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已超300颗,你会不会为中国自豪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最近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0 年)》,该书对全球的航天活动做了总结,并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宇航计划做出了规划,蓝皮书显示我国目前在轨运行的应用卫星已经超过了300颗,各种类的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和北斗卫星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为我的国家感到十分的自豪,因为我国的卫星技术是从无到有,完全是靠自已摸索走到了如今的世界领先地位,并且在将来也将会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通过近些年发展的通信卫星的技术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网络已经实现了”户户通“,同时也在向海陆空用户提供及时稳定的通信服务,并已经建成了全球卫星宽带通信网络,为我国航行在海上的近6000艘大小船只提供稳定有效的卫星宽带通信综合服务,该网络已经完了全球海域超过九成的覆盖率,空中通信也在中国高速通信卫星的技术支持下完成了空中百兆网络的搭建,并在将来继续升级以达到支持所有的空中机队接入互联网服务的目录,随着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我国必将加速冲击发达国家的步伐。

❷ 最初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

一、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发展

从1969年开始,在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阿帕网(ARPA)制定的协定下,美国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构成了如今互联网的雏形。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互联网主要由军事机构和学术机构使用,内容只有文字,没有图像、音视频等,输入字符命令进行操作,比较繁琐,普通人很少接触互联网。
1990年代,互联网的商业用途加快推广网页浏览器的出现吸引了更多用户。网页是显示文字、图像及其他信息的载体,浏览器是呈现网页、实现交互的工具,两者使浏览互联网大大简化,加速了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90年代后期,浏览器逐渐出现在手机、PDA等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上,用户可以运行移动浏览器上网浏览网页。新闻报道、论坛帖文、博客博文等各类信息以网页形式进行传播,这成为当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具有智能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支持应用程序的安装,应用程序由第三方软件开发机构制作,包括新闻、社交、书籍、教育等几类。许多应用程序运行即连接互联网进行更新,呈现给用户最新内容,这些应用程序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苹果公司生产的移动终端iPhone、iPad采用了这种方式,用户可在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下载需要的应用程序,目前各类应用程序已下载超过100亿次。第三方应用程序极大丰富了移动终端上的内容,对苹果公司的成功功不可没,谷歌、微软、诺基亚等全球lT巨头也看到了这种方式的价值和潜力,纷纷加大对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平台的投入。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终端上也存在运行应用程序的上网方式,目前只有聊天、杀毒等几个特定功能的应用程序为网民所普遍接受。浏览器也是一种应用程序,但单独运行浏览器不能连接互联网,只有输入网址后才能登录互联网进行浏览,与运行应用程序直接上网是不同的。

二、两种传播方式的比较研究

经过互联网专家的研究论证,一般认为,互联网传播具有信息海量、互动性强、即时传播等特点,笔者将重点从海量性、互动性、即时性等方面对网页方式和应用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网页方式发展较早,技术相对成熟,制作网页经济成本、技术门槛较低,这些因素有助于丰富网页上的内容。另外,网站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生产内容,任何普通网民都能够在论坛、博客上发布信息,进一步充实了网页上的信息。相对而言,制作应用程序难度较高,一般由专业机构制作、发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程序的数量。苹果公司的iPhone、iPad等产品已风靡全球,但截至2010年10月底,在苹果公司应用程序下载平台App Store上也只有30万个应用程序。在信息量方面,应用程序传播的信息的确比网页少了很多。 在信息的质量方面,应用程序传播的信息专业化、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应用程序分类准确精细,内容和服务专业化强,功能相对单一,专门满足网民特定的信息需求。移动终端应用程序通常采用付费下载的方式,这样的盈利模式更加简单高效,有助于开发商进一步提高应用程序的质量。一些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还将个性化信息与用户的地理位置、参与活动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互联网个性化的优点。“兜兜友”、“区区小事”等应用程序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的定位功能,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和特定需求,提供交友、聊天、寻找商家等基于位置的服务(LBS,Location BasedService)。 不同于传统媒体“你传我受”的传播模式,互联网实现了互动传播。作为互联网与其他媒体的最大区别之一,互动性在网页和应用程序上均有充分的体现。博客、论坛、社交网络等最为网民所熟悉的互动形式已经从网页延伸到应用程序,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猫扑、人人网、开心网均提供应用程序下载。不过,作为应用程序主要平台,移动终端的互动性受到了一定限制。因为无论是数字键盘,还是全键盘,或者手写,移动终端输入信息不如个人电脑那样的固定终端方便,很多网民会因此放弃进行互动。 在理想的网络条件下,两种方式均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连接互联网进行传播,但是应用程序操作起来更加便捷。浏览网页操作比较繁琐,需要启动浏览器程序、输入网址、寻找信息等步骤,有时还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而应用程序只需点击运行,免去了不断输入字符的繁琐,即可获得专业化信息和服务。
目前,无论在个人电脑等固定终端,还是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都是既有网页浏览器也有一些连接互联网的应用程序。总的来讲,两种方式各具特点,网页上内容丰富,互动性强,适合固定终端的带宽、屏幕、输入设备,而应用程序信息质量高,使用便捷,更能体现互联网传播简单、高效、专业的要求。 毋庸置疑,应用程序在移动终端上取得了成功,这种方式已经开始向固定终端转移,尝试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2011年1月,苹果公司宣布推出Mac App Store,专门为苹果公司电脑产品提供应用程序下载服务。用户可以使用苹果公司电脑通过有线网络登录Mac App Store,在上千款应用程序中查找、下载需要的服务。MacApp Store推出首日,应用程序下载量已突破百万,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称,网民对MacApp Store的热烈反响“令人惊叹”。 2011年4月网络联盟峰会上,网络CEO李彦宏表示,应用是互联网创业的三大新机会之一,目前已是应用为王的时代。应用程序演变为平台和内容的结合体,提供“一站式”、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未来发展趋势值得期待,而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将逐步被边缘化。

