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美互联网差异在哪

1、互联网用户数量

十年前,美国是世界上的互联网头号大国,而现在很明显已经不是,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下图是中美网民的数量(PS:这其中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国的人口数量了)

当然,中美两个国家的网民数量占整个世界的31%,其中中国在亚洲的比例是51%。

2、互联网普及率

相比中国来说,美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要高很多,一般的普通公民都能利用到互联网。

但是,中国在这方面的增长空间要远远高于美国。假如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与美果相当的水平,那么,中国的网民应该可以超过10亿了。

3、互联网增长速率

提 及互联网的增长速率,对中国来说,在2000年至2010年之间的增长速率是1767%,这个速度的确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在此期间,美国只在原基础上增长 了一倍。当然,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美国在10年前的互联网水平相比其他国家来说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然而,中国当时还是比较落后的国家,所以增长的空间比 较大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数据。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有95,000,000网民,在2010年为239,000,000.另一方面,中国在此期间的网民数量由22,000,000增长到420,000,000.对比这两个数字相信就知道差别了吧。

4、因特网接入速度

在这一方面,美国就远远超出中国了。在美国的互联网接入平均速度基本上是中国的5倍,美国基本上的网络接入都是用宽带接入。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很清楚,当你看到网络连接连接速度是如何分布的(如下图)。在美国,34%的互联网连接速度超过5 Mbit /秒,而在中国,只有0.4%达到这一速度。

5、网络服务器

服务器是提供网络信息的终端,在这一方面,美国也远远超出中国。者也很能接受,因为在互联网的初期,美国救援预案超出中国,而且服务器技术在美国也会比中国好,导致有些不在美国本土的人也把自己的服务器放在美国。原因当然是美国的互联网技术比较领先了。

上图是由CIA提供的数据,显而易见得是:美国几乎提供比中国多28倍的网络服务器。我们不知道这些数据时怎样得到的,但是已经能从一方面反应两国之间在网络拂去其方面的差异了。

6、主流搜索引擎

Google在中国的搜索领域一直没有达到过称霸的地位,而且在去年Google撤出中国后,Google在中国的搜索份额更是下跌。中国的中文搜索引擎一直 是以网络称帝的。两国的主流搜索引擎为;

美国: Google
中国: Bai

7、顶级网站

美国的顶级互联网网站在全世界都是比较出名的,但是,精心的人一定会发现,中国的顶级网站一般在世界上不是那么出名,或者说并没有很多人会去使用。

美国网站TOP 5

Google.com
Facebook.com
Yahoo.com
Youtube.com
Amazon.com

中国网站TOP5

Bai.com (search engine)
QQ.com (online community)
Sina.com.cn (web portal)
Taobao.com (“China’s eBay”)
Google.com.hk (Google Hong Kong)

当然,Facebook在中国已经上不了了,google.cn也撤出中国而转向了google.com.hk,但是google.com.hk在中国任然占有很大的比重,至少还能够跃居前五。

8、主流的网络浏览器

在 中国,大部分的网民依然使用的是IE6.0浏览器(这一点也许让人匪夷所思),因为有那么多的好的免费浏览器(如高版本的 IE, Firefox 或者 Chrome等)。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国网民在安装操作系统的时候,微软会在操作系统里面自动安装IE6.0,尤其是使用所 谓”Windows XP系统的用户“,使用IE6.0就更常见了。

美国排前五名的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47.5%
Firefox, 25.5%
Chrome, 14.6%
Safari, 11.2%
Opera, 0.6%

中国排前五名的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87.4%
Chrome, 4.4%
Maxthon, 3.8%
Firefox, 3.3%
Safari, 0.6%

主流浏览器版本:

美国: Internet Explorer 8.0, 33.9%
中国: Internet Explorer 6.0, 41.1%

9、主流操作系统

在美国,Windows 7基本上已经取代Windows XP,但是在中国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的网民大多数还是使用Windows XP,这个比例基本上是4/5.

