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美国
❶ 美国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没有产生
1.从经济结构上来看,美国市场化的机制,使得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军事、科技、金融、教育,在相对自由的体制中均衡发展,各有千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节资源,四大产业各自根基深厚,又有部分融合,但大体上都相对固定,难以渗透到对方核心领域。
我们国内的情况恰恰相反,产业之间发展极不平衡,这和国家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但科技行业特别是互联网多数都是民营资本运营,虽起步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发展速度非常快,而随着智能手机全球渗透率的提升,国内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甚至有超过美国之势。国内互联网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巨头企业,其高速发展带动国内互联网行业走向成熟,而其激烈的竞争促使其不断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低效的传统行业的侵占和颠覆也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2.从金融市场来看,美国的金融体制完善,利率市场化完成近三十年,金融市场经过百年发展,产品和服务都已接近完善。金融行业竞争非常激烈,金融机构或发展综合实力,或在具有鲜明特色的领域深耕,因而竞争格局相对稳定。激烈的竞争也使得金融机构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作为全世界最为成熟的金融市场,美国为各类投资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多元化的产品,从贷款、理财、到风险投资等等。不仅投资品种丰富,而且服务到位,并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善用户体验。这一点和国内形成巨大反差,国内金融业高度垄断,投资工具少,利率尚未市场化,收费和服务极不对等,在这样的环境下,互联网金融通过其特有的渠道优势,以普惠、快捷、高收益的特色,普及了理财产品也激发了广大用户的理财需求,爆发出巨大发展潜力和规模。3.从监管体系来看,美国有着一套相对健全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如SEC认定包括Prosper在内的所有P2P平台运营模式已涉及到证券销售,要求其在SEC登记注册,将其定性为在允许范围内销售"附有投资说明的借贷凭证"的机构。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没有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专门监管框架,而是适用于一般性监管框架。以产品的运营模式来界定监管的归属,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财产安全。
对产品的定性、风险揭示均有比较完善、透明的体系,加之美国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资本市场,比个人投资者有着更强的专业能力和相对稳定的投资理念。而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着明显的时滞性,给互联网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以很好的时机,新产品层出不穷,规模上升非常快,缺少对投资者的风险提示及安全性的全面考量。
❷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影响比美国大
中国互联网金融大行其道,是因为传统的金融行业、零售行业遭遇太多的政策壁垒、互联网金融可以填平空缺的结果。
人大特聘教授戴险峰发表《互联网金融真伪》的文章,指出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最早、最为成熟且应用领域最广的美国,并不存在所谓“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美国金融业并不是没有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已经嵌入到金融业后台,实现了无缝对接。
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电商的崛起密切相关,中国消费领域虽有长足进展,但长期以来市场分割、物流不畅、成本高昂、税收不力,使得电商甫一出世就攻城掠地,呈指数级增长。电商获得市场份额,进行网络支付,通过交易数据发放低成本小微贷,顺理成章。
今年7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报告,提出了iGDP的概念,即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报告认为,2010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只占GDP的比例为3.3%,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到了2013年,中国的iGDP指数升至4.4%,已经达到全球领先国家的水平。
互联网金融借助支付与小贷而崛起,填补了以往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的空缺。大多数银行虽有许多数据,有效分析不够,各个银行的数据如同一个个孤岛,无法切入当地人情生态的信用链条中,导致小微贷款风险大成本高,银行小贷成本是阿里小贷的1000倍,如果中国电商进一步发展,能够覆盖绝大多数小微企业,中国小微企业的高息短期贷款得到了根本解决。
由此衍伸开来,在资金紧张时,余额宝、货币基金等草根理财模式,成为民间小额投资者的最爱。虽然余额宝等背后的货币基金遭到致命打击,但票据宝等产品应运而生,只要草根小额投资需要,只要银行不能提供相应的产品,互联网理财产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金融总体上好于发达国家,原因与中国大致相似,发展中国家原始商业系统、金融系统中的缝隙太大,监管无章法,使互联网在短期内得以水银泄地,四处渗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特别顾问朱民先生表示,“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和IT技术进步更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单是中国,一些发展中国家互联网金融普遍都走得很快;比如手机银行与金融在肯尼亚、孟加拉等非洲及南亚地区都发展迅猛。”
美国互联网金融已与传统金融交融。以互联网技术支撑的洲际交易所,推动了美国交易市场的巨大变化,甚至吞并了最能代表传统金融的纽交所。但是,并没有任何人将洲际交易所视为互联网公司,合并后的交易所也没被称为“互联网交易所”。
美国版余额宝paypal的货币基金,因为市场周期下行与监管规则改革,不得不宣布关闭。美国互联网金融有严格的市场准入门槛,需要提供注册资金,还需要去州政府注册和审批。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三大挑战还没到,首先是监管,监管规则一变、银行拆借利率下降,余额宝用武之地不大,未来最大的风险是电商平台税收规则改变;其次,是信用体系不彰,P2P行业发端以来至7月份,可查的P2P机构有1200家,实际上跑路的有150家,每个月有六七家跑路,几粒老鼠屎害了一锅粥;第三,互联网企业出现垄断趋势,一些平台抛弃草根,开始收取高溢价。
