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利美运营
Ⅰ 中国不买美国国债美国会什么样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此次金融危机其实是由次贷危机产生的。次贷危机通俗的说,就是银行给不具有还款资质的人贷款买房。当房价上涨的时候,即使贷款人资质不好,也能通过出售房子套现或者抵押房子获得新的贷款来支付利息。但是房价不可能无限上涨,当房价开始下跌时贷款人无法获得新的贷款,或者出售房屋也无法偿还贷款,只能将高价买来并不断跌价中的房子甩给贷款银行。而银行拿到了房子拍卖也收不回原来放出的贷款,就造成了银行的坏帐。当坏帐成为普遍时,次贷危机就爆发了。关于详细的次贷危机模型,请参照http://ke..com/view/1092871.htm?fr=ala0_1_1。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普遍的看法是美国金融机构缺乏监管,将垃圾资产包装成优质资产出售给投资人,当垃圾资产露出真面目时(具体表现就是房屋贷款人还不上贷款了),投资人的投资也就化为乌有。但也有美国人认为,次贷危机的根源是中国等国的高储蓄率,他们认为中国人只存钱不花钱,并且把钱都借给了美国人,导致美国现金泛滥而不得不投资不良资产(因为优良资产已经投资完了)。。。。。。
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开始只是虚拟经济方面,比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但是很快就波及到了实体经济,因为投资人信心受到打击,投资能力受到打击,导致实体经济得不到足够的资金。
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出口下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报告,自2008年11月起,中国的月度外贸额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在09年的前7个月里,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从1月到7月,我国外贸出口额同比去年分别下降了17.6%、25.8%、17.2%、22.8%、26.5%、21.3%、23.0%。
奥巴马为什么要卖国债:卖国债主要是为了筹钱。第一要为那些投资银行欠的烂帐买单。如果你看了上面我给出的链接,就会知道投资银行们欠的都是多角债,A欠B,B欠C,C欠D。。。。。如果有一个人还不上债,大家都得破产。所以只好由美国政府来给大家还债。第二是用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就象中国在09年投资的4万亿。
中国买美国的国债。会用这笔钱干什么:中国目前持有8000多亿美国国债。买这么多美国国债,第一是出于投资目的,因为前几年美元一直坚挺,是好的投资产品。而且国际上贸易结算也是用美元进行的,手里美元多购买力就强;第二也有出于国家安全的角度,买美国国债也就相当与和美国经济绑定,如果发生纷争,中国大量抛售美元,会导致美元贬值,严重伤害美国经济--当然也伤害中国经济;第三,中国国内来说,老百姓不愿意消费而更愿意储蓄,不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卖不出去,经济也就没法增长,而美国人更愿意消费而不愿意储蓄,所以中国只好把钱借给美国,然后由美国人买中国的产品,帮助中国消费。
为什么不去美国投资。建立自己的品牌:现在不是中国不愿意投资,而是美国限制中国投资。中海油要买美国尤尼科(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就被美国政府否决了。至于其他高科技制造企业,更是想都不要想。美国农业倒是欢迎中国去投资,可是谁去啊。
Ⅱ 次贷危机至今,美国政府的救市策略及评价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而美国次贷危机则源于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在很长时期内实施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间上涨了1.24倍。[1] 在低利率与房价持续上涨背景下,由于美国政府金融监管缺位,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以及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发展。不过,上述繁荣建立在假定美国房地产价格将会持续上涨的脆弱基础上。
当美联储在通货膨胀压力下从2004年6月起重新步入加息周期后,房地产价格从2006年6月起开始下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繁荣的基础不复存在。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对冲基金停止赎回,引发投资者撤资行为,从而触发了流动性危机。这被视为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标志。2008年2月,英国北岩银行被英国政府国有化,这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第一家被国有化的金融机构,也标志着次贷危机已经传递至欧洲。2008年3月,贝尔斯登申请破产倒闭,在美联储的斡旋下被摩根大通收购。美国政府对贝尔斯登的救援标志着次贷危机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强化了投资者对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预期。
2008年9月是美国次贷危机转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转折点。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与房利美,这意味着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爆发系统性危机。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政府没有实施救援。美国政府听任雷曼兄弟破产倒闭的做法打破了金融市场关于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预期,直接造成美国短期货币市场崩盘。由于短期货币市场是美国影子银行体系最重要的融资来源,雷曼兄弟的破产使得美国投资银行的覆灭变得不可逆转。在雷曼兄弟破产的同一周内,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宣布被美洲银行收购,美国前两大投资银行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宣布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华尔街上煊赫一时的五大投行集体消失。此外,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出现严重亏损,最终被美联储注资850亿美元并实施国有化,这标志着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市场开始崩溃。在2008年9月,危机也由美国金融市场全面蔓延至欧洲与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危机正式由国别危机转变为全球金融市场危机。
金融市场的危机也通过财富效应、信贷紧缩、切断企业融资来源等渠道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从2008年第2季度起,欧元区与日本经济进入负增长;从2008年第3季度起,美国经济进入负增长。三大发达经济体在2008年下半年集体陷入衰退,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明显减速。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实现1.3%的负增长,这是全球经济自二战以来的首度萎缩。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萎缩3.8%,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仅为1.6%。[2]
在2009年2-3月,有四种危机重叠发生:一是以花旗银行、美洲银行为代表的美国大型商业银行爆出巨额资产减记(不过09年第1季度财报显示相关银行盈利状况有所好转);二是美国对冲基金行业从2008年10月起遭遇大规模的投资者撤资行为;三是发达国家实体经济仍在不断下滑;四是中东欧国家很可能爆发因为外资抽逃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因此,2009年春季也被称为“金融海啸第二波”,以对应雷曼兄弟破产所引发的金融市场系统性危机。不过,由于投资者预期已经显著调低,目前已经很难有打破投资者预期的意外事件发生,金融市场重现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相对较低。然而,全球金融危机仍处于深化与扩展的过程中。
以上我们简要回顾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事实上,我们很难清晰划分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原因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危机往往交叠在一起。例如,房价下跌从2006年6月起延续至今(美国房价指数迄今为止已经下跌了30%[3]),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从2007年8月起延续至今,股市下跌从2007年10月起延续至今,实体经济衰退从2008年第3季度起延续至今。因此,我们只能用标志性事件(例如金融机构破产)的发生来大致描述金融危机的演进。
二、美国政府救市政策及其后果
要判断全球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就离不开对美国政府救市政策的梳理与评价。下面我们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个层面来分析美国政府救市政策及其后果。
表1总结了迄今为止美国政府出台的财政救市方案,主要包括1680亿美元的减税、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纾困方案、奥巴马政府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及最近出台的公私合营的坏账银行等。简单计算,美国政府财政救市方案的金额已经高达1.66万亿美元,约为GDP的12%。上述方案既包括帮助金融机构纾困的具体措施(包括注资、剥离问题资产、为金融机构负债提供担保等),也包括提振实体经济的具体措施(包括减税和增加社会公共支出等)。现在要全面评价财政救市方案的效力为时尚早,但相关政策的出台至少缓解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下滑。
