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十消费
㈠ 中国电信说的互联网消费指的是什么
您好!
电信的信息服务费:信息服务费是指利用通讯线路与别的信息服务公司联系而产生的费用,至于费用这么多可以与通讯服务部联系,可以查询到具体的支出情况。
互联网使用费:是由超出的流量费和包的流量包组成。
用星卡享流量倍增;流量越用越多,刷视频、玩全网,更轻松、更自由,详情可登录广西电信网上营业厅查看。客服233号为你解答。
㈡ 互联网十是什么意思百度文库
互联网+ 是什么
一、“互联网+”的背景与本质 1.1“互联网+”的深刻内涵
普适计算之父马克·韦泽说:最高深的技术是那些令人无法察觉的技术,这些技术不停地把它们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直到你无从发现为止。而互联网正是这样的技术,它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Purpose Technology),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无论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快的打车、淘点点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只有“在线”才能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在线化的数据流动性最强,不会像以往一样仅仅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在线数据随时可以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数据只有流动起来,其价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这个过程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第二个阶段是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收获(每个阶段各20-30年)。
今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1周年,中国迄今已经有6.5亿网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安装,为下一阶段的“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的内涵根本上区隔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或者说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信息化。我们之前把信息化定义为:ICT技术不断应用深化的过程。但假如ICT技术的普及、
应用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促进信息/数据在跨组织、跨地域的广泛享使用,就会出现“IT黑洞”陷阱,信息化效益难以体现。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正在回归“信息为核心”这个本质。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天然具备全球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使得信息/数据在工业社会中被压抑的巨大潜力爆发出来,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
例如,淘宝网作为架构在互联网上的商务交易平台,促进了商品供给-消费需求数据/信息在全国、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通、分享和对接:10亿件商品、900万商家、3亿多消费者实时对接,形成一个超级在线大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释放了内需消费潜力。
1.2“互联网+”推动各产业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过去十年,这一过程呈现“逆向”互联网化的过程。在企业价值链层面上,表现为一个个环节的互联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网化:从消费者在线开始,到广告营销、零售、到批发和分销、再到生产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产装备。
从产业层面看,表现为一个个产业的互联网化:从广告传媒业、零售业、到批发市场,再到生产制造和原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互联网+”是从C端到B端,从小B再到大B的过程,产业越来越重。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物流、金融业也跟着出现互联网化的趋势。在“互联网+”逆向倒逼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互联网化的比重也是依次递减。
最先被互联网带动的是消费者。根据CNNIC的数据,到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这可看做是中国人口的互联网化程度)。其中,网络购物用户3.61亿,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升至55.7%,在全国居民中的渗透率也达到了26.67%。
广告营销环节是最早互联网化的商业环节。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广告产业规模达到1,535亿元,市场份额占整体广告产业的28%,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广告行业互联网化的程度。
其次是零售环节的互联网化。2014年我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达到2.8万亿元,占同期社零总额的10.6%。这也基本代表零售业互联网化的比重。
再往上是批发和分销环节的互联网化。这里包括传统的B2B网站纷纷由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转型,推动在线批发,以及传统企业的大量开展的网络分销业务。
例如, 2014年7月在港交所挂牌的电子元器件B2B网站“科通芯城”走的是纯线上交易模式,2014年交易规模约80亿元。阿里巴巴的内贸批发平台-1688在截止2014年6月之前的12个月内在线批发规模227亿美元(约1400亿人民币)。整个国内批发、分销市场的互联网化比例估计为1-2%的比例。
再往上倒逼就是生产制造环节,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化需求倒逼生产制造柔性化加速,比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二是需求端、零售端与制造业的在线紧密连接。这导致制造业也出现在线化、数据化的趋势。
二、“互联网+”的动力:云计算、大数据与新分工网络
“互联网+”的实践风起云涌、极大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其不竭动力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新信息基础设施的形成;二是对数据资源的松绑;三是基于前两方面而引发的分工形态变革。
㈢ “互联网十”的利与弊
利:
1、“互联网+”中重要的一点是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
2、“互联网+”是对创新 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
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包括走光、偷拍、露点,以及利用网络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信息等;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包括宣扬婚外情、一夜情、换妻等的信息。
㈣ 互联网十的经济业态的优缺点
主动融入生态,重构商业模式
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却随着技术的版改变权、消费群体的改变以及消费行为的改变,在无时不刻地重构和迭代。
即使是互联网企业,也一样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青年菜君看破了天机,进行了从需求到商业模式的变化。
㈤ 互联网对消费者的影响有哪些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扩张和强力渗透,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上网将象看电视一样成为普通人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内容之一。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工具,正在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互联网对消费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涉及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宣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援助和提高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某些由电脑网络引发的心理障碍、情感冲突和安全焦虑等方面。
一、互联网对消费者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互联网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对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互联网解决了某些具有特殊困难和阻碍人们的社交问题,也可以作为某些社交恐怖症患者系统脱敏治疗过程中的初级训练工具,使他们建立起人际交往的信心,随后再进行现实的人际交往训练。
(二)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