美国排前五的主流浏览器:

Windows 7, 32.1%
Windows XP, 31.1%
Windows Vista, 19.1%
Mac OS X, 14.9%
iOS (iPad), 1.2%(统计不包括iPhone和iPod Touch上的iOS )

中国排前五名的主流操作系统:

Windows XP, 82.2%
Windows 7, 13.8%
Windows Vista, 2.7%
Mac OS X, 0.5%
Windows 2003, 0.3%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上面的统计数据时根据接入网络的用户而来的,还有一些没有接入网络的就不在统计之内了。

10、域名

由于美国拥有好的域名和主机服务商家以及技术使得美国的域名数量又远远超出中国了。

11、全球化的攻击流量

所谓“攻击流量”,是指自然界的恶意流量,例如试图获得通过各种方式非法访问到计算机的端口,利用操作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攻击计算机,这包括所谓的端口扫描以发现潜在的计算机漏洞。美国的交通部曾经有被攻击过的”美誉“。这方面中国是第三(仅次于俄罗斯)。

结语

那么,从上面的各方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群的基数很大,更大(是美国的大约1.76倍)。
2、美国互联网基础设施远远领先于中国的,至少对终端用户来说是如此。
3、中国在互联网方面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4、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运行的软件版本比美国互联网用户落后,至少在操作系统和网络浏览器方面。
5、美国互联网行业继续领先世界,特别是因为世界各国因特网用户都需要使用其互联网服务。 (也许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情况会将持续多久呢?也许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吧。)

总的看来,美国在互联网科技及其服务技术领域远远超出中国,但是,单纯就网民数量来讲,还是中国人较多,并且这种状况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会维持下去。当然,中国的互联网领域发展空间很大,毕竟以后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对于网络的开发前景还是可观的。

幸好,我们的世界不会再2012年终结,我们可以看看以后的格局会是怎样的一个变化呢?当我们时隔多年再回头看看这篇文章以及文章中提及的状况,会不会有所改变呢?美国还会依旧是互联网领域的老大吗?中国这个发展迅速的国家会在互联网领域崛起吗?我们拭目以待。