美国政府巨额财政刺激方案的直接后果,是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飙升,以及为财政融资的压力上升。2002年至2007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平均为4270亿美元。根据奥巴马政府的预算,2009财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1.75万亿美元,超过美国GDP的12%。发行国债是美国政府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如图1所示,自1990年以来,美国历年的国债净发行额与财政赤字水平大体相符,这表明美国政府主要用增发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自1996年以来,每年国债净发行额均高于财政赤字水平。[4] 2002年至2007年,美国国债净发行额一直稳定在5000亿美元左右,2008年则飙升至1.47万亿美元。市场预计,要为巨额财政赤字募集足够资金,2009年美国国债净发行额将至少达到2万亿美元。
2008年年底美国国债市场未清偿余额约为10.7万亿美元。如果2009年新增2万亿美元的国债发行,相当于市场上新增20%的供给。如果对美国国债需求的增长跟不上国债供给的增长,美国政府必须提高新发国债的收益率,而这会压低存量国债的市场价值,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外国投资者将遭受严重损失。[5] 然而现实情况是,截止2009年4月中旬,美国国债市场收益率总体而言仍处于不断下降趋势: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3%,而3个月国债收益率低于0.20%。美国国债市场的火爆行情,主要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国际资本在危机时期的“流向安全港”(Fly to Safety)效应有关。一旦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去杠杆化结束并重新配置风险资产,大量的资金将从美国国债市场撤出,这可能显著推高国债市场收益率并压低国债市场价值。
表2归纳了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的应对方案。美联储的救市方案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降息,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一年半时间内,联邦基金利率由5.25%降低至0-0.25%;二是通过各种信贷创新机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包括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期限拍卖贷款(TAF)、针对交易商(投资银行)的主要交易商信用贷款(PDCF)、针对商业票据发行者的商业票据贷款(CPFF),以及针对资产支持证券购买者的期限资产支持证券贷款(TALF);三是所谓的定量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即美联储通过直接购买证券的方式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相关证券包括国债、机构债与MBS。
美联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收到了一定成效,目前无论是反映短期货币市场融资成本的TED息差,还是美国居民中长期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与危机爆发初期相比都显著下降。然而,美联储货币政策也造成了两个明显后果:后果之一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不断上升。如图2所示,从2008年9月初到2009年4月中旬,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总规模由9000亿美元左右飙升至2.2万亿美元左右。总资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美联储通过各种创新机制提供的流动性贷款显著增加,自2008年3月推出PDCF机制以来,美联储流动性贷款由零上升至2009年4月中旬的1.2万亿美元。自美联储实施定量宽松政策以来,美联储直接持有的证券数量也有所上升;后果之二是美国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大幅飙升。由于美联储的资本金没有发生变动,因此资产负债表总体规模的上升实际上意味着美联储负债的上升。如图3所示,在美联储各项主要负债中,流通中现金的规模大致稳定在9000亿美元左右,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则由2008年9月初的200亿美元左右上升至2009年4月中旬的接近9000亿美元。
尽管美联储对金融机构流动性贷款的增加目前主要体现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的增加,但这主要与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尚未结束、风险偏好很低,因此存在惜贷现象有关。一旦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结束并重新开始放贷,货币流通速度可能在短期内显著上升,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一旦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开始反弹后,美联储不能及时抽回流动性,那么美国很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元可能大幅贬值。事实上,尽管美联储账面上有大量证券,但其中国债数量有限,故而通过出售国债能够收回的流动性有限。另一方面,美联储通过创新信贷机制积累的其他种类债券很可能短期内无人问津,这意味着短期内美联储抽回流动性的能力有限,中期内美国爆发通胀与美元贬值的可能性较大。
三、全球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
要准确预测全球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美国财政部新近出台的公私合营坏账银行方案能否吸引到大量私人投资者的参与,从而为坏账银行的运营提供足够资金?美国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何时结束?美国金融市场何时开始反弹?美国国债市场的火爆行情何时结束,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是否会持续追捧美国国债?美元汇率是否以及何时会反转?一旦市场反弹,美联储能否及时抽回流动性,从而避免恶性通胀的爆发?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市场何时止跌反弹?
尽管我们尚不能对以上问题作出满意回答,但我们相信,危机演进的某些中长期方向是比较确定的。以下我们将就全球金融市场、全球实体经济增长与全球通货膨胀状况等方面作出预测。
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尚未见底。尽管2009年第1季度美洲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高盛等金融机构的盈利状况超出市场预期,但这些金融机构在2009年的业绩可能有所反复。金融机构将会继续披露坏账,这意味着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仍会继续,金融机构也会继续寻求政府或私人部门的股权投资。如果大型商业银行情况恶化,不排除美国政府进一步实施国有化的可能性。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撤资行为并未显著减弱,如果短期货币市场仍不能恢复正常运转,则2009年春季可能出现对冲基金大面积解散清算的现象。随着实体经济增长前景的恶化,美国公司债市场可能爆发新的危机。欧洲金融机构对问题资产的披露远没有美国同行充分,这意味着欧洲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下行空间。[6] 一旦中东欧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在中东欧国家拥有大量信贷头寸的西欧商业银行将出现更多坏账。然而,尽管如此,全球金融市场很难重演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系统性危机,这是因为投资者的预期已经显著下调,很难发生打破投资者预期从而引发恐慌性抛售的恶性事件。我们预计,美国金融市场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触底,逐步恢复正常的投融资功能。
实体经济的恢复则要缓慢的多。从目前世界各国出台的救市方案来看,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很可能不但得不到缓解,反而进一步恶化。美国居民并没有显著压缩消费,而中国居民并没有显著扩大消费,这意味着美国当前经常账户赤字的改善很可能只是暂时现象。[7] 一旦实体经济反弹、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可能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也是如此。从短期来看,美国经济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止跌,在2010年上半年恢复正增长。但要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可能至少需要5年左右时间。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反弹将会晚于美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进口需求是否重新强劲。受4万亿人民币投资方案(重点在于基础设施投资与房地产投资)与银行信贷飙升刺激,中国经济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强劲反弹。