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文言文
㈠ 在文言文中哪些字表示 又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动词: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4、副词: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㈡ 求高中文言文
必修四
[教材篇目]——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臣愿奉璧往使 通: ,
(2)召有司案图 通: ,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 ,
(4)拜送书于庭 通: ,
(5)可予不 通: ,
“否” 不给
“捧” 双手捧着
“按” 审察、查看
“熟” 仔细
“廷” 朝廷
.
.
.
.
.
《苏武传》
(6)信义安所见乎 通: ,
(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通: ,
(8)与旃毛并咽之 通: ,
(9)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通: ,
(10)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 ,
(1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通: ,
通: ,
通: ,
(12)前以降及物故 通: ,
“现” 表现
“叛” 背叛
“毡” 毛织的毡毯
“弆” 收藏
“无” 没有
“沾” 沾湿
“襟” 衣襟
“诀” 辞别
“已” 已经
.
.
.
.
.
. .
.
.
《张衡传》
(13)员径八尺 通: ,
(14)形似酒尊 通: ,
(1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窃计欲亡走燕:
(2)使人遗赵王书:
(3)曲在于赵:
(4)均之二策:
“圆” 圆周
“樽” 酒器
“擒” 擒拿、捕捉
私下
送给
理亏
权衡、比较
.
.
.
.
.
.
.
(5)臣请完璧归赵:
(6)相如奉璧奏秦王:
(7)礼节甚倨:
(8)不如因而厚遇之:
(9)左右欲刃相如:
(10)秦王不怿:
(11)位在廉颇之右:
(1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送回赵国。
捧着
傲慢
招待、款待
身边的侍从
高兴、喜悦
上
誓同生死的朋友
.
.
.
.
.
.
.
.
.
.
.
.
.
.
.
《苏武传》
(13)武帝嘉其义:
(14)因厚贿单于:
(15)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6)武复穷厄:
(17)独有女弟二人:
赞许
赠送礼物
暗中
陷于困境
妹妹
.
.
.
.
.
.
《张衡传》
(18)游于三辅:
(19)遂通五经:
(20)公车特征拜郎中:
(21)再迁为太史令:
(22)又多豪右:
(23)视事三年:
(24)上书乞骸骨:
游学
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汉代官署名
升官
豪族大户
官员到职工作
大臣年老请求辞职
.
. .
. .
.
. .
. .
. .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
(2)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古义:
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
今义:表示政府的公告。
两个词,指,指出;示,给人看。
两个词,走上前去进献。
扬言。
. .
. .
. .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他的
成员。
《苏武传》
(5)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今义:副词,表程度,但不到“很”的程度。
(6)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
相抵押。
栽培,提拔。
. .
.
. .
.
(7)兄弟亲近
古义:
今义:亲密地接近。
《张衡传》
(8)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
今义: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9)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古义: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做了皇上的侍臣。
特,特地;征,征召,是两个词。
篆,篆文;文,花纹。
. .
. .
. .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负
《苏武传》
(2)使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依仗
使……承担
违背
辜负
背
数通使相窥观:
单于使陵至海上:
派
使者
.
.
.
.
.
.
.
(3)征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旁征博引: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公车特征拜郎中:
挟天子以征四方:
观太学:
大王见臣列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玄都观里桃千树:
启窗而观:
(4)观
应验
表现
出征
证明
征收
征召
征讨
学习
宫殿
景象
道观
观察
.
.
.
.
.
.
.
.
.
.
.
.
5.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2)间至赵矣:
(3)卒廷见相如:
(4)肉袒负荆:
(5)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6)怒发上冲冠:
(7)臣乃敢上璧:
(8)舍相如广成传: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名词作状语,“肉”作“袒”的状语。
名词作动词,上前。
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名词作动词,献上。
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
.
.
.
.
.
.
.
(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10)赵王鼓瑟:
(11)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2)左右欲刃相如:
(13)宁许以负秦曲:
(14)大王必欲急臣:
(15)且庸人尚羞之:
(1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
名词作动词,弹。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
形容词作动词,逼迫。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
.
.
.
.
.
.
.
.
(1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8)毕礼而归之:
《苏武传》
(19)单于壮其节:
(20)舆营归:
(21)空以身膏草野:
(22)杖汉节牧羊:
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壮烈)。
名词作动词,用车子拉着。
使动用法,使……肥美。
名词作动词,拄着。
.
.
.
.
.
.
《张衡传》
(23)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24)衡少善属文:
(25)妙尽璇机之正:
意动用法,以……为奇。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尽,形容词作动词,研究;
正,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
.
.
