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
① 网络技术在信息技术中的作用。
信息交来流与共享。
② 怎样看待网络技术在大学生活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
【 作 者 】吴澄
【作者简介】上海师大编辑 邮编:200234
【内容提要】学术科技期刊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学术科技期刊实现
全程电脑化的时机已逐渐趋向成熟。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使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
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目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各种手段运
用于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不久将会全面而深入地展开。
【关 键 词】学术性期刊/编辑出版/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 正 文 】
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的几年中,各种计算机相关技术都会得到飞速
发展和应用,使计算机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势头
对传统学术科技期刊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
目前,学术科技期刊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纸介学术科技期刊,以传统的方式办刊,不仅难以在市场经济潮流中站稳脚跟,而且也
正受到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报刊和电子出版物的挑战。学术科技期刊必须面
对社会发展的现实,转变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模式,迅速实施期刊编辑出版的计算机化
,并逐步实现向多媒体、网络化编辑的转变和过渡。使学术科技期刊所承载的信息更加
高速、全面、方便、准确地传至读者手中。
按照常规的期刊出版流程,作者的稿件经编辑加工后,由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校
样,经过数次校对,然后制版印刷。如果利用作者的磁盘文件,在电脑上编辑加工,则
可省去排版输入程序,编辑人员坐在计算机前改稿把关,减少了校对次数,却又同时减
少出错的概率,并且大大减轻由重复输入造成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缩短出版周期。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已不满足
于稿件软盘的寄递,而是希望用电子邮件把自己的稿件发送到编辑部的电子信箱中,出
版部门只要运行电脑中设置的e —mail程序,就可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看到作者的来稿。
在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又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处理器速度不断得到提高
,硬盘的容量也正以每年60%的幅度在增长,但是价格却在持续下降。1994年1兆字节
的价格为1美元,到1998年1 兆字节就只值5美分了。如果说, 以前阻滞我国学术科技
期刊电脑化进程的多为财经方面的原因,今天已经不成为太大的障碍。
问题主要在于,由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和发行的配套运作已相对成熟,整个流通
程序比较固定和规范,而采用一种新的编辑形态,就意味要有相应的人员管理及工作运
作方式的变更。有些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因此宁愿稳妥地在其固有领域及方式上保持观望
,而不愿在这方面进行人员、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反映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应该看到,学术期刊实现全程电脑化已逐渐趋向成熟。而且,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
异的发展趋势还表明: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目前较为普遍的简单的
键盘输入和排版。多媒体和网络的各种技术手段全面运用于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的前景
必将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予我们一个发挥创造力和提升人本身智慧能力
的机会。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改变着人类传
统的时空观念,社会运动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环境。这场席卷全球的革命刚刚从
改变我们的行知模式开始,正以坚定的步伐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侧面,改造行业社会
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改造着人们认识生活,思考世界的观点、方法。
二
多媒体技术是指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
数字化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管理
系统、多媒体通信、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近期以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对学术科技期
刊进行编辑加工、行政管理和发行宣传,也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
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结合后,将给未来学
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带来全新的变化。
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结合,使期刊出版工作过
程和学术科研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环境等影响,这将有利于提高世界信息
的流通速度,促进远隔重洋的各民族文化科技的及时交流。
多媒体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功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要素结合起
来,这一结合也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发行的一种全新形式,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
信息,光纤通道将电视网、电话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
的综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的优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和
刊物质量,促进电脑多媒体编辑技术的有的放矢地发展,并为今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繁荣打下良好基础。
多媒体编辑要处理大量的3d图形、 数字音频和视频信息, 还有从web网络传来的
高带宽信息。加速图形端口(agp)即将大量投入应用,这是一种用来连接cpu和图形加
速器、比pci更快的总线,agp 同时还提供图形适配器与系统内存之间的连接,有了这
种连接,在3d应用程序中就可以将大量的纹理贴图保存在系统内存中。到2000年,所有
的图形都将是3维, 使用字处理或者电子表格软件的人将不会觉察到有什么不同。
近期出版的一些专业电子排版系统,已集文字处理与图形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不
仅大大降低了此前许多排版软件在文稿中植入特定图像时的繁琐操作和不便,而且可以
利用软件提供的多种绘图、制图功能,使非美工专业人员也能方便地制作出具有专业水
准的图形图像,并通过手写板或扫描仪顺利实现图文混排。使数学、化学、物理等科学
公式的排版简便规范,同时提供各种流程图、电子电路以及各类图库。
近日,ibm公司分别推出中、英文语音识别系统的语音录入软件,它们以声音接收
装置为媒介,将阅读文稿的语音直接转化成计算机上文本的版面,尽管目前此类软件在
配置、环境、程序设计等方面有不少尚待完善之处,但随着新的优化软件的不断问世,
