上次关机时的频点和运营商信息,则开机后会先在上次驻留的小区上尝试;若没有,就要在划分给LTE系统的频带范围作全频段扫描,发现信号较强的频点去尝试接收PSS
2)时隙同步:PSS占用中心频点的6RB,因此可直接检测并接收到。据此可得到小区组里小区ID,同时确定5ms的时隙边界,并可通过检查这个信号就可以知道循环前缀的长度以及采用的是FDD还是TDD(因为TDD的PSS防止位置有所不同;
3)帧同步:在PSS基础上搜索辅助同步信号SSS,SSS有两个随机序列组成,前后半帧的映射正好相反,故只要接收到两个SSS,就可确定10ms的帧边界,同时获取小区组ID,跟PSS结合就可以获取CELL ID;
4)PBCH获取:获取帧同步后,就可以读取PBCH了,通过解调PBCH,可以获取系统帧号、带宽信息以及PHICH的配置、天线配置等重要信息;
5)SIB获取:然后UE要接收在PDSCH上承载的BCCH信息。此时该信道上的时频资源就是已知的了,在控制区域内,除去PCFICH和PHICH信道资源,搜索PDCCH并做译码。用SI-RNTI检测出PDCCH信道中的内容,得出PDSCH中SIB的时频位置,译码后将SIB告知高层协议,高层会判断接收的系统消息是否足够,如果足够则停止接收SIB。
25. 请简述可能导致Intra-LTE无法切换或切换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 覆盖过差,eNB无法正确解调UE上报的测量报告;
2) 未配置测量控制信息;
3) UE测量配置中测量频点配置错误;
4) 邻区关系配置错误或漏配;
(以下为optional,可作为加分点)
5) 干扰;
6) T304配置过短;
7) 随机接入功率配置或信道配置不当;
8) 接纳控制失败
26. 请简述上行物理信道的基带信号处理流程?
下行物理信道的基带信号处理,可以分为如下几步。
(1)对将在一个物理信道上传输的每个码字中的编码比特进行加扰。
(2)对加扰后的比特进行调制,产生复值符号。
(3)传输预编码,生成复值调制符号。
(4)将每一个天线端口上的复值调制符号映射到资源粒子上。
(5)为每一个天线端口产生复值的时域SC-FDMA信号。
27. 某TDLTE R8处于小区B1超过20秒,邻区有A(高优先级)、B2(同优先级)及C(低优先级)。参数设置如下:hreshXHigh= threshXLow = threshServingLow=20dB;qOffsetCell=0dB;qHyst=6dB。tReselection=1;qRxLevMin=-115dBm;offsetFreq=0所有小区的RSRP测量值(连续一秒)如下:A: -97dBm B1:-96dBm B2:-92dBm C:-94dBm;请用R8的重选规则评估所有小区,然后找出最终重选目标小区?
高优先级:A小区:Srxlev= -97-(-115)=18< threshXHigh(20),不合格
同级别:B1小区:Rs =-96+6=-90 > B2小区:Rn=-92
低级别:
B1小区:Srxlev =-97-(-115)=19< threshServingLow (20)
C小区 Srxlev=-94-(-115)=21> threshXLow. 满足
28. 请写出TDLTE小区下行FSS调度的5个条件?
fdsOnly=False
吞吐量>=100kbps
多普勒频移<=46.3Hz
CQI>=minimumCQIForFSS
小区的FSS当前用户数<= maximumFSSUsers
29. TDLTE的PRACH采用格式0,循环周期为10ms,请问
1)子帧配比为配置1的基站的3扇区的prachConfigurationIndex分别是多少及对应的帧内子帧位置(从0开始)?2)子帧配比为配置2的基站的3扇区的prachConfigurationIndex分别是多少及对应的帧内子帧位置?(从0开始)
TDD配置1的3扇区的prachConfigurationIndex分别为3/4/5,分别对应3、8、2三个子帧
TDD配置2的3扇区的prachConfigurationIndex分别为3/4/4,分别对应2、7、7三个子帧
30. 在LTE/EPC网络中的DNS服务器中使用哪几种记录类型?并且说明各中记录的解析结果。
A记录,用于解析出IPv4的地址;
AAAA记录,用于解析出IPv6的地址;
SRV(业务)记录,用于解析出具有权重和优先级的域名;
NAPTR(名称权威指针)记录,用于解析出具有权重和优先级,支持业务的NAPTR,SRV,或A,AAAA记录。
31. 请画出OMC的物理架构和逻辑架构,并简要说明逻辑架构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

客户端:人机交互平台
应用服务器:负责各类事务处理和数据存储。包括:
(1)jboss:完成各类事务和数据处理。
(2)webstart:完成浏览器访问服务器的事务处理。
(3)数据库:完成各类数据的处理和存储。
(4)servermgr:监控服务器端运行和资源使用情况。
(5)NMA:完成与上级网管的协议和对象模型转换。
(6)license:完成OMC特性、接入数等的授权服务。
(7)DHCP:提供网管系统的IP自动分配等DHCP服务。
(8)NTP:保证OMC与所管网元的网管系统时钟同步。
(9)FTP:完成OMC与所管网元间的配置、告警、性能文件传递。
NEA:完成OMC系统内部与O接口之间的协议转换,及数据模型的转换;负责O接口链路的建立和维护。
pc:完成与网元性能数据上报相关的事务处理,如性能数据文件完整性校验、性能数据文件解析等。
MR服务器:完成MR、CDL等文件的存储和管理。
32. 请简述OMC系统的告警级别及其影响。
1、严重告警:Critical(缩写为“C”),使业务中断并需要立即进行故障检修的告警。
2、主要告警:Major(缩写为“M”),影响业务并需要立即进行故障检修的告警。
3、次要告警:minor(缩写为“m”),不影响现有业务,但需检修以阻止恶化的告警。
4、警告告警:warning(缩写为“w”),不影响现有业务,但发展下去有可能影响业务,可视需要采取措施的告警。
5、清除告警:cleaned(缩写为“c”),指告警指示的故障已排除,系统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