Ⅱ 中国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哪一年

我问自己这个问题很久了。我隐隐约约的感到,我们好似正在中国上演了美国互联网的1995 – 1998年的历史,而不是大家所期望的“与世界同步”。我所看到越来越多的现象指向这个结论。其实,这个话题提出的本身就很不严密的,如此复杂的一个问题,如此不均衡的分布,做出统一的结论不可能,所以没有和大家讨论的必要。但是一些细节还是可以注意到的。
大家讲互联网是一个中国和美国保持同步的一次的机会。因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有了一种同步的假象:美国大会,小会,
blog
,媒体上的概念,当天就可以在中国被关注;硅谷新兴的应用,要不了一个月,我们就有了复制的本土版本;成功的商业模式,同时在迅速被复制。。。最近的blog
, SNS, audioblog, podcast等等的火热,就是有一次的翻版。
看似一切具备,只欠东风。而这最最重要的东风呢?恰恰是中美互联网的差距,又恰恰是等也等不来的。这东风就是用户。
互联网用户数量
2005年的CNNIC报告,中国一周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网民有9400万,占总人口的10%以下。美国的互联网用户
,经过了15年的发展,总算稳定在了70%左右。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的上网用户的绝对的数量,对门户以及流量驱动的网站产生的效果或许和美国一致,(门户网站和美国的同步崛起是个例子),但是更多新兴的网络应用,互联网相对比例就更重要了。比如,社会性软件,如果周围的朋友都不上网,一个人加了朋友,又有什么用处呢?IT圈子里这个比例高很多,所以看一看blog的兴起,大家谈论的话题最热的,还是blog本身。刘勇所说的例子说,在blog和SNS里面的用户,关注的都是Yahoo推出360,而利物浦登顶冠军杯这样的新闻却寻不到踪迹,就可见一斑了。
新增用户我的朋友开发了网站,问我意见。我说现在的用户基数太小,不足以形成规模。他们告诉我,我们等。等到中国用户达到3个亿的时候,我的网站也就成功了。我却说:千万不要等,在过去的6个月里,
中国互联网民新增了700万。这迅速增长,新用户超越老用户的时段,恰恰是中国互联网稍纵即逝的黄金时代,是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的确立自己霸主地位最重要的时期,这一点,很像美国95年到98年的互联网历史。
举例:1996年,
在中国,这样的神话也在上演。PCHOM
E.NET的李钟伟知道这个诀窍。从2000年开始(未确认)他和电信合作,在上海安装ADSL,安装人员都要当着新用户的面访问一下PCHOME
忘了本的IT圈内人士,比如我
还记不记得第一次上网的样子?还记不记得你到知道后退按钮需要多长时间?右键打开新窗口这高深的技巧是你上网几个月后经高人指点才学会的?Google是什么时候听说的?最终搞清楚服务器是什么概念,服务器如何把本地的文件系统转化为URL的地址,又花了几年?做过个人主页吗?是在第一年就会的吗?这些,就是我们的本,也是每年新增的上千万互联网用户的现实。
是笑话,更是现实
新用户的涌入导致互联网的设计要考虑到新的用户,才能有真正大的发展空间。有些事情讲起来像是笑话,更是现实。
1995年Jakob Neilson做的互联网用户调查,美国的用户在1994年的时候,只有10%的用户会拖动右边的滚动条
,浏览第一屏看不到的内容,而绝大多数,90%的用户,打开一个网站,就以为看到了全部,而不会线下滚动。这1994年美国的互联网的现实,从宏观上来说,和当今中国的互联网现实很接近,在中国,在2005年,这个比例不见得比1995年的美国高太多(没有数据支持,我隐约觉得)。
雅虎起家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网址站。雅虎的流行,是在美国新网民大量涌入的时期;Yahoo!的流行,“疯狂张贴”的广告策略立下了汗马功劳,好似中国的“红桃K”。中国的互联网的现实,就像美国的1995到1998年。有人告诉我,中国会输短消息的人远远大于会用键盘的人。我没有核实数据,但觉得很有可能。3点6亿的手机用户远大于与9400万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就大得多。手机上面ABC在一个按键上,而电脑键盘上A为什么和B隔那么远?光在键盘上找到一个字母已经不易,就不要说敲出一个单词;更不要说,中国年纪稍微大些会用拼音的也不是全部。我习惯了盲打
,写字反而不习惯了,这正应了一句话:做IT的,已经不是正常的人了。更要命的是,周围的人都不是正常的人,我们以为世界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脑子里的想法,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给不正常的人用的。。。这是很危险的。很多非IT出身,甚至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商人,反而能把软件做得很成功。这不是技术的力量,而是对用户和市场了解的力量。中国的互联网是鼠标用户远远大于键盘用户。这个世界很奇妙

Ⅲ 欧美澳日等发达国家为什么总看中国不顺眼

我们要认识到,到目前为止,中国所有的进步都是跟随型成就,还没有产生领导型成就。

跟随型国家的发展都是零和游戏,别人在那里玩,你冲进去大发展,就把别人的份额给挤压了。你不受待见,那是正常的结果。你在街上开家包子店,突然来了个人和你竞争,你竞争不过垮了,心理自然不爽。中国发展的目标是要成为领导型国家,能够在无人区开辟出新的产业,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让全世界雨露均沾。

这个世界唯一的领导型国家就是美国,美国的特征就是能够开辟出一个个崭新的产业,打破零和游戏的桎梏。

1915年美国发明汽车流水线生产,造就了汽车产业的繁荣,汽车产业至今是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的第一大工业。

二战后美国发明了集成电路,直接创造了家用电器等电子工业,索尼松下成为受益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发明了微机,直接造就了PC机和笔记本电脑产业兴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人又开创了互联网和windows这样的全新产业,完全的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形态,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和程序员们成为了受益者。