它必将极大地提高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期刊计算机排版采用键盘输入
的格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谈,正如一些科幻电影
中描述的一样,计算机可以听懂我们话语,并按我们所说的去做。
多媒体技术的发明,终于使人和机器从原来的对立中摆脱出来,人性化的局面、虚
拟现实的出现,直到人工智能的进步,语音的输入使我们刹时感到pc已不再冰冷,芯片
上已能出现人的情感,而且是高智能的集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邮件中可视图像和活动声像传输的成为现实,将进一步产
生期刊在稿件传递、审稿阅稿、修改校对、联系沟通、装帧质量、出刊速度全方位的突
破。
三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传统的期刊编辑的工作过程由单向的封闭流程,转变成
一种带有显著的交互性特征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编辑、作者乃至读者之间可
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特色使期刊编辑流程
成为极具开放性的人际传播。网络社会和网络文明的到来,宣告高度而枯燥的技术文明
将被充分共享的信息文明所取代。
编辑部的全程电脑化和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将在以下几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1.编辑出版流程高效化
通过网络,可以对整个编辑流程实施网络化管理,从选题登记、审批、组稿、编校
、发稿、付印、稿酬、文稿档案等均可在网络上对其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对已发稿
件也可建立起详尽的分类、统计、查询数据。
同时,还可以建立作者库对作者队伍进行网络化管理,以便随时掌握作者履历、学
术科研成果、个人专长、微机通信设施等情况,并由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
者队伍。更可以通过网络的电子公告或电子邮件接触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研人员,
为某一选题物色到最佳作者。在网络通信中,还可快速直截双向传递、显示编者和作者
在组写稿件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和细节,即使是远地相隔,通过网络也可就稿件的修改、
校对、定稿等事宜,在两地边议边改,其速度和效率都是传统出版方式所不敢想象的。
在广开稿源的同时,提高稿件质量也有了更可靠的保证。
作者通过磁盘或电子邮件所投的稿件经转化为统一格式的文件后,直接存入稿件库
,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可以从中调出已排版的稿件,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编校。
在审稿过程中,编辑一方面随时可与作者通过网上交谈,对稿件的有疑问之处提出
修改意见,征求作者意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
编辑可利用网上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对文稿中的资料数据等关键性内容进行查询和确认
。还可经电子公告板或电子邮件征求专家意见,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2.数据库管理系统化
在编辑部内部,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和光盘建立选题库、书稿库、以及诸如《中国人
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专题目录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中国学
术期刊光盘版》、《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等光盘数据库,了解某一选题的有关情况,
以避免选题的重复。通过网络,编辑人员可以方便地搜索到新资料、新成果、新知识,
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等,从而根据这些信息策划出最新的选题。
同时,内部网络的建立以及与外部的联网,使得编辑人员对资料的查询、检索变得
更为方便快速。联网后各学术期刊传统的学术资料和信息的交流可通过网际交流更高效
地实施,彻底改变以往此项工作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收效甚微的弊端,使编
辑工作者得以随时从网络查找、浏览、下载所需资料,再将编辑部的报刊、书籍、文件
等资料以扫描录入的手段存入资料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超高容量的储存介质,不仅
解除了编辑部因书面资料的不间断增长而蚕食工作空间的麻烦,同时,资料库中所包括
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其他超文本的多媒体文件,由于具备功能强大的检索工具和方
法,足以快速而准确地满足编辑部人员各种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的需求。
3.行政管理自动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引发学术期刊编辑办公模式和观
念的变革。全天候、全方位的国际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崛起,以及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编辑人员主要通过传真机、调制解调器连线和计算机网络实现同编
辑部局域网的互联,在家中接收领导下达的指令从事工作并同编辑部保持联系,并将处
理完毕的任务经由图文传真、e—mail等技术手段迅速反馈编辑部。
编辑部的内部局域网的建立,为实现办公和决策的无纸化和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内
部网费用低廉,功能强大,采用后即不需要纸张。编辑人员通过运行浏览器,可看到任
何相关的电子信息。
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为期刊发行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和发行
方式。利用网络的电子公告板,编辑部可以发布期刊发行和征订广告,也可直接通过电
子邮件寄发订单,读者可通过网络向编辑部订购期刊。当实现了网上的线出版后,读者
还可以要求阅读网上的电子期刊,并通过网络向编辑部承付一定的费用。
目前的学术科技期刊已经出现纸质版、电子版、网络板三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虽然
尚难以估计新的出版形式对传统期刊的冲击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计算机
的大量出版物的出现将会大大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也对纸质 期刊的出版造成
一定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日趋丰富成熟,使传统的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传播
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全新变化,改变了延续数百年的编辑方式、阅读方式、甚至是思维
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的观念。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期刊出
版业只有勤于探索和实践,勤于改造自身的人力和技术结构,并且有一套与之适应的新
的编辑理论,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中的学术科技期刊编辑的特征、模式、结构
、效果等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总结性、指导性的说明。
【参考文献】
1.王 蕾 张志强:《互联网络与传统出版》,《编辑之友》1997年第4期。
2.张 铸:《我国电子期刊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津图学刊》1997年第3期。
3.邓寿鹏:《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与我们的思考》,《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
第4期。
③ 学什么网络技术对未来发展有用处
网络编程的前景很不错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手机应用不断深入我们生活的方版方面面,移动权系统和软件应用的开发领域,成为了未来很具有潜力的行业之一。
在未来5年内,合格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远大于供给。其中,尤以JAVA、PHP、HTML5与CSS3开发、Asp.net开发人才最为缺乏。
