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互联网发展
① 我国互联网发展有哪些特征
我国互联网发展有七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互联网从“链接”向“连接”的转变。这也是COWMALS的前提。整个互联网站与站之间、网站跟用户之间的连接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相对轻的弱连接,向深度的数据交互的强连接转变,这是一个特征。这个趋势在我们的调研数据中可以体现出来,网站的外部流量来源结构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搜索虽然占比还是比较大,但是已经弱化了,SNS、微博成了网站流量增长的新动力,社会化网络将连接未来。
第二个特征是开放+分布,一站之内的模式彻底终结。从2010年开始,站长们更多地开始实施开放的布局,以及服务的提供模式、服务的分发模式等,已经从原来的封闭做站、从站与站之间单纯的互换链接,转变为走向丰富的分发模式。调查数据显示,近80%的站长会把网站和开放平台进行整合,以获得更多的用户。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站长都选择了拥抱互联网的开放潮流。
第三个特征是Web+App两翼齐飞,构建互联网服务商基本业务的新格局。互联网在从信息网络向应用网络转变,而Web浏览器是统一的容器,App应用作为增量表现力更是强劲。未来网络将是天下四分的局面:Website、Web App、移动App、Software,只不过Web离云更近一点,所以说Web是COWMALS的基础。
第四个特征是移动设备终端开启的新时代。手机移动设备是Web+App布局的核心,互联网服务商的重心正在全面向Mobile移动。DCCI去年的一项调查就发现:中国用户登录微博和SNS的方式中,手机登录占比均在35%以上;手机网民将于2013年全面超越PC网民。另外,从开发者的角度看,微博开发者也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上,用户也是更加倾向于使用各种各样的APP应用。
第五个特征是互联网App化。App成为应用的基本形态,客户端软件向Web App演进。从App生态来讲,不管是基于OS的App还是基于移动各种各样的App分发通路,一定是多渠道、多通路、多个分发平台。
第六个特征是LBS将成为各类互联网服务的标配。LBS是指基于位置的服务,这一特点也是COWMALS的基准。过去我们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模式,如对用户进行判别的话,IP是比较重要的信息。但在移动互联网,尤其是随着位置服务的发展,人机合一的阶段已经到来,现实和虚拟的连接性得到空前的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位置就成为服务的基准。
第七个特征是网络正在向社会化网络的方向演进。
② 请问有谁知道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史
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中国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互联网的呢?,今天我就在大家来了解一下!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较2016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6月,我国国际出口带宽为8,826,302Mbps,半年增长率为20.6%,IPv6地址数量为23555块/32,半年增长0.53%。2018年第二季度,我国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21.31Mbit/s,较2017年第二季度提升51.0%,我国移动宽带用户使用4G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平均下载速率达到20.22Mbit/s,同比2017年第二季度提升50.2%。截至2018年6月,我国固定宽带和4G网络用户下载速率双双超越20Mbit/s,网络视频下载速率也取得较大幅度的提升。与此同期,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8.3%,较2017年底提升了0.8个百分点。
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技术上的挑战,而人们的生活也将会和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
来自:云南画眉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③ 当前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新模式新业态的先进性是根本原因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信息技术深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流通"的产物,是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业态。
与传统线下商业模式相比,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具有显著优势。一是克服了传统线下商业活动的局限性。在交易时间上,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的经营时间限制,变成24小时全天候。在交易空间上,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的物理界限,市场容量、交易商品、交易主体无限扩大,且规模扩张的边际成本趋于零。
2、电子商务发展条件成熟是主要原因
按照事物发展规律,事物经过初始阶段导入,进入快速成长时期,然后被新生事物升级替代。我国电子商务也呈现出这种阶段性特征,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10多年"量"的积累,于2005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个发展阶段,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条件,包括消费人群、技术条件、资本投入、产品供给等关键因素同时具备,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宽松政策环境是重要原因
各级政府对电子商务均持鼓励发展的态度,简政放权、鼓励创新、放水养鱼,为电商企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空间。政府在"无为"中体现"有为",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3)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扩展阅读