21世纪,乔布斯又发布了智能手机,直接带动了全球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网络流量猛增,运营商大规模上3G,4G,中国华为公司和中兴公司也获得了高速发展。任正非说要感谢苹果是有道理,没有苹果开创的智能手机时代极大的增加了全球网络流量,那么对运营商新建管道扩容的需求就不会有那么大。

现在美国又在搞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将又是超级大产业,中国现在紧跟美国,中国已经发现了一个道理,美国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绝对不会错。美国在过去的100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产业,在稳固自己领导者地位的同时,也带动了全世界的共同发展,这就是美国当超级大国,世界领导者的底气。

中国现在也在逐渐尝试能开创一个产业,例如量子通信,北京到上海1000公里级别通信网已经建成,已经有公司从中受益,但是总体而言,中国仍然是跟随型国家,要想减少利益冲突,减少不受待见的状况,中国必须成为能够开辟新产业,开发人类新需求的领导型国家,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让全世界受益,打破零和游戏。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是提高科技实力。

Ⅳ 中美互联网打擂,谁才是造梦机器

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的帷幕尚未拉开,那张价值2.3万亿美元的合照就在网上疯传了,类似的高端商业活动尽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放在变幻莫测的全球化大背景下,特别是中国领导人访美的历史时刻,难免让人浮想联翩,而置身其中的互联网大佬们更是做足了功课。



算是半个中国女婿的札克伯格羞涩的秀起了中文,首富盖茨的科技大宅敞开了大门,周鸿祎执着的向智能手机鼻祖苹果CEO班门弄斧,而马云、马化腾、杨元庆也与库克、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谈得起劲,惹得亚马逊的贝索斯也兴趣盎然的加入其中,未能与会的华为虽然早籍余承东之口宣示了“华为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傲娇,但还是通过微信段子手的努力,秀了一把存在感,作为高潮一幕的是滴滴的程维和领英的沈博阳终于“领证”了,加上此前落地的对Lyft的投资,中美互联网的整合在镁光灯下大佬们频频摆出的POSE之外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在这样的盛会中,旁观者也很容易找到兴奋的观察点。比如从市值(估值)看,美方11家公司合计19347亿美元,是中方14家公司的4倍,但没人敢于忽视中国互联网的潜力,中美互联网巨头的市值(估值)几乎与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GDP持平,相当于世界第八大经济体,而放眼欧洲和日本还没有与之匹敌的互联网力量,不过在趣闻和数据之外,人们更关心的是狂飙突进的中美互联网产业的竞合会呈现出怎样的态势。


抛开复杂的商业竞争,对中美互联网产业来说至少有两点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一、兼济天下VS独善其身

全球互联网产业虽然存在着一些物理隔绝和人为阻碍,但融合和渗透是大势所趋,未来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垄断和封闭不应是互联网的归宿。在阿里上市之初,马云在访谈中曾经披露过电商全球化的构想,可能的手段包括并购,但时至今日,天猫和淘宝的收入仍然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市场,京东也如是,而无论是亚马逊还是易趣都是全球化的。


未来中国将拥有10亿网民,贡献了全球10大互联网公司中的4家,但在金融风暴中阿里的股价却未能经受住考验,显示出收入和市场过度单一的高风险,未来的中国电商不能再死保国内市场,而要兼济天下,就像刘强东在这次中美互联网论坛上的发言,中国互联网要为全球创造价值。反观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因为从一开始就以全球化为目标,反而不存在此类问题,亚马逊要做的是深刻了解中国消费者,而易趣则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二、互联网VS实体经济

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廉价、充足和高水平的劳动力保证了互联网服务的快速和高效,推动了中国电商和O2O的篷勃兴起,但它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则不被看好,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正与高企的商业地产一起成为压垮中国零售业态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的情况相反,由于线下渠道结构合理,竞争充分,美国电商和零售实体高度融合,取长补短,并没有互相控制台的恶性竞争,而诸如黑色星期五这样传统零售的狂欢仍然热度十足,这似乎是一种正向促进的典型关系。