但由于居民消费持续疲弱、刺激投资可能进一步形成过剩产能、信贷飙升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出口可能持续疲软,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中期内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如果全球范围内刺激政策运用不当,各国政府缺乏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魄力以及协调各国宏观政策的远见,整个世界经济都可能呈现出W型走势,即短期内显著复苏,中期内不容乐观。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很可能只是暂时现象。当然,如果世界经济重返通胀,其根源可能不在于全球需求的强劲复苏,而在于美元大幅贬值引发的全球能源与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如前所述,我们很难说服自己,“直升飞机上的伯南克”能够在市场反弹之际迅速抽回流动性,因此当前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很可能埋下未来通货膨胀的种子。一旦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结束、机构投资者重新开始配置风险资产、银行重新开始放贷,这意味着货币乘数短期内可能迅速上升。在基础货币没有相应削减的情况下,这将加剧经济体中的通胀压力。随着大量资金流出美国国债市场并重新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美元可能大幅贬值,从而推动全球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再度走高。如果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上涨伴随着总需求的持续不振,我们就不能排除世界经济陷入滞涨的可能性。
Ⅲ 上市公司容易破产吗
1、上市公复司都有可能有破产清算、制股票变废纸的风险,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而且在破产退市前,都会有相应的警示,比如在该公司的股票前面加上ST字样,警示股民。所以,买入股票时,要关注该公司的基本面,如果连续亏损的股票,要慎重考虑买入。
2、当上市公司倒闭退市后,不存在对股东的赔偿问题,股票则按照净资产来清算。但通常上市公司倒闭的话,都是因为经营不善、亏损严重造成的,一般都已经资不抵债了,所以股东几乎没有拿到任何钱的可能。因为破产的公司首先要偿还银行债务、其它债务、拖欠员工的工资和养老金、员工安置费用等。即使有一些资金,用于上述用途恐怕也是不够的,因此一旦上市公司倒闭,股东都是血本无归的。
Ⅳ 冰岛银行运营体系
冰岛银行近些年吸纳了大量海内外资金,还购置了大量海外资产,这最终导致债务急速膨胀。冰岛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仅为193.7亿美元,但是外债却超过1383亿美元,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每名冰岛公民身负3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3万元)债务。
“同胞们,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危险。在最糟的情况下,冰岛的国民经济将和银行一同卷进漩涡,结果会是国家的破产。”10月6日,有“世界上最温和的总理”之称的冰岛总理哈尔德向全体国民发出警报,而冰岛总统格里姆松则因心脏病发而住进医院。冰岛成了美国次贷危机掀起的金融风暴中第一个被刮倒的主权国家。
冰岛的濒临破产和美国状况类似,只是它抗风险的能力要远远低于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冰岛金融产业开始了10多年的超常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远远超过其他产业。冰岛人明白靠自己的国力和天然资源不可能令国家短时间内暴富,所以他们便效仿英美等国家大力发展金融业,制定了高利率与低管制的开放金融政策,大量吸引海外资金。而冰岛的银行也效法华尔街投资银行,在国际资金市场大量借入日元等低利短债,转而投资高利润同时也是高风险的资产,从而获得巨额的利差,次级债券资产便是其中之一。这10多年来全球经济欣欣向荣,虽然本世纪初科技泡沫破裂,但金融业并没有衰退。美国在“9·11”后实施激进的经济刺激策略放大了世界经济的泡沫化,这进一步导致冰岛的银行过分借贷,财务杠杆达到了惊人的幅度,总外债规模竟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2倍。
摧毁冰岛的定时炸弹
2007年初爆发的次贷危机,不知不觉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从发源地美国排山倒海般扩散开来,爆发出来的能量使世界各处的金融泡沫逐渐破灭,而那些在泡沫遮掩中“裸泳”的国家最终不得不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冰岛首当其冲。
今年以来,冰岛的金融行业随着国际形势的恶化不断遭受打击,货币市场融资活动停滞,冰岛银行业遭“海啸”席卷,国家评级被连续下调。外国银行已经中断与该国银行的业务,冰岛外汇资源已然枯竭。冰岛四大银行所欠的外债超过了1000亿欧元,而冰岛中央银行所能动用的流动外国资产仅有40亿欧元,金融业转而成为随时摧毁冰岛的定时炸弹。
10月7日,冰岛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面临危机被政府接管,它旗下在英国经营的网络银行Icesave,当天暂停了所有存取款业务。10月8日,为了缩小急速下坠的银行业规模,第三大银行Glitnir银行也被冰岛政府接管进行重组。另外,由于市场缺乏足够支撑,冰岛央行还在当天决定放弃前一天制定的131:1的克朗兑欧元的固定汇率,任冰岛克朗自由浮动,随后克朗即巨幅贬值。10月9日,冰岛政府宣布接管该国最大的商业银行Kaupthing,至此,冰岛三大银行已全部被政府接管。总理哈尔德呼吁储户保持冷静,不要急于从银行取走存款,他还承诺冰岛所有的居民储蓄将得到政府担保。冰岛由此成为欧洲继爱尔兰、德国、奥地利、希腊和丹麦后,又一个为储蓄存款作保的国家。10月13日,周一,冰岛股市休市,14日恢复交易。
独立研究机构4Cast指出,“银行国有化、汇率限制以及中止股市交易等都不是可以治愈伤痛的积极举措。”“很明显冰岛需要大量外国援助,以避免经济受到进一步伤害。”
发源地也是“破产”国家
冰岛只是冰山最上面的一角。此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算起来同样是个资不抵债的“破产国家”。2007年7月,由于国际上多家著名的评级公司下调了1000多只美国按揭贷款抵押债权的评级,掀起了金融海啸的首个大浪。贝尔斯登成为首家陷入次贷危机的大型投行,由于美国政府有意无意的忽视,所有人都认为事情不久就会平息,然而,随着花旗、美林等投行相继公布亏损的财务报告,加之房地产持续不景气,占美国GDP71%的消费开支逐渐受到影响。2008年1月到2月,一系列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已经放缓,衰退几率上升,金融股持续暴跌,美联储注资2000亿美元救市的效果只维持了一天便宣告失败。由于美国股市全球风向标的作用,导致全球的股市也接连受挫。
金融风暴不断吞噬着美国的金融机构。至2008年6月30日,共有117家银行被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列入问题名单,资产总额达780亿美元。前9个月,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已经接管了13家银行,储蓄账户总额最终将达1.1万亿美元。由于次贷债券损失和挤兑,拥有320亿资产和190亿存款的印地麦克以及3070亿资产和1300亿存款的华盛顿互助银行相继倒闭,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第三和最大两家储蓄银行。由于这两家损失过大,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只能任其破产,以免危及自身的安全。
然而,最坏的还在后面。 9月7日,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认定具有半国有性质的房贷融资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无力继续安全、健康经营,无法履行其公共职能, 美国政府继而宣布接管两房;14日,美国银行宣布440亿收购美林证券,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就此灰飞烟灭;15日,拥有资产价值为6390亿美元的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由于负债6130亿宣布申请破产保护;9月17日至10月9日,美联储先后注资850亿和378亿美元拯救美国第一大保险公司国际集团(AIG),AIG资产达1万亿美元之巨,它如果破产,其多达4400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将令美国金融业陷入万劫不复之境。至此,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在华尔街急速形成,将华尔街拍了个粉碎,并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呼啸而去。
处在海啸中心的美国,为了摆脱其危机中的困境,最终决定花大力气拯救金融市场,以免实体经济在海啸中被吞噬。9月20日,美国政府抛出7000亿美元的救市议案,准备购入次级按揭证券,并将国债法定上限提升至11.3万亿美元,从而成为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最大型的救市方案。美国总统布什表示,纳税人虽然需要掏出巨额金钱为救市买单,但总比大规模失业、退休金尽失为好。
7000亿救市议案经历一波三折, 10月5日,在实体经济遭遇衰退和失业率上升的威胁下,众议院终于通过了修改后的方案,其所涉及的资金实际已经超过了8000亿美元。美国总统布什立即签署了该法案,以便其尽快实施。
2007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高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二的日本2.6倍多,达到13.98万亿美元。然而,截至2008年9月美国的总负债却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53万亿美元,是GDP总量的3.79倍,这个数字意味着平均每个美国公民都背负12.88万美元的债务(美国现有人口3.03亿)。如此算来美国早已是资不抵债,已然成为首个破产的国家。但美国毕竟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并且是世界上最大世界货币的发行国,这使得美国有比较宽裕的货币承受力,因而可以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其国内的巨大消费市场和对外投资能力能够相对容易消化这些钞票。