三、对外宣工作的启示

上世纪90年代,微软的lE浏览器依靠与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软件Office的绑定,打败了市场占有率曾达90%以上的网景浏览器Netscape,互联网给新生事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互联网,外宣工作要增强创新意识,保持对新现象、新应用的关注和研究,理性分析和判断不同传播方式的优劣,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外宣工作方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于2011年4月推出针对苹果iPad的应用程序“中国国新办”,提供政府白皮书电子书、新闻发布会视频和国家形象片视频等信息。上线以来,“中国国新办”连续多日在苹果软件商店(中国)新闻类程序下载排名居首位,受到国内外网民的广泛好评。 不少传统媒体认为,自身的新闻品牌优势并没有完全在网络平台上体现,报刊的版面在互联网上支离破碎。应用程序给了传统媒体施展的机会,《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CNN、BBC等国外媒体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南方周末》、凤凰卫视等国内媒体纷纷在不同的平台推出应用程序。传统媒体发布的应用程序一般是该媒体新闻产品的集合,延续新闻品牌蕴含的以人为本、客观报道、深度解析等价值和理念,恢复版面的表达形式,采用与传统媒体类似的以每期为单位进行销售的经营方式。以传统媒体形态存在的外宣媒体要借鉴各方面有益经验,把握发展机遇,有计划地将媒体自身以及图书、影视片、宣传资料等外宣内容制作成应用程序,以进行对外宣传推介。通过应用程序进行对外宣传,不但符合互联网发展潮流,而且有助于巩固和吸引网民的关注,增加网民对外宣应用程序的粘着度。有学者就指出,“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固化受众的习惯,因为人们的阅读行为往往是由下载的“应用”所框定的。

❸ CNNIC第三十次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如何界定网民

网民的定义: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
图 1 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
当前网民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因而需要关注互联网在这些人群中扩散的障碍。比较历年来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其中有两个原因的重要性逐年上升。2012年6月,54.8%的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是因为“不懂电脑和网络”,相比2010年6月,比例上升近十个百分点,IT技能的缺失依然是阻碍互联网深入普及的最大障碍;另一个因素则是自认为年龄太大或者太小而不使用互联网。相比之下,因为个人使用互联网意识不强(“不感兴趣”/“不需要”),或者没有上网设备而不上网的非网民比重在下降。
图 2 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原因
(二)手机网民规模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 手机网民上一波的快速增长周期在2010年上半年结束,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手机网民的增速重新出现回升势头,终端的普及和上网应用的创新是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刺激因素。当前,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同时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千元智能机”的出现大幅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
图 3 手机上网网民规模
手机上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台式电脑这一传统上网终端的使用率一直在下降,2012年上半年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0.7%,相比2011年下半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
图 4 网民上网设备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目前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
图 5 2009.12-2012.6使用各类终端上网的网民规模
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发展对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以及庞大的流动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简便的方式。在2012年刚开始上网的新网民中,农村网民比例达到51.8%,这一群体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60.4%,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比例只有45.7%和8.7%,而新网民中城镇人口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只有47.2%,这一结果显示出,相比于电脑,手机对农村网民的增长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设备的普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通过电脑使用固网的成本依然较高,在这样的限制下,通过手机终端接入移动互联网是在农村地区普及互联网更加现实的方式。
图 6 2012年城镇和农村网民上网设备比较
二、接入方式
(一)上网地点
2012年上半年,90.3%的网民在家里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与去年下半年比保持相对稳定。25.8%的网民在网吧上网,这一比例在2011年大幅下降后,目前降幅有所放缓。
图 7 网民使用电脑上网场所
(二)上网时长
2012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由2011年下半年的18.7小时增至19.9小时。一方面,网民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有效利用了碎片时间,提升了网民的上网时长;另一方面,网民对一些传统互联网的应用深度不断提升,明显增加了使用时长,比如网络视频: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网络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访问时长比一季度增加近10分钟,其他如资讯门户、网上购物等网站类型的使用时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图 8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
三、网民属性
(一)性别结构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男性占比为55.0%,比女性高出10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网民性别比例保持基本稳定。
图 9 2011.12-2012.6网民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
随着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该群体比重为17.7%,比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其他年龄段人群占比则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
图 10 2011.12-2012.6网民年龄结构
(三)学历结构
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在2012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占比均有上升,其中初中学历人群升幅较为明显,显示出互联网在该人群中渗透速度较快。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网民占比基本饱和,上升空间有限。
图 11 2011.12-2012.6网民学历结构
(四)职业结构
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比较历年数据,与网民年龄结构变化相对应,学生群体占比基本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
图 12 2012.6网民职业结构
(五)收入结构
网民中月收入 在3000元以上的人群占比提升明显,达26.0%, 比2011年底提高了3.7个百分点。
图 13 2011.12-2012.6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
(六)城乡结构
截至2012年6月底,农村网民规模为1.46亿,比2011年底增加1464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7.1%,相比2011年底略有回升。