事实上,中美互联网经过之前的快速发展之后正在逐渐并轨,随着商业地产价格回归理性,以及新一代年轻人对低水平重复劳动的兴趣减弱,中国电商依赖价格战和快速物流建立起来的消费体验正在向品质服务过度,加上传统企业电商化的崛起,将使电商和实体加速融为一体,这已经为美国的经验证实,在美国十大电商中有七家是传统企业。

至于中美互联网巨头会如何搏奕,我们不妨略做猜想。

1中国梦VS美国梦是新常态

互联网将是21世纪中国梦和美国梦的新擂台,进入全民创业时代的中国互联网正爆发出远超过当年硅谷奇迹的生命力,这让新旧体制切换之下的中国经济创造了太多的赚钱机会,不过在创新红利透支之后,中美两个最发达的互联网经济体最终还是要殊途同归,这并不像滴滴程维估计得那样乐观—中国互联网比美国更有活力,事实上,当我们熟悉的这一代互联网寡头完成原始积累之后,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就只能是靠体系化的技术积累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中美互联网的造梦之争至少有一点是共通的,即能否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让互联网和传统实体共享发展成果。这是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

2有竞合,更有你死我活

巴顿将军曾经对士兵说过:战争不是靠你们为国捐躯赢得的,而是靠让你们的苦逼对手为国捐躯赢得的!中美互联网有合作,必然也有竞争,有时甚至是你死我活。


我们都知道札克伯格废寝忘食的学习中文并不是为了一展语言天赋,除了谷歌的“自暴自弃”,大多数美国互联网公司特别是社交媒体仍然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很难想象一旦那扇对facebook和twitter关闭了许久的大门完全打开,会对中国社交媒体释放出怎样狂野的冲击力。比尔盖茨开放他的科技豪宅并对中国经济不吝赞美,除了洞察世情,更有突破政策采购市场的现实希望。中国互联网公司则越来越融入美国市场,滴滴对Lyft的投资可视为一种全新的竞争策略,它与领英的合作则将推动顺风车业务与高端职场社交属性的兼容。


中美互联网虽然所处的环境和发展阶段不同,但仍有共同的基因:

1、成败是相对的,唯有创新永存

每天都有公司排队上市,每天也有理想寿终正寝,互联网让成败的界限变得模糊,今天的成功有可能是明天的鸡肋,需求总在改变,不变的是永远奔跑的心态。

2、有所得必有所失

互联网创新之路会面临很多艰难抉择,世界那么大,总要去看看,人们总是追逐光鲜的偶像,却没人关注过程中的挫折、痛苦和付出。无论中美互联网有多少不同,成功的真谛无非还是马云的那句名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Ⅳ 为什么欧洲变成了移动互联网的洼地

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 20 家互联网公司中,美国占了 11 家,亚洲国家占了 9 家,而欧洲一家都没有。在全球经济中如此发达的欧洲,为什么在互联网产业上一直难有作为呢?

互联网不同于制造业,德国产的奔驰和宝马可以无阻碍地畅销世界,但是德语的网站连欧洲国家都打不进去,互联网是高度强调速度和运营的,因此欧洲多语言的阻碍使得发展互联网的成本很高,而德国、法国这样国家的互联网公司又只能在自己本国这样一个小池塘里面发展,这样的小池塘很难能长出大鱼。

相比之下,美国有 3 亿人口,且英语世界通用,中国有 13 亿人口,外国互联网公司又很难进来,这注定使得中美的互联网全球领先。

在移动互联网上,欧洲就更加落后了,我们在法国看到许多人还在用蓝屏的功能手机,欧洲人换手机的频率比亚洲人低得多,在地铁上,玩手机的人比例很低,而在中国和日本的地铁上,一眼望过去几乎所有人都拿着手机在玩。

最后,在国际化道路上,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有了足够的实力。中国一个 IT 工程师的价格只是硅谷的五分之一,所以在具有全球化特征的移动互联网起来后,中国的互联网现象级产品能够迅速在世界上站住脚,在强调需要快速迭代的移动互联网,中国的人海战术优势明显,尤其是在版本割裂市场割裂的安卓市场上,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更加明显。-----爱在临港官网