.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何以知之:
③赵之良将也:
④未之有也:
⑤寡人之于国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乃使从者衣褐:
代词,这
代词,这件事(相如出使)
助词,的
代词,这种仪器
助词,取独不译
表判断,……者……也
定语后置的标志,“求可使报秦人者”
代词,……的人
(2)者
.
.
.
.
.
.
.
.
7. 重点虚词系列练
指出下列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相如因持璧却立:
(2)不如因而厚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人之力而敝之:
(5)伺者因此觉知:
(6)因以讽谏:
(7)于今无会因:
连词,于是,就
介词,趁机
介词,通过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介词,依据、凭借
机会
.
.
.
.
.
.
.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8.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蔺相如者,赵人也: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4)君何以知燕王:
(5)使不辱于诸侯: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判断句,……者……也
被动句,见,被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见……于……
固定句式,“孰与”译为“和……相比,哪一个”
《苏武传》
(8)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张衡传》
(9)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10)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
定语后置句,“留在汉匈奴使者”
被动句
四、重要语句翻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解析 “之”,这;“负”,使动用法。
答案 权衡(或“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
国的请求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10.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解析 “见……于”,表被动;“间”,名词活用为状
语。
答案 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让
人拿着和氏璧回去,已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苏武传》
11. 汉亦留之以相当。
解析 “当”是抵押的意思。
答案 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抵押。
12.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解析 “凡”译为“共”;“以”介词,在。
答案 苏武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在壮年时出使,
等到回到汉朝,胡须头发全白了。
.
《张衡传》
13.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解析 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答案 邓骘认为他才华出众,多次征召他,他也不
去应召。
14.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解析 雅,素常;征,征召;拜,任命,授予官职。
答案 汉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让公
车特地指名征召,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调动官职后,
担任太史令。
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5.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16. 吾所以为此者,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慕君之高义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考点对应训练
课内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
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
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
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
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
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
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
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
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 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 )
A. 向来,本来 B. 朴素
C. 真情 D. 白的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
A. 排列 B. 割,分
C. 众,各 D. 位次
(3)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 )
A. 独自 B. 一个人
C. 难道 D. 单独
A
D
C
.
.
.
(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 )
A. 今天 B. 现在
C. 即将,马上,就要 D. 如果,假使
2. 下列句子中,“固”的意思与“蔺相如固止之”的
“固”相同的是 ( )
A.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B.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解析 A项与例句为坚决。B项为一定,必定。C项为
固执,顽固。D项为巩固。
A
D
.
.
.
.
.
3. 古汉语中的同义复音词是由两个单音的同义或近义词
素组成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同义复音词的是
( )
A.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B. 而君畏匿之
C. 恐惧殊甚 D. 况于将相乎
C
.
.
.
.
.
.
.
.
4.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的用法不相
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A.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B.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 六王毕,四海一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解析 例句中加点的“廷”,其用法为名词作状语。
A、B、D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均为名词作状语,与例
句相同,分别解释为“当面”“在早晨”“向上”,
只有C项中加点的“一”,用法为数词作动词,解释
为“统一”。
C
.
.
.
.
.
5.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 (1)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2)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务放在前面而
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
课外达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
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
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
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
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
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
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
“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
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
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
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五月,兵皆
罢归家。
.
.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
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
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
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
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
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
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
.
.
.
.
.
.
6.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淮阴先合,不利,却 合:交锋
B. 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 诛:诛杀
C. 陛下慢而侮人 侮:侮辱
D.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失:失去
解析 诛:讨伐。
B
.
.
.
.
7.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此所以失天下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 臣等以死守之
臣以供养无主
C. 项羽仁而爱人
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
D.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解析 A项原因/用来……。 B项用/因为。 C项并
列/却。D项取独,不翻译。
D
.
.
.
.
.
.
.
.
.
.