具体信息可以查看网址。。http://roll.tech.sina.com.cn/s_CNNIC30_all/index.shtml

❹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分,北京时间11点11分,由当时任高能物理所ALEPH组(ALEPH是在西欧核子中心高能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一个国际合作组,我国科学家参加了ALEPH组,高能物理所是该国际合作组的成员单位。)组长的吴为民,从北京发给ALEPH的领导——位于瑞士日内瓦西欧核子中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伯格(Jack Steinberger)的电子邮件(E-mail)是中国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1]
1989年8月,中国科学院承担了国家计委立项的“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中国科技网(CSTNET)前身的建设
1989年, 中国开始建设互联网 --- 5年目标 --- 国家级四大骨干网络联网
1991年, 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美方提出把中国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
1994年4月,NCFC率先与美国NSFNET直接互联,实现了中国与Internet全功能网络连接,标志着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的诞生。中国科技网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
1994年,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 TCP/IP 互联网---CERNET示范网 工程 建成,并于同年先后建成
中国互联网
1994年,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1994年, 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1995 年,张树新创立首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老百姓进入互联网
1998 年,CERNET 研究者在中国首次搭建IPV6 试验床
2000年, 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2001 年,下一代互联网地区试验网在北京建成验收
2002年, 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联网的春天已经来临
2003年, 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 项目开始实施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较上年底增长5285万人。

家庭电脑上网宽带网民规模为3.92亿,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比例为98.9%。
农村网民规模为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6.5%。
网民中30-39岁人群占比明显提升,较2010年底上升了2.3个百分点,达到25.7%。
网民中初中学历人群占比继续保持增长,由32.8%上升至35.7%。
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3.4%,比2010年底降低5个百分点;手机则上升至69.3%,其使用率正不断逼近传统台式电脑。
201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7个小时,较2010年同期增加0.4小时。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域名总数为775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353万个。中国网站总数为230万个。

❺ 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

1、在1989年, 中国开始建设互联网——5年目标:国家级四大骨干网络联网。

2、在1991年, 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美方提出把中国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

3、在1994年4月,NCFC率先与美国NSFNET直接互联,实现了中国与Internet全功能网络连接,标志着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的诞生。中国科技网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

4、在1994年,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 TCP/IP 互联网——CERNET示范网工程建成,并于同年先后建成。

5、在1994年,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6、在1994年, 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7、在1995 年,张树新创立首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让老百姓进入互联网。

8、在1998 年,CERNET 研究者在中国首次搭建IPV6 试验床。

9、在2000年, 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10、在2001年,下一代互联网地区试验网在北京建成验收。

11、在2002年, 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联网的春天已经来临。

12、在2003年, 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 项目开始实施。

(5)39次互联网扩展阅读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四大阶段

1、学术牵引期。指的是互联网从美国引入中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科研单位历经数年的努力,推动互联网从信息检索,到全功能接入,再到商业化探索。

2、探索成长期。指的是逐步建立普通大众对互联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稳步成长。在这一期间,我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公司相继成立,热情高涨,一路高歌,不畏互联网泡沫期带来的考验,努力探索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3、快速发展期。该阶段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已经建立,“内容为王”的时代慢慢过去,开始转向“关系为王”的web2.0。互联网的角色关系也开始转变,内容的缔造者不再只是网站,个体用户也可以参与其中,逐步通过内容来拓展自己的关系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NS时代。