④ 论述计算机网络在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有哪些功能和应用
⑴信息交换
这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主要完成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系统通信。用户可以在网上传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进行电子购物、电子贸易、远程电子教育等。
⑵资源共享
所谓的资源是指构成系统的所有要素,包括软、硬件资源,如:计算处理能力、大容量磁盘、高速打印机、绘图仪、通信线路、数据库、文件和其他计算机上的有关信息。由于受经济和其他因素的制约,这些资源并非(也不可能)所有用户都能独立拥有,所以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自身的资源,也可以共享网络上的资源。因而增强了网络上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高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利用率。
⑶分布式处理
一项复杂的任务可以划分成许多部分,由网络内各计算机分别协作并行完成有关部分,使整个系统的性能大为增强
⑤ 计算机网络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很广泛。
⑥ 什么是“网络技术”学习“网络技术”有什么作用
网格是把整个因特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当然,网格并不一定非要这么大,我们也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格,如中关村科技园区网格、企事业内部网格、局域网网格、甚至家庭网格和个人网格。事实上,网格的根本特征是资源共享而不是它的规模。它应用到不同领域又叫计算网格、信息网格、知识网格、服务网格等。
由于网格是一种新技术,因此具有新技术的两个特征:其一,不同的群体用不同的名词来称谓它;其二,网格的精确含义和内容还没有固定,而是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不应该空谈和争论什么是网格,什么不是网格,而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
最“正统”的网格研究来源于美国联邦政府过去10年来资助的高性能计算项目。这类研究使用的名词就是“网格”(Grid)或“计算网格”。早期还使用过另一个名词—“元计算”(Metacomputing)。这类研究的目标是将跨地域的多台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贵重科研设备(电子显微镜、雷达阵列、粒子加速器、天文望远镜等)、通信设备、可视化设备和各种传感器整合成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科学计算和科学研究。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工作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NPACI、“国家技术网格”(NTG)、分布万亿次级计算设施(DTF)、美国宇航总署的IDG、美国能源部的ASCI Grid以及欧盟的Data Grid等(有关这些网格研究的信息可从“全球网格论坛” www.gridforum.org网站查阅)。
也有人把网格看成是未来的互联网技术。国外媒体常用“下一代Internet”、“Internet2”、“下一代Web”等词语来称呼与网格相关的技术。要注意的是,“下一代Internet”(NGI)和“Internet2”又是美国的两个具体科研项目的名字,它们与网格研究目标相交,但研究内容和重点有很大不同。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认为,网格实际上是继传统因特网、Web之后的第三个大浪潮,可以称之为第三代因特网。简单地讲,传统因特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
还有一类研究的侧重点是智能信息处理,它与网格研究的共同点是如何消除信息孤岛和知识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智能共享。这方面研究常见的名词包括语义网(Semantic Web)、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知识本体(Ontology)、智能主体(Agents)、信息网格、知识网格、一体化智能信息平台等。
企业界用的名字就更多了,包括内容分发(Contents Delivery)、服务分发(Service Delivery)、电子服务(e-service)、实时企业计算(Real-Time Enterprise Computing,简称RTEC)、分布式计算、Peer-to-Peer Computing(简称P2P)、Web服务(Web Services)等。这些名词所代表的技术有一个共同点,即将因特网上的资源整合成一台超级服务器,有效地提供内容服务、计算服务、存储服务、交易服务等。另一个共同点是这些技术会尽量利用现有的Internet/Web技术,以便早出产品。当然这些技术也各有小的区别。比如,P2P强调打破Client/Server或Browser/Server的主从模式,用对等模式(或无服务器模式)实现超级服务器的功能。RTEC则强调对企业级在线事务处理的实时支持。
在企业界对网格的相关研究开发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Web服务。不仅那些正在创业的小公司,而且像IBM这样的大牌公司也在加紧开发Web服务产品。目前,这些公司已经就几个底层标准协议达成了共识,包括XML、SOAP、WSDL、UDDI等。Web服务不是纯研究,而主要是产品开发,因此可望在2002~2003年在市场上开始普及。
网络基本概念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特别是家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一方面希望众多用户能共享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各计算机之间能互相传递信息进行通信。个人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配置一般都比较低,其功能也有限,因此,要求大型与巨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以及它们所管理的信息资源应该为众多的微型计算机所共享,以便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基于这些原因,促使计算机向网络化发展,将分散的计算机连接成网,组成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 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通俗来说,网络就是通过电缆、电话线、或无线通讯等互联的计算机的集合。
网络的功能 通过网络,您可以和其他连到网络上的用户一起共享网络资源,如磁盘上的文件及打印机、调制解调器等,也可以和他们互相交换数据信息。
网络的分类
按计算机连网的区域大小,我们可以把网络分为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和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是指在一个较小地理范围内的各种计算机网络设备互联在一起的通信网络,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子网,通常局限在几千米的范围之内。如在一个房间、一座大楼,或是在一个校园内的网络就称为局域网,广域网(WAN)连接地理范围较大,常常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洲。其目的是为了让分布较远的各局域网互联。我们平常讲的Internet就是最大最典型的广域网。
什么是网络协议
那么,网络上的计算机之间又是如何交换信息的呢?就象我们说话用某种语言一样,在网络上的各台计算机之间也有一种语言,这就是网络协议,不同的计算机之间必须使用相同的网络协议才能进行通信。当然了,网络协议也有很多种,具体选择哪一种协议则要看情况而定。Internet上的计算机使用的是TCP/IP协议。
什么是Internet
到Internet海洋去冲浪,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每当我们拿起一张报纸、一本杂志或者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的时候, 都可能听到一个词: Internet 。 而每每谈到Internet,必然离不开WWW、环球网、 信息高速公路之类的时髦词儿,人们不禁要问,Internet是什么? 从广义上讲,Internet是遍布全球的联络各个计算机平台的总网络,是成千上万信息资源的总称;从本质上讲,Internet是一个使世界上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能交换各类数据的通信媒介。从Internet提供的资源及对人类的作用这方面来理解,Internet是建立在高灵活性的通信技术之上的一个已硕果累累,正迅猛发展的全球数字化数据库。点击下面我们可以形象的看到什么是Internet.