8. 下列能够表明高祖善于谋略、富有心计的一组是
( )
①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②汉王引诸侯兵北,
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③陛下慢而侮人 ④汉
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⑤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
A. 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④ D. ③④⑤
解析 ③是谈刘邦对人轻慢,⑤所述对象是“项羽
卒”。
C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文中高祖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韩信在南征
北战中立下的赫赫战功,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
同时也炫耀了自己的英明。
B. 汉王再三推让不登皇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想
落个篡位之嫌,表明了刘邦的宽广的胸襟和远识。
C. 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就是他固执
多疑,不会使用人才。
D. 汉王利用他的智谋,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作用,攻
无不克,战无不胜。
解析 虚伪之举。
B
10.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
(3)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
答案 (1)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
护别人。
(2)如果说在大营中决策定计,决定千里以外战场上的
胜利,我比不上张子房。
(3)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
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参考译文
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
羽在垓下决战。 淮阴侯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
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
随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的后面。项羽的军队大
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
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
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
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
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
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
有鲁地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
羽为鲁公)。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地
的父老们看,鲁地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
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
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正月,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为皇帝。汉王说:
“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光有虚名而无
实际的人,是不应把持皇帝之位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
尊号。”大臣们都说:“大王从平民起事,讨伐暴逆,平
定天下,有功的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
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我们这些人愿意以
死坚持(自己的意见)。”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
了,才说:“既然诸位认为这样做合适,那我就为了国家
的便利吧。”甲午日,汉王在氾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
天下全都平定了。高祖定都在洛阳,诸侯都称臣归从
于高祖。五月,士兵都遣散回家了。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
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你们的真心话。我能取得天下
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高起、
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
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
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项羽却妒贤
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
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
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说在大营中决策定计,决定千里以外战场上的胜利,
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
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
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
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
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课本素材活用
1.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
蔺相如列传》)
适用话题 宽容、大局观念、国家利益至上、舍小家
保大家、合作、沟通
精彩运用 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
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
如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
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
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
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
2.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
列传》)
适用话题 知错能改、团结
精彩运用 荒寂无人的小岛上,你有鱼竿,我有美食,
我们互相合作,才能双双保全性命,渡过难关。天堂
中手持长柄勺团团围坐的众人,正是互相合作,把勺
中食物喂给对方,才会生活得其乐融融。廉颇与蔺相
如捐弃前嫌,文武合作,才使赵国稳如泰山。战国时
六国各自的力量并非不强大,而其相继破灭,不仅
“弊在赂秦”,更在于六国的不合作。如果他们密切
合作,共同对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 (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
持,节旄尽落。(《苏武传》)
适用话题 爱国精神、守节不移、面对艰难
精彩运用 于是我看见苏武,比大漠还要古老的汉
使,守望着他的高原,大漠的风雕刻出手掌的龟裂,
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草原上的树孤独地守
望着自由,鹰群年复一年地画出亘古的弧线,我听
不见他的哀叹,只看见光滑而秃的汉节,是的,它
在诉说着尊严、自由与气节,于是我懂得,生无所
息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返回
㈢ 文言文:古代汉语 A语言学:现代语言 B戏剧:古代戏曲 C白话文:现代汉语 D文献:古代文献
【答案】C 。解析:题干逻辑关系:文言文和古代汉语属于全同关系,同时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
A项中,现代语言是语言学的一种,是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中,古代戏曲是戏曲的一种,是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中,白话文就是现代汉语,属于全同关系,同时白话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
D项中,古代文献是文献的一种,是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㈣ 重要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
1、考查的篇目是什么?
共16篇,可分为四层:
(1)考试首选层:4篇《鱼我所欲也》、《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论语》 ;
(2)考试次选层:5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桃花源记》、《出师表》;
(3)考试三选层:2篇《陋室铭》、《爱莲说》;
(4)考试不选层:5篇《马说》、《曹刿论战》、《小石潭记》、《三峡》、《邹忌讽齐王纳谏》。 近六年河北省中考已经考过的文言文:
2000年《出师表》、2001年《爱莲说》、2002年《陋室铭》、2003年《曹刿论战》、2004年《五柳先生传》和《马说》、2005年《三峡》
2、考查要点是什么:
可细化为7个考点:
(1)文学常识:填空形式,注意“三要素”——①文章题目 ②作者姓名 ③作者朝代。其他如:作者的字号、对作者的评价、相关作品等不会作为考试内容。
(2)文中名句的默写:空出两个句子,根据前后句填空。要注意平时的默写落实,防止音对字错的现象。
(3)朗读节奏的划分:以前从没有涉及,但2008年中考很可能会考,尤其是2006年的《考试说明》中已出现了划分朗读节奏的样题。这种题要求考生用 “/”来划出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提示,如告诉考生划两处或三处。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这可能是今年我省中考语文新增题型。
应对这一题型,我们教给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4)解释实词的含义。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5)文言句子的翻译。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这些题一般不是自由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7)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小石潭记》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通过对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自主学习
一、字词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 )竹 清洌( ) 佁( )然 翕( )忽
为坻( ) 幽邃( ) 俶( )尔 差 ( )互
2、 熟读课文,补全下列句子
(1)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______。(2) 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
(3)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______,为______,为_____,为____。
(4)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5) 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
3、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1)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 (2)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
(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
(5)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 (6) 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下列句子
(1) 皆若空游无所依。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语言积累运用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
(2)犬牙差互
3、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 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三、整体感悟
1、 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2、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互动学习
一、课内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佁然不动_________ (2) 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
(3) 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 全石以为底
(2)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 第2、3、4段文字依次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潭中气氛。
4、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㈤ 急需几篇浅显文言文
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魏书?卷十六》,有删改)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少孤,继母苦之 苦:使……苦之
②荀彧进之太祖 进:进谏
③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 诣:
④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化:开化
10.与文中“畿亲见为陈大义”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行拂乱其所为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11.翻译下面这个句子。(4分)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答: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