我国“互联网+”的纵深发展,或者说产业互联网的顺利推进还存在以下的制约要素:
1、制度不适。目前信息生产力还未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主要是受到了原有基于“工业经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具体体现在制度安排上的落后。比如:没有促进信息(数据)的流动与共享的政策;只有IT投资预算制度,没有购买云服务的财政支持制度;再比如,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等等。
2、观念落伍。目前我国的传统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观念固化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因袭原有的信息化老路,对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服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应用,也没有适应消费者作为主导的商业格局的转变。
3、基础设施滞后。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持续进步相比,宽带、现代物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城乡、中西部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信息经济的深入普及、应用。
4、技术创新体系陈旧。当前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仍然倚重传统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国有企业,相关的产业扶持资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些依赖补贴的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效果不佳。
5、小微企业环境欠佳、经济活力不足。尽管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政府扶持措施仍难落地,体现为对小企业重视不足,更多的扶持政策还是落在“中型企业”上。在国家经济“降速转型”形势下,“大众创新”愈发受到重视,而承担“大众创新”的主体正是小微企业。
6、人才匮乏、教育体系落后。目前,与低技能的劳动力相比,适应“信息经济”发展的相关专业人才非常短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比如,电子商务人才、移动互联网人才、互联网金融人才等领域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④ 我国发展互联网的意义
有互联网,我知道了你,知道了他,谁想让别人知道,就得发展互联网,发展了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加充实,更加完善,就有了互联网给你的回报,利润!!
⑤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我国互联网发展情况:
互联网的发展始于冷战时期,在60年代末期由于美苏之间的全球争霸,为了预防核战争对本国通信系统的影响,美国开始研究如何防止核打击。这也是互联网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理念——在遭受一次核打击之后,能够迅速恢复并保持通信不被中断。互联网的前身是美国陆军网络APRANET——先进网络基础结构,这个网络与传统的通信网有很大的差别。传统通信网的发展经过了磁石、步进、纵横最后发展到程控,直到现在的ISDN、BSDN、ATM等等移步转移模式这样一个宽带网络的发展趋势,再下一步可能就是NTN这种互联网络结构。
首先,互联网是没有中心的,互联网的结构是无中心的结构,这也是为了当初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没有任何一个打击能够把它的中心控制部门摧毁,它的每一个结点、每一个连接点在遭受打击之后都能够与其他结点迅速恢复并进行通信。
第二,互联网的寻址方式是全球寻址,也就说它的地址资源是在全球进行统一的配制的。现在大家所使用的互联网是IPV4的网络,这个网络现有的地址总数大概在40多亿个。互联网是由美国开发演进而产生出来的,所以网上地址资源、地址资源的分配实际上也是由所美国所控制的。现在美国所拥有的IP地址总数有20多亿,近30亿个,占全球的74%左右。中国现在拥有非常少的地址资源,也就5000万左右,只占1%多一点。
互联网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是军方的一个系统,然后演进并逐步扩大它的应用。开始是四家大学进行互联,然后扩展到13个点,形成了10个美国国内辅根服务器放置地点。在此之后互联网尽管应用于教育和科研部门,但它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部门包括许多政府部门应用起来。在商业部门开始参与之后,互联网商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在1984年进行过一次调查,要求美国所有参与互联网的研究机构和当时与互联网互联的机构就以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美国把互联网推向全世界,它对美国的安全、发展会有什么影响,会有哪些不利方面,大家的建议是什么。在中国互联网协会筹备前后我们也曾与美国互联网的机构和美国一些研究互联网TCP/IP协议的专家进行沟通,他们也谈到这件事,很多人提出了建议,其中就包括互联网建立之后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如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象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等,这些事情在当时都有预见。在综合平衡各种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决定还是把互联网商业化,推向全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思维和贡献,美国对互联网在全球的应用、对网络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美国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把它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意志力植入到了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最基础的寻址方式,因为互联网的地址资源关系到整个互联网的发展空间。现在,地址资源由ICANN这个组织进行全球分配,ICANN是全球域名和数字资源分配的机构,这个机构是美国专门成立的,它的前身是IANA,是专门成立起来用于全球互联网资源分配的。