4、成熟繁荣期。该阶段正是我们目前经历的成熟互联网阶段。从微博的盛行,到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移动应用与消息流型社交网络并存,真正体现了互联网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❻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反映了一个什么情况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反映了互联网正在进一步向中高龄人群渗透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10岁以下网民占比3.5%;10岁至19岁网民占比14.8%;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40-49岁网民群体占比为18.7%;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吴铁男指出,此次新冠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和韧性,不仅在精准有效防控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在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数字惠民和数字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我国应对新挑战、建设新经济的重要力量。

(6)39次互联网扩展阅读:

《报告》还显示:

截至2020年6月份,我国电商直播、短视频及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较3月份增长均超过5%,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3.09亿,较3月份增长4430万,规模增速达16.7%,成为上半年增长最快的个人互联网应用,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带动农产品上行提供了积极助力。

网络零售用户规模达7.49亿,占网民整体的79.7%,市场连续7年保持全球第一,为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❼ 如何解读CNNIC第4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的概念该换换了

网民的定义: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
图 1 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
当前网民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因而需要关注互联网在这些人群中扩散的障碍。比较历年来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其中有两个原因的重要性逐年上升。2012年6月,54.8%的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是因为“不懂电脑和网络”,相比2010年6月,比例上升近十个百分点,IT技能的缺失依然是阻碍互联网深入普及的最大障碍;另一个因素则是自认为年龄太大或者太小而不使用互联网。相比之下,因为个人使用互联网意识不强(“不感兴趣”/“不需要”),或者没有上网设备而不上网的非网民比重在下降。
图 2 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原因
(二)手机网民规模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 手机网民上一波的快速增长周期在2010年上半年结束,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手机网民的增速重新出现回升势头,终端的普及和上网应用的创新是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刺激因素。当前,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同时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千元智能机”的出现大幅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
图 3 手机上网网民规模
手机上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台式电脑这一传统上网终端的使用率一直在下降,2012年上半年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0.7%,相比2011年下半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
图 4 网民上网设备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目前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
图 5 2009.12-2012.6使用各类终端上网的网民规模
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发展对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以及庞大的流动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简便的方式。在2012年刚开始上网的新网民中,农村网民比例达到51.8%,这一群体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60.4%,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比例只有45.7%和8.7%,而新网民中城镇人口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只有47.2%,这一结果显示出,相比于电脑,手机对农村网民的增长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设备的普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通过电脑使用固网的成本依然较高,在这样的限制下,通过手机终端接入移动互联网是在农村地区普及互联网更加现实的方式。
图 6 2012年城镇和农村网民上网设备比较
二、接入方式
(一)上网地点
2012年上半年,90.3%的网民在家里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与去年下半年比保持相对稳定。25.8%的网民在网吧上网,这一比例在2011年大幅下降后,目前降幅有所放缓。
图 7 网民使用电脑上网场所
(二)上网时长
2012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由2011年下半年的18.7小时增至19.9小时。一方面,网民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有效利用了碎片时间,提升了网民的上网时长;另一方面,网民对一些传统互联网的应用深度不断提升,明显增加了使用时长,比如网络视频: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网络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访问时长比一季度增加近10分钟,其他如资讯门户、网上购物等网站类型的使用时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图 8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
三、网民属性
(一)性别结构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男性占比为55.0%,比女性高出10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网民性别比例保持基本稳定。
图 9 2011.12-2012.6网民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
随着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该群体比重为17.7%,比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其他年龄段人群占比则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
图 10 2011.12-2012.6网民年龄结构
(三)学历结构
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在2012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占比均有上升,其中初中学历人群升幅较为明显,显示出互联网在该人群中渗透速度较快。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网民占比基本饱和,上升空间有限。
图 11 2011.12-2012.6网民学历结构
(四)职业结构
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比较历年数据,与网民年龄结构变化相对应,学生群体占比基本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
图 12 2012.6网民职业结构
(五)收入结构
网民中月收入 在3000元以上的人群占比提升明显,达26.0%, 比2011年底提高了3.7个百分点。
图 13 2011.12-2012.6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
(六)城乡结构
截至2012年6月底,农村网民规模为1.46亿,比2011年底增加1464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7.1%,相比2011年底略有回升。

具体信息可以查看网址。。

❽ “互联网+”传统产业融合加速,对网约车用户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事件简介:

1月22日下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中国互联网行业整体向规范化、价值化发展,同时,移动互联网推动消费模式共享化、设备智能化和场景多元化。

❾ 世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据报道,在12月3日上午,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中国领导人在开幕式至信中表示,中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搭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互联网正在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这次技术革命的影响力可能超过过去一切技术革命的总和,互联网将从“从无到有”到“从有到无”,这个“无”是无处不在的“无”,没有人能够离开网络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