多个国家集体“裸泳”
在亚洲,由于韩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为亚洲地区最高,其银行的贷存比率在亚洲地区也最高,达到136%。也就是说,韩国银行每存进100元就会贷出136元,大大高于亚洲地区82%的平均水平。现在,韩元已暴跌到接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最低点水平。除此之外,韩国经常项目逆差也是全亚洲之冠。韩国银行在过去几年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短期外债,据统计,2008年韩国外债规模已经接近1800亿美元。于是乎,韩国被称为亚洲版的冰岛。
濒临破产边缘的还有巴基斯坦,刚刚当上这个动乱国家总统的扎尔达里正在计划去美国借钱,然而自顾不暇的美国对于国家经济处在崩溃边缘的巴基斯坦来说显然是远水不解近渴。目前巴基斯坦被标准普尔调降债券信用级别为CCC+,这是仅高于破产的评级。据报道,巴基斯坦的外汇存底只剩81.4亿美元,仅够支付进口一个月生活日用品的费用,巴基斯坦卢比至今已贬值21%,通膨也高达25%。巴基斯坦已在破产边缘游走。
同样,中东国家也遭受着金融海啸的冲击,沙特阿拉伯股市10月6日和7日连续大跌,总共跌去约16.1%的市值;埃及股市更甚,7日一天竟然暴跌16.4%。在10月6日至8日的三天中,6个海湾产油国的7个股市市值共缩水1500亿美元。而债台高筑的阿联酋迪拜则是迎接这场金融海啸挑战的排头兵。
70年代起迪拜大力发展房地产、观光与金融业务等非实体经济,以避免石油资源并不丰富导致发展的后继乏力。到了90年代以后,迪拜的变化令人瞠目结舌:高级酒店和时尚购物中心随处可见;尚未完工的迪拜塔要成为世界最高建筑。但这些世界最高的摩天楼、繁忙的港口和机场,奇观级的人工岛酒店等基础建设耗资巨大,迪拜政府与其所属开发公司必须大量发行债券筹措资金。《华尔街日报》曾公开报道迪拜依靠大量举债进行规模投资,债务水平是其他海湾国家的4倍左右。随着国际资本市场急冻和成本的急速升高,迪拜将很难从资本市场借钱以融通延续既有债务,并将负担更重的利息成本。迪拜暂时还不会破产,但这取决于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度和金融业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的程度。
10月13日,以英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银行业拯救计划,以提振日渐低靡的银行体系,总注资金额已达近2万亿美元之巨。
Ⅳ 美国次级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成因: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借款人,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其实银行知道你还不了。房价降温,另一方面升息都是他们一手掌控的)
一个两个借款人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借款人。正如上面所说,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其次,我国将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
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以及我国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等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已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008年1—5月份累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6.7%。同时,人民币升值又将进一步影响中国出口增长。
最后,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次贷风暴之鉴
美国次级抵押信贷风波起于今春,延于初夏,在仲夏七八月间扩展为全球共振的金融风暴。虽经各国央行联手注资、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等干预措施,目前危势缓解,但其冲击波仍在继续蔓延。国内舆论8月以来已对此国际金融事件给予较高关注,24日以后,又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报相继披露所持次贷债券数额新闻发生,更证明了中国在危机中难以完全涉身事外。
当前,准确估计包括三大行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在次贷债券投资中的损失,恰如整体评估此次全球次贷风暴整体损失之原委,尚嫌为时过早。然而,以宏观视角细察此次全球性次贷风暴积聚、爆发、扩散之路径,已可总结出若干经验教训,对资产价格泡沫畸高、资本管制将去未去的中国正是镜鉴。现实表明,金融自由化在本质上应当是金融体制的进步,其中包括风险防范体制的不断完善。监管层、金融机构、房地产业等领域的“有力者”,均应加倍警惕资产泡沫,切勿以今日的快感换取明天的伤痛。
国际观察家在分析此次金融风暴时普遍认为,美联储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衍生品市场脱离实体经济太远、金融文化仍有欠提高,乃是此次金融动荡的三大原因。其中尤以第一条为甚。
在美国历时最长的经济景气结束后,网络泡沫破灭、“911事件”等因素,迫使美联储连续降息。没有理由指责这一经济刺激政策的总体取向。但在具体操作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仍有值得反思之处。其最初两年降息力度过大,真实利率有时甚至为负;此后虽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调至5.25%,美元仍处于长期的贬值阶段。以通胀指标考察,美联储在经历了初期的成功后,在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下半年,也曾出现月度CPI涨幅略高的情况, 2005年9月甚至达到4.7%。美联储在加息上过于谨慎,应变迟缓,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难辞其咎,更形成此轮金融动荡的根源。由是看来,货币当局正确判断形势并果断采取措施,至为重要。
衍生品市场链条过长,而基本面被忽略,也使风险不断放大。美国的次级抵押信贷本始于房屋的实际需求,但又被层层衍生成不同等级的资金提供者的投资品种。而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与客户的还款能力相脱节,更多地基于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在房屋市场火爆时,银行得到了高额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对房贷衍生品趋之若鹜。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则违约涌现,危机爆发。因链条过长,市场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管都变得相当困难;因中间环节多为“别人的钱”,局中人的风险意识相当淡薄。长链条固然广泛分散了风险,但危机爆发后的共振效应可能更为惨烈。
次贷风暴还表明,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种种报道表明,在美国申请次级抵押的信贷者中,许多人甚至不知何为复利,亦不会计算未来按揭成本,但仍然兴致勃勃申请了自己本无力偿还的房贷,住进自己本无力购买的房屋。如此行事者大有人在,然而,大众性癫狂永远无法战胜市场涨跌无常的铁律,泡沫的突然破裂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创痛,首当其冲者正是误入泡沫丛中的弱势群体。
此轮次贷风暴还对现有美国金融体制提出了诸多挑战。可以想见,从长远计,危机必然成为市场革旧布新的重大契机。而美国监管当局应对危机的举措,也当在治标与治本的双重意义上给予更多关注和解读。7月18日,美联储大大伯南克在美国国会作证时已对这些举措作了详尽阐述。其核心是保护市场正常运行,主要手段有二:一是法治,修订旧法,颁布新规;二是信息披露,打击金融机构向购房者、债券投资者欺诈兜售的行为。另一方面,布什在其8月31日讲话中宣布,联邦住房机构将为那些陷入困境的贷款者提供担保,使其以优惠利率获得融资;并表示,政府的工作是帮助购房者,而不是救援投机者,也不是救援那些明知没有能力仍然购房的人。市场指数涨跌并未成为“监管指南”,市场玩家意志无法左右货币当局,正体现了“政府远离华尔街”的基本原则。
2008年是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财经》曾于6月下旬出版前马来西亚央行高级官员及香港证监会前大大沈联涛先生有关专著,用意即在从邻人血泪中吸取经验教训。相较亚洲金融危机,此次全球次贷风暴对中国既为再度警醒,又在时间和案例的层面更具贴近性。由人民币的巨大升值压力为本,中国面对的资产泡沫只会更为庞大,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市风险估值过低、风险防范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今天的“理论者”如何以“新兴市场”、“人口红利”等种种说法自我宽慰,清醒者没有理由不考虑未来的风险代价,未雨绸缪已再不可拖延。不独如此,随着6000亿元特别国债发行,中国外汇投资大规模出海蓄势待发。次贷风暴警示对于未来“走出去”的战略安排亦是意味深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贷风暴对中国人可能是件幸事。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引致未来无穷祸患。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当前,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我国应采取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避免经济的“硬着陆”。同时,应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采取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免税、增加政府投资和支出、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等措施刺激经济的增长,使经济仍然能够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速,以缓解就业压力。