美国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互联网控制起来。那它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呢,这是美国和别的国家思维不一样的地方,它提出互联网是无国界、无管理、无法律、无政府的,是民间产生的一个网络。ICANN是一个民间组织,民间组织的特点是尽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但政府只被当作是一个政府咨询委员会,不起决定作用,由ICANN理事会的19名成员决定全球网络地址资源分配政策。通过这一点,它就可以把全球地址资源的政策掌握在自己手里。ICANN与美国商务部签订协议,由美国商务部授权它进行互联网地址的分配,ICANN在互联网管理方面制定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经过美国商务部的同意。通过这一点就可以避免其它政府通过联合国或其它政府间组织去呼吁在互联网上各国应该平等的这类倡议,同时又把全球的地址资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对于这一点我们和世界各国都很清楚。所以从98年、99年开始在接入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之后,全球普遍要求对当时的IANA进行改革。原来ICANN的所有理事全部由美国人担任,现在则由五大洲的网民投票推举理事,中国科学院的钱华林研究员在去年6月23日经过全球投票和ICANN理事会批准,也当选为ICANN理事会的理事,他的任期是三年半。虽然现在ICANN吸收了各国的参与,但是政策的主导性还是在美国人手里。
互联网的发展到今天为止,美国在互联网的推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互联网的发展、应用和普及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美国的影响。我们在2001年互联网协会刚刚成立的时候曾经访问过美国,就互联网的管理和安全等问题和设在华盛顿的国际互联网协会进行了沟通。当时我曾就美国发电子邮件或接收电子邮件是否会有检查提问,因为当时国内一些专家曾向我们反映发往美国的一些信件美国人收不到,这些信件当中可能包含“信息检查”、“信息安全”这样一些词。他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讲一个例子,如果你给我发了一封邀请信,邀请我去赴你的晚宴,这封信在互联网上相当于你给所有人发出了一封信,尽管我们是点对点地在进行通信和邀请,但是网上的安全并不能保证信息的隐私性和可靠性。他并没有回答美国是否会检查邮件,但他以这种方式告诉我有这个含义在里头。
互联网从便利、方便的特点,从连接全球信息基础库这样角度来讲,它的作用远大于它还存在的问题。1987年,我们国家第一封“跨越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发出。94年4月20日,我们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当时接入的一条线是由Sprint公司提供的一条64k的数据线。现在,我们的出入口带宽已经在53个G以上,应该说这个数量已经有了百万倍的增长。现在CN域名的数量已经超过60万,而当时我们CN域名的服务器还放在联邦德国的卡尔斯摩大学,因为我们当时没有自己的域名服务器,后来才把服务器搬回国内。现在我们的IP地址总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与网民数量相比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网上大量应用时要使用动态IP地址,因为我们的地址资源不够。这种情况在这一两年已经得到了大大的缓解。在2000年筹备成立互联网协会时,中国拥有的IP地址数是1700万个,这两年已经增长了3倍,目前上网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600万台。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道路非常曲折,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而不是从八抬大轿抬出来的。民间通过ISP、ICP和风险投资在互联网的普及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政府从互联网发展的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互联网可能产生的问题,针对互联网出现的问题制订的政策每年在全世界都要受到一些指责。现在来看,尽管我们的很多政策在当初受到了指责,但各国现在都认识到互联网必须是有管理、有法律,而且互联网是有国界的,不是无国界的。互联网从技术上讲是无国界的,但它的管理是必须的,它的规范也是必须的,它必须要从一种随意性、无管理和无规范的状态转变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互联网的业务经营模式和种类很多,但相对来说形成比较完整的业务价值链主要有以下几个:传统业务的接入服务,它由电信运营商提供业务;网络游戏,由网络游戏服务提供商、游戏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一连串的服务商形成价值链;短信业务,通过ICP、服务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包括移动服务提供商、即时通信、网络广告、网络搜索等业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价值链。同时我们看到还有其它一些业务尽管开展得如火如荼、热火朝天,但是因为价值链不完整,或者因为在价值链形成过程当中市场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二异性,导致这些业务没有形成对网络产业自身的强有力的支撑,还没有为网络的从业者带来很大的利益。
这些年来中国信息技术的变革也是全球信息产业变革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电信和IT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发展过程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整体速度。结果是中国电信网络的发展非常普及,现在电话的用户数(包括移动电话)超过了5亿户。从全球来讲,美国电信产业从1984年AT&T分解之后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美国的迅速发展导致电信设备的研制、电信网络的建设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信息应用的消耗量,使网络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大量过剩,直接的结果是导致大量的电信公司陷入了破产或经营不善的境地。