中国互联网金融超过欧美是暂时的,挑战与金融业的转变远未到来,任何行业最终能否发展要看规则与能力。
❸ 金融最发达的美国为什么没有热炒“互联网金融”
中国和美国互联网概念的差别显著的一点差别在于,美国是在一个高度成熟、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发展互联网,因此很多业务原本在线下就有很成熟的模式,在互联网大潮下直接移植到互联网上,因此互联网的特色并不明显;而中国的特殊情况是,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早早的拥抱互联网,使得很多新生事物都是直接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所以很多本质上其实和互联网无关的东西都被带上了互联网的帽子。在美国,这些先进的成分在互联网出现前就已经成熟了,很多时候互联网都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❹ 美国为什么没有互联网金融
并不是美国没有互联网金融,而是因为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开放的,不存在利用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套利的空间
望点赞
❺ 互联网金融为何在美国火不起来
美国的金融没有行政垄断,美国民众存款可以“货比三家”,实体的金融银行可以高息揽储,并且有银行破产保护法等法律配套措施跟进,很健全。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高息,灵活,而在美国,实体银行已经高息、灵活的运转了很多年,不存在互联网金融的巨大获利空间,已经是“互联网与实体已经蚂拿没有利滑物并差”。而在中国大陆,由于金融领域的行政垄断严重,很多老百姓的存款利率被认为低估,给互联网银行信迹造成了巨大的利差套利空间,并且有货币基金、实体银行等监管机制的漏洞和空隙,可以被高智商、非常聪明的金融人才“高效利用”,打擦边球。
❻ 为什么美国并没有出现所谓「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互联网」的概念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来回答一下。
中国国情:
中国人喜欢标记,说这话可能有点言重了,但是这个定义是中性的。标签最大好处是高效率,分类处理,以提高商业价值。但缺点是它是片面的,容易成为空洞的口号。
金融业:
在第二代金融行业中,社会的形象越来越差,反华尔街的反华尔街趋势在美国兴起,公众肯定会渴望有人来对待这个疯狂的第二代。互联网行业是一代人,衣服是平等的,开放的,自由的,所以互联网不仅是一大笔钱,也是一个救世主。
简单抛砖引玉一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❼ 为什么说美国在扼杀互联网金融
1.监管的好与坏
“监管扼杀创新!”–人们常常这么说,但是却并没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监管的确可能会扼杀创新,但如果实施合理,同样也可以帮助企业成长。国际律师事务所Taylor Wessing指出:英国的监管和核准不仅明确有效,而且始终对改革展示出开明的态度。
与之相比,美国的监管部门却分布得太过广泛,支付领域尤其如此。在美国,不光各州之间的监管法律不同,各州与联邦层面的也各有差异。牌照申请信息不通畅同样让从业者感到困惑。而公司的业务种类、所属州、服务的地理区块不同也会造成许可申请的差异。而且这种困惑还会因其他因素加剧,比如像拼手气网站之类的应该具备资金划拨许可,但在实际中却没有规定。这种困惑迟早都会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遭受大额罚款。
2. 流程简化
因为是辩论,所以让我们假设美国和欧洲是相似的个体–都是由小国/各州组成的联邦。目前在美国,某个州颁发的牌照只在这个州有效。要想符合所有州的法律并在全国提供服务,你可能得再申请47个牌照或者许可。显然,这种低效、碎片化的牌照程序从一开始就限制了机构成长。
而在欧洲,在欧盟任意一个国家申请到的牌照在其他国家都通用。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伦敦设立了公司,那么就可以直接在柏林、马德里、巴黎和罗马运营。这也意味着支付主导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欧洲的成长速度将远超美国。
3. 政府支持
英国政府协助组建了非盈利的互联金融行业多方协调平台Innovate Finance。这个组织还在随后提出了《英国互联网金融2020》宣言,意欲让英国在5年之内成为世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引领者。英国首相卡梅伦更是任命了美国风投家Eileen Burbidge为该行业的大使,以保证英国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持续性发展。此外,英国甚至鼓励互联网金融公司尽早合规,以便未来能引领监管政策、简化行业流程。英国政府深知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力,而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十分珍惜政府的支持,因为这些支持帮助他们获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反观美国,似乎整个互联网金融领域反而变得越来越繁杂。美国的政治体制是非常分散的,所以要想扶持一项新兴产业也并不容易,因为利益方数量和游说能力都太大了。由于最近硅谷和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不合,民众普遍不相信政府会卷入科技事件中去。今年早些日子,没有一家科技公司接受总统奥巴马网络安全会议的邀请,这足以说明要修复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大量工作。
❽ 为什么美国互联网金融是个笑话
美国互联网金融就好像企业家之间流行的踢皮球游戏,担惊受怕的银行家和投资者都让他们望而却步。
如果要说什么行业已经有颠覆的萌芽,那就是畏首畏尾的金融技术的世界。
Freemit创建期间,我们遇到了无数有同样经历的企业家。他们想要改变目前谨小慎微的做事方式,创造新的支付方式、资金转移方式或者合同订立方式。
这些企业家的谱系比建立硅谷新宠儿的团队要复杂得多,他们也知道互联网金融的限制性以及潜伏的风险。
在我们开始某件事前就不停被告知前路艰辛,任何转弯处都可能撞车。
这是绝对的真理,同时不停地让人受挫。美国互联网金融领域都是近亲繁殖的胆小鬼,而创新的空间永远取决于融入现实骗局的能力。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努力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反而被认为是可疑的东西。
任何引起大型银行担忧的事务都立刻被抹杀掉,人们的创新思维都被扼杀,剩下的“软件解决方案”都被企业家以几百万一年的价格强制卖给IT主管。
结果就是不断出现的应声虫们成为华尔街贸易大亨们的利益维护者;最后企业家们自然仍然安于现状,用几个软件稍微简化交易流程就心满意足了。
总而言之,只要银行、监管者和不满服务器故障的人能高兴,他们乐于放弃真正的创新。
当然也有拼命努力改变现状的人,可是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坐下和金融保守派聊聊就不难发现,他们害怕修缮摇摇欲坠的企业架构或者懒得付出努力。
任何可以将银行业拉出萧条泥潭的伟大创意都被当作可疑的东西。
❾ 在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有哪些
楼主可以看一下详细的在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有哪些,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