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信贷结构
① 如何提高贷款质量
(一)严把贷款准入关,从源头上防范信贷风险。
一是合理使用人才资源。县级联社营业部或区域中心网点要集中管理优势、人才优势,主要满足区域较大数额的金融需求。
二是要加强对贷款发放的监督检查。坚持好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要按流程操作,防止逆流程操作。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发挥好委派会计的监督职能,切实履行好委派会计的监督职能。
三是合理确定贷款权限和期限。根据各个信用社业务发展水平、信贷人员管理水平、确定不同的贷款发放权限。然后,再根据确定不同信用社的贷款权限,由信用社对不同岗位的权限进行划分。如确定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信用社主任、信用社信贷员等不同的贷款权限。超过基层信用社贷款审批权限的贷款报县联社审批。在做好核对各个信用社及岗位不同信贷权限的同时,我们对贷款的期限也要合理确定,根据生产周转周期,确定合理的贷款期限,对人为延长贷款期限,逃避任期管理责任的也要追究责任。如:对新发放的贷款连续三个季度未收过利息的,按借款户拖欠利息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责任人罚款。积极引导客户采取“分次还本付息”等灵活的还款方式。
(二)严把贷款结构关,坚持有保有压。
一是做强做优抵押贷款。逐步压缩保证贷款比重,不断提升有第二还款来源保证的抵押贷款。积极开办好林权抵押贷款、住房商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
二是做细做实小额农贷。小额农贷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品牌,必须做细做实做强。
(三)把好责任追究关,落实好新增不良贷款责任。
制定了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办法,县联社要继续抽调精干力量,对剩余的网点进行综合性大检查,重点之一就是对省联社成立以后各营业网点新增的不良贷款进行逐笔责任认定,再按制订的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办法进行责任追究。
(四)把好考核考评关,严格考评激励机制。考核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通过考核,引导广大员工特别是信贷员牢固树立贷款质量意识,在追求贷款业务发展的同时,优先保证好贷款质量。
一是增加信贷质量考核指标。
二是严格考核问责力度
② 如何促进金融行业的结构优化
据报道,11月17日央行发布《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明确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促进金融行业的结构优化。
加大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工作力度,推进金融扶贫示范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进一步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加大对创业创新、科技、文化、信息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希望金融业的机构可以得到优化!
③ 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一、调整信贷营销策略,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商业银行要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宗旨,必须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把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质量高,效益好的优质行业和重点地区,深入调查了解目标企业的需要,服务到位,建立一批社会信誉高,收益好,风险小的优良信贷客户群体。拓展消费信贷,特别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增加家庭贷款的比重,占领优质的项目信贷市场,从而在信贷市场竞争中,牢牢地把握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二、改进信贷管理流程,明确信贷管班各个环节的权利和责任。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建立和完善了贷款集体决策,审贷分尚,分级授权等信贷管理制度,引进了信用等级,贷款评价,客户授信,贷款五级分类等管理方法。但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信贷业务流程的链条不断延长,一些环节功能重复,部门和人员责、权、利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按现行分级授权管理办法,贷款发放与否的决策权多在上级行,而贷款项目评估,抵押物评定等具体工作则由基层行来完成,有些基层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将可行性项目评估变成“可批性” 项目评估,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容易相互推诿,责任不明。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信贷管理流程,明确信贷风险评估、授权批准等不同环节的权利和责任,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避免“一刀切”。适当下放信贷经营权,做到信息与信贷决策权对称,权利与责任对等,科学地设定信贷标准,在健全考核与监督体系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授信权限,让基层行发挥应有的活力。
三、充分利用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对贷款的监控和管理,将风险防范前移。目前,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事后处理多,事前防范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的现象。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制定行业信贷组合方案和行业信贷政策,注重规避、控制风险。通过信贷综合系统动态监控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情况的变化,包括产品周期、客户主要管理人员行为、客户内部管理、客户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动态监控客户与银行的交易,包括是否客户存款连续减少、票据拒付、多头借贷或骗取贷款、能否按时报送符合银行要求的财会报表、是否回避与银行接触等。银行根据以上掌握的信息,及时判断资产的风险状况,调整或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同时,银行各职能部门要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规范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定期组织人员检查整个贷款过程的合规性,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的完整性,贷款条件落实情况等,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整改方案。通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规避控制风险的能力,防止新增不良资产。