在我国可看到这样几个趋势:一个就是电视、计算机和其他消费家电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通信领域技术的融合,使传统通信领域的游戏规则和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们国家已经由原来以中国电信一家独大的状态演变成几家大运营商在网络运营方面共同竞争的状态,在信息服务方面有多家信息服务提供运营商在进行全方位的竞争;产业间融合的趋势正逐步加快,创造了更多的产业发展机会,产业融合使整个消费电子类产品已经成为各个企业争夺非常集中的焦点,如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和数码产品等。刚才我谈到了美国、英国等一些国家,如沃达丰、BT等,因在电信方面过分的投入,以及后来在管治政策方面出现严重问题,主要是在移动牌照拍卖方面导致企业负担沉重,使得这些电信运营企业不得不低价变卖他们的通信网络。这反过来给了中国、日本、韩国这些后发展起来的IT大国很好的机会。最近中国网通集团收购了环球亚洲电讯的整体网络,中国运营商不仅仅在国内提供电信服务,也在立足于面向未来,逐步开始向全球提供电信服务和网络接入服务,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从信息技术来讲,全球的IT制造业逐步向中国转化,一个是由于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再一个就是近些年中国工人的水平和整个IT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中国作为全球IT制造业基地的形象正逐步地确立起来。从IT业市场来讲,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T产业市场,吸引全世界的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技术的研发机构将关注的焦点放到了中国地区。新技术的应用在中国取得了快速的增长,如大家普遍使用的闪存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迅速应用起来。还有象QQ,QQ实际上是广东电信的一个课题组研究的一个小项目——即时通信,去年已经突破了5个亿的收入,在互联网上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在面向全球的信息技术产业变革和调整的过程当中,中国信息产业保持比较理性和稳健的步伐,使中国电信运营商在全球动荡的情况下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在全球IT产业陷入冰河期的时候仅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已经开始从谷底走出来,进入一个春天。中国设备制造商在全球IT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抓住时机,现在在互联网的高、中、低端设备方面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确立了很好的基础和地位。另外,中国这几年网络设备的快速增长,包括终端市场,在今后一两年内还会保持持续增长,而且这种持续是受前几年增长的带动。在前不久我们有一个分析,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中国网民将近达到一个亿。这第一个一个亿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达到二个亿就比较难了。这就需要城市的应用、互联网的应用、IT技术的应用以及网络与大家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成为大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才有可能达到。在达到第二个亿之后,要达到第三个或第四个亿就非常费劲。因为从整体上来讲,国民收入、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必须达到相适应的一个地步,互联网的发展依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我们现在实际上是超前于国民经济发展。从未来来看,我们应该很清楚,当网民数量达到第三个亿或第四个亿,当网络运营商建设网络规模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会受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现在建设的IPv4的网络仅仅是中国电信在国内的带宽总量就超过了2500个G,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上面可承载的信息内容和可以为公众提供的服务是非常大的。2500个G的概念是如果家庭上网使用专用1兆的带宽,那么它可为2500万用户提供服务。实际上大家使用的都是共享带宽,而且日常家庭上网的基本功用已经基本满足大家的使用。在2005、2006年之后,IPv4网络建设的速度也将放缓。同时大家可以看到,IPv6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几大运营商,包括教育网、科技网等等都已经参与到IPv6实验网的建设当中去。随着实验的进行,商用实验网将很快推出,按照中国电信、网通、移动这几大运营商习惯来看,推出的速度会非常快。我们初步估计在2010年前后,IPv6将占据国内互联网的主流。同时大家应该看到IPv4不会退出这个市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两种制式都会保留。因为在网络设备上,IP v4、IPv6双栈路由器已经非常普遍,高端路由器的开发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使用IPv6不会影响IPv4业务的开展。
我们返回来看,10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成绩巨大、辉煌。互联网给中国的老百姓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信息平台,在这个信息平台上,由中国的网民、中国的老百姓自己去选择了解什么东西。在传统上,我们所接受的信息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相交流所得到信息都是单向式的。从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来讲,大家接受信息的模式是大家很关注、很相信、很接受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但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具有一个平等的平面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获取信息又使人们认识到什么是信息,哪些信息是自己所需要的。同时人们获取信息时会发现在发布信息、获取信息过程当中自己应该拥有的权力,进而人们发现了自己在社会当中应该拥有的权力。我觉得这是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和普通老百姓在思维、意识和创新的观念上带来的巨大改变。