⑦ 网络技术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的应用
多媒体
⑧ 网络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
搭建小型局域网,解决一般的网络故障
⑨ 网络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具体案例及分析
案例题目: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
该工程已首批向我县18所中小学免费提供了成套的卫星接收、计算机服务器和电视播放设备,为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开辟了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使我县广大农村学生优先获得了接收良好教育的机会。
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县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县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为我县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值此,必须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充分运用这一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跟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深化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起作用、有贡献的各类人才。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伸延到农村中小学将意味着什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新的学习模式应如何形成和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否为此改变?双主导作用下的连环系统如何衔接?等等,都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教学资源中心成就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教育教学体系
农村的贫困,首先是因为资源贫乏,信息闭塞。农村教育的落后,也正是如此。以中国教育电视台所承担的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已于2000年7月1日开始试运行,新建设的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亦于2000年10月31日正式开通,面向全国提供各类教育的电视、语音广播、IP数据广播的服务。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目前设有25个IP频道和4套电视频道。过去,广大农村只能有限地接受这种服务。
现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资源中心,以新理念、新起点、高标准和强实力,建立了动态的、超大型的、不断更新的,基于卫星IP频道和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服务系统,并不断推出、更新学习资源库、智能资源库、教师进修资源库、VOD视频资源库等系列产品及其解决方案,全面地、扎扎扎扎地为不同经济区域的学校服务。
资源中心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先进性、整合性和交互性,达到的了标准化、积件化和简捷化要求。既能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也便于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还可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发展当地经济服务。
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跨越时空,向每一个急需教育教学资源的学校提供优质服务,从而解决了基层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科教兴国,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不仅提供数据传输服务,也提供教育信息的支持信息。
中国教育卫星远程宽带传输网接收应用系统,实现了远程教育的现代化。充分地利用了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卫星远程宽带传输网传输的丰富的教育信息,将大大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教研活动水平。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资源中心,成就了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广泛的教育教学体系。
为此,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资源中心只解决了资源建设问题。基于这一条件下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过程的设计、实施、检测和评价,则是广大中小学校的主要任务。
卫星宽带教育传输网,既然是国家投入巨资所建立的远程教育设施,将进入大规模的应用阶段。作为服务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教学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将不仅仅是资源中心,它将完成一个全国性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所成就的系统,是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是一个与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因素进行交换的开放的系统。
作为系统,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它的组织程度。组织程度常用有序来表示,有序性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是系统的重要价值取向。系统内的本质联系,又是实现这一价值的重要保证。而本质联系是组成要素之间双向互动的、有机的整合。学校和资源中心的内在有机联系,是现代教程教育网络的有序性表征。
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如何认识、掌握和运用,包含着同化、顺应和创新三个发展阶段。作为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应用知识的学习主体,主导者是教师自己,教师还应具有积极的接受态度和充分的应对措施。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所成就的庞大教育教学系统,面向广大农村中小学学生,其策划、编导和主讲等教师的特殊角色群体,已起着该网络系统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也将反作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
反作用的信息也是广泛的,包括教育法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创新、教育成果、教育情报和教育技术等等。第一线的教师最熟悉本地域的教育教学的需要,要向资源中心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包括使用情况和积极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也可向上输送优秀教师共同参与资源建设。
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本质属性,全面掌握其应用理论和发展规律,为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也同样属于由它所形成的系统的组成要素,并与其它教育资源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这种关联将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
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
服从于主体学习的需要,资源中心全面完成了有关教育教学的资源建设。空中课堂、各类资源库通过直播或者下载,给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
面对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应迅速调整和更新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之与新的教育教学环境相适应。学习过程是资源建设的目的和延续。
学生学习过程,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学习过程,将应是一个开放的、组织松散的学习过程系统。
这个系统将由具有自主学习目标的核心主体学生,以及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全方位资源输入和支持所构建。通过精心设计和准确调整的学习过程,输出的是身心被深刻改造过的学生,从而引发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在质方面的变化。
学习过程,是学生受环境的刺激而了解、预测和控制环境的认知过程。在新的教学环境中,除学生、教师、教材外,增加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大型的、先进的、多功能的现代教育技术复合媒体和手段,学习环境得到了深层次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或认知过程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过程结构也应随着着进行实质性的变化。