A.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上仍然保持紧缩态势,但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整,防止过度紧缩,可实行谨慎加息。当前的信贷控制在实质上已经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成本,进一步提高利率对经济面的打击可能会很大。
B.积极的财政政策。
(1)扩大政府投资。根据以往的经验,出口的下降对国内的投资增速将造成一定的拖累,需要采用扩大政府投资的方式来对冲这部分的影响。投资的重点领域是受雪灾、地震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基础设施。
(2) 增加政府支出与补贴。继续扩大社保和医保的覆盖面,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加大农业直补的方式鼓励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3)减免税收。减税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有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供给,有利于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包括取消利息税、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的免征基数、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
C.抓住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出口产业结构。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提高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同时要继续坚持不懈促进节能减排。
美国次级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次贷风险的滋生主要是源于抵押贷款机构放松贷款条件,为不具备还款能力的高风险客户提供了信贷,而投资银行创造了大量基于这些贷款的高风险衍生证券。金融机构应强化稳健经营意识,在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
本次危机暴露出评级机构存在失误。由于直接参与衍生产品的设计并为其提供评级,评级机构面临明显的利益冲突,丧失了独立性。关键在于,当前的国际评级市场具有明显的寡头垄断性,评级结果存在对主要发达国家企业和债券评级的普遍高估以及对其它国家的普遍低估的现象,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受到削弱。报告认为应增加现有评级体系的竞争性,避免评级结果的系统性偏倚。
此外,报告指出,金融监管应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要加强对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监管,特别是,对信用衍生品等的监管要改进,要强化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机构对基本债务人的债务履约能力的监督责任。
每一次危机都是新的,但都是流动性危机。流动性来如汪洋,去也匆匆。中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从7%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2%,流动性富余已经不大不错,美国次级房贷只是美国房贷市场的很小一部分,目前次级房贷危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与已知的大危机相比也还相对较小。但其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远比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时大,而且正在演变成继上世纪80代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10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市场大危机。其理由有二:金融风险指标和各国央行的反应。先看金融风险指标:反映流动性紧缺程度的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在短时间内从5.3%就下跌到4.7%以下,其幅度超过了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的程度。VIX指数上周(8月17日)超过30,达到危机水平。VIX指数是描述金融系统波动性或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指标,金融市场运行正常之下的VIX指数在10到12左右。危机已经迫使各国央行采取史无前例的联合行动。本次危机虽然产生于美国金融市场,但当德国产业投资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遭受危机的巨大冲击之时,欧洲中央银行被迫率先(8月9日)向欧洲金融市场注入1300亿美元。紧接着,美联储也向美国的银行体系注入240亿美元;随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中央银行也都注资救市。8月9日、10日两天之内,全球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3223亿美元的资金。就在8月17日,美联储还被迫降低再贴现利率50个基点,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抵押品范围扩大到次级抵押债券,并鼓励商业银行通过中央银行贴现窗口融资,来缓解危机的迅猛扩散。21世纪新危机这场危机爆发自今年3月,在8月份来势凶猛,让全球央行似乎有点措手不及。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危机?我的判断是,这是21世纪的第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每一场危机都是新的,不变的是都有流动性危机的一面。这里说“新”有几个含义:一是危机源自于最发达国家,然后蔓延到全球。自1929年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基本都是源自于发展中国家,比如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当然,美国1990年代也发生过存贷危机,德国、西班牙也出现过银行危机,但没有造成全球影响。因此,我们把金融危机防范的重点都放在了发展中国家身上,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问题有所忽视。但现在危机突然由发达国家爆发。二是危机发生的机制是新的。从危机伴随的现象看,在这场新危机中,汇率不再是主要问题。在以前的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中,危机发生国的货币往往会大幅贬值;但本次危机中,美元还在升值。坚挺的原因在于,美元不仅是各国政府的储备货币,也是全球交易的最重要度量单位,不可能对自身贬值。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纷纷抛售次级放贷债券等低信用级别债券,买入美国国债,从而形成对美元的需求。从危机发生的传导机制来看,拉美债务危机等传统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流动性的断裂,引起汇率变化,然后再影响到银行,或者先银行再汇率,最终进一步传导到实体经济,其传导模式是流动性+汇率+银行,或者流动性+银行+汇率。但本次危机首先是次级信用的房贷违约率增加,引起投资于次级贷债券市场的数量分析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巨亏,然后影响到国际大投资银行,进一步传导金融市场出去的。其危机传导的机制是流动性+信用+金融市场模式。挑战全球央行各国央行在应对传统金融危机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法中,都比较成熟了。发展中国家也通过向发达国家学习,逐步掌握防范危机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增加外汇储备、控制财政赤字,完善银行体系的监管等。本次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以数量分析为基础的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而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的基金损失还相对较小。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以数量分析工具对次级抵押债券定价,是目前金融工具最为复杂的,这让中央银行家们全面认识这场危机,找出相应的解决途径,颇具挑战。在传统金融危机中,如果银行发生危机,中央银行去救助金融机构,就是在救中小储户,使企业免予倒闭,从而避免社会更大的失业;如果出现汇率/货币危机,中央银行直接动用外汇储备(如果还有的话),或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其他国家央行求助,在汇率市场干预,比如1994年的墨西哥,虽然也会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评,但都合情合理。在本次危机中如果央行拿纳税人的钱去救助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市场,则相对困难。参与次级贷款债券投资的都是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不向中小储户开放的,“是有钱人玩的游戏”。中央银行直接救助资本市场则相当困难,至少比干预汇率市场要困难得多。促使金融机构之间彼此救助也不容易的,因为这些金融机构之间都是竞争关系。当然,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时,在美国纽约联储的牵头下,被高盛、摩根等13家与之交易的金融机构巧妙救援。但这些机构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客户关系,金融机构救助自己客户是说得通的。现在深陷危机的都是大投资银行,他们是竞争关系,救助难以向自己的投资人/合伙人交待。况且,本次危机给投资银行带来巨大冲击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启示亚洲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痛定思痛,都在努力改善自己的宏观经济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发展中国家如果以为这样可以避免危机,或者“独善其身”,则答案并非如此!