心理咨询和治疗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受到压抑的心理症结提供宣泄和释放的渠道。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为消费者 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网民之间的情感帮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
(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
目前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站点其主要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状况自测、网络方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医院和心理医生的介绍及求医预约、心理健康研究动态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网民的心理健康辅导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提高消费者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网络生活有助于提高网民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不断提升网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网上各电子网站的个人主页为学生网民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新天地。
二、互联网对消费者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由于互联网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时期,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 加之网络管理、网络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网民个人心理素质因素的差异,因而网络也难免会给网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
(一)电脑网络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
1、网络成瘾症
人际关系障碍
3、人格障碍
(二)引发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
消费者网恋、失恋、多角恋爱等都是网络生活中容易出现的情感问题。网上最热门的话题就是网恋,除此之外,“见光死”也是众多网恋故事老套的结局。
(三)安全焦虑
网络人际交往往往给人以虚假的安全感。随着网络犯罪案例的增多,安全焦虑又成为笼罩在网民头上挥之不去的一片阴影。互联网这个人们广为依赖的“宠儿”仿佛一夜之间又变得如“潘多拉的盒子”一样让人惶恐与无所适从。
㈥ 互联网十是什么,举个例子
你说的是互联网+吧!其实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例如:以前看病需要去医院挂号排队,现在可以直接通过网上预约,去了就可以直接就诊了,方便很多、
㈦ 互联网对消费有什么影响
(1)互联网营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是现代营销的理想工具之一。传统的营销管理强调4P(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组合,现代营销管理则追求4C(顾客、成本、方便和沟通),然而无论哪一种观念都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前提:
企业必须实行全程营销,即必须由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开始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和意愿。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往往难以做到。原因在于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缺乏合适的沟通渠道或沟通成本过高。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这一状况将有所改观。即使是中小企业也可通过电子布告栏、线上论坛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以极低的成本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即时的信息搜集。消费者则有机会对从产品设计到定价(对采用认识价值定价法的企业尤具意义)和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发表意见。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企业的营销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2)互联网可以提供24小时服务,不存在节假日或营业时间限制。消费者可随时查询所需资料或购物。查询和购物过程需时极短,程序简便快捷。在一些选购品或有特殊性的商品购买中这种优势更为突出。例如书籍的购买,消费者不必遍寻各大书店,也不会因本地书店没进货而求之不得。这一特点使网上消费特别受需要大量信息进行决策的分析型消费者或以缩短购物时间为目标的消费者青睐。
(3)互联网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需要为导向的个性化营销方式。互联网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消费者需要为主导。消费者在此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权利与自由。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不受地域限制。通过进入感兴趣的企业网址或虚拟商店,消费者可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和其组合,使购物更显个性。消费者甚至有权决定是否接收广告信息或接收哪些类型的信息。
(4)互联网营销能满足价格重视型消费者的需求。互联网营销能为企业节省巨额的促销和流通费用,使产品成本和价格降低成为可能。而消费者则可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最优惠的价格,甚至可绕过中间商直接向生产者订货。与电视直销或多层次传销相比,消费者不必负担高昂的广告费用或传销员的多层销售提成,因而能以更低的价格实现购买。
㈧ 互联网十家庭消费啥意思
互联网+”简单点说就是需要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发展。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点赞吧
㈨ 什么是互联网消费致富
这个概念你最好不要钻牛角尖。
所谓消费致富是没有的概念,消费是一种花钱行为,花钱行为为什么会致富,所以对于个体来说,消费致富是说不通的。
但是消费的作用又是不能被否定的,就要放到大的国家经济的高度,对于宏观经济来说,消费促进产品和劳务的流动,这种流动会是企业积极生产,投资者投资热情不减,通过这个流动还可以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
所以,理解启动内需,消费促升级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它是一种宏观行为。
如果脱离了宏观环境,互联网消费致富,可以断定这是一种直销模式的广告宣传语,建议不要参与。
㈩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特征是什么样的
(1)消费者选择的自主权。有人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坚持己见积极为自己的主张辩护的时代”。消费者不习惯被动接受,而习惯于主动选择。这种选择权的张扬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天生的探奇心理使消费者善于和乐于主动选择信息并且进行双向沟通。因此,消费者变得早熟,在个性上就表现出选择商品的自主权。所以,传统的营销宣传策略未必对这一代人奏效,如何在网上获取网民的注意力对于互联网时代的营销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2)消费者选择的个性化。互联网时代自主独立的个性,要求企业能生产出定制化的产品,消费者会把自己对产品外形、颜色、尺寸、材料、性能等多方面的要求直接传递给生产者,而不愿再接受商店内有限范围的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将亲自参与生产设计,所以又有人将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称为“产销者”。同时,消费者要求有多样化商品的选择范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会产生经常性的变动。
(3)选择的多样化。互联网时代强烈的求新、求异思维将可能终结品牌忠诚度的年代。互联网时代追求品牌但又往往不会死守一个品牌。消费者始终对现实世界中的新兴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渴望更换品牌体验不同的感受。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商品的极大丰富,这种改变又是非常容易的。
(4)选择的效用性。互联网时代是非常现实的一代。消费者崇尚高科技的产品,但没有以往时代面对高科技所产生的畏惧感。消费者不会被高技术的时髦外表所眩惑,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所提供的价值及利益。这种价值和利益必须是实在和显著的,否则便难以在互联网时代立足。
(5)选择的互动性。互联网时代在选择商品时,喜欢互动式的选择方式。
消费者希望能够提供互动的环境,让自己能充分地发表见解,希望自己对商品的意见能够得到回馈,要求得到及时满足。互联网时代将会拒绝在信息沟通不充分、信息的不对称性比较强的环境中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