学习过程今已被置于一个新的时空大背景中。学习资源所驱动的学习活动,在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将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所涉及的相关人员、思想、程序、设备、组织,以及人类学习的所有相关方方面面,都将导致全面的改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将围绕学习的核心主体,共同参与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的学习过程,构成学习共同体。教学一体,教学相长,形成教学过程。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教学过程,将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是在全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元主导作用下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真正培养、发展和巩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运用真理掌握科学规律的过程,是教师的育教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统一体。
从本质上把握教学过程,关键是正确对待和处理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必然联系,如育教与学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教学活动与思想品德之间的必然联系,构建崭新的教学结构。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引入,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积极的条件,真正涉及了教学结构彻底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应在掌握教育教学各种原理和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与认知结构相适应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育环境中展开的教育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而结构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搭配和排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系统的性质,反映了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所形成的各种风格和多样化格局,教学结构要体现各自的教学特长。教学结构具有依附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要引起注意。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结构,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素是个不变量,教师、网络或其它都是可变量。因此,简单地将其纳入三要素、五要素仍至多要素结构,可能尚欠深刻。最好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动态的、分级多层的、多维立体的、乃至交叉的形态新颖的认知型教学结构。
构建教学结构要体现在分析教学前景、规划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过程到评价教学效果等整个操作程序;体现创新精神、先进理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进程的本质属性;体现既遵循信息传播、反馈与调控原理,也尊重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有序性和整合原则。
教学结构构建要体现现代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要保证系统要素的有序性排列和组合。要体现空间有序、时间有序和时空有序;体现要素的动态性。要通过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特点,体现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程序构建必须完整地包容各基本要素,并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构建和优化教学结构是进行系统教学的关键。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现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验证和理论完善。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教和学,千万不要低估新的教学过程建构的深刻性,要充分认识新的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复杂性。
大量的信息涌现,可能使部分学生一时应接不暇。先进的教育技术一步到位,也可能使部分教师难于立即适从。因此,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好教学活动,构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教师单纯凭借学生的外显行为为表征,制定过于划一的教学目标,将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尊重学生内部条件,如性别、年龄、基础、地域、能力倾向等客观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任务,将可能被网络教学取代或部分取代,因此要避免教师自动放弃主导地位。
学校应致力于采取加强师资培训和改变差生措施,以提高教学效率。有必要的时候可采取程度或个性分班。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与能力,在生理和心理上也正在迅速成长。因此要重视学生记忆、理解、判断等心理活动的内隐因素。
在拟定教学子目标时,要从知识内容出发,兼顾具体行为和师生基础水平。构建所谓的集教学行为、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于一体的三维结构模式,以充分地、准确地揭示和完成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三维结构模式的教学目标。
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是环境刺激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它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能动作用,远程教育网络的引入,要防止加深这种倾向。可以引入行为主义的认知理论,从强调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同是学习的基础出发,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心理学和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就学习理论都承认,学习是主体与环境之间通过某些中介活动而实现的,认为知识主要是后天获得的结果,并且都非常重视学习的经验。基于这一点,说明学习活动是广泛的,学生不仅仅是看电视,用电脑进行学习,还应该参加具有社会性的群体学习活动,从自主学习向合作学习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人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和积累,构成了人类的智慧。人的智慧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的过程。
人的智慧的产生与学习一样,也是主体与环境之间,通过某种活动为中介的形式得以完成的。我们知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两者互为前提,也互为条件。同理,学习环境改善了学习主体,学习主体也改善学习环境,两者在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各自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大改善了学习主体的学习环境,主体素质的提高也改善了学习环境。
文化环境和人际交互作用也是一个有机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为一种现代文化,以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功能,将对人类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诸方面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有广泛性、传递性、教育性和深刻性等本质属性。
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功能,是获取、存储知识的重要手段,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产生和作用将涉及整个社会,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人类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结构与感知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作用。改善人脑中认知结构的最佳途径,是通过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等行为活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引入,教师和学生均会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而新的认知结构又将产生新的感知行为。
感知行为首先所感知的是环境的变化。学习环境的作用,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重视环境的刺激作用,也要重视人的调节作用。
环境刺激的强度加强了,调节作用也应随之加强。或者说,既不要管死,也不能失控。当两者达到动态平衡时,系统的运行最为稳定、高效。当信息的传输量等于信息的接受量时,教学效果最优。远程教育网络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提供无限的信息量,也应考虑学生信息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不同,初涉者的知识只具备表面的或基本的表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程序,也只是从表层层面或个别事例来着手。如若任凭鼠标任击、屏幕乱显,无限制地扩大学习范围,或随意迁移和变化情境,学生将可能会产生较大混乱或困惑。
