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莎自媒体
1. 自媒体人萨沙写的文章可靠
旅日作家萨沙先生的作品,真实性、可读性都不错,他的文章以及历史解读都有独特的观点,值得一读。
2. 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如何发展
首先,我们要设置适合幼儿发展的硬件环境,为幼儿逐步建立秩序感创造条件。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秩序敏感期在2-4岁。因此,培养幼儿秩序感,至少要从小班开始。在班级里,教师可以设计教具摆放的固定位置。这个位置可由教室活动区角的设计来确定,也可由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规律决定。当玩教具位置固定后,教师可制作一些显眼并容易区分的标示,方便幼儿独立取放玩教具。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活动材料投放的数量,材料并非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幼儿人数、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来确定。如果材料过多、过杂,幼儿在活动时就无从下手,从而引起浮躁情绪;如果材料太少,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则可能出现争抢现象。因此,我们在提供活动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好这个“度”,为幼儿的有序活动提供条件。
其次,我们要紧凑安排、科学进行一日活动。减少幼儿闲坐、等待的时间,使幼儿各个环节的活动既有条不紊,又轻松愉快。活动前,教师就应该跟幼儿讲明白活动内容、流程和规则。这样,孩子才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应对遵守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使幼儿产生满足的情绪体验,并加深对规则的印象。
第三,我们可以为幼儿的生活常规引入“规则信号”。以往,教师针对班级活动项目的转换,可能会使用“快去洗手”、“快坐好”这样的话语。在我们进行教学反思时,意识到了教师以“命令”的方式来指导幼儿,幼儿就只能被动地、不情愿地按照教师的“命令”做事。为了使幼儿在平等、满足和尊重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一日活动常规,我们改变了活动转换的提醒方式。在提醒的语句前加上礼貌的“请”,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等。不仅如此,我们还引入了“音乐节奏信号”。在活动环节转换时,通过播放音乐,让孩子以愉悦的心情,自然过渡到下一活动项目。我们在活动前、活动结束、午休等时段准备了不同的音乐。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孩子们就能自然地在某个乐曲响起时进行活动转换。
第四,教师要为孩子做好遵守规则的榜样。幼儿的眼睛,是反映教师行为的镜子。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例如,有一次排队喝水时,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插队,遭到了小朋友们的反对。我拿起水杯排在队尾,告诉他们,“看,老师喝水也要排队呢!”马上,几个插队的孩子也跟着我排起队来。教幼儿学习规则,贵在以身作则。同时,教师之间要保持对幼儿要求的一致性,避免时松时紧,使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具备持续性。
第五,让幼儿参与制定班级规则。在孩子熟悉一日常规后,我们可以大胆地让幼儿自定班级规则,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助于幼儿自觉去遵守规则,提高他们独立自主能力。在培养幼儿制定规则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一日生活,谈谈在每项活动中,幼儿最不喜欢小伙伴做什么、为什么。通过和孩子们讨论,根据本班级特点,完善每项活动的规则和制定本班级规制。只有这样,规则才能从外在的约束变成幼儿内在的需要。幼儿参与制定的教室常规,才会引起其主动地认同,从而发自内心地去遵守。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体验到“做教室的主人”的成就感,而且能逐步理解秩序规约中的相对自由。
第六,让孩子自己进行班级秩序管理。例如,我们班设置了很多“小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和卫生管理员等。每天早饭结束时,“小管理员”们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有的摆图书,有的挂毛巾,有的擦柜子——不仅各司其职,还监督别人做得怎么样。在争当“小管理员”的过程中,幼儿还学会了相互协调、合作,学会了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也学会了理解和照顾他人。在此过程中,幼儿形成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能使其更好地参与班级活动。
第七,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家园共育是分不开的。家长是幼儿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积月累,幼儿通过模仿习得的行为会不断强化巩固。这就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言行一致,遵守社会规则。同时,家长与教师之间要经常沟通、互相配合,保持协调一致。从我们身边的例子来看,积极的家园共育,能使幼儿较快地形成规则意识,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规制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使规则变为幼儿内心的自觉,使规则意识化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望点赞,谢谢!