四、建立和健全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明确贷款责任奖惩办法。既要对造成贷款损失的行为给予严惩,又要对正确决策及取得良好经济效果的贷款行为给予奖励,鼓励信贷人员大胆发放优质贷款。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和盘活,实行领导一把手总负责制。层层签订压缩不良贷款责任书,把保全和盘活计划落实到人,充分调动信贷管理人员、资产保全人员清收盘活的积极性,有效地保全和盘活不良资产的存量。
五、强化内部审计工作,为信贷资产质量保驾护航。内部审计机制是加强管理、规范经营、确保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银行内控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和制定严格的内审工作规范,其次,必须建立一个完备的、权威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督工作,独立地运用内部审计程序,对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对信贷业务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审计监督,让审计人员参与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参与信贷评审委员会的讨论。此外,还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内部审计人员要熟悉银行各项业务,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全面掌握各项金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银行规章制度并能够熟练运用,使这支队伍成为银行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卫士。
④ 十二五期间如何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政府采取了投资拉动政策,商业银行也加大了信贷投放,信贷资产规模急剧增加,存量资产和新增资产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尽管股改以来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趋于优化,但是仍存在房地产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部分风险较高行业的贷款规模偏大等问题,未来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应从以下六方面着手:科学配置信贷资源;通过信贷增量优化带动存量优化;创新中间业务,带动传统业务发展;依托产业价值链,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关注金融生态变化,明确信贷优先投放区域;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把握贷款行业投向。
⑤ 如何优化债务结构防止出现债务危机
(一)规范政府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强化债务扩张的行政考核约束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银行信贷市场,加强对商业银行地方分行和城商行的监督管理,必须杜绝地方政府对辖区内商业银行的干预,避免商业银行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同时,修改和完善现行的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激励制度,特别是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的地方政府更要加强这方面的考核。在政府换届或更换主要负责官员时,必须经过严格的债务审计,对官员任期内和离任后一段时间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考核,减少官员将债务向继任者转移。对违规担保、过度举债造成资金浪费、损失,虚报、瞒报材料恶意套取债务资金,以及因工作失职而引起无法按期还本付息的,应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二)完善资本市场,加强金融服务,逐步降低债务杠杆
从企业角度,除了破产等债务减记方式之外,对于具备盈利能力但债务负担较重的企业,可以采取债转股、并购等方式,依靠实力较强的企业注入资金解决高负债问题。同时,建议政府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在价格发现和价格重估上的功能,为多种股权、类股权融资工具与产品的设计、发展以及应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未来资本市场的重要目标在于如何将居民储蓄与非金融企业杠杆进行有效对接,以低成本去杠杆,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的双赢。
(三)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使债务结构分布均衡
国际比较显示,中国居民部门债务杠杆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偏低的居民债务率,与我国“量入为出”的较为保守的消费观念和模式有关。同时,我国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居民不具备贷款消费的能力和动机,也是居民债务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从提高居民部门债务比例的角度出发,建议政府大力加强养老保险、失业救助、医疗保险等民生保障工程,提高居民偿债能力和贷款意愿。同时,可鼓励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积极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信用卡业务,提高居民部门债务杠杆,促使债务分布均衡,通过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动力向消费拉动模式转型。
⑥ 什么叫优化信贷结构
简言之,就是银行等金融机关,将钱,贷给谁,贷多少,客户的结构分布与比例,就是信贷结构。
优化,对于银行而言,利润最大化,对宏观调控而言,真正起到扶持中小企业,市场活力实体经济得到资源。
⑦ 如何优化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
提供一篇《对我国国有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探讨》的论文提纲,供写作参考。对我国国有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探讨(提纲)摘要: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构及监控指标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资产负债管理机构及监控指标设置体系,为国有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关键词:国有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指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的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法和制度,是金融业务管理的基础。