现在大家以平常心态看待网上出现的QQ、ICQ或网上社区,而在10年前我们看待这些新鲜事务的时候首先要看这些是不是政府认可的或者是不是大家的公共观念可以接受的。现在,我们对于创新的想法,对于创新的意识和观念与以往具有本质的不同。网络给予大家一种在网上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是以往任何一种媒体不具备的,也不能够给予中国老百姓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带给大家的思维定势。互联网的发展真正能够使中国13亿人的智慧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创造出无穷的力量。这种平等的平台为大家提供了实现的机会。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来许多问题。我们在网络资源方面非常紧张,只有5000万的资源,却有将近1个亿的用户。通过向APNIC、Verisign申请,我们已经与Verisign公司达成协议,将Verisign的一个服务器移至中国境内,这对于我们国内互联网的互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互联网的资源、互联网市场经营模式、管理方面、业务规范、上网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国内的从业者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地探索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生存方式。在前不久的互联网大会上,各方面的专家和业界的精英与领袖们都在这方面进行针锋相对的探索,在网上也有热烈的反映。另一方面,政府制订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政策也是一个逐步探索逐步成熟的过程。我们很早就明确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这样一个方针,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网上的许多业务仍然存在主管部门的职能交叉、分工不清的问题,也导致网络发展和管理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是政府从国家整体战略上对互联网管理和互联网发展逐步思索、探索得越来越清楚的过程。在制定政策、法规、行为规范方面会有更加成熟、宽松和适合网络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出台。
⑥ 我国互联网发展有哪些特征
我国无互联网发展有七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互联网从“链接”向“连接”的转变。
这也是COWMALS的前提。整个互联网站与站之间、网站跟用户之间的连接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相对轻的弱连接,向深度的数据交互的强连接转变,这是一个特征。这个趋势在我们的调研数据中可以体现出来,网站的外部流量来源结构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搜索虽然占比还是比较大,但是已经弱化了,SNS、微博成了网站流量增长的新动力,社会化网络将连接未来。
第二个特征是开放+分布,一站之内的模式彻底终结。
从2010年开始,站长们更多地开始实施开放的布局,以及服务的提供模式、服务的分发模式等,已经从原来的封闭做站、从站与站之间单纯的互换链接,转变为走向丰富的分发模式。调查数据显示,近80%的站长会把网站和开放平台进行整合,以获得更多的用户。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站长都选择了拥抱互联网的开放潮流。
第三个特征是Web+App两翼齐飞,构建互联网服务商基本业务的新格局。
互联网在从信息网络向应用网络转变,而Web浏览器是统一的容器,App应用作为增量表现力更是强劲。未来网络将是天下四分的局面:Website、Web App、移动App、Software,只不过Web离云更近一点,所以说Web是COWMALS的基础。
第四个特征是移动设备终端开启的新时代。
手机移动设备是Web+App布局的核心,互联网服务商的重心正在全面向Mobile移动。DCCI去年的一项调查就发现:中国用户登录微博和SNS的方式中,手机登录占比均在35%以上;手机网民将于2013年全面超越PC网民。另外,从开发者的角度看,微博开发者也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上,用户也是更加倾向于使用各种各样的APP应用。
第五个特征是互联网App化。
App成为应用的基本形态,客户端软件向Web App演进。从App生态来讲,不管是基于OS的App还是基于移动各种各样的App分发通路,一定是多渠道、多通路、多个分发平台。
第六个特征是LBS将成为各类互联网服务的标配。
LBS是指基于位置的服务,这一特点也是COWMALS的基准。过去我们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模式,如对用户进行判别的话,IP是比较重要的信息。但在移动互联网,尤其是随着位置服务的发展,人机合一的阶段已经到来,现实和虚拟的连接性得到空前的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位置就成为服务的基准。
第七个特征是网络正在向社会化网络的方向演进。
从我们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整个中国互联网其实已经社区化了。因为由用户所产生的内容流量占比已经超过了一半,而其他占比,尤其是新闻资讯占比甚至有明显下降,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占比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视频占比有一个明显上升。这样的一个趋势,也正是所有站长更多地选择把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放在社区这个部分的原因。
⑦ 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
1、在1989年, 中国开始建设互联网——5年目标:国家级四大骨干网络联网。
2、在1991年, 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美方提出把中国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
3、在1994年4月,NCFC率先与美国NSFNET直接互联,实现了中国与Internet全功能网络连接,标志着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的诞生。中国科技网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
4、在1994年,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 TCP/IP 互联网——CERNET示范网工程建成,并于同年先后建成。