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只要你是金融市场中的一员,其他国家如果发生金融危机,你就很难不受影响。在过去的一周,亚洲股市出现全面暴跌就是一个证明:韩国、日本一周下挫11.4%和9%,香港恒生指数在上周五也一度狂泻近1300点。而就在两周前,亚洲金融市场还弥漫着乐观情绪,认为本次危机不会对亚洲造成多大的冲击。事实上,在本次危机中,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全球的基金经理,就在全球寻求变现的机会,即使亚洲本省比较健康。更有甚者,恰恰是亚洲经济好,面临流动性危机的全球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更要到亚洲市场变现,让亚洲的折价达到全球的水平,成为危机变现的“牺牲品”。第二个启示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关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包括里面的衍生工具,以及具体交易机制,以助于采取措施应对外来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因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城门失火”,会殃及发展中国家的“池鱼”。但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必须积极推进,除了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之外,要积极增强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健性。第三个启示是,每一次危机都是新的,但都是流动性危机。流动性是金。事实上,我们看到,美国在本次危机之前和初期,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都十分充裕,但到了7月就突然紧张起来,以至于后来出现流动性枯竭。流动性是具有内生性的,来如汪洋,去也匆匆,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也应该掌控节奏,让流动性留有一定的富余空间。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上调到12%,中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从7%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2%,流动性富余已经不大。同时,中国其他宏观调控政策也要留有余地,以减少外界因素突然影响对中国意想不到的冲击。
次贷危机给中国的启示
和美国相比,如果经济减速,中国房地产市场仍有两点优势。首先,中国房地产市场规模远远小于美国,这意味着借款人违约数量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美国不能同日而语。其次,即使违约率上升,大多数抵押房产的首付款和近期的升值可以抵消影响。这将使中资银行免于遭受美国同行经受的损失。不幸地是最大的输家是房屋所有人,因为他损失了数额可观的首付款。
最重要的教训是,资产证券化过程必须对所有投资者保持透明。抵押贷款证券化存活得越久,他就越成功,提供其他更激进产品的愿望就越强烈。只要购买证券的投资人能真正理解伴随产品的风险,该体系就能正常的发挥作用。如果过程不够透明或者让人迷惑,就像美国的情况一样,而导致投资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买些什么,问题就会应运而生。
另外,中国贷款也应该找出充分获取借款人历史信用的办法。只有在那种情况下,信用风险过度的借款人才能获得贷款。最后贷款业应该设定较低的抵押贷款还贷收入比例的门槛。和目前首付款要求相衔接,这个数字不能超过50%。如果借款人被允许花费大比例的收入支付月供,且经济继续放缓,那么房地产市场崩溃的所有必要因素就都已经具备了。
经济逆转对任何国家而言,都不可避免,包括中国。因此当经济强劲时,未雨绸缪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经济降温,这些目前苦苦经营勉强还贷的供房者,那时他们的还贷能力又将会怎样呢?
中国贷款业应该从他们的美国同行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思考危机的内涵。是时候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使任何对中国经济的负面长期影响最小化。
左小蕾:次贷危机带来六大启示
左小蕾认为,全球都低估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去年8、9月份采取的措施并没有意识到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仅仅是一些短线的救市动作。同时,左小蕾认为,在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时总结一下其对金融市场的启示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她认为,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兴市场的金融自由化要与承受能力相匹配。“金融自由化推动的是金融资本,次级债整个就是要帮助那些金融资本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它创造了很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最后就过火了,就过分了,没有风险的时候能得到高收益,但如果有风险的时候就未必是高收益了,风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于新兴市场来说你可能承受不起。所以新兴市场的金融资本的自由化,应该与经济发展程度,与经济调整的弹性、能力,特别是金融体系、风险防范的能力等等承受能力要匹配,不能够超越。否则的话就会带来很多的风险,而且这些风险还不能自救,美国可以通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来拯救市场,欧洲可以通过欧元这种国际货币的地位拯救经济和市场,可是新兴市场国家是做不到的。”
二是虚拟的经济跟实体的经济不能离得太远。“次贷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在它的基础上又发了很多的衍生产品,一级一级的衍生上去,而且这些产品总的市值最高的时候大概是大大超过了GDP总量,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大泡泡,后果就是爆发金融危机,无非就是两个结果,第一个就是爆发金融危机,全球都在为它买单,金融市场震荡,经济可能还要持续低靡。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救市,然后全球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全球经济危机也是在高通胀下一触即发,所以这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特点制造很多大泡泡,最后结果都是经济危机,所以我们必须要思考金融市场的体制,金融市场是不是要走这么远?虚拟经济是不是要走这么远?”
三是金融服务业是不是要回归到主营业务。金融服务业是要追逐高风险高收益还是真正的提供服务?“把金融市场变成一个真正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地方,最后推动经济的成长,这是金融服务业对经济的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贡献。”左小蕾认为,“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限度,次贷危机应该提醒我们金融行业要怎么发展?主营业务实什么?这些都要有一个根本的思考。”
四是美元本位的问题。左小蕾认为,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一个相应的国际金融体系来平衡和管理。如果美联储根据美国的经济来实施货币政策,那么其救市行为可能会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造成全球的通货膨胀。因此,她认为,面对美元本位的现状,必须要有应急的措施,以便将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左小蕾建议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五是继续完善国际游戏规则。左小蕾认为,次贷危机以后有些国际游戏规则要改善,有些要加强,有些还要从根本上改变,还有很多的要深入探讨,比如监管体系。至于是要严加监管还是不要监管,左小蕾表示,事实证明有进一步加强监管的要求。
六是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体现在金融产品的创造上,通过次贷危机的影响可以看到金融市场的创新需要一定的规模限制。
Ⅵ 房利美的部分大事
1938年,政府出资建立了房利美公司从事金融业务,用以扩大资金在二级房屋消费市场上流动的资金。
1944年,房利美的权限扩大到贷款担保,公司主要由退伍军人负责管理。
1954年,房利美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
1968年,Raymond H. Lapin 成为房利美的总裁,在他就任的30年内,他修改了公司的制度,使之成为一个私有的股份制公司。
1970年,房利美股票在纽约交易股票所上市。
1981年,David O. Maxwell成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调整了担保费用引入了有价证券事务(MBS)。
1984年,房利美首次在海外发放公司债券,从此公司的业务进入国外金融市场。
1991年,James A. Johnson成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1992年,房利美成为最大的MBS的发行商和担保商,超过了Ginnie Mae 和 Freddie Mac。
1999年,Franklin D. Raines成为房利美的总裁,他将担保金额增加到240,000美元。
穆德2000年加入房利美之前曾长期供职于GE的资本和金融部门,2004年至2005年曾任房利美首席运营官,
2008年8月,房利美董事会发布公告,对其高管进行大幅人员调整,更换了三名高管。CEO丹尼尔·穆德(DanielMudd)再次获得了董事会支持,继续担任房利美掌门人。
2008年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从即日起接管陷入困境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