经过适应、熟悉和成功探索的熟谙者则另当别论,他们具有用较深的思考方式和恰当表征问题实质的知识结构,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或程序也已趋概括化。即使学习范围扩大或环境变迁,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大。使用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和学,对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一个从初涉者到深谙者转化的过程。
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知识包罗甚众,既含其本身知识,也包括几乎所有书本知识、情境知识、学校知识、生活知识等。师生原有知识基础和结构概念,都将迅速扩大。这些知识在智力的构成和认知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因此,要尽快完成初涉者和熟谙者的转变,同时提高形象思维和感知觉的敏锐性和实效性,也要防止师生位置倒挂和知识财富两极分化现象出现。
教学经验仅仅揭示了掌握知识、技能的策略和艺术,而学习理论的研究才支配着整个学习过程的科学规律。
依据现代教学原理、原则所构筑教学结构,是理论和实践二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既具技术性、艺术性,又具科学性。
基于远程教育网络条件的教学原理、原则的研究和教学结构的构筑,要吸收各方面的长处,提取最能体现教学规律,又具推广价值的有效成分,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有序的新系统,并逐步提练、升华,使之更趋合理。
基于远程教育网络的教学结构,应逐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即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一种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典型。
资源建设和教学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将互相渗透到对方的每一个细目。把系统方法精细化,分解成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子项目,可使系统方法和资源利用贯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同时又及时反馈到资源建设上。因此,重要的是构建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学习是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对不同方式刺激的加工。为了保持学习的活力,在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中,应注意自定步调和及时反馈两个特点,并强调教材、教法中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坚持原则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并为终身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到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习首先要解决的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所谓元认知能力,是指主体对自身认识活动的认识,包括对正在发生的认识过程的认识,对自我的认知能力的认识,以及对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能力的认识。“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便于学习主体加强、整合、检验、修正关于元认知能力的认识。不论是静态元认知能力,还是动态元认知能力,都将得到全面发展。实现静动结合,相得益彰。
元认知能力,实质是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包括元认知认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需要充分运用并发展元认知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应表现在学习前的计划、准备的自我监控;学习中的意识、方法、执行的自我监控;以及学习后的反馈、补救、总结的自我监控。
元认知既是对自己认知的认识,也是认知发展、成长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其调节和监控技能,是学习的重要领域和主要方面,也是中枢活动反复进行的结果。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网络条件下的教和学,需要进一步强化这种具有监控和调节功能的元认知能力,让学生真正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之路。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节性操作和策略性控制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点,教师应有效地分配认识资源和教学时间,科学地规划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形成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涉及教学理论的局部和策略,是教学结构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稳定形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与一定的教学任务相联系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和教学艺术体系。
基于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应使学生的学习计划适合其能力和愿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学习方法,旨在充分发挥系统的内部效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活动经过教师精心组织,学生才楞能全身心投入,从而取得预期的、或者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模式既然是教学理论的体现,就要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它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特殊教学方式;又是教学结构的稳定形式;还是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途径和方法。
总之,教学模式是一定理论和经验的有机结合的产物,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用以实施最佳教学的策略、艺术和方法。
应该重申的是,主导者要在充分了解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教学信息设计和教学策略设计,并通过多方多次实践检验,逐步确立相适应的,可体现科学性、创造性、客观性、针对性、操作性和简明性的教学模式。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开发一样,是对教学设计结果的物化或产品化,是教育教学基于新技术开发、研究和应用的过程。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管理过程,要体现在教学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各个方面,包括系统管理、资源管理和使用管理。
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进行严格的教学设计结果性实验,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政策和法规,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系统,若假设计为一个有序的、主体突出的、静态与动态结合的、立体的、有层次的、交叉的、可旋转的双星双规道模型,将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非常新颖的理想模型。
这个模型运行的前提是静态的空间结构,一由构成性因素学生、教师、课程和物质条件组成,二由学生、课程、替身教师和虚拟空间组成,并由综合性因素整合;运行的逻辑过程是动态的时间结构,由过程性因素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组织形式、教学效果等组成;为确保系统高效优质运行的教学管理结构,将由管理性因素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构成;而指导结构则由指导性因素如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学科理论和远程教育网络理论组成。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下,具有创造性的、开放的、有机的学习模式的构建,应以学生主体主动、全面、健康发展为基础,或者说重在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是集广播、电视、信息远距离传送于一体的新型复合传播媒介。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教育个体化,为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条件。
自主,即不受他人支配,基本由自己作主。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从学习目标、计划的制定,到最后的评价、交流等整个过程,均由学生自己作主。远程教育网络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充分条件。
然而,自主学习也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前,要有部分知识、能力以及经验,以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相近或互相关联,又具有自已创造的适宜的学习环境;还需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来不断评价所学内容。那么,就需要有与外界交流、交互的渠道,或者说有一定的人文基础的支持。
自主学习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和规划性。