Ⅵ 怎么看中国互联网:步入靠技术取胜的时代

中国互联网:步入靠技术取胜的时代,此言不虚。技术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谁的技术领先,谁就是领跑者。

5年间,中国互联网企业跻身全球第一阵营,互联网产业从商业创新走向商业与技术双轮驱动的创新,推动着中国从网络大国跃入网络强国。

这是近日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创新飞跃的五年:10大关键词解读中国互联网》报告给出的结论。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在中国数字经济超速发展的这5年,互联网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如果说美国是‘汽车上’的国家,中国就是‘移动互联网上’的国家。中国人的生活,正在全面向数字大陆迁移。”

阿里巴巴、网络、腾讯等传统互联网巨头与滴滴、摩拜、共享单车等这5年里密集出现的新生力量,使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从街边菜场到大型商场,小小的扫码技术和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手段加速线下场景覆盖,共享单车等中国式创新获得关键支撑并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加速改变了中国互联网行业长期“模仿”、缺乏创新能力的形象。

高红冰说:“5年前,中国云计算刚刚起步,我们的角色是技术应用者。今天,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占据前四位的都是中国的企业,我们成为了技术原创者。”

咨询公司Gartner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阿里云已超越Google跻身全球前三,成为增速最快的IaaS服务商。

“阿里云的快速成长主要源于商业创新倒逼技术快速迭代。”高红冰说,“以阿里巴巴的双11场景为例,17.5万笔/秒的交易峰值使传统IT技术无法满足,让阿里巴巴不得不从底层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安全等领域进行全系列的自主研发。”

高红冰表示,在已初步形成的互联网中美双雄格局中,中国和美国还有部分差距,但中国的互联网早就脱离了靠“商业模式”取胜的方式。高红冰特别强调:“我们在基础技术及研究领域的积累将在此后的5—10年内集中爆发。”

Ⅶ 中美之间是国际互联网还是双边互联网怎么中美海底电缆破损会导致中美间MSN瘫痪

互联网的发源地是美国 美国就相当于中心辐射全世界 只所以会因为都是因为 过海底接 第一省钱 第二省时间 第三 跨区域不会很多 难道你想从亚洲接到欧洲在道美洲? 这样不仅网速会慢 万一哪要是有故障 查起来会很麻烦的 所以 过海接才是最现实的

Ⅷ 如何看待中国互联网+时代四大领域

1、互联网+政务民生

说到政务民生,其实就是政府部门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改善民生,目前中国与美国是全球两个互联网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

从政务民生的需求角度来对比,由于我国的民生政务基础在很多方面都还比较薄弱,这就导致我国智慧城市民生需求的呼声非常强烈,而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需求市场规模也非常庞大,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中国的政务民生升级空间非常大。相比中国而言,由于美国很多政务民生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比较完善,这就造成美国的智慧城市民生需求反倒没有那么强烈。

从政府投入力度来对比,中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以上城市,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已经接近300个。各地政府计划投入政府建设的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预计未来5年,这一数字将激增到万亿元以上。与中国依靠政府力量为主不同,美国打造智慧城市更多将是依据当地市场的需求,然后主要借助民众的力量来做,当然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也正在开始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与企业参与进来,很明显中国政府对于互联网+政务民生的投入力度更大。

从政务民生的发展进程来对比,目前全球都在打造智慧城市,不过真正做得不错的并没有几个。美国智慧城市虽然在很多技术上要比我们领先,但是在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上已经比中国慢了好几个节拍。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未来在智慧城市上中国一定会甩下美国,全球新的科技中心将再次在东方升起。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互联网+政务民生就一帆风顺,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由于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事业尚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这就会导致各个政府部门的意见难统一,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挑战最大还来自于目前政府部门的人事变动频繁,很多工作就会出现因人事变动而无法及时接上的问题。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的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也不是非常高,传统体制上对于智慧城市的推进也将是一大挑战。