Ⅶ 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好的经济运营模式
运营模式 运营定义就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运营管理也可以指为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
运作模式 运作模式我们可以分运作和模式来理解 运作 〖moveandoperate〗运行和操作,指进行中的工作状态 「模式」一词的指涉范围甚广,它标志了物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物件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
六“挑战杯”创业计划书写作指南(1)
创业计划竞赛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服务,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以描述公司的创业机会,阐述创立公司、把握这一机会的进程,说明所需要的资源,揭示风险和预期回报,并提出行动建议。创业计划聚焦于特定的策略、目标、计划和行动,对于一个非技术背景的有兴趣的人士应清晰易读。创业计划可能的读者包括:希望吸纳进入团队的对象,可能的投资人、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政策机构。
创业计划的组成部分 创业计划一般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总体进度安排,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管理团队,企业经济状况,财务预测,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等十个方面。
1. 执行总结是创业计划一到两页的概括。包括以下方面: 本创业计划的创意背景和项目的简述 创业的机会概述 目标市场的描述和预测 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 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 团队概述 预计能提供的利益
2.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 详细的市场分析和描述 竞争对手分析 市场需求 公司概述应包括详细的产品/服务描述以及它如何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进入策略和市场开发策略
3.市场调查和分析 目标市场顾客的描述与分析 市场容量和趋势的分析、预测 竞争分析和各自的竞争优势 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市场发展的走势
4.公司战略阐释公司如何进行竞争: 在发展的各阶段如何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 通过公司战略来实现预期的计划和目标 制定公司的营销策略
5.总体进度安排 公司的进度安排,包括以下领域的重要事件: 收入来源 收支平衡点和正现金流 市场份额 产品开发介绍 主要合作伙伴 融资方案
6.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 关键的风险分析(财务、技术、市场、管理、竞争、资金撤出、政策等风险) 说明将如何应付或规避风险和问题(应急计划)
7.管理团队 介绍公司的管理团队,其中要注意介绍各成员与管理公司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注意管理分工和互 补);介绍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以及主要的投资人和持股情况
8.公司资金管理 股本结构与规模 资金运营计划 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
9.财务预测 财务假设的立足点 会计报表(包括收入报告,平衡报表,前两年为季度报表,前五年为年度报表) 财务分析(现金流、本量利、比率分析等)
10.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 这是创业计划的“卖点”,包括: 总体的资金需求 在这一轮融资中需要的是哪一级 如何使用这些资金 投资人可以得到的回报,还可以讨论可能的投资人退出策略
“挑战杯”创业计划书写作指南(2)
目标:指明计划的投资价值所在。解释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
参赛项目具体来源:
参赛小组成员参与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经授权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此种情况下,参赛小组须向组委会提交具有法律效力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所有人的书面授权许可,以引用其产品);可能研发实现的概念产品或服务。
一、核心内容
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
详尽的市场分析和竞争分析
现实的财务预测
明确的投资回收方式
精干的管理队伍
二、写作框架
概述: 公司的业务和目标及其他
产品或服务:
用途、好处
竞争优势所在
专利权、著作权、政府批文、鉴定材料等
市场:
市场状况、变化趋势及潜力
调研数据
细分目标市场及客户描述
竞争:
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分析
竞争优势和战胜对手的方法
营销:
针对每个细分市场的营销计划
如何保持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运作:
原材料、工艺、人力安排等
管理层:
每个人的经验、能力和专长
组成营销、财务和行政、生产、技术
财务预测:
营业收入和费用、现金流量
前两年月报、后三年年报
附录:
支持上述信息的材料
三、思考方法
(1)收入成本法(适用于利润的预测和变动分析)
利润=收入-成本
收入=价格*销售量
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市场营销4ps(适用于销售状况的预测和变动分析)
proct:产品
price:价格
promotion:促销
placement:分销策略
(3)波特五大竞争作用力
(适用于分析是否应当进入某个市场或产品领域,以及是否具有长期的竞争力)
供应商议价能力
购买者议价能力
潜在竞争者
替代品竞争
行业内原有竞争
(4)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适用于分析各类经营问题)
外部因素: 市场(趋势、细分市场、替代品)
客户(需求、品牌忠诚度、价格敏感度)
竞争对手(数量、市场份额、优势)
内部因素: 营运(生产效率、成本因素)
财务(利润率、资金利用效率、现金管理)
产品(竞争优势、差异性)
(5)3cs综合法
(适用于分析各类经营问题)
company公司
市场营销、生产运营、财务管理、战略规划
competition竞争
行业竞争态波特五大作用力、竞争定位价格、质量
customers客户
市场细分、容量、增长、变化趋势、价格敏感度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赛作品模板
关于创业计划指南
创业计划首先是一种吸引投资的工具,同时也是确定目标和制定计划的很好的参考资料,是一个企业管理和操作的行为指南。
创业计划竞赛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以描述公司的创业机会,阐述创立公司、把握这一机会的进程,说明所需要的资源、提示风险和预期回报,并提出行动建议。创业计划聚焦于特定的策略、目标、计划和行动,创业计划可能的读者包括:希望吸纳进入团队的对象、可能的投资人、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和政策机构。
Ⅷ 美国指标利率0-0.25%是什么意思
0-0.25%是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利率),即银行间同业拆借的目标利率,具体可以回看看美联储的目标利率答制。
将目标利率设为0-0.25%是为了在零利率时代,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
另外,有消息说美联储在考虑实行利率走廊模式,可能是在尝试吧。
联邦基金利率是针对银行的,不是针对普通储户的。
Ⅸ 找一篇关于房利美与房地美的文章
美国政府接管房利美与房地美(上)
2008年月,美国政府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接管意味着由美国政府担保的两家企业被美国财政部托管。这仅是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的金融事件之一。
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詹姆斯.B.洛克哈特2008年7月宣布,有政府支持的两家企业——房利美(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以下简称“两房”)由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托管。美国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在同场记者招待会上指出,接管“两房”是他全力支持的一项决定,并建议表示“托管是我将保证纳税人的钱用于政府支持企业的唯一形式。”他进一步说:“今日行动的必要性主要在于政府担保企业结构固有的冲突以及商业模式的缺陷,还有出于对房地产企业进行修正的考虑”。
通一天,美联储大大本.伯南克表示支持:“我强烈支持由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洛克哈特做出的关于托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决定以及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所采取的制旨在‘两房‘财政稳定的相关措施。”
相关背景以及金融市场危机
主要文章来源:《2007-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9月清算危机》
“两房”达149亿美元的总损失及市场关于其募资能力和其债务可能导致住房融资市场低迷引发担忧。财政部保证对其优先股注资2000亿美元并延长器信贷至2009年以保证“两房”的清偿能力和正常运营。“两房”在抵押担保证券以及债务方面的未清偿额已超过5万亿美元,其中仅债务就高达1.6万亿美元。此次接管被视为“几十年来政府对私人金融市场最为全面的干预之一”,也将成为政府对私人企业最大规模也是代价最高的一次紧急援助。