在我国,随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转轨,以1994 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为标志,这项市场经济下形成的银行经营管理制度在我国正式实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应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统盘考虑,通过确定合理的资产与负债的各种比例关系,使之在总量上均衡,结构上优化,防止超负荷经营,规避金融风险,从而实现银行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统一,达到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目的。一、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构及监控指标现状随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转轨,资产负债的风险管理已引起各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有关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的办法、规章相继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各家银行相继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信贷资产管理委员会,部分银行还利用计算机等手段建立了资产风险管理监控系统、预警系统等。但从各机构工作开展的现状及《通知》实施的情况看,还存在某些问题。1、多数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任务不具体,目标不甚明了。2、考核指标内容不全,银行风险点覆盖不够,所得结论依据不足。二、资产负债管理机构及监控指标设置(一) 完善机构建设1、银行的主要决策者应直接领导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强化其工作的独立性,明确工作目标,完善考核办法。2、委员会成员应具备广博的经济理论基础,熟知金融理论,了解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各种形式的金融风险。3、委员会负责人必须熟知本机构的相关财务数据。4、委员会的中心任务应是控制各种金融风险,计划并控制资产总量、资金来源和运用、资产负债比例结构、资金成本和盈利率。5、信贷审批机构、筹资机构、信贷质量管理机构等都应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监管之下,按照委员会的各项目标统筹安排工作,以控制整体风险,保证本机构的稳健经营和“三性”统一。(二) 完善资产负债结构监控指标体系各金融机构应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机构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资产负债结构管理指标体系。存款稳定性指标1、一般活期存款平均余额=年内各5 日末存款余额之和/ 72活期存款(含3 、6 月定期) 灵活性强,仅有其长期沉淀部分才是银行可用资金,该指标就是考核年内活期存款的平均沉淀额。2、余期在一年以内定期存款平均余额= 一年内各月到期定期存款额之和/ 12该指标考核定期存款在年内到期情况,控制资产运用结构,防范支付风险。3、余期在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平均余额= 各年到期存款余额/ 年数该指标考核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中长期贷款的资金保证程度。4、活期存款占比= 活期存款期末余额/ 总存款期末余额该指标考核活期存款在总存款中的占比情况,判断短期放款的存款可用程度。5、储蓄定期存款比例= 储蓄定期存款平均余额/ 储蓄存款平均余额该指标考核储蓄定期存款在储蓄存款总额中的占比情况,判断储蓄存款的中长期可用程度。6、企业定期存款比例= 企业定期存款平均余额/ 企业存款平均余额该指标考核企业定期存款在企业存款总额中的占比情况,判断企业存款的中长期可用程度。存贷规模指标1、本外币存贷比= 各种贷款期末余额/ 各种存款期末余额≤75 %其中:外币存贷比= 各种贷款期末余额/ 各种存款期末余额≤85 %设置该项指标,用于分析银行是否超负荷经营和消除经营中已有的超负荷现象。贷款不包含有专项资金来源的贷款。存款不包括同业及财政性存款。该比例超过75 %(外汇85 %) ,则表明有超负荷经营的风险。2、本外币存贷增量比= 各种贷款平均增长额/ 各种存款平均增长额≤75 %本指标从经营过程来考核存贷结构,控制结构比75 %。另外,在分析时还要注意短期增量比、中长期增量比。检验商业银行放款与各项资金来源的比例是否协调,也决定银行放款能力和资金运用程度;指标超过标准说明
配件www.ptisys.com/list.php/50008090.html
⑧ 优化信贷结构属于什么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是选择性政策工具(selective policy instrument),即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一系列措施。
⑨ 如何实施实施结构调整,加强授信业务管理
为确保信贷总量不减少、增速不降低,银行除了要补上企业发债偿还的贷款外,还要再寻找新的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而这类企业大多是一些经营相对困难、潜在风险较大的企业。也就是说,如果继续按惯性和传统方式不进行调整就投放贷款,风险可能会更大。上述分析表明,当前银行出现的信贷风险问题主要是受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强化信贷战略风险管理尽管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但这并不是说对此银行就无所作为,只能消极等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抓住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机,加快自身信贷经营的转型,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标本兼治,切实解决制约和影响信贷风险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既要防控和压降当期的信贷风险,更要强化和完善长期信贷风险的管理,调整和明确信贷战略,防控好信贷战略风险,使信贷业务能有一个稳健的长久发展态势。
⑩ 浅议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严把准入关。在客户选择上下功夫,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评级授信、市场分析,客观评价客户申请贷款的真实用途,确保每笔贷款都有真实的贸易背景,认真核实客户提供财务报表、生产经营、押品资料、担保资料等的真实性,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确保上报审批资料的真实有效;
严把审查关。对需上报省行审批的信贷业务,实行集体审议制度。通过对新增信贷业务的集体审议,该营销的积极营销,该控制的积极控制,将信贷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推动信贷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严把核准关。信贷管理部门围绕“大信管”开展工作,切实做好前伸后延,在办理核准业务前,核准人员必须到借款人现场,帮助前台把握实质性风险要素。在贷后管理中,认真审查各类信贷资料,防止信贷业务资料“带病”入库,确保新发生的信贷业务资料合规、完整、有效;
严把问责关。坚持“从严治贷”和“尽职免责”相结合,既要做到失职就要追责,又要做到尽职方能免责。通过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和处罚,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从教训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