主动性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和责任心。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把知识与生活、成长以及未来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培养兴趣的同时培养责任心。通过知识的鲜活性,实现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树立起责任心。从而培养有价值、有意义的核心品质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而言,学生经验和能力提高了,独立性自然就提高了,依赖性则减小了。独立性和依赖性,均随学生经验和能力的变化而反向变化的。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主要特征,也是创造性学习的前提、条件与表征。
规划性体现学习方法的应用、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学习活动的调控上。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方法、媒体、目标、方案,体现认知的主体地位。以高效优质完成学习任务,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发展,主动、全面、健康发展,是通过个体的活动来实现的,通过环境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同化或顺应而取得的。同化是个体把客体纳入已有结构;顺应则是环境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个体原有结构的变化。通过同化与顺应,将形成新的行为结构和认知结构。两者循环往复,实现相对性平衡。当认知结构得到了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有了成效。
学习,作为人的特殊的活动,其外周活动表现为环境对象化,即人体器官的动作行为,从环境中获得满足的对象;心理活动则表现为意愿物质化,即通过改造或创造环境,从而获取精神财富。
环境,包括主体以及主体所涉及的一切,如教师、家长和同学等人文社会环境因素。学习,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或者说,自主学习需要合作学习扶持。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基本能满足自主学习的要求,但不是全部的要求,如良师益友就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合作,即个人或群体相互之间,为达到所确定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合作活动的参与者除具有统一的目标,还具有一定的信用,相近的认识,协调的互动,冀图达到预期的乃至最佳的效果。统一性表现了目标的一致性和行为的共同性。合作学习,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同心协力地进行学习,或者互相配合地进行学习。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享资源的丰富性和强大的交互性,不仅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进行,而且不断拓宽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
交往性是指合作者自觉地服从合作学习的共同目的,遵守合作学习的共同原则,又具有自觉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是一种学习策略,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技能。还可在行动上、心理上和精神上通过合作获得满足感。诚然,没有合作的自觉性便没有合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互动性则表现在智慧联动、整体提高方面。通过程度不同的开放形式,及时传递相关信息、沟通彼此感情,再通过互相帮助、共同评价以提高学习效果。其最本质的意义在于,所有学生都能认真参与、倾听、欣赏、接纳乃至发现集体智慧的闪光点。合作学习的精彩所在,就是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分享性是通过认真倾听、观察和参与合作学习全过程,从尊重、欣赏、帮助到交流、交往、评价,实现资源共享和成就共享,达到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
⑩ 怎样看待网络技术在大学生活中的应用拜托各位大神
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 【作者 】吴澄 【作者简介】上海师大编辑 邮编:200234 【内容提要】学术科技期刊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学术科技期刊实现 全程电脑化的时机已逐渐趋向成熟。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使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 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目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各种手段运 用于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不久将会全面而深入地展开。 【关键词】学术性期刊/编辑出版/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正文】 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的几年中,各种计算机相关技术都会得到飞速 发展和应用,使计算机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势头 对传统学术科技期刊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 目前,学术科技期刊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纸介学术科技期刊,以传统的方式办刊,不仅难以在市场经济潮流中站稳脚跟,而且也 正受到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报刊和电子出版物的挑战。学术科技期刊必须面 对社会发展的现实,转变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模式,迅速实施期刊编辑出版的计算机化 ,并逐步实现向多媒体、网络化编辑的转变和过渡。使学术科技期刊所承载的信息更加 高速、全面、方便、准确地传至读者手中。 按照常规的期刊出版流程,作者的稿件经编辑加工后,由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校 样,经过数次校对,然后制版印刷。如果利用作者的磁盘文件,在电脑上编辑加工,则 可省去排版输入程序,编辑人员坐在计算机前改稿把关,减少了校对次数,却又同时减 少出错的概率,并且大大减轻由重复输入造成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缩短出版周期。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已不满足 于稿件软盘的寄递,而是希望用电子邮件把自己的稿件发送到编辑部的电子信箱中,出 版部门只要运行电脑中设置的e —mail程序,就可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看到作者的来稿。 在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又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处理器速度不断得到提高 ,硬盘的容量也正以每年60%的幅度在增长,但是价格却在持续下降。1994年1兆字节 的价格为1美元,到1998年1 兆字节就只值5美分了。如果说, 以前阻滞我国学术科技 期刊电脑化进程的多为财经方面的原因,今天已经不成为太大的障碍。 问题主要在于,由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和发行的配套运作已相对成熟,整个流通 程序比较固定和规范,而采用一种新的编辑形态,就意味要有相应的人员管理及工作运 作方式的变更。有些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因此宁愿稳妥地在其固有领域及方式上保持观望 ,而不愿在这方面进行人员、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反映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应该看到,学术期刊实现全程电脑化已逐渐趋向成熟。而且,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 异的发展趋势还表明: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目前较为普遍的简单的 键盘输入和排版。多媒体和网络的各种技术手段全面运用于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的前景 必将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予我们一个发挥创造力和提升人本身智慧能力 的机会。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改变着人类传 统的时空观念,社会运动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环境。这场席卷全球的革命刚刚从 改变我们的行知模式开始,正以坚定的步伐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侧面,改造行业社会 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改造着人们认识生活,思考世界的观点、方法。 二 多媒体技术是指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 数字化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管理 系统、多媒体通信、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近期以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对学术科技期 刊进行编辑加工、行政管理和发行宣传,也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 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结合后,将给未来学 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带来全新的变化。 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结合,使期刊出版工作过 程和学术科研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环境等影响,这将有利于提高世界信息 的流通速度,促进远隔重洋的各民族文化科技的及时交流。 