随着美国金融市场危机意识的日益增强,美国政府对“两房”的接管行为以及对其额外注资2000亿美元的承诺将成为在金融动荡的9月对美国众多投资银行,金融机构以及联邦管理机构中第一起意义重大的事件。到2008年9月15日,具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希望对其资产进行清算,并剥离其财务良好运转正常的子公司(于破产申请之外)。这次倒闭是继1990年德崇证券公司倒闭以来最大的一次投资银行倒闭事件。具有94年历史的美林证券也接受了来自美国银行的大约500亿美元的要约收购,这对于美林一年以前的大约为1000亿美元的市值是一个大幅度的下滑。由于信用评级下滑,美国国际集团于2008年9月16日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签署援助协议,以其79.9%的股权换取联邦储备银行的850亿美元的援助。
同时,对于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的清偿能力的担忧也没有停止,这家银行于2008年9月25日实行破产管理。
对政府资助企业改革的尝试
2003年,布什政府企图建立一家机构以监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然而众参两院领袖表示要事先制定相关立法,改革方案没有成形。一项由参议院议员约翰.考兹尼提出的改革方案也未能获得21个成员组的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的通过。与此同时,第108届国会的议员们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清偿能力充满信心。国会议员巴尔尼.弗兰克说它们“没有面临任何形式的财务危机”。
2005年,由参议院查克.海格尔和参议员伊丽莎白.多尔以及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和约翰.苏努努联合提出的《联邦住房企业监管改革法案》旨在增强政府对“两房”发放贷款的监管。然而其命运却和2003年提出的法案一样未能通过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的批准,这次是在第109届国会上。一份全面精确的关于国会试图监管住房领域的政府资助企业的记录在2005年国会报告中给出。
达拉斯美联储前副大大杰拉尔德.P.奥特思考指出房利美和房地美已成为裙带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政府资助致使房利美和房地美主宰了抵押承销业务。他们将部分利润返还给政治家,有时作为竞选资金直接返还,有时作为对中意选民的捐款。
联邦住房金融局以及美国财政当局
由美国国会于2008年7月24日通过的《2008年住房与经济恢复法案》经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于2008年7月30日签署成为法律。这部法律使得新成立的联邦住房金融局扩大了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监管权,同时也给予美国财政部位稳定“两房”而对其进行注资的权力,注资限额仅限于整个联邦政府在法律许可范围之内。本部法律将财证部的债务额提升了8000亿美元,使其债务总限额达到10.7万亿美元,这是考虑到财政部对房利美、房地美或其他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的支持的灵活度的潜在需要而做出的规定。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与房地美(下)
早先对政府资助企业的支持措施
9月7日,美国财政部的托管行为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解读为对政府资助企业的“第二次”紧急援助。在制定《2008年住房与经济恢复法案》之前,2008年7月13日,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宣布了一项与美联储立场一致基于法定权限的对政府资助企业的援助措施。这项宣布是在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票市值缩水近一半(与一年前的高位市值相比下降了将近一半)一周后作出的。那项计划包括三项措施:增加政府资助企业从财政部得到的贷款额度,以提供资产流动性;财政部购买政府资助企业的股权的权力为其提供资金;以及美联储在改革了的政府资助企业的监管系统中的咨询性角色。同日,美联储宣布其下属机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如有必要有权向政府资助企业发放贷款。
财政部的资本注入
财政部与“两房”的协议明确规定,为换取财政部的未来支持以及金额高达1000亿美元的对各自的资本投资,在托管之初,“两房”要向财政部发行10亿美元的高级优先股以及10%的息票并且对财政部不计成本。同时,每一家机构以合同形式发行代表79.9%所有权股份的普通股凭证,其发行价格为每股1美分(0.00001美元),并且凭证期限为20年。
托管人联邦住房金融局代表被托管公司签署协议。对“两房”各自1000亿美元的注资额是美国政府愿意为保持“两房”财务经营以及财务清偿能力稳定并可持续而作出的承担义务的级别。该协议旨在保护高级以及次级债务和“两房”的抵押担保证券。“两房”的普通股以及现有优先股的股东将先于持有高级优先股的美国政府承担损失。在此项协议的所有条件中,两家各自保留的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组合截止2009年12月31日不能超过8500亿美元,每年可以降低10%,直到达到2500亿美元。
联邦住房金融局作为托管人的初步举措
2008年9月7日,在宣布托管计划时,洛克哈特提出了在联邦住房金融局的托管计划中的以下几点:
2008年9月8日,即托管后的第一个营业日,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持有有人,高级债和次级债持有人的大力支持下,交易正常进行。
允许“两房”扩大对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担保额度不受限制并继续为其投资组合购进置换债券。大约没约每月200亿美元,并且无资本限制。
作为托管人,联邦住房金融局将履行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的职责。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现任首席执行官被解职,但将留在公司协助过渡。
房利美和房地美将分别由前美林公司副董事长赫伯特.M..艾利森(过去8年他一直是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的董事长)和美国合众银行钱副董事长和首席财务官的大卫.M.墨菲特接掌。他们的薪资将大大低于即将离任的两个首席执行官。同时将会有同样精于的非执行大大与他们合作。
其他管理层变动将非常有限。新的首席执行官认为与现有管理团队及员工的合作将至关重要,鼓励他们留下并继续为公司作出重大改善。
为了每年节省超过20亿美元的资本,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派息将被取消,但两中股票将继续作为流通股票。次级债务利息和主要支付将继续实施。
所有政治活动,包括游说将被立即停止。慈善活动将被重新纳入考虑范畴。
“两房”将会与美国财政部三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建立融资和投资关系,以提供对房利美和房地美关键性的支持。三种融资方式之一就是担保清偿,这将不仅适用于房利美和房地美,也对由联邦住房金融局监管的美国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适用。
财政部长保尔森于2008年9月7日指出,在联邦住房金融局托管下,财政部对于“两房”支付的四个方面:
“为促进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稳定以及降低融资成本,截止2009年年末,”两房“将适度增加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组合。随后,为解决系统性风险,在2010年其证券投资组合将以每年10个百分点的额度逐步减少,主要是通过自然流失,最终稳定在一个低成本、低风险的规模上。”
财政部和联邦住房金融局达成《优先股购买协议》以及财政部与被保护实体间的契约安排。在这些协议下,财政部将确保每家公司保持一个正净值。这些协议通过给“两房”债权人、该机和次级债权人,提供额外的担保和明确说明支持市场稳定,并通过对“两房”不动产放宽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投资者提供额外的信心以支持抵押贷款的可用性。这项承诺将会消除任何由于破产管理而产生的强制命令并将确保这些被保护实体有能力清偿其债务。
财政部建立了“一个新的担保借款信贷工具,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将可用这个工具进行贷款,作为最终清算捕手工具。该工具本质上是在实行2008年7月由国会授予的暂时清算捕手的权力,这将在此授权于2009年12月截止后被使用。”
美国政府接管房利美与房地美
为了进一步支持对广大美国人民抵押贷款融资的需求,财政部正在起草一项购买政府资助企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暂时计划 。这项计划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实行并投资于新的政府资助企业的贷款支持。追加购买将被视为恰当的。由于财政部能够对这些债券到期予以保证,国库券与政府资助企业贷款支持之间的差价表明纳税人将不会因这项计划而受损,而且事实上,这将会产生新的收益。这项计划将随着财政部的暂时清算捕手权力的到期于2009年12月同期截止。
Ⅹ 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OFHEO
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office of Federal Housing Enterprise Oversight,简称OFHEO)成立于1993年,是HUD内一个独立的单位。OFHEO的主任由总专统任命,任期五年。属
OFHEO的职责是通过确保房利美和房贷美的安全和稳健运营,来促进住房市场的发展以及健全国家住房融资体系。OFHEO确保房利美和房贷美达到资本充足要求和财务安全稳健,具体的监管职责包括:对房利美和房贷美进行广泛的监督检查;利用“压力测试”开发风险资本标准;在最低资本标准和风险资本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资本充足性季度调查;防止过度的行政开销;发布关于资本和执行标准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行政执法;向国会提交房利美和房贷美的财务和运营状况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