5、在1994年,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6、在1994年, 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7、在1995 年,张树新创立首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让老百姓进入互联网。
8、在1998 年,CERNET 研究者在中国首次搭建IPV6 试验床。
9、在2000年, 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10、在2001年,下一代互联网地区试验网在北京建成验收。
11、在2002年, 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联网的春天已经来临。
12、在2003年, 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 项目开始实施。
(7)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扩展阅读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四大阶段
1、学术牵引期。指的是互联网从美国引入中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科研单位历经数年的努力,推动互联网从信息检索,到全功能接入,再到商业化探索。
2、探索成长期。指的是逐步建立普通大众对互联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稳步成长。在这一期间,我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公司相继成立,热情高涨,一路高歌,不畏互联网泡沫期带来的考验,努力探索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3、快速发展期。该阶段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已经建立,“内容为王”的时代慢慢过去,开始转向“关系为王”的web2.0。互联网的角色关系也开始转变,内容的缔造者不再只是网站,个体用户也可以参与其中,逐步通过内容来拓展自己的关系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NS时代。
4、成熟繁荣期。该阶段正是我们目前经历的成熟互联网阶段。从微博的盛行,到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移动应用与消息流型社交网络并存,真正体现了互联网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⑧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网络,曾经对人们来说是两个陌生的名词,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人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
作为我国较早“触网”的人之一,刚刚当选上海市“科技精英”的李建华说自己很幸运,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他接触了十几代计算机,见证了网络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亲历网络攻防战的步步升级……
早期计算机能耐小
1982年李建华考入上海交大电子工程专业之前,从没接触过计算机。“那时候只接触到收音机、电视机,觉得电子很神奇,所以想学无线电。”李建华说,谁知最后“闯荡”到信息安全这一行当。
实验室里抢“鲜”上网
李建华的导师诸鸿文教授称得上是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开拓者。上世纪80年代末,他领衔建立了交大远程协作实验室,成为国内最早上网的实验室。李建华说,那时候,上网是件很新鲜的事,实验室通过欧洲线路连上国际互联网,还建立了当时非常稀罕的电子邮件系统。
李建华第一次上互联网,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查询资料。当时,国外高校实验室为了便于协同科研,已经实现了网上数据共享。他还记得,自己上大学至今,至少接触过10代以上计算机,亲眼见证了计算机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代数更新的速度很快,每次更新,从微电子到存储技术都有新进展。而网络则是随着人们对收发邮件、交流、交易等的需求逐渐普及开来。”
安全攻防步步升级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速之客”——黑客和病毒。李建华告诉记者,黑客、病毒自单机、局域网时代就已经出现,只是当时影响较小,到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攻击对象逐步扩张,从破坏硬件、控制系统到占用计算资源,破坏性越来越强。
“因为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像停电一样,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李建华说,我国科技部敏锐地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将信息安全单列为一个主题,李建华从此成为一名“信息安全卫士”。
“研究信息安全,是件很有趣的事,需要人的天分。”他说,比如木马病毒,如果我们能吃透它如何最小化、如何隐蔽、如何躲过杀毒软件升级,把这些技术用在国家安全保障上,很有意义。如今,信息安全的内涵从最初的信息保密到如今的攻防、测评、管控。
展望未来,李建华认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电三网融合将是中国未来的趋势。“老百姓将能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李建华说。
⑨ 十八大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十八大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九大成就:
1、着力加强互联网发展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完善了网络强国推进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发展形势和面临趋势,及时加强了我国互联网发展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确立了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加快实施和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五年来网络空间国际竞争力持续不断提高。