多媒体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功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要素结合起 来,这一结合也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发行的一种全新形式,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 信息,光纤通道将电视网、电话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 的综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的优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和 刊物质量,促进电脑多媒体编辑技术的有的放矢地发展,并为今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繁荣打下良好基础。 多媒体编辑要处理大量的3d图形、 数字音频和视频信息, 还有从web网络传来的 高带宽信息。加速图形端口(agp)即将大量投入应用,这是一种用来连接cpu和图形加 速器、比pci更快的总线,agp 同时还提供图形适配器与系统内存之间的连接,有了这 种连接,在3d应用程序中就可以将大量的纹理贴图保存在系统内存中。到2000年,所有 的图形都将是3维, 使用字处理或者电子表格软件的人将不会觉察到有什么不同。 近期出版的一些专业电子排版系统,已集文字处理与图形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不 仅大大降低了此前许多排版软件在文稿中植入特定图像时的繁琐操作和不便,而且可以 利用软件提供的多种绘图、制图功能,使非美工专业人员也能方便地制作出具有专业水 准的图形图像,并通过手写板或扫描仪顺利实现图文混排。使数学、化学、物理等科学 公式的排版简便规范,同时提供各种流程图、电子电路以及各类图库。 近日,ibm公司分别推出中、英文语音识别系统的语音录入软件,它们以声音接收 装置为媒介,将阅读文稿的语音直接转化成计算机上文本的版面,尽管目前此类软件在 配置、环境、程序设计等方面有不少尚待完善之处,但随着新的优化软件的不断问世, 它必将极大地提高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期刊计算机排版采用键盘输入 的格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谈,正如一些科幻电影 中描述的一样,计算机可以听懂我们话语,并按我们所说的去做。 多媒体技术的发明,终于使人和机器从原来的对立中摆脱出来,人性化的局面、虚 拟现实的出现,直到人工智能的进步,语音的输入使我们刹时感到pc已不再冰冷,芯片 上已能出现人的情感,而且是高智能的集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邮件中可视图像和活动声像传输的成为现实,将进一步产 生期刊在稿件传递、审稿阅稿、修改校对、联系沟通、装帧质量、出刊速度全方位的突 破。 三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传统的期刊编辑的工作过程由单向的封闭流程,转变成 一种带有显著的交互性特征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编辑、作者乃至读者之间可 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特色使期刊编辑流程 成为极具开放性的人际传播。网络社会和网络文明的到来,宣告高度而枯燥的技术文明 将被充分共享的信息文明所取代。 编辑部的全程电脑化和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将在以下几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1.编辑出版流程高效化 通过网络,可以对整个编辑流程实施网络化管理,从选题登记、审批、组稿、编校 、发稿、付印、稿酬、文稿档案等均可在网络上对其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对已发稿 件也可建立起详尽的分类、统计、查询数据。 同时,还可以建立作者库对作者队伍进行网络化管理,以便随时掌握作者履历、学 术科研成果、个人专长、微机通信设施等情况,并由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 者队伍。更可以通过网络的电子公告或电子邮件接触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研人员, 为某一选题物色到最佳作者。在网络通信中,还可快速直截双向传递、显示编者和作者 在组写稿件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和细节,即使是远地相隔,通过网络也可就稿件的修改、 校对、定稿等事宜,在两地边议边改,其速度和效率都是传统出版方式所不敢想象的。 在广开稿源的同时,提高稿件质量也有了更可靠的保证。 作者通过磁盘或电子邮件所投的稿件经转化为统一格式的文件后,直接存入稿件库 ,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可以从中调出已排版的稿件,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编校。 在审稿过程中,编辑一方面随时可与作者通过网上交谈,对稿件的有疑问之处提出 修改意见,征求作者意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 编辑可利用网上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对文稿中的资料数据等关键性内容进行查询和确认 。还可经电子公告板或电子邮件征求专家意见,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2.数据库管理系统化 在编辑部内部,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和光盘建立选题库、书稿库、以及诸如《中国人 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专题目录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中国学 术期刊光盘版》、《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等光盘数据库,了解某一选题的有关情况, 以避免选题的重复。通过网络,编辑人员可以方便地搜索到新资料、新成果、新知识, 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等,从而根据这些信息策划出最新的选题。 同时,内部网络的建立以及与外部的联网,使得编辑人员对资料的查询、检索变得 更为方便快速。联网后各学术期刊传统的学术资料和信息的交流可通过网际交流更高效 地实施,彻底改变以往此项工作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收效甚微的弊端,使编 辑工作者得以随时从网络查找、浏览、下载所需资料,再将编辑部的报刊、书籍、文件 等资料以扫描录入的手段存入资料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超高容量的储存介质,不仅 解除了编辑部因书面资料的不间断增长而蚕食工作空间的麻烦,同时,资料库中所包括 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其他超文本的多媒体文件,由于具备功能强大的检索工具和方 法,足以快速而准确地满足编辑部人员各种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的需求。 3.行政管理自动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引发学术期刊编辑办公模式和观 念的变革。全天候、全方位的国际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崛起,以及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编辑人员主要通过传真机、调制解调器连线和计算机网络实现同编 辑部局域网的互联,在家中接收领导下达的指令从事工作并同编辑部保持联系,并将处 理完毕的任务经由图文传真、e—mail等技术手段迅速反馈编辑部。 编辑部的内部局域网的建立,为实现办公和决策的无纸化和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内 部网费用低廉,功能强大,采用后即不需要纸张。编辑人员通过运行浏览器,可看到任 何相关的电子信息。 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为期刊发行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和发行 方式。利用网络的电子公告板,编辑部可以发布期刊发行和征订广告,也可直接通过电 子邮件寄发订单,读者可通过网络向编辑部订购期刊。当实现了网上的线出版后,读者 还可以要求阅读网上的电子期刊,并通过网络向编辑部承付一定的费用。 目前的学术科技期刊已经出现纸质版、电子版、网络板三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虽然 尚难以估计新的出版形式对传统期刊的冲击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计算机 的大量出版物的出现将会大大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也对纸质 期刊的出版造成 一定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日趋丰富成熟,使传统的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传播 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全新变化,改变了延续数百年的编辑方式、阅读方式、甚至是思维 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的观念。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期刊出 版业只有勤于探索和实践,勤于改造自身的人力和技术结构,并且有一套与之适应的新 的编辑理论,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中的学术科技期刊编辑的特征、模式、结构 、效果等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总结性、指导性的说明。 【参考文献】 1.王蕾 张志强:《互联网络与传统出版》,《编辑之友》1997年第4期。 2.张铸:《我国电子期刊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津图学刊》1997年第3期。 3.邓寿鹏:《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与我们的思考》,《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