其次,目前我国每个城市的发展程度都不一样,不同城市的信息化基础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需要因地制宜。比如拿北京和二三线城市来对比,很明显北京的互联网信息化程度要比二三线城市高出很多,这是北京的优势。但是北京的人口众多,过去在民生服务上都存在相对比较完善的制度,如今打造智慧城市就必须要打破过去的体系,难度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许多。

其三,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个是盲目建设问题,很多智慧城市的建设都没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定位和目标,同时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应用都存在不足,没有合理规划就开始盲目建设;另一个则是网络安全隐患方面的问题,智慧城市渗透到了市政管理、公关生活以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网络安全隐患。

2、互联网+生活服务

说到互联网+生活服务,这个应用更多的则是在O2O领域。

中国会出现很多互联网与消费的结合,而美国却不一样,中国人出去吃饭频率比美国人高,外卖这几年每天订单量比美国多很多,我们约定的合作商户已经超过美国OpenTable,跟传统行业结合越来越多,产生非常多的消费方法,可能中国走在前边。

在开始跟互联网、社交的时候,中国企业还是慢半拍,美国先有模式,中国再去模仿或者本地化落实,更多中国互联网企业服务本土用户,美国企业服务全球用户,现在开始从移动互联网到O2O,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始比美国企业敏锐的细分领域划分,出现很多的模式,这次互联网浪潮可能是中国或者东方再次回到技术创新、前沿的浪潮。

不可否认中国已经开始在O2O领域全面反超美国。目前O2O在美国市场正在遇冷,而中国的O2O却热火朝天,以至于美国资本家不得不对中国O2O撤资,担心中国会在这个领域超越美国,并制造舆论唱衰中国O2O。那么,为什么中国的O2O要比美国强呢?

我们先来看O2O真正的鼻祖,实则是团购Groupon,目前市值只有27亿美元左右,而美团目前的估值已经超过百亿美元,大众点评和网络糯米的估值也比Groupon高。团购背后折射的是巨大的消费市场规模,足见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要远远超过美国。2014年7月,用户在网络上搜索家政类服务的次数同比增加了133%;“钟点工”、“月嫂”的网络搜索指数同比增长233%、151.5%。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政府对于互联网+创业的支持力度,可谓远远胜过美国,由于政府鼓励全民创业,并为创业者创造众多良好的条件,如今从事互联网+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各类孵化器拔地而起,中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迎来了史上最好时期。不可否认,美国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其创业基础设施要比中国好,但是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上美国得向中国学习。

最后不得不归功于中国的创业者热情了,甚至可以说,今天中国创业者们的热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过去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创业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今天却已经有很多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事件,在互联网+生活服务领域最为突出的当属“饿了么”的创业团队,几乎全部都是来自年轻的校园团队。

当然,中国的O2O创业者失败案例也非常之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的互联网+生活服务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在很多细分领域的生活服务,用户消费频率并不是非常高,这就导致了很多细分O2O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平台难以坚持下去。尤其是对于上门服务来说,服务水平的标准化建设、安全以及隐私问题、场景限制等对O2O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第二个困难,线上与线下如何实现无缝结合,这个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当前的O2O创业战局来看,大多数的创业者都是来自于互联网,而并非线下传统行业的从业者。对于O2O来说,更重要的在于线下服务,这就导致目前国内的O2O创业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状:懂互联网的不懂互联网行业,而懂传统行业的却不懂互联网,这是两个时代所出现的一种断层。

第三个困难,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目前整个互联网+生活服务的消费还需要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相对来说还好一点,但是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对于各式各样的上门服务还不是特别习惯。就拿上门推拿来说,目前这种上门服务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到了三四线城市,消费者觉得上门推拿是一个比较难接受的服务。