2、大力推动互联网和经济发展领域深度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根据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及时做出了经济新常态重要战略判断,制定和实施了“互联网+”、大数据等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到经济发展各领域,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应用已经深刻改变经济发展各领域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速,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培育和增多,有效适应和引领了经济新常态。
3、积极深化互联网在社会发展领域普及应用,促进了信息惠民便民和利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医疗、文化、社保、养老等领域与互联网加快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等新业态促进了优质资源流动,促进了城乡协调和共享发展。电子商务应用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012年的7.89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年底的22.97万亿元,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移动支付模式快速普及应用,加速推进我国迈向无现金社会时代,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社交通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正在为我国人民创造一种令很多国家向往和羡慕的新生活方式,科技改变未来因互联网应用正在加速实现。
4、多层次完善互联网发展法制环境,保障了互联网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我国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先后在网络安全、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约车、网络借贷、互联网广告、互联网直播、网络出版、网络交易价格监管、网络支付、网络募捐、移动智能终端软件预置等领域出台了一大批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时填补了新业态监管的空白,有效地防范了新业态风险发生,特别是《网络安全法》的出台,极大优化了互联网发展法制环境,夯实网络强国建设法制保障。
5、持续强化网络空间全面整顿治理,促进了网络空间规范和有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级网信、工信、公安、文化、工商、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在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新闻、互联网网站、网络直播、网络拼手气、互联网文化、互联网金融、电信诈骗、移动应用、互联网账号、云服务等多个领域持续开展各类专项治理行动,剑指网络顽疾,保持高压态势,形成持续震慑,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的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6、大力加强互联网治理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了网络空间治理国际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参与互联网治理国际交流和合作,连续召开了三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及中美、中英、中新等互联网论坛,尤其是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五点主张,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赏,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全球互联网治理领域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7、加快构建高速宽带移动信息基础设施,夯实了网络经济发展基础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积极加快网络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于2013年12和2015年2月发放了4G TD-LTE网络牌照和4G FDD-LTE网络牌照,2017年又发布了促进NB-IoT网络建设相关政策,网络基础设施加速升级,宽带普及提速和降费年年持续大力推进,固定家庭宽带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4G用户数量别从2012年年底的40.1%、82.5部/百人、0户提高到67%、96.2部/百人、7.7亿户,信息通信领域多项指标跃居世界第一。
8、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速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发展“互联网+”政务,推行“一号、一窗、一网”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打通信息孤岛,创新监管和服务模式,实现了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治国理政能力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双创活力蓬勃激发,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制度幸福易成本持续降低,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9、普及推广互联网全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了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活力。“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让互联网思维成为了当下中国思维和观念创新的最强音,网络化、平台化和生态化企业组织模式,众包、众创、众筹、众扶资源配置模式,移动服务、个性化定制、网络制造、远程运维等服务模式,已经深刻改变了大众对资源禀赋、特权资源、区位优势、阶层固化等影响创新创业要素的认识,人人皆想创新创业、人人皆能创新创业正在全面开启活力中国建设,不仅有效地适应和引领了经济新常态,更是调动和激活了创新发展的大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