B.在河东执政的时候,杜畿对老百姓实行宽松优惠的政策,对他们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
C.为了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杜畿命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役。
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
9.(4分,每个词语解释正确得1分)
①苦:让(他)吃苦头或者虐待(他)。
②进:推荐,举荐。
③诣:到。
④化:教化。
10.(4分) D
11.(4分)
翻译: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
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 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
[编辑本段](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一二)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 天才出自勤奋
(一三)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㈥ 文言文中什么是语言现象
:《文言文语言现象入门》免费教学案
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过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㈦ c初二语文文言文求翻译如图会点赞谢谢
划线句一:范侍郎嘉赏了这个老军校鼓舞军心的言论,同时自己内心也感到了安定。
划线句二:如果城池真的被攻陷,(你)哪有时间斩杀我,(我)不过是拿话安慰人心而已。
㈧ 文言文大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一、.解释下列有下划线的字词
缘溪行 夹岸数百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复前行 欲穷其林渔人甚异之 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乃大惊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便扶向路 及郡下 诣太守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欣然规往 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渔人甚异之。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三、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环境:
③生活状况:
④精神状态:
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3、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4、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四、一词多义
【中】①晋太元中 ②中无杂树
【志】 ①寻向所志 ②处处志之
【为 】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 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闻 】 ①村中闻有此人 ②具言所闻
【舍 】 ①便舍船 ②屋舍俨然
【作 】 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设酒杀鸡作食
五、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 今:
2、豁然开朗 古: 今:
3、阡陌交通 古: 今:
六、通假字
找出下句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七、成语
从本文总结出几个成语,并解释。(至少四个)
陋室铭 刘禹锡
一、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2、文章的点题句:_______,______。
3、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4、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_____,_____。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5、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____,引用孔子的话又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6、《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____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爱莲说 周敦颐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可爱者甚蕃 独爱菊 世人盛爱牡丹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涟而不妖。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课文研读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2、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3、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核舟记 魏学洢
一、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
为宫室 以至鸟兽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箬篷覆之 清风徐来 石青糁之 佛印居右 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 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 钩画了了 其色墨 其色丹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5、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7、技亦灵怪矣哉。
三、课文研读
1、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具、人物。
2、结合全文,指出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A、《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超编辑的《虞初新志》。
B、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 术的卓越成就。
D、“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A、第一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说明雕刻家有多方面的成就。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A、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B、能以径寸之木(径,直)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惊奇)
D、石青糁之(石青,一种青色颜料,名词作状语,译“用石青”
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特殊的,异乎寻常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名词。)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副词)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助动词)
【为】为宫室(做,雕刻,动词)
中轩敞者为舱(是,动词)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名词)
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子: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句意是:中间那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2、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泛赤壁”是主谓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说核舟刻的是什么,主语承上一分句宾语:核舟。“盖”,发语词。判断句。句意是:刻的是苏东坡乘船游赤壁。)
2、倒装句
例子:1、其两膝相比者,可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结尾,相当于“的”。句意是:他们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都隐没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3、省略句
例子: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句意是:(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2、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介词“于”。句意是:都隐没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大道之行也 《礼记·礼运》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男有分 女有归 是谓大同 货恶其弃于地也 衿寡孤独废疾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5、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课文研读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理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
3、解释下面下划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
①选贤与能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三峡 郦道元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课文研读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3、“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4、“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5、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四、古汉语知识积累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句意是: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一词多义 ①沿溯阻绝(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绝:极) ③哀转久绝(绝:停止;消失)
3、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动词做名词。句意是: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②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句意是:树林和山涧献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③空谷传响(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名词作状语。句意是: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
④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
⑤回清倒影(清:清波)
4、古今异义词
①或王命急宣(或,有时。今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句意是: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 ②至于夏水襄陵(至于,是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常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句意是: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研读
1、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2、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3、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课文研读
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了什么?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2、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3、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观潮 周密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 吞天沃日 随波而逝 溯迎而上 皆披发文身
倏尔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方其远出海门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二、把课文“吴儿善泅者数百……以此夸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课文研读
1、阅读“每岁京尹……随波而逝。”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段文字主要写的内容是什么?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②写阵式变化多端的一句是: _______。
③写水军演练技艺高超的一句是: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一段是从哪四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 余拿一小舟 焉得更有此人 客此 莫说相公痴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有两人铺毡对坐,以童子烧酒炉正沸。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课文研读
1、“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一个“绝”字传达了哪些信息?
3、文章结尾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人之多?作者以此来表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