3、互联网+交通

说到互联网+交通,美国有Uber,中国有滴滴出行,这是全球两大出行O2O平台;美国有谷歌地图,而中国有网络地图、高德地图;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似乎旗鼓相当。但是除了打车、专车领域之外,代驾、顺风车、巴士、租车等领域的出行市场依然规模庞大,中国在互联网+交通领域要实现超越美国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毫无疑问,中国拥有更多的人口,其出行市场需求自然是美国的很多倍。但是在中国各大城市,每天还有很多人经常打不到车,出行不方便成为了很多城市居民头疼的问题。互联网+交通的到来,各类出行O2O纷纷崛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部分人群的需求,同时也促成了这类平台的蓬勃发展。

其次,目前在中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交通拥堵的问题,交通问题急需改善,借助大数据打造智慧交通也就成为了各个城市的交通部门最关心的问题,而高德地图、网络地图通过借助大数据为用户提供智慧导航无形之中也带动了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

最后,从中国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以及高铁的飞速发展来看,中国在交通方面的基础建设也正在全面追赶美国。但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的交通发展与美国相比,还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借助与互联网的结合,中国智慧交通领域的发展也更有潜力。

那么,要想在互联网+交通领域快速实现超越美国,中国还需要迈过哪些门槛呢?

门槛一:过去,中国的很多所谓专车实际上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黑车”,当然这个“黑车”只是指经营上的不合法。而今天盛行的专车O2O,实际上基本上都来自于私家车,这些都将面临政策监管的风险。不仅只有专车,P2P租车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风险。如何管理好如此大规模的私家车,保证出行安全对于政府来说是一道不低的门槛。

门槛二: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越来越明显,中国的城市正在涌入越来越多的人口,交通拥挤的问题也随之越来越严重,打造城市智慧交通不仅需要大数据、各类出行O2O,与此同时,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推行也至关重要,从时间上来说,打造城市智慧交通既迫在眉睫,同时又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4、互联网+金融

说到互联网金融,恐怕当前全球范围内当属中美两国最耀眼。美国第三方支付有PayPal,中国有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和正在崛起的移动支付、微信支付。P2P在美国开始,却在中国迎来了爆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跑在了美国前面很多。

首先跟中美两国的家庭理财习惯有着莫大的关系,美国人都习惯于花光每个月收入,然后靠贷款过日子,没有储蓄投资的习惯。而中国人就不一样,中国人都需要存钱为孩子教育、医疗、房车等做考虑,也就有了储蓄的习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则恰好满足了中国大批草根阶级投资理财的需要。

其二,从传统银行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过去在金融领域拥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这就导致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监管非常严格,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步的门槛非常之高。相比之下,中国的金融体制和监管发展还不是非常完善,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上基本上处于空白,而政策的出台需要时间,这反倒促成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

其三,美国金融经过百年的发展,拥有比较完善的,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这就导致了服务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很难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多的理财产品。而中国的传统银行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银行利率偏低的现象,这是导致用户向互联网金融流失的主要原因。

不可否认,这两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迎来了蓬勃发展,但是也爆发出了很多的问题,跑路、平台倒闭现象至今仍然没有终止,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至今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一:面对P2P平台存在的系列跑路、平台倒闭问题,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也迎来了监管时期,这必然会加速整个行业的淘汰赛,对于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如何把握好监管力度就至关重要了,监管太严,不利于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监管过松,同样也会爆发出很多小问题,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松弛有度并没有那么容易控制。

挑战二:过去传统银行对金融的垄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弊端,互联网金融由于具备互联网的特性,也更容易形成自然垄断,这是中国互联网金融需要警惕的。比如目前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几乎是支付宝一家独大的局面,不过好在有了微信支付的冲击,而在P2P理财领域,蚂蚁金服与陆金所又纷纷推出平台模式,企图称霸整个P2P江湖。消除自然垄断,保持行业持续的良性竞争发展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挑战三:目前整个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还需要极大的完善,这个并非是一天两天的时间可以完成。虽然目前很多平台都已经推出了各项征信系统,但是用户信用数据的收集并没有那么轻松,